译者简介
周立辉
知名的行销人及职场专家。为人热情开朗,喜欢文学与写作,文笔扎实。现任讲师。
致加西亚的信 20
加西亚将军的回信 34
我是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
危难是快速成长的机会 41
牙买加的「故事」 46
惊心动魄的海上历险记 53
第二段行程宣告结束 59
抵达成功的彼岸 69
这本书,说尽一切 79
美国总统的一封公开信 84
追求卓越,就是超越平凡 87
主动做事,工作无内外之别 102
生活面貌在于你双手的描刻 110
勤俭:健康的习惯与美德 114
圆满是执行的最高境界 122
做「问题猎手」,而不是「问题猎物」 127
执行三力:活力、激力、结果力 132
专注目标,任何困难都是机会 139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商业理念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人生理念 148
获得成功的秘密在于你随时想着成功 151
信心是抵达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56
忠诚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160
解决问题,不需要任何借口 165
罗文,自发工作的最佳典范 169
任务在「高效+覆命」中完美完成 173
不抱怨是优秀人物的核心美德 177
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181
培养有效落实的七个习惯 185
有所作为而不乱作为 191
用猎鹰的眼睛寻找隐藏的机遇 196
有耐性的人能获得最好的猎物 200
拒绝拖延,果断的人更有行动力 206
让你的工作系统化和程序化 212
附录
致加西亚的信(英文版) 218
故事人物简介 232
译者的话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曾经风靡整个世界,至今仍畅销不衰,这本书字数极少却字字珠玑如典籍,你可以半小时就读完,却一生都难以完全践行。《致加西亚的信》——一本被企业主奉为神明,被员工奉为圭臬的着作。书中主人公安德鲁‧罗文早已成为忠诚敬业、尽职尽责、主动服从的象征。
也许你要说,在这个彰显个性、崇尚自由的年代,重提敬业、服从的话题未免显得过于陈旧,甚至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然而,我要说的是,时代在发展,罗文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因为它代表了维系人类社会和推动文明进步的古老而美好的价值观。
看看我们的周围,你不难发现,员工忠诚和敬业的精神正在消失,职业道德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企业的老板和企业管理者。在一些企业里总是存在这么一类人,他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人生。他们要么不以为然、消极懈怠,要么冷嘲热讽、频繁跳槽。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在为别人打工,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把忠诚和敬业视为老板愚弄和剥削下属的手段。有这样的员工简直就是企业的灾难,而他们也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着年华。
这些人忽视了人类社会运行的一个基本法则:互惠「双赢」。忠诚才会获得信任,付出才会获得回报。本书的主人翁安德鲁‧罗文中尉在接到任务后,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决定履行艰巨任务,在历尽艰辛与危险后,终于成功地把信送给加西亚。罗文中尉也因此获得杰出军人勋章,并在生前身后赢得无数人的崇敬。企业中也有很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你能像罗文一样忠诚敬业、尽职尽责、自动自发,那么任何一个老板都
会视你为企业的栋樑,自然你也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哪呢?老板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至少《致加西亚的信》会告诉你如何把自己塑造成罗文中尉一样的人。故事虽然简短,道理也很浅显,然而它却超过了许多大学和职业培训专家所教导的那些理论。它曾经对我们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相信这种影响将持续下去。
我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我愿看到更多罗文中尉那样的人!
作者序言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小册子是在一天晚饭后完成的,而且仅仅用了一个小时。那天正好是一八九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华盛顿的诞辰日——我们正忙着准备出版三月份的《菲士利人》。
心情激动的我,经过一天,终于精疲力竭地写完了这本小书。当时我正努力地教育那些行为不良的市民提高觉悟,重新振作起来,别再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尽管来自于一个喝茶时小小的辩论,但给我一个直接的暗示。当时我的儿子认为罗文是古巴战争中真正的英雄,他只身一人出发,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他的话像火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闪,我儿子是对的,英雄是给加西亚送信的那个人。于是,我离开饭桌,写下了《致加西亚的信》这篇文章。当时我没把它当一回事,它在当月的《菲士利人》上出现时,甚至连标题都没有。这一期杂志迅速销售告罄,要求加印的订单很快来了。十二份,五十份,一百份……当美国新闻公司订了一千份时,我禁不住询问我的一个助手是哪篇文章引起了如此的轰动,他说:「是关于加西亚的那篇文章。」第二天,纽约中心铁路局的乔治‧丹尼尔发来这样一份电报:「将关于罗文的文章,印刷成小册子,封底刊登帝国快递的广告,现订购十万份,请予以报价,并告知最快船期。」
我给了他报价,并且确定我们能够在两年时间内提供那些小册子。当时的印刷设备十分简陋,十万册书听起来是一项十分可怕的任务。
我答应丹尼尔先生按照他的方式来重印那篇文章,最后的结果是,他居然销售和发送近五十万本这样的小册子,其中的两三成都是由丹尼尔先生直接发送的。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在两百多家杂志和报纸上转载刊登,现在已被翻译成各式各样的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在丹尼尔先生印发《致加西亚的信》时,时任俄国铁路局总长的西拉克夫亲王正好在美国。他是美国中央铁路局的客人,由丹尼尔斯先生亲自陪同游览了美国,这本小书引起了亲王的兴趣,可能是因为它发行的数量很大,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不管怎么说,他返回俄国后,就让人把这本小书翻译出来,发给俄国铁路职工,让他们每人一册。
接着,其他国家也纷纷翻译引进了这篇文章,从俄罗斯到德国、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和中国。日俄战争期间,每一位上前线的俄罗斯士兵手中都有一本《致加西亚的信》。日本人在俄罗斯俘虏的遗物中发现了这些小册子,他们认定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便将它翻译成了日文。
日本天皇下了一道命令: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
迄今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印数高达四千万册。可以说,在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在所有的文学生涯中,没有人可以获得如此成就,也没有一本书的销量可以达到这个数字!
整个过程就是由一系列偶然与幸运的事情构成的。
阿尔伯特‧哈伯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回味无穷”来形容。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些章节,初读时只觉得平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回头去看,却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的文字就像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和甘甜。那些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息,都写得格外真挚,没有矫揉造作,只有最朴素的情感流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失去”的探讨,它没有回避痛苦,但也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用一种更加豁达的姿态,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去珍惜当下拥有的。读完这本书,总会感觉内心深处被某种温暖的东西触动,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变得更加平静和通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慢下来”去品的书。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饱含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刻画,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表情,都成为了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绝佳载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深刻的情感和意义。它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一些问题,引发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旅行,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陪伴我走过了一段特别的心灵旅程。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是在描绘一幅流动的画卷,将那些散落的情感和记忆一点点拼凑起来。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仿佛作者就在你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那些描绘场景的文字,细腻入微,无论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是雨滴落在窗棂上的节奏,都仿佛被作者捕捉并放大,让读者身临其境。其中一些关于孤独和等待的描写,尤其触动了我。有时候,我会停下来,看着窗外,想象着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那种跨越时空的羁绊,那种无声的慰藉,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日常,在饱含深情地记录下,也能闪烁出不一样的光芒,它鼓励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深蓝色的背景仿佛是夜空中最遥远的星辰,点缀着几笔淡金色的线条,勾勒出一种既抽象又引人遐想的意境。封面上“致加西亚的信”这几个字,字体古朴而又不失力量,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不是一本随便能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坐下来,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那些情感和思想。总觉得这本书藏着一个关于等待,关于思念,关于遥远的回响的故事,不知道“加西亚”是谁,也不知道这封信究竟写了什么,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立刻翻开它,探寻其中的秘密。书的纸张也很细腻,触感温润,印刷清晰,读起来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方都相当用心,对于一本以“信”为主题的书来说,这种严谨和考究无疑是加分项,让我对正文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静静地冥想。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绪变化,以及那些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留白”的处理,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那些欲言又止的情感,反而更加引人遐想,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最深刻的表达并非来自咆哮,而是来自静默。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意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一种沉思的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