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给孩子一生都需要的养分
你最早、最初始的记忆是几岁?小学、幼稚园、还是更早的幼稚园上学前?
是午后跟儿时玩伴的嬉戏、是老师课堂间的指导、还是被妈妈处罚时的委屈?
我不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但就我而言,不管再怎么努力回想,也只能回想起大约4至5岁间、上幼稚园前后的事,而且那时候的记忆,只像是动态影片中的一格截取画面,所谓记忆,也许更可能只是我试着想理解印象中那幅影像,所串连起来的事件。也许是事实,但,也可能不是事实。
幼时的记忆,命定地不会留存在孩子的脑海里,这是无法选择的遗憾。有一天,如果连我自己都忘记了,那这一切跟不存在的事,又有什么差别呢?因此,我想把让我感动的一切尽可能地写下来。
我要把感动留给孩子,
我要为他留下,一辈子都不想忘怀的记忆。
我偷偷地希望,透过这一字一句构筑的纸上世界,有机会勾起一点点孩子的片刻记忆,未来,孩子长大之后,他也许能从中重新感受到此时此刻的温暖。未来的他一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磨难,我希望他能从这些记忆的片段,找到支持自己继续往前走的力量。
我偷偷地希望,透过这一字一句构筑的纸上世界,以传载「爱」、「生命本质」为本,带领孩子从「了解自己、爱自己」开始,慢慢将爱扩大到家人、朋友、进而成为具有爱人能力的人……
这是一本关于价值观的书,一本探讨记忆的书,以书信体的方式,表现一个母亲对长大后的孩子诉说的意识流作品;这是一本情书,因为它乘载着许多感情的书信。透过各种各样的情境、语汇,深刻地描述着、传递着爱的各种面向与可能性。
本书特色
★记忆的魔法★ 善用记忆,使教养更甜蜜、快乐,更给予孩子长大后心灵内在的力量。
★母亲的爱意★ 散文、书信式写法,字里行间,在在流露出身为人母内心的悸动。
★图像的流动★ 穿插在内文间的亲子生活照、旧照……带领你走入感动的长廊。
作者简介
黄微如 Michelle HUANG
1973年12月生,射手座。像人,也像马。
喜欢思考、喜欢旅行、喜欢钢琴、喜欢阅读。
喜欢一个人的事多于两个人以上的事。
归类来说,是属于享受一个人、独乐乐型的人。
这样的个性在孩子渐渐长大之后,逐渐被改变、推翻,
本来与「他人」泾渭分明的生活,因为被依赖,而开始懂得享受被依赖的乐趣。
甚至因此辞去10多年精品行销主管角色,在专职妈妈之余,也在托儿所担任爱心妈妈。
孩子们清澄的眼神、全然的信赖、毫无遮掩的喜爱,
我必须虔敬地说,我的收获,比付出多了更多。
虽然没有教育相关背景,但,我认为,孩子只是不懂成人的语言罢了,他们也值得得到像成人的对待,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被尊重。
过去求学时期学到的大众传播理论、就业时期学到的人际跟领导,幸运地,成了我作为一个妈妈的基础知识。
如果说,当妈妈是我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那么,无疑地,是自从我进了职场以来,最有热忱的一次。
给读者的序:为孩子留下永恆的心灵鸡汤
给孩子的序:写给註定遗忘的你的瓶中信
◎Memory 1 生命本质(Who are you?)
宝宝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玩具——用双手角色扮演是你最喜欢的游戏
雏鸟效应——讨好大人是儿童的求生本能
逗趣的表情、令人担心的过敏——猪猪住院记
我们的聊聊天时间
猪油拌面,是你每餐的主食
照亮海底的一线光芒
我希望是你一辈子的好朋友
给予的幸福
孩子需要有一位role model
那一霎那间,我知道你长大了
你在阿~~就在妈妈的肚子里
你最爱的魔法公主
喀擦一声,就过去的30年 ~
马麻,我要可爱就好,不要聪明
◎Memory 2 你在我肚子的故事(Where are you from?)
你最喜欢的睡前故事
你在我肚子里的害喜故事
你在我肚子里的胎动故事
你在我肚子里的梦境故事
你在我肚子里的旅行故事
名字的奇妙魔力
充满挑战的新手妈咪
◎Memory 3 妈妈(Families)
爱心妈妈,帮小朋友讲故事
懂音乐的孩子生命更美好
钢琴谱的初部练习曲
音乐,就是能轻易煽动人的情绪
得天独厚的福份
与生俱来的叛逆
成人尽是虚伪苍白的世界
钢琴师的牵情之缘
Rachmaninoff的音乐魔法
脑中残存的记忆往往会扭曲
我怀念的迷你钢琴
记忆中那条蜿蜒的巨蛇
内山姑娘欲出嫁
那是个认知混淆的年代
原来我们家吃的就是客家菜
美味食物的记忆
◎Memory 4 爸爸(Families)
当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爸爸一生最棒的礼物
非典型的求学生涯
流浪汉与艺术家
权利的诱惑
◎Memory 5 生命的意义(Where are you going?)
我的超级选书员
自助旅行——初访巴黎
我喜欢蜜月自助旅行
壮游:欧洲流浪之旅
初访伦敦康桥就在身边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一个人的流浪
城市大河恋
家族小旅行──日本京都
东京自助行──家族大冒险
抵达北义
人间最美的滋味
逐小鸟而居的游牧民族
恋爱之都维洛那
迷陷威尼斯
恍惚
小小野田妹
魔戒与遗憾
From the new world
后记:你喜欢几个人
作者序
给读者的序:为孩子留下永恆的心灵鸡汤
记录下那一段天使时光
亲爱的读者:
你最早、最初始的记忆是几岁?小学、幼稚园、还是更早的幼稚园上学前?
是午后跟儿时玩伴的嬉戏、是老师课堂间的指导、还是被妈妈处罚时的委屈?
我不知道每个人的情况,就我而言,不管再怎么努力回想,也只能回想起大约4至5岁间、上幼稚园前后的事,而且那时候的记忆,只像是动态影片中的一格截取画面,所谓记忆,也许更可能是我试着想理解印象中那幅影像,所串连起来的事件。也许是事实,但,也可能不是事实。
根据心理学说法,许多早期的记忆其实不真的是记忆,而是来自家长一次又一次重覆描述之后,勾勒出来的「幻境记忆」。每次聊到小时候,我总央求着爸爸妈妈多讲一些关于我的事,像个自我历史的考古学家一样,我渴望知道所有能知道的细琐。然而,身为家中的第三胎,父母大多数的时间必须专注在维生必须的经济活动,已经没有太多余的心力可以放在我的身上,我能理解,却总有着无法释怀的遗憾。
长大后,因为有日记的辅助,可以帮助自己回忆起曾经发生的事,有一些接近日常琐事的,令人讶异地,至今我仍记得,但是大多数的事情,都忘记了。但当初就是因为那么刻骨铭心到不吐不快,所以才产生了驱使自己非写下来的动力,但,怎么才隔了几年,却连当事人的自己都忘记了呢??写下来的都会遗忘了,那没有写下来的那些呢?如果没有任何人记得,是不是也就等于从没发生过呢?这对唯心论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对现在的我来说,与4岁孩子互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享受到难以想像的感动及喜悦。这对过去坚持不生小孩的我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这一种彷彿是从内心最底部自然泉涌出的喜乐,让我每一刻都想咏赞生命。
然而,我深知记忆是不可靠的。最后这一切,命定地一定不会留存在孩子的脑海里,这是无法选择的遗憾。但若有一天,连我自己都忘记了,那这一切跟没发生过、不存在的事,又有什么差别呢?因此,我想把所有的感动尽可能地写下来,尽可能详尽地写下来。我偷偷地希望,透过这一字一句构筑的纸上世界,有机会勾起一点点孩子的片刻记忆,未来,等孩子长大之后,也许能从中重新感受到此时此刻的温暖。未来的他一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磨难,我希望他能从这些记忆的片段,找到支持自己继续往前走的力量。后来,透过书写、阅读,许多朋友看了文章,也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为她们的孩子留下各自精采的回忆,我开心的了解到,这些回忆不只存在我和孩子两个人心中,不会随着我或我的孩子长大、离开而消失,它有了许多见证人、已经在这世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而现在,谢谢燕琼姐及吴总编辑的提携,让本书有机会印行。我也因此有着更贪心的奢望,期待当这些记忆在未来也能拥有生命。
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孩子们都会长大成人,而且,够幸运的话,也能遇到生命中注定的人、体验到身为人父人母的角色;当孩子置身于像我们现在一样角色的那时,我希望她们也可以透过这些书信/回忆,获得一些解答、或者重新拥有感动,然后,也许他也会想为他的孩子留下这珍贵的片刻,让这些回忆得以继续发挥正面的力量。
最后,谢谢您,亲爱的读者。谢谢您将宝贵的时间及此刻的记忆,留给了这本书。也由衷地希望,您会喜欢。
给孩子的序
写给註定遗忘的你的瓶中信
一切都是为了那张纯粹的笑脸
亲爱的宝贝:
望着你睡梦中纯洁的笑容,本来应该是满足而喜悦的,但我却常常望着你,微笑中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没有人能理解,为何在这样幸福满溢的时刻,我竟然泪流满腮,甚至激动到必须啜泣出声才能将心中的情绪稍稍释放。有些朋友开玩笑说,我可能有心理症,嘲笑地要我去看心理医生。我知道,她们无法懂得,正因为现在太过浓郁的幸福,反而让已知的即将失去更令人难以承受。我很清楚,记忆是世上最不可信赖的东西,未来,在不久的未来,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变得模煳,再鲜明的记忆,最终都会变成一幅失焦的相片。
为了不遗忘,为了不遗憾
于害怕最后连自己都会忘记的心态,才开始随笔写下每天跟你之间互动的心情故事。原本只想着要记录下某天你引人发笑的童言童语,这段十分令人珍惜的时光,然而,在没有经过思索的随笔过程,写到后来的我突然在事后看出一个逻辑,是影响我至深的哲学逻辑。
一切都必须从Who am I开始。就像小说「苏菲的世界」中描述的一样,某一天,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收到写着「Who are you?」的信笺,你一定会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我会这么笃定,是因为我每隔一阵子就会思索着,持续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因此,我想把最原始、未经过太多社会化的本质的你记录下来,作为Who am I最原始的起点。
接着,必然就是Where am I from了。
狭义地,我必须忠实地记录下怀孕时期的过程,那是你生命最源头的部分。然而,生命的起点当然不能斩钉截铁、如此粗鲁的划分。就像其中一篇文章提到,生命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与样貌,因此,我必须交代我的成长、爸爸的成长,双方家族,成员、甚至历史。我想,如果对自己的历史够了解,应该也会对自己更了解。而,当「我」不只是自身这个小我,而是整个家庭、家族、社会、环境、国家,那个我想,也许你就可以用更宽阔的角度来看待跟自己不同的人,成为真正能包容他者、成就大我的人。
Who am I和Where am I from,有时候会是互为因果的问题与答案。如果能更了解家人、也许就能进一步更体谅家(他)人、同理他人。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至少对我来说。我必须羞赧的承认,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更具同理心、但却始终都做得不好,也从中得到许多磨难,或应该说,即使是写下这文字的此时,这对我依然是很大的难题。正因为我做不到、做不好,所以私心的希望你可以从心底理解别人,并对他人产生真正的认同与感情、懂得爱别人。唯有懂得爱的人,才懂得如何被爱,懂得爱的价值与力量。
人生的意义
最后,当然就是Where am I going或说Why I am here。虽然这一部分是所有内容最多篇章的部分,不过答案却依然还在追寻。这问题实在很难,即使是现在,我也没有能力为自己解答,更别说为你找答案了。但,至少我可以为你做的,就是分享自己追寻答案的过程。未来,你可能会比我幸运,找到生命的答案,也许不会,不过那也没关系,因为在这许多年漫无目的的找寻之后,我隐隐地开始觉得,也许「追寻人生的目的」,本身就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
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认知自我的过程,而这本书似乎为这个过程提供了一份非常宝贵的“指南”。它并没有直接给孩子灌输道理,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启迪他们。我最喜欢书中关于“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阐述,它们被描绘成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强大驱动力,而正是那些曾经被忽略或压抑的好奇心,构成了我们最原始的力量源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反而可能剥夺了他们去发现和拥抱自己内在力量的机会。它鼓励家长们去引导孩子,让他们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理解那些看似“失败”的经历,其实都是通往更强大自我的必经之路。这种“给予力量”的方式,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有价值,它让孩子在心灵深处获得真正的富足和自信。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遗失”并非真正的消失,而是一种“搁置”。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哲理的方式,讲述了记忆的运作机制,以及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不自觉被我们“藏起来”的部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科学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去体验记忆的流转与重塑。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强调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经历,是如何在我们潜意识中埋下力量的种子。有时候,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个被遗忘的呼唤。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引导我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拥抱那些曾经的自己。它教会我,即使是痛苦的回忆,也蕴含着成长的养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就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新生。这种重拾力量的过程,比任何外在的激励都更加强大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记忆”的一些固化认知。我一直以为记忆就是大脑里的数据库,存贮着过去发生的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记忆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被重塑的生命体验。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性地遗忘,以及遗忘对于我们适应环境和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如何在“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碎片时,避免陷入痛苦的泥沼,而是从中提取出积极的能量。它不是简单地让我们回忆过去,而是让我们通过理解过去,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这种洞察力非常深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无法解释的困境,也许它们都指向了某个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遗失的记忆”与“生命的力量”之间能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是很多时候,它们被层层叠叠的遗忘所掩盖。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柔而有力量的笔触,引导我们去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在童年时期,我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瞬间,那些我们曾经为之奋斗过的梦想,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我们封存了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去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去唤醒那些沉睡的潜能。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和接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内心变得更加轻盈和坚定,对未来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怀旧又温暖的色调,搭配着一些模糊却又意味深长的画面,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传递出的情感。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想深入探究的冲动。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遗忘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它们真的消失了吗?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等待着被重新唤醒?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尘封的角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记忆的构成,以及它对我们生命轨迹的深远影响。也许,通过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碎片,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我相信作者一定在这本书中倾注了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