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年只能读一本书,建议就读这一本。
谁都不想生病,但是每个人都会生病,
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效的对抗病魔。
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
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
医学只解决三分之一的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固醇过高、肥胖、痛风、
便祕、胃溃疡、头痛、腰痛、过敏、失眠、自律神经失调……
这些佔门诊百分之九十的病,
实际上不必吃药就会好,
你能想像吗?
◇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要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作的规律。
◇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无作用。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
◇不是不吃药,而是吃药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找出原因。
◇面对病痛,当务之急是要先了解,哪些病痛是可以自癒的,是不需要担心恐惧的,是可以免除花钱的,以及如何才能好的更快、秤彻底的。
◇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当个「聪明」患者,比当个医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机率更高。
纪小龙医生从懵懂中跨进医界算起40多年过去了,在接触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体中慢慢感悟到健康长寿中有关不药自愈的点点滴滴,不经意收集起来,并集结成册,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的健康解一份渴、添一份力。
作者简介
纪小龙
1952年出生于江苏句容县白兔村。
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81年肿瘤病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在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一年。1994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
1969年入伍在陆军第114师医院当过卫生员、卫生班长、代理排长、技术员,1981开始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做医师,1986年晋升为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92任主任医师、教授。2003调武警总医院任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病理科主任、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
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研究生开始30多年来,专注于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早期癌症的诊断与晚期癌症的治疗。每年接待各地疑难会诊1000例以上,注重把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用于为患者解决了关键诊治难题之中。
写在出版之前
做为图书业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出版好的读物。
发现这本书,源于一篇名为《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的文章。
在文中,纪教授以一个病理学家的视角,告诉读者应该如何从本质上来认识各种疾病,并提出了「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的养生观点。与此同时,他还道出了自己的感慨:「医生永远是无奈的,每天都要面临着失败。」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解决三分之一的病。
「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难道那些疾病可以不药自癒?」
读到这里,我眼睛一亮,如果有一个资深医生用负责任的态度告诉你,有些病不用治疗也能好,会不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图书主题呢?
一直以来,我就想做一本传播健康福音的好书,献给那些了解并关注自身疾病的读者们,可是很难找到优秀作者写出专业、新鲜而不失通俗的养生书。没想到因缘巧合,我看到了这篇文章,并深感兴趣。
于是,我在第一时间给纪教授发了E-mail,询问他是否已经有出版物,或者有打算出版的意向,进而表达了合作的愿望。很快,我就收到了纪教授的回覆,他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探究真实的医生,有责任将医学的那些理念原原本本交与大众。书只出过一本《纪小龙说健康》,另外,手头有一些初稿,比如《那些「病」不是病》,《肿瘤你应该知道的》等内容可以整理成册的。如果适合出版理念,可以商谈。
当「那些『病』不是病」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不由得大唿惊奇,这和我想把「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做为图书主题简直不谋而合!
在收到《那些「病」不是病》的电子文档之后,我翻看了几个章节的内容,便有了出版这本书的想法。有时候,文化的传播就是缘分,由一篇不经意间读到的文章开始,继而引发了图书主题的策划,内容的写作以及出版的实现。
本书的重要主题:「人体1∕3的病自己会好」。作者从病理机制上来说明人体1∕3的病到了一定时候便会自然恢复,属于不治也能好的病。读者如果了解了这些具体病症自然痊癒的原理,就无须担心恐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免除花钱,还能好的更快更彻底。但是,读者也不要忽略余下2∕3的病。这些病症有一半是需要治疗的,另一半则是无论如何治疗也没有效果的。这也是在告诉读者,不要把本书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神仙方」,敢于说实话的纪教授只是在说基本的医学常识。如果你得了不治也能好的病,就不要去管它,如果是另外2∕3的病,一方面早治疗,一方面尽量减轻痛苦。阅读此类书的人,无一例外都对健康抱有极大的期待,「1∕3的病自己会好」就像一剂强心剂,可以增强人们面对疾病、战胜疾病的勇气。
《那些「病」不是病》书名听起来你会感到新奇,甚至会怀疑:「得病了不去医院怎么可以?这会不会是为了引起注意的一种图书炒作行为?」可是当你静下心来读过一遍,就不得不信服纪教授的真知灼见,因为他讲的观点经得起医学的检验。纪教授在那些病的「病」字上加了引号,这个引号的含意是:名称上是病,但对待起来不要走疾病治疗的常规套路,从有益于身体的角度,不要过渡治疗,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这些特别的「病」。
谁都不想生病,谁家有了病人都会着急,当一位从业40余年,每年接待各地疑难会诊1000例以上的知名医生告诉你,这个「病」不治疗也会好,那该会是多么大的惊喜!
发行人 赖秀珍
《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引自网路)
纪小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癌症康复》杂志副主编、全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鑑定委员会专家,每年在病理会诊中解决疑难、关键诊断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说到病理学,老百姓了解得不多。在国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都有一台显微镜,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体里的细胞变成什么样子了,可以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我认为,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现在大家都吃保健品,可是保健品毫无作用。男人喜欢补肾,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补肾。男性的强壮和性能力,是由身体里的男性激素决定的,不是用什么药物、吃什么食物能够补充的。
化妆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肤干燥,抹一点润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妆品变得年轻,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当了,致于还能变美白,更是胡扯。
皮肤的黑和白,决定于皮肤里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国的时候专门考察过,黑人、白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都差不多,差就差在细胞产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为抹了药,就能让细胞产生的色素多一点或少一点,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妆品抹上去之后确实有效果,但它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于刷浆,你的黑色素细胞是永远不变的。
每个人的皮肤都有七层细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三层,就像原来穿着厚衣服,看不到里面的血管,现在磨薄了,血管的红色就明显,看上去就红润了,像透光一样。所以你做美容以后,会又红润又光亮,显得年轻了。不过,人的细胞替补是有次数的,假如能替补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补就没有了。
还有运动。我们可以运动,但是不能透支。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频度和幅度,好比说心跳,正常人1分钟跳70下,你不能让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运动限度。运动的时候,不能超过身体里细胞所能够承受的限度。许多运动员都不长寿,因为他的运动强度超过了应该承受的频度和幅度。就像蜡烛,燃烧得特别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结束了。
我们说,平时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过成年累月都是这种状态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个礼拜有一次或两次,让心跳达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过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动,等于给房间来了一次大清扫。一个礼拜左右彻底清理一两次,把每个角落里的废物都透过血液循环带走,有助于你身体的代谢。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他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超音波、CT、化验全做完了,但误诊率是30%。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个医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误诊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小医生小错,大医生大错,新医生新错,老医生老错,因为大医生、老医生遇到的疑难病例多啊!这是规律。中国的误诊和国外比起来,还低一点。美国的误诊率是40%左右,英国的误诊率是50%左右。
我们应该正常看待误诊。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复杂,一时说不清,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如果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得了什么病,你一定要寻得第二家医院的核实。这是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有一些不是误诊的问题。比如说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书上,都不会专门有这个词,这全是B超(超音波)惹的祸。有了超声(超音)这个仪器,把探头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这个词就叫出来了。
我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我在解剖之前,先给超声(超音波)科打电话,让他们推一个超声机(超音波机)到解剖室,在打开腹部之前看一下有没有脂肪肝,然后打开来验证。有时候他们说:没有,打开一看:这不是黄的脂肪吗?有的正相反。所以,超声(超音波)诊断脂肪肝是不准确的。
身体里脂肪多,你的肝脏里脂肪一定多,问题是脂肪多了,给你带来什么疾病没有?我们做了很多解剖,没有发现一个肝脏的硬化、肝脏的损伤,是由于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说你现在是轻度脂肪肝、过两年变重度脂肪肝,然后就变肝硬化,最后是肝癌,说这样话的人没有任何证据。
还有酒精肝,都以喝酒对肝损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脏,在那里分解,像剪刀一样,把两个碳的分子剪断,最终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唿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脏里都是这样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干什么?关键不是对肝的损伤,肝细胞死了可以再生,关键是对神经细胞的伤害。人体里只有神经细胞是生下来多少个,一辈子都不会再增加一个,只会减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会牺牲一批神经细胞。
癌细胞是杀不死的
我对癌症的兴趣,从70年代上学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激情。我认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研究癌症,总能研究出名堂来吧。一九八七年第一届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着癌症去了。结果搞了半天,发现原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新方法一出来,我就去研究一阵子,最后一个个都破灭了。
我感觉最悲惨的就是:送进来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已经全身转移、扩散了,他还不明白,还想回去上学。我去查房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问: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够上学啊?我怎么回答?我如实告诉他,面对这幼小的一个生命,我怎么能说得出来?我如果隐瞒,等这个孩子到了最后阶段,就会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再去看他,他还能信任我吗?中晚期的时候,你去治疗癌细胞,想把癌细胞杀死,这个思路是错的。癌细胞是杀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透过医学的办法,来解决你的癌症问题。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呢?我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个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这个种子冒芽不冒芽,长大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是取决于种子。种子再好,土壤不适合,它绝不会长出来。怎么改善这个土壤?这是现在研究的课题。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简单,问题是怎能发现。傅彪最后也到我那里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数都经历了乙肝、丙肝,然后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细胞变成癌要5到10年!肝脏受到攻击,1个变2个、2个变4个,像小芽冒出来一样,然后一点一点长大。你每过半年查一次的话,它绝不会长成两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两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这样的案例,如果提前诊治,不是老说工作忙,是完全有办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他的肝脏切下来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时别人还骂我说:人家手术以后不是好好的嘛!你怎说人家活不长?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长。他的癌细胞像散芝麻一样,在肝脏里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怎能活得长?有人说换肝就可以了。癌细胞很聪明,肝癌细胞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肝脏,肝脏里面长满了,它就跑别的地方去了,等你换了一个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细胞都回来了!没有用的!
我们有责任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如果是晚期,我建议针对生存质量去努力,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不需要做,因为没有用。
做为医生,我给自己只能打20分。为什么?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解决三分之一的病。而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决那么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错了。做医生这么多年,我有一种感慨: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90%的病自己会好的
虽然说法很另类,但我相信「90%的病自己会好」这是真的。不过,有很多医生根本就希望你经常回诊……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固醇过高、肥胖、痛风、便祕、胃溃疡、头痛、腰痛、过敏、失眠、自律神经失调……这些佔门诊90%的病,实际上不必吃药就会好,你能想像吗?
冈本裕是日本脑外科医生,同时专长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与研究。他最出名的就是「尽可能不开药」,但他治疗与给过建议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复发率却很低,这是怎么办到的?
着作书在日本,九个月就畅销三十万册的作者冈本裕医师,二十多年诊疗观察的经验结晶,他指出:当个「聪明」患者,比当个医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机率更高。
关于看病吃药,他指出——
◎「好患者」就是会定期回诊的病人,因为会替医院带来稳定收入。
◎不是不吃药,而是吃药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检讨原因。
◎血压高未必需要吃药,压力大、作息乱才是脑溢血主因。
◎血糖标准降低,于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几百万人,但并非都需要吃药。
◎胆固醇愈低愈好?其实胆固醇在220~280mg∕dl的人,最长寿。
◎新陈代谢症候群,根本不必看医生。
◎连医生都未必知道,肠子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制酸剂并不能治疗胃溃疡,原因何在?
◎常吃头痛药,会刺激交感神经,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腰痛别穿紧身裤,更别马上贴痠痛贴布。
◎过敏、溼疹,不用擦药膏,多摄取发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抗忧郁药物,可能让人更不开朗。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冈本医生提出几点养生的好习惯。他说,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别让养生成为压力,再养生的食物,吃起来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量量体重,就能看出营养是否失衡。
◎坐姿不前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状。
◎按摩手指,就能维持自律神经的平衡。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按压百会穴,提高自癒力。
◎洗澡冷热水交替,能远离感冒。
◎把看电视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时或六千步,半年体重九十变六十。
◎睡觉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时,才能彻底修复人体自癒力。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顾客或朋友的对等身分。
◎聪明病患会设法让医生讲出「因为你是私下问,我才会老实说」的医疗建议。
※本文来自网路,经多方查询,因经多次转载无法找到原作者,若知悉原作者请与本社联络以便本公司寄奉稿酬。
自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们常说,生命无价!
我们在如今的大环境、小环境中居住、工作、唿吸、饮食、休息、行动、睡眠的每时每刻无不受到外在、内在、自然、人为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素侵袭与浸染,因此病痛也就不可避免,只是多少、轻重、缓急、强弱而已。
一旦有了病就会在极不情愿的心情下硬着头皮去医院、找医生看病。
俗话说「有病乱求医」,的确不假。
我就遇到一位孝顺的女儿为了减轻父亲胃癌开刀的痛苦而求到一个喝「能量水」治癌者,喝了半年水,病情越来越重,再去开刀已难以切除癌肿。这位女儿送走了父亲,悲痛中说出了刻骨铭心的话:「我犯的错误就是用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去冒了险。」
人体在这个星球上亿万年进化到如今,还能够生存,就足以说明其已经具备抵御周围环境和自身内部调节的多种「自稳」能力,而且,人体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远比我们目前认识到的知识深奥的多。人自己在疾病消除中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千万不能忽略,而需要尽力去发掘的。
社会迈进到今天,导致一种普遍的现状出现:无病说成有病,小病当成大病,诊断治疗过渡。那么,普通百姓怎么办?
其实,病分三等,医分三类,何病求何医是一条基本求医原则。
所谓病分三等是指:
1.不治也能好的病;
2.治后才能好的病;
3.治也治不好的病。
比如感冒、溃疡病等,从病理机制上来说有它自己的规律,到一定时候便会自然恢复,故属不治也能好的病。而肺炎、肠梗阻等则属于医治后才能好的病,应该即时求医。对于动脉硬化、癌症等,目前还没有办法靠医疗方式治癒,因而属于治也治不好的病。
如果有的病自己就能好,当然不需要看医生了。
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久久流传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癒;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道出了三种为医的境界。
如今,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有些病消失了,有些病减少了,有些病可以医治了,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疾病和新的研究课题。因此,今天医生的座右铭应该是:「1∕3不治也能好,1∕3治后才能好,1∕3治也治不好。」
可是,大众毕竟不是经过医学训练过的专业人士,面对病痛、医生、医院都是「茫然」少知甚至无知的。怎么办?当务之急应是先了解一下,哪些病是可以自癒的,是不需要担心恐惧的,是可以免除花钱的,以及如何才能好得更快、更彻底的。
也就是说,最简单的第一步是要起码知道一些常识:那些听起来挺吓人的「病」,其实不是病,知道了后就不致于盲目、恐惧、慌乱出错,而是正确对待,有条不紊,自然自得了也。
从我懵懂中跨进医界算起40多年过去了,在接触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体中慢慢感悟到健康长寿中有关不药自癒的点点滴滴「贝壳」,不经意收集起来,不时告知朋友们并写成短文刊见于报刊杂志。没想到,几年前在网路上看到有心人把我的这些「贝壳」串了起来互相在网友间转贴着,而且还冠以题目:「专家吐真言」,这样一来,「逼迫」我不能偷懒而将一些零星的「贝壳」编排一下,至少能编成个书,便于朋友们查阅。
美丽的台湾至今我还没有光顾,只是觉得地处热带亚热带交界的地方有温暖的气候、富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民众。当人类进入「现代」阶段时,由于生活方式的变更,「现代病」也会在台湾人群中越来越多起来,所以,对于健康长寿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应该受到青睐。如果现代人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广阔视野、透彻见解、浓缩知识的同时还兼具着健康的体魄,做到自然终老没有遗憾快活一生,岂不美哉!
但愿这本书能在朋友们的健康行程中解一点渴,添一份力,吾愿足矣!
《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个书名,简直太懂我了。我就是那种,稍微有点头晕头痛,就开始脑补各种可怕的疾病,然后坐立不安。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完说“没事,是你想太多了”,然后我就更纠结了,到底是我自己想太多,还是医生没看出来?书名里的“那些病不是病”,直接戳破了我这种“草木皆兵”的心态,让我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也许,我们所谓的“病”,很多时候只是身体在给我们发“求救信号”,提醒我们需要调整生活节奏,或者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里肯定有货。我想象中的“真言”,可能是关于身体如何自我疗愈的秘密,或者是一些关于我们日常饮食、睡眠习惯的全新解读,颠覆我以往的认知。而且,我想象中的专家,也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帮助的人。至于“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我真的太有感触了。有时候,医生也只是人类,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可能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无法解决我们身体上的一些“谜团”。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下,在医生“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如何通过非医疗手段来改善健康状况的建议?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关联的深刻剖析,因为我觉得我很多的不适都和我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学会不再过度恐慌,而是用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方式来面对身体的变化,最终实现真正的健康。
评分刚看到《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个书名,我就感觉一股“过来人”的智慧扑面而来。我就是那种,从小到大,身体里总有些“小问题”伴随左右,跑遍了各大医院,问了无数医生,最后也只能得到一句“没大碍,注意休息”。这种经历,真的让人既无奈又有点怀疑人生。所以,“那些病不是病”这句话,简直太贴切了,让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而写的,它好像在说:“别再为那些小病小痛烦恼了,它们也许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样。”“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让我充满了探知欲。我特别好奇,这些“专家”到底会吐出怎样惊人的“真言”?会不会是关于身体信号的解读,教会我们如何区分身体的“抱怨”和真正的“求救”?会不会是关于现代生活方式对我们身体的隐形伤害?我猜,这本书里应该会有很多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而“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丝悲凉,却又那么真实。有时候,医生就像大海捞针,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真正的问题,真的太难了。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医生在面对一些复杂病例时的困境,以及我们作为患者,应该如何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身体自然疗愈能力的方法,比如一些关于饮食、运动、睡眠的全新科学解读,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的心理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学会,不再把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信号都看作是“威胁”,而是用一种更平静、更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最终实现真正的健康自由。
评分我拿到这本《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时,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说我嘛!”。我这人,就是那种特别容易焦虑的人,一点小不舒服就上网搜,结果搜着搜着,感觉自己好像得了什么绝症一样。然后跑去看医生,医生检查来检查去,说什么没事,让我放松点,吃点维生素就好。但说实话,每次看完医生,那种心里的悬着的感觉还是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所以,书名里的“那些病不是病”简直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病”的定义是不是太狭隘了?是不是把很多身体的正常反应,或者说是一些情绪的信号,都误认为是需要药物才能解决的“病”?“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让我好奇到底会有哪些不那么“官方”的见解。会不会有一些身体的“小毛病”,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压抑的情绪的体现?比如,我经常会感到莫名的疲惫,明明睡够了,但就是提不起精神。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把这种疲惫和一些心理因素联系起来,教会我们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去补充体力。还有“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虽然有点辛酸,但现实可能就是这样。有时候医生也只是尽力而为,他们可能也没有完全理解我们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自己动手去改善健康的方法?比如,一些关于饮食、运动、睡眠的全新解读,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的心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案例,让我看到别人的经历,从而获得一些共鸣和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学会不再过度解读身体的信号,而是用更平和、更智慧的方式去照顾好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的蛮吸引我的,就是那种会让人在书店里停下来翻两页的类型。《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光听名字就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不少“内幕”。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比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医生看了也查不出什么大问题,就说是压力太大或者生活习惯不好,但心里总觉得有点悬。这本书好像就是在说,也许这些我们觉得是“病”的,其实根本就不是病,或者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需要大张旗鼓治疗的病。而且“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更是吊足了胃口,到底是什么样的“真言”呢?是关于如何自我诊断?还是关于如何跟医生沟通,避免被过度治疗?“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更是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是不是说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随波逐流?我猜这本书里应该会介绍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人体的细微信号,我们平时可能都会忽略掉,认为它们不值一提,但事实上,这些信号可能在悄悄地告诉我们身体真实的需求。这本书可能会教会我们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外部的诊断和治疗。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一些简单的生活调整,或者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毕竟,现在的医疗体系,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会从整体上去看待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健康”这个概念,那绝对是物超所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示,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小挑战。
评分老实说,《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那些刻板的健康指南,而是有一种解谜的意味,好像在邀请读者一起去探索身体的奥秘。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病”的理解,是不是太过于狭隘了?是不是把很多身体发出的正常信号,比如疲劳、疼痛、情绪波动,都简单地归结为“生病”?“那些病不是病”,这句话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心中对健康认知的另一扇门。我好奇,书中提到的“专家吐真言”,会不会是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健康真相?比如,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其实才是导致很多“病”的根源?或者,身体内部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激活它?“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虽然有些沉重,但却非常写实。我身边有太多朋友,带着一堆检查单去看医生,但医生最终也只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诊断,或者只能缓解症状,而无法根治。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无奈”背后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患者,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更好地与医疗系统互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身体整体免疫力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很多所谓的“慢性病”的实用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观,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症状的表面处理。
评分《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就是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的呐喊。我身边有太多朋友,和我一样,常常因为一些身体上的小不适而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每次去医院,医生总会说“问题不大,回去注意休息”,然后开点药,症状似乎暂时缓解了,但那种心里的不安感却挥之不去。所以,“那些病不是病”这句话,给了我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它好像在告诉我,我所经历的,并非个例,而且,也许我一直以来都误解了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专家吐真言”,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里能有真正有价值的见解,能够帮助我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了解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健康常识。我想象中的“真言”,可能是关于如何识别身体真正的需求,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而不是仅仅依赖药物治疗。同时,“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虽然有些沉重,却也道出了很多现实的无奈。医生们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时,也常常需要借助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有时候,人体的奥秘是如此深不可测,让他们也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医生“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身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方法,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吗?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常见的“伪疾病”,揭示它们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成为自己健康的“首席执行官”,能够更自信、更理性地应对身体的各种变化。
评分说实话,看到《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标题党”。但仔细想想,现在的社会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都很大,小病小痛简直是家常便饭,但去看医生,医生也常常是一脸无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开点药,让回家休息。这种经历,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所以,“那些病不是病”这句话,可能是在反思我们对于“健康”的认知,是不是被一些表面的症状所迷惑了?是不是有很多我们认为是“病”的,其实是身体在发出信号,告诉我们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或者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深入的、不为人知的观点。我很好奇,这些“真言”会是什么?会不会揭示一些医学界不愿意公开的秘密?或者是一些被大众忽视的健康真相?“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更是让我联想到现在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医生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时的压力。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如何与医生形成更有效的沟通?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真正需要医疗干预的“病”,以及如何处理那些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的“非病”的实用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科学、更理性的健康观,让我能够区分身体发出的不同信号,并做出正确的应对,而不是整天惶惶不安,为一些小毛病而过度担忧。
评分当我看到《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本新书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多年来与各种“小毛病”斗智斗勇的经历。头痛、胃胀、颈肩酸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常常让我辗转反侧,上网搜索,又被各种信息弄得更加焦虑。书名里的“那些病不是病”,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暗示着,也许我一直以来对身体发出的信号都解读错了,把一些身体的“正常反应”误当成了“疾病”。“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猜书中可能会揭示一些医学界普遍认同,但对大众来说却鲜为人知的健康常识,或者是一些关于身体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为什么有时候压力一大,身体就各种不舒服?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些人喝水都会胖?“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让我深有同感。我曾经见过很多医生,他们专业、负责,但面对一些复杂且原因不明的症状,也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只能给予一些对症治疗。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无奈”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动权?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心态,来达到预防和改善健康的目的的具体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理智、更科学地看待身体的信号,不再为一些“非病”的小问题而过度担忧,最终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状态。
评分《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本书的标题,真的太有意思了,它就像一个暗号,立刻吸引了那些在健康领域有过困惑和挣扎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算健康,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医生也说没什么大问题,让我自己多注意。但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书名里的“那些病不是病”,一下子就点醒了我,也许我一直以来对“病”的定义都太片面了。身体发出的一些“不舒服”,可能不是真正的疾病,而是身体在提醒我,我的生活方式需要调整,我的情绪需要疏导。而“专家吐真言”,这几个字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象中的“真言”,一定是那些打破常规、直指本质的见解,可能是关于身体自愈能力的强大,或者是一些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传统智慧。而且,我期待这些“真言”能够用最简单、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立刻领悟,并运用到生活中。至于“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消极,但它道出了很多现实的无奈。医生确实是专业人士,但他们也是人,面对复杂的生命体,也难免有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这种医生“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强大心理素质,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提升身体整体抵抗力的具体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依赖医生,而是能够更主动、更全面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评分翻开《那些病不是病:专家吐真言,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本书,我首先就被这个标题给吸引住了。它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好像在说:嘿,你是不是也觉得身体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毛病?“那些病不是病”,这句话一下子就击碎了我以往对健康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来都以为,身体有点不舒服就一定是“病”,就得赶紧去看医生,吃药。但书中这句话,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或许,很多时候身体的“不适”只是一个信号,一个提醒,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治疗”的疾病。特别是“专家吐真言”这四个字,让我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专家”会说出怎样不被大众所知、却又深刻揭示健康真相的“真言”。会不会是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健康习惯?或者是一些关于身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惊人发现?“医生永远是无奈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消极,但我却觉得非常真实。我经常看到新闻里,医生们面对各种复杂疾病,尽力而为,但有时候也确实束手无策。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医生在面对一些“非病”情况时的困境,以及我们作为患者,应该如何与医生更好地协作,共同找到解决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学会观察、理解和响应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治病”。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管理模式,让我能够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健康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和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