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忠实反应新闻报导,以报导标题作为主标题,罪名作为副标题)
◆新闻事件 1
谁是真兇 多车辗妇人致死 前车肇逃 后车吃官司
—过失致死罪的因果关系(客观归责)与过失
◆新闻事件 2
哑铃挡道 骑士辗死人 逆转判无罪
—过失致死罪
◆新闻事件 3
捡一份报纸 拾荒妇遭移送
—可罚的违法性与微罪不举
◆新闻事件 4
夺枪射穿暴徒命根 判无罪
—持有枪砲子弹罪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
◆新闻事件 5
前夫见死不救 目送上西天
—杀人罪?加功自杀罪?遗弃罪?
◆新闻事件 6
妻久病求死 夫含泪勒毙
—加功(工)自杀罪、保护者遗弃罪与安乐死
◆新闻事件 7
弒母弃尸 逆伦夫妻判无期
—杀直系血亲尊亲属罪之共同正犯与身分
◆新闻事件 8
友吸毒昏迷弃山区 二毒友判刑
—施用毒品罪及遗弃罪
◆新闻事件 9
「警察没有比较屌」 少年送办
—侮辱公务员罪的「侮辱」意义
◆新闻事件10
壮男遇上女抢匪 怕一棒打死她 任她抢
—抢夺罪?强盗罪?恐吓取财罪?既遂或未遂?
◆新闻事件11
贪心女大学生 捡到提款卡 盗领变诈欺
—自动付款设备诈欺罪
◆新闻事件12
A公司钱假称恶匪抢劫
—侵占罪与诬告罪
◆新闻事件13
醉汉撞公车不知断趾仍逃逸
—危险驾驶动力交通工具罪与肇事逃逸罪
◆新闻事件14
酒驾撞死老妇 装好心路人
—酒驾肇事致死逃逸的刑事责任
◆新闻事件15
国中女施酷刑 盐塞同学下体
—性交及伤害与加重强制性交罪
◆新闻事件16
妇人「精」醒 狠扁淫贼
—乘机性交罪?诈术性交罪?准强盗罪?
◆新闻事件17
迷昏上宾馆只为拍裸照?三男被控性侵全无罪
—私行拘禁罪、强制猥亵罪与窃视窃听窃录罪
◆新闻事件18
国一男 带国三学姊回家过夜
—与幼男女性交罪?侵入住居罪?
◆新闻事件19
诱少女同居 已婚男送办
—准强制性交罪、准略诱罪与通姦罪
◆新闻事件20
诚品春宫画册,无「封」起浪
—刑法第二三五条的「猥亵之文字、图画」
◆新闻事件21
穿警察制服 假临检真劫财
—冒充公务员执行职务罪、伪造文书罪与诈欺罪、窃盗
自序
每逢为法律系新鲜人讲授「刑法总则」课程的第一天,我都会对着眼前的青年学子说明如何摆脱高中时代的读书方式而进入学习法学的要领。其中有一项相当重要的「功课」,就是要每天尽可能地去翻阅新闻社会版面的报导,积极去面对真实的社会,并且将新闻报导的社会问题当作学习法学的基本材料。
因为法律(法学)所要处理的对象绝不是天方夜谭之事,相反的,通常就是像新闻媒体所报导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叫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去阅读新闻的社会报导,就如同让他去观看现实社会中相当肮脏龌龊的一面。其实如果要我站在天下父母心的立场,我是多么盼望每个孩子都只看见社会上最温馨感人的一面,但是每一想到法律的学习者如果对社会现实面无法精准掌握,恐怕不仅难以真正学好法律,纵使能取得法学文凭以及从事法律专业的资格,他日甚至会有滥用法律的危险,所以不得不督促大家趁早扎好「基本功」。
在新闻报导的事实上,各个新闻媒体之间的报导,难免或多或少有所出入,甚至于同一则新闻报导的事实内容,也可能与嗣后进入诉讼程序所呈现的案件事实有所差异。尽管如此,本书虽然只是採取新闻报导的事实内容当作说明、分析的材料,而不是以进入诉讼程序后的案件事实为材料,却不会影响到新闻报导的事实,在进行法律的分析上,就是活教材、好素材的本质。
新闻事件的报导,既然可以成为法律相关科系学生在学习上的活教材,那么要如何去理解、分析报导中的新闻事实,就成为另一层次的问题。
本书就是借由新闻事件的报导,从中抽取出与刑法有关的新闻事实,再根据目前代表性的刑法学说与最新的刑事司法实务的相关裁判(包括大法官会议解释、判例、决议、判决、座谈会意见等)加以分析、说明,不仅可以当作法律相关科系学生学习刑法之际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于参加国家考试(相关司法人员考试)的考生而言,也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甚至对于从事司法实务的工作者,也能提供处理刑法事件的重要思维。当然,对于一般没有学习过刑法学的人而言,也可以从本书的内容大致了解新闻事件所报导的事实中,可能会构成如何的犯罪与犯罪形成的脉络,对于刑法将能获得初步的理解。
本书主要是由笔者多年前开始在〈月旦法学教室〉法律新闻专栏陆续发表了「新闻事件的刑法分析」的文章集结而成,但是内容上重新做了全面的检视,原有内容不仅大幅增修,同时也增补了最新的实务见解与学说见解,就是希望能提供读者在刑法的学习上以及各种考试上最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得以付梓出版,当然要由衷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给予《新闻刑法》在〈月旦法学教室〉逐步发表的机会,以及诸位编辑同仁的尽心尽力。笔者更要借此机会感谢彦廷、俊男两位贤隶,多方面所给予的无私协助以及种种宝贵意见,还不分昼夜帮忙校稿,尤其是在近一年来,两位贤隶因令慈罹患重病,身心承载着无比沈重的压力与不安的时期。另外,亦要谢谢高大法律学系研究生琬伦、家庆、秀香以及东吴法律系研究生文园等等临时给予校稿的帮忙。
陈子平谨识
2012年立夏于永和无知斋
我一直对媒体的言论自由和法律的界限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疑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从历史的视角,带我们回顾了新闻自由在台湾的发展历程。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刑法是如何介入新闻报道的,以及这些介入对新闻自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台湾媒体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蜕变,也更加理解了当前我们所处的言论自由环境是来之不易的。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很有意思,作者并不是枯燥地讲解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他会引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件,然后详细解析这些案件背后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法院是如何进行判决的。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法律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让人忍不住跟着他的思路去思考。 我是一名对社会议题很关注的普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媒体报道是否侵犯他人权益的讨论。这本书恰好就回应了我对这方面的许多疑问。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解了新闻报道中可能涉及到的诽谤、侵犯隐私等问题,并且对这些行为在法律上的界定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他并没有简单地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是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让我们能够自己去判断。这种引导式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学到了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规则。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对新闻和法律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法律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新闻自由背后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维护社会公正和个人权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够深刻地剖析问题的本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新闻刑法的迷宫。他不会一开始就丢给读者一大堆晦涩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复杂法律条文的解释,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或者最生动的例子,让即使是对法律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法律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充满了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刻板严肃的法律书籍风格,反而带着一股子现代感,色彩搭配也挺活泼的。一开始翻开,就被作者的序言给吸引住了。他用很亲切的语言,像是跟读者在聊天一样,讲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有他对新闻刑法领域一些看法的由来。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倒让我觉得,哦,原来法律也可以这么贴近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要解决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 我一直对新闻自由和法律边界之间的界限很感兴趣,总觉得这个尺度很难把握。这本书从一个很宏观的角度切入,先是带我回顾了台湾新闻自由发展的一些重要节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刑法是如何介入、又是如何演变的。作者的梳理非常清晰,就像在看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关于诽谤罪的演变,还有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都讲得特别透彻,让人能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我是一名媒体从业者,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言论尺度和法律风险的困扰。拿到这本书,我立刻就翻到了关于“诽谤”和“侮辱”相关的章节。作者的解释非常务实,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和判例,更重要的是,他还结合了现实中的案例,比如一些网络上的不当言论,或者媒体报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哪些行为是法律上不允许的,哪些是可以讨论的,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界限,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非常有条理,从基础概念讲起,然后层层深入,探讨了新闻传播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刑法问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他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配合大量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特别是关于“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保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本书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和深刻的。 作为一名法律系的毕业生,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新闻刑法各个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的救星!作者在书中不仅对新闻侵权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阐述,还深入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的案件中,法院是如何适用法律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法律专业书籍之一。
评分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必备的“宝典”。作者在书中非常细致地梳理了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比如名誉侵权、隐私泄露等等,并且对这些风险的法律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那种严谨的态度,他会引用最新的判例,并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法律的最新动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职业的法律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工作中也更加得心应手。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都非常用心,不是那种死板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序言中就表达了自己对新闻自由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新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这种真诚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流畅优美,即使是复杂的法律概念,在他笔下也变得容易理解。他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者社会现象,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可以通过观察它的媒体生态来判断。这本书正好就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台湾的新闻业。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批评或赞扬,而是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的分析,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新闻刑法图景。他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在维护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设置了必要的边界,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种平衡之道,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先是宏观地介绍了新闻刑法的大致框架,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罪名和案例。我尤其喜欢他对“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等概念的阐述,这些概念在新闻实践中非常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判断新闻报道是否违法时,这些原则是如何被应用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法律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是一名对法律感到好奇的普通市民,对媒体报道中的一些争议性话题总是充满疑问。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为我解答了许多困惑。作者在书中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比如诽谤、侮辱等。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思考,让我自己去理解法律是如何运作的。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解读,他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社会发展和媒体动态的读者,我一直对新闻自由与法律边界的界线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作者在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度,对新闻刑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法律是如何介入新闻报道的,以及这些介入对新闻自由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读完之后,我对自己所处的言论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保障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吸引我,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法律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他会引用一些大家熟知的事件,然后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法院是如何进行判决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法律不再是件枯燥的事情,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真相。 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往往体现在其媒体的自由度上。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台湾的新闻业。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批判,而是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复杂的新闻刑法图景。他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设置了必要的边界,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种平衡之道,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作者从宏观的新闻刑法总论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罪名和案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等概念的阐述,这些概念在新闻实践中至关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在判断新闻报道是否违法时,这些原则是如何被应用的。读完之后,我对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法律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是一名对社会议题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媒体报道是否侵犯他人权益的讨论。这本书恰好就回应了我对此的许多疑问。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解了新闻报道中可能涉及到的诽谤、侵犯隐私等问题,并对这些行为在法律上的界定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他并没有简单地告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这种引导式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学到了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规则。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非常深刻,他并没有将新闻视为可以随意指摘的对象,而是强调了其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论述过程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国际性原则和判例,并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特别是关于“事实”与“评论”的区分,以及在两者之间界定法律责任的难题,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讨。这种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挖掘,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直对新闻中的“真相”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这本书恰恰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答。作者在书中非常清晰地阐释了,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追求真相的努力,是如何与法律上的责任约束相平衡的。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话题,而是直面现实,用严谨的法律分析,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案例的解读,他能够从法律的条文和精神层面,深入分析出判决的合理性,让我对司法公正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独特,作者不像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和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用平实的语言,将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他在论述中,那种人文关怀的色彩。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法律,更是在探讨新闻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字和画面,而上升到了对社会责任和法律伦理的层面。 我是一名对法律和媒体都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新闻刑法的书籍时,我遇到了这本书。作者在书中对新闻侵权行为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梳理,从基本的概念到具体的构成要件,再到相关的法律后果,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那种细致入微的逻辑分析,能够将复杂的法律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新闻刑法理论基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品味,散发着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当我翻开它,被作者开篇的引言深深吸引。他以一种非常恳切的语气,讲述了自己对新闻自由的理解,以及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这种真诚的分享,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专著,更是一位学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每一个法律概念的阐释都力求精准,同时又不失文学的美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