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讀
張序
自序
上捲本論
太極拳史實之根據第一
李亦畬遺著說第二
太極拳自王宗嶽傳陳傢溝證第三
太極拳不始於陳傢溝證第四
太極拳與長拳十三勢閤一說第五
太極拳譜檢討第六
楊武兩傢拳譜異同第七
王宗嶽舊譜鈎沉第八
廠本王宗嶽太極拳經辨第九
總挈要義第十
中捲輔論
太極拳依託張三豐考第十一
陳溝拳術演變說第十二
十三勢說辨疑第十三
馬同文本太極拳譜說第十四
萇乃周與王宗嶽關係考第十五
蔣僕蔣發考第十六
李亦畬太極拳小序說第十七
正杜武之誤第十八
答難第十九
下捲文徵
陳氏拳械譜一
陳氏拳械譜二
楊氏太極拳譜
李亦畬手寫本《武氏太極拳譜》
李亦畬遺著八篇又太極拳譜跋一篇
摘錄廉讓堂本太極拳譜
馬同文本十三勢架
佚名氏《陰符槍譜》
後序
附錄
徐震,字哲東(一八九八年一月-一九六七年十月),江蘇常州人,國學大傢章太炎先生之弟子。曆任光華大學、中央大學、國學專修館、武漢大學、暨南大學、安徽大學、滬光大學中文係教授;常州中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教於西北民族學院中文係,兼任甘肅省和蘭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徐震先生除研究經史、駢文、辭賦、詩詞外,還緻力探索各派武術。一九一九年從於振聲、馬錦標學查拳,一九二二年從周秀峰學太極拳和形意拳,後來又從杜心武學自然門拳法,從楊少侯學楊派太極小架。新中國成立後從田作霖學通臂拳。一九三一年在南京任中央大學教授時,經張士一先生介紹拜武派太極拳名傢郝月如先生為師,專心從學,潛心研究,終得郝氏真傳。
徐先生融閤所學拳技,以楊派太極拳鬆筋骨,以武派太極拳實內勁,參以杜心五之走圈步法及其他拳術之妙著,形成自己的練功教學和技擊體係。他博學多聞,認為「非博聞廣見,通曉各派,則不足以宣導。」鑒於武術界附會之誤甚多,遂緻力於太極拳和其他武術史論的研究,著作等身。已齣版的有《國技論略》、《太極拳考信錄》、《太極拳譜理董辨僞閤編》、《太極拳發微》、《萇氏武技書》等。
未齣版的有《太極拳源流》、《太極拳譜匯抄》、《太極拳譜箋》、《太極拳新論》、《武郝係太極拳述論》、《王宗嶽太極拳論闡明的技擊綱領》、《形意習錄》、《形意拳新論》、《八卦拳述論》和《少林史實考》等。
「文化大革命」中,徐氏遭受衝擊,著作及蒐集之武術資料大都散失。後患中風癥,由學生馬國瑤等護送迴常州故裏,一九六七年十月逝世,終年七十歲。
徐先生是我國早期太極拳著名史論傢,其著作學術價值很高,可惜有的未能齣版,已齣版的大陸也未再版。因係大學教授,不以教拳為生,跟他學拳的大都是在校學生和同事,如武漢的鄭正之、上海的林子清、蘭州的馬國瑤等。
《太極拳考信錄》是徐震先生研究太極拳史的代錶作。他在《自序》中說:「計其搜討所自始,逾十載矣!」張士一在《序》中也說徐氏「博考周證,成此專書。」可知非應時草率之作。
一九三七年四月由正中書局齣版麵世,暢銷一時。後因抗戰軍興,未能再版。一九六五年七月颱灣真善美齣版社將此書與徐氏另一力作《太極拳譜理董辨僞閤編》重印發行。洪茂中在《緣起》中說:此二書「可使研究太極拳(者)對於太極拳的史實及拳譜有一正確的認識」。一九八○年 香港東亞圖書公司亦曾重印齣版。
導讀
《太極拳考信錄》是繼《太極拳譜理董辨僞閤編》之後的太極拳考證著作(兩書同時齣版,寫作時間上略有先後)。全書分上、中、下三捲。上捲有文十篇,為本論;中捲有文九篇,為輔論;下捲有文八篇,為陳、楊、武三傢拳譜的匯集,可資取證,故名文徵。書前張士一先生的序文稱此書「能以其治學之精神與方法,博考周證,成此專書。其實事求是,不肯以耳為目也。始終一貫,如是如是。」
徐先生在《自序》中說:「拳技中附會之說尤多者,莫若太極,予初未深求,則據一傢之說,述而錄之。」徐先生這話是指在一九二八年成書、一九二九年齣版的《國技論略》的《近師第四》篇中引用瞭許禹生的《太極拳勢圖解》中的說法,說太極拳創自武當丹士張三峰。然而徐先生在《類彆第七》篇中指齣,「然據黃百傢《王片南傳》之注,備言徵南所援之拳勢,以考今之太極拳,形式似不甚閤。」
後來徐先生看到的太極拳傢的舊籍更多,一九三一年在郝月如老師處看到《李亦畬手寫本太極拳譜》,乃否定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一九三六年十月寫的序中說,搜討太極拳史的資料費時逾十載。足見此書是徐先生的心血結晶,值得細讀。
這本書簡直是武術愛好者的一場盛宴!從翻開第一頁起,就被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書中對於太極拳起源的追溯,並非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傳說層麵,而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將曆史文獻、碑文、傢族譜係等各種證據一一羅列,並進行細緻的辨析。讀來如同走進瞭曆史的迷宮,卻又在作者的指引下,一步步撥開迷霧,看到太極拳那清晰而真實的脈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不同流派的太極拳特點和演變過程的梳理,這使得對於我這樣對太極拳初學者來說,能夠迅速建立起一個宏觀的認知框架,不再被繁雜的流派所迷惑,而是能更清晰地理解太極拳這門武術的豐富內涵和發展曆程。作者的文筆流暢且富有邏輯性,即使是對於曆史細節的探討,也絕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武術,一定是與哲學和文化深度融閤的。而這本書,恰恰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作者在探討太極拳技擊原理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道傢思想等。他巧妙地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拳法動作聯係起來,讓讀者在理解拳法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其中深邃的東方智慧。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讀,都能有新的感悟。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太極拳的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瞭我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是任何一本單純講解招式的武術書籍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作為一名對武術史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太極拳發展脈絡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圓瞭我一個心願。作者在考證過程中,展現齣瞭驚人的耐心和細緻,對於那些零散的曆史碎片,他都能敏銳地捕捉並進行整閤,構建齣一部相對完整的太極拳發展史。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親眼見證著太極拳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的演變過程。特彆是作者對一些關鍵人物的生平和事跡的考證,以及他們對太極拳發展所做齣的貢獻,都寫得非常生動。這本書讓我對太極拳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錶麵,而是能夠深入到其曆史根源和文化底蘊。對於想要瞭解太極拳“來龍去脈”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必備。
评分這套書與其說是關於太極拳的“考信”,不如說是關於一種精神的傳承。作者在文字間流露齣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是對武術技藝的深情,更是對“道”的追尋。書中關於拳法技擊原理的剖析,並非簡單地描述動作,而是深入到力學、生理學乃至哲學層麵,探討太極拳“以柔剋剛”、“藉力打力”等核心理念的科學依據和實踐方法。每一次呼吸的運用,每一次身體的轉動,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我曾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理論運用到自己的練習中,驚喜地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我對某些動作的理解都存在偏差,經過調整後,身體的感覺立刻變得不一樣瞭,更加鬆沉、圓活。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闡述方式,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讓我明白,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套優美的拳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身體與心靈和諧統一的追求。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關於太極拳的書籍市麵上實在太多瞭。但當我開始閱讀後,我完全被震撼瞭。作者的學術功底可見一斑,他對史料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往往能夠發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從而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認知。書中對於太極拳的起源,並沒有迴避爭議,而是坦誠地擺齣各種學說,並逐一進行分析,最終提齣自己嚴謹的觀點。這種不畏權勢、敢於質疑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將深奧的學術理論融入到通俗易懂的語言中,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太極拳的學術專著,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太極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