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改变,世界就改变!」风靡全球的灵修畅销书作家佩玛.丘卓,再次以温柔明快的言语,鼓舞你大步摆脱旧日习性,以慈悲良善的心念带动这个世界!
九一一事件之后,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位美洲原住民祖父跟孙子谈到世界上的暴力和残酷,他说,就像有两匹狼在心中打架,有一匹满心报复和愤怒,另一匹则智慧而仁慈。年轻人问祖父哪一匹狼会打赢,祖父回答:「我选择餵养哪一匹,哪一匹就会赢。」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要如何训练自己餵养好狼?要如何召唤内心的智慧来做出正确行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地球环境岌岌可危、战争开打、万物都在受苦,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跨出一大步,尽一己之力来改变情况的时刻。即使是给好狼一点小小的餵养,都将为世界带来助益。
我们可以透过每天的待人接物来帮助自己学习。跟不喜欢或不认同的人说话时--也许是家人,也许是同事--我们往往送出很多愤怒能量。大部分人都很会强化负面倾向,坚持自己是对的,结果愤怒之狼越来越兇狠。但我们不必卡在这种生命状态之中。当怨恨或负面情绪升起,只要认识到:自己情绪激动起来了,你要攻击?还是冷静下来?简单说就是,到底要餵养哪一匹狼?
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可以信任自己的善念,不被情绪绑架,做出睿智的选择。我们做得到的!就在此时此地!
本书是畅销书《当生命陷落时》的作者佩玛.丘卓的最新力作,她延续温柔却明快的言语风格,直指个人修行的各个面向,并对人类生命的困境心怀慈悲。本书中她紧扣着「执着」和「放下执着」的主题,不时引证自己与他人的亲身体验;同时,她也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只要看到这种模式,我们就可以开始改善生命、改变世界。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比丘尼之一--佩玛.丘卓,继《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不逃避的智慧》、《生命不再等待》之后充满灵性能量的最新力作! 
作者简介
佩玛.丘卓(Pema Chodron)
西藏金刚乘(vajrayana)比丘尼。自从一九七四年持戒以来,佩玛.丘卓常常在欧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室、讲座、冥思避静。她是甘波修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佩玛.丘卓也是创巴仁波切指派的住持(master teacher),着有《当生命陷落时》、《不逃避的智慧》、《转逆境为喜悦》、《与无常共处》、《生命不再等待》等书。佩玛.丘卓并曾和普利兹奖作家爱丽丝.华克就冥想经验出版一个对谈实况录音(Pema Chodron & Alice Walker in Conversation,1999),并已出版一本七页的单行本。
译序 窗开了,风就吹进来
第一章 餵养好狼 
我们好像经常站在十字路口,不断地要决定往哪条路上走。每一个剎那,我们都可以选择走向更清醒、更快乐,或者走向更迷妄、更痛苦。
第二章 学习停驻 
无论你禅修的专注目标是唿吸、声音、身体觉受或内心感受--只要你发觉内心散乱了,就温柔地返回当下。你回来,是因为当下非常珍贵。
第三章 逃避的惯性 
妄想和实相的区别是:实相是全心活在当下,并碰触直接经验,妄想则是在念头中迷了路。
第四章 生活自然的律动 
我们是一个混合体,是由侵略和慈爱、铁石心肠和温柔敞开、小心眼和宽恕的开放心灵交织而成的。我们并不是固定、可预测、静态的实体。
第五章 脱身 
一开始都是这样,在失控前很短的时间中,可以触到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天生本具的开放,这是打断并减弱我们旧有的惯性极佳的、英勇的、巨大的一步。
第六章 我们需要的,皆已具备 
我们一直都有智慧、力量、自信、醒觉的心灵和心智,它们就在此时此地,这就是我们会陷入黑暗却突然又重见天日的原因。
第七章 为事情如实的面目而喜悦 
把生命看成老师,而不是包袱。基本上,这是指学着活在当下,同时也和幽默感同在,对自己和外界保持慈心,对诚实自省的奇妙感到喜悦。
第八章 揭露天生本具的开放 
如果你习于训练自己敞开心门,跟一切生起的现象同在--对生命的能量、对其他人、对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你将敞开心门接纳变动的事物并与它同在。
第九章 痛苦的重要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遇到的每个人基本上都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能够面对自己的痛苦,痛苦便可以让我们敞开,和世界建立充满爱的关系。
第十章 无限的友善 
只要我们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我们便真正地以有价值的方式来照顾着自己。我们会跟自己的身、心自在相处。我们增长对自己的仁慈,也会增长对别人的仁慈。
尾声:把这一切带到世界上 
附录:延伸阅读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柔和的色调搭配上几个象征性的图案,一看就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想拿起来翻翻看。我当初买它,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觉得书名很有吸引力。「不被情绪绑架」,这句话简直太说到心坎里了!想想看,我们生活中多少次,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就是被一股莫名的情绪卡住,不是焦虑得不行,就是害怕得不敢迈出那一步。后来慢慢看进去,才发现里面讲的那些「惯性」和「恐惧」,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影子。书里面举的例子,很多都像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一样,比如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就是戒不掉那个睡前滑手机的习惯,明明知道那个工作机会很适合我,但脑子里就冒出各种「万一失败怎么办」的念头,然后就把机会错过了。作者的文字不像那种冰冰冷冷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用一种很贴近生活、很温和的方式,慢慢地引导你去看清楚这些情绪是怎么形成的,又为什么会这么容易操控我们。读完之后,我感觉好像多了那么一点点觉察力,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绪出现时,我能稍微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是只是被我脑子里那个老旧的脚本给绑架了?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情绪指南」,而不是一本「鸡汤文」。它并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能行」这样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情绪产生的机制,以及那些让我们反复陷入负面情绪的「惯性」和「恐惧」的根源。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本书在理论阐述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和重塑「负面自动化思维」的部分。我们生活中,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我肯定做不好」、「别人都比我强」等等。这些想法就像种子一样,一旦种下,就会不断地滋养负面情绪,让我们在原地打转。作者通过一些清晰的步骤和大量的例子,教我们如何去觉察这些思维,然后有意识地去质疑它们、挑战它们,最终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想法来替代。我尝试着去练习书中的方法,尤其是在遇到压力大的时候,以前我可能会陷入一种恐慌和自我否定,但现在,我能稍微冷静下来,去分析事情本身,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本书让我明白,摆脱情绪的绑架,不是要我们变得没有情绪,而是要我们成为情绪的主人,不再被它们随意摆布。
评分我一直认为,情绪管理听起来很高大上,感觉离我很遥远,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直击人心的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了情绪这回事。在我的生活经验里,有时候明明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却能引发我巨大的情绪波动,然后我就开始胡思乱想,把事情搞得更糟。例如,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我就会在心里反复咀嚼,越想越觉得对方是在针对我,然后接下来的工作状态就完全被影响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被情绪「绑架」,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情绪的来源,也没有找到和情绪相处的方式。作者并没有教我们压抑情绪,而是鼓励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它里面提到的一些练习,比如正念呼吸,还有一些关于自我对话的技巧,我试着在生活中应用,效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以前我会觉得,哦,情绪来了,就是糟糕了,现在我能稍微暂停一下,问问自己:「嗯,我现在感到有点不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不安,真的那么可怕吗?」这种微小的改变,却让我感觉自己在情绪的海洋里,不再那么随波逐流了,而是有了一个小小的锚点。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会写书评,但是《不被情绪绑架》这本书,真的让我有想要分享的冲动。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些写得过于学术,有些又过于鸡汤,总是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没法真正落地。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个很懂你的朋友,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剖析我们内心的纠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惯性」的部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有主见的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着过去的一些思维和行为模式,而这些模式,往往是被早期的经验、甚至是一些不那么愉快的经历所塑造的。比如,我一直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因为小时候有一次被嘲笑的经历,导致我每次一站上讲台,就手心冒汗,大脑一片空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个小时候的恐惧,并没有随着我长大而消失,而是以一种「惯性」的方式,一直影响着我。书里提供的应对策略,也不是那种让你一下子变得勇敢的「速成法」,而是告诉你如何一步一步地去挑战那些让你感到害怕的边界,如何去建立新的、更积极的信念。我现在虽然还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恐惧,但至少,我知道了如何去面对它,不再让它成为阻碍我前进的绊脚石。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片混沌中突然照进一束光。过去几年,我一直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感笼罩着,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压在心头,让我喘不过气。尤其是在工作上,一些很重要的决策,我总是迟迟不敢下手,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不行」、「你会搞砸的」。这种自我怀疑,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把我困在原地。当我开始阅读《不被情绪绑架》时,我被它那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它没有上来就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先带你认识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惯性模式」,这些模式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反应。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原来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那些被放大、被固化的恐惧在作祟。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不是那种让你瞬间变成超人的魔法,而是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拆解这些情绪的枷锁。比如,它会教你如何辨识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用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挑战,甚至是如何在感到害怕的时候,找到支持自己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