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读
张序
自序
上卷本论
太极拳史实之根据第一
李亦畬遗着说第二
太极拳自王宗岳传陈家沟证第三
太极拳不始于陈家沟证第四
太极拳与长拳十三势合一说第五
太极拳谱检讨第六
杨武两家拳谱异同第七
王宗岳旧谱钩沉第八
厂本王宗岳太极拳经辨第九
总挈要义第十
中卷辅论
太极拳依託张三丰考第十一
陈沟拳术演变说第十二
十三势说辨疑第十三
马同文本太极拳谱说第十四
苌乃周与王宗岳关系考第十五
蒋仆蒋发考第十六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说第十七
正杜武之误第十八
答难第十九
下卷文征
陈氏拳械谱一
陈氏拳械谱二
杨氏太极拳谱
李亦畬手写本《武氏太极拳谱》
李亦畬遗着八篇又太极拳谱跋一篇
摘录廉让堂本太极拳谱
马同文本十三势架
佚名氏《阴符枪谱》
后序
附录
徐震,字哲东(一八九八年一月-一九六七年十月),江苏常州人,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之弟子。历任光华大学、中央大学、国学专修馆、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沪光大学中文系教授;常州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西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兼任甘肃省和兰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徐震先生除研究经史、骈文、辞赋、诗词外,还致力探索各派武术。一九一九年从于振声、马锦标学查拳,一九二二年从周秀峰学太极拳和形意拳,后来又从杜心武学自然门拳法,从杨少侯学杨派太极小架。新中国成立后从田作霖学通臂拳。一九三一年在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时,经张士一先生介绍拜武派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先生为师,专心从学,潜心研究,终得郝氏真传。
徐先生融合所学拳技,以杨派太极拳松筋骨,以武派太极拳实内劲,参以杜心五之走圈步法及其他拳术之妙着,形成自己的练功教学和技击体系。他博学多闻,认为「非博闻广见,通晓各派,则不足以宣导。」鉴于武术界附会之误甚多,遂致力于太极拳和其他武术史论的研究,着作等身。已出版的有《国技论略》、《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发微》、《苌氏武技书》等。
未出版的有《太极拳源流》、《太极拳谱汇抄》、《太极拳谱笺》、《太极拳新论》、《武郝系太极拳述论》、《王宗岳太极拳论阐明的技击纲领》、《形意习录》、《形意拳新论》、《八卦拳述论》和《少林史实考》等。
「文化大革命」中,徐氏遭受冲击,着作及蒐集之武术资料大都散失。后患中风症,由学生马国瑶等护送回常州故里,一九六七年十月逝世,终年七十岁。
徐先生是我国早期太极拳着名史论家,其着作学术价值很高,可惜有的未能出版,已出版的大陆也未再版。因系大学教授,不以教拳为生,跟他学拳的大都是在校学生和同事,如武汉的郑正之、上海的林子清、兰州的马国瑶等。
《太极拳考信录》是徐震先生研究太极拳史的代表作。他在《自序》中说:「计其搜讨所自始,逾十载矣!」张士一在《序》中也说徐氏「博考周证,成此专书。」可知非应时草率之作。
一九三七年四月由正中书局出版面世,畅销一时。后因抗战军兴,未能再版。一九六五年七月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将此书与徐氏另一力作《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重印发行。洪茂中在《缘起》中说:此二书「可使研究太极拳(者)对于太极拳的史实及拳谱有一正确的认识」。一九八○年 香港东亚图书公司亦曾重印出版。
导读
《太极拳考信录》是继《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之后的太极拳考证着作(两书同时出版,写作时间上略有先后)。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文十篇,为本论;中卷有文九篇,为辅论;下卷有文八篇,为陈、杨、武三家拳谱的汇集,可资取证,故名文征。书前张士一先生的序文称此书「能以其治学之精神与方法,博考周证,成此专书。其实事求是,不肯以耳为目也。始终一贯,如是如是。」
徐先生在《自序》中说:「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予初未深求,则据一家之说,述而录之。」徐先生这话是指在一九二八年成书、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国技论略》的《近师第四》篇中引用了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中的说法,说太极拳创自武当丹士张三峰。然而徐先生在《类别第七》篇中指出,「然据黄百家《王片南传》之注,备言征南所援之拳势,以考今之太极拳,形式似不甚合。」
后来徐先生看到的太极拳家的旧籍更多,一九三一年在郝月如老师处看到《李亦畬手写本太极拳谱》,乃否定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一九三六年十月写的序中说,搜讨太极拳史的资料费时逾十载。足见此书是徐先生的心血结晶,值得细读。
这本书简直是武术爱好者的一场盛宴!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书中对于太极拳起源的追溯,并非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传说层面,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历史文献、碑文、家族谱系等各种证据一一罗列,并进行细致的辨析。读来如同走进了历史的迷宫,却又在作者的指引下,一步步拨开迷雾,看到太极拳那清晰而真实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特点和演变过程的梳理,这使得对于我这样对太极拳初学者来说,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不再被繁杂的流派所迷惑,而是能更清晰地理解太极拳这门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逻辑性,即使是对于历史细节的探讨,也绝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武术,一定是与哲学和文化深度融合的。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作者在探讨太极拳技击原理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他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拳法动作联系起来,让读者在理解拳法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其中深邃的东方智慧。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感悟。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我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是任何一本单纯讲解招式的武术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与其说是关于太极拳的“考信”,不如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作者在文字间流露出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对武术技艺的深情,更是对“道”的追寻。书中关于拳法技击原理的剖析,并非简单地描述动作,而是深入到力学、生理学乃至哲学层面,探讨太极拳“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等核心理念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法。每一次呼吸的运用,每一次身体的转动,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曾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中,惊喜地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对某些动作的理解都存在偏差,经过调整后,身体的感觉立刻变得不一样了,更加松沉、圆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方式,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优美的拳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身体与心灵和谐统一的追求。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关于太极拳的书籍市面上实在太多了。但当我开始阅读后,我完全被震撼了。作者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他对史料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往往能够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从而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书中对于太极拳的起源,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坦诚地摆出各种学说,并逐一进行分析,最终提出自己严谨的观点。这种不畏权势、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将深奥的学术理论融入到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太极拳。
评分作为一名对武术史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圆了我一个心愿。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对于那些零散的历史碎片,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并进行整合,构建出一部相对完整的太极拳发展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着太极拳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作者对一些关键人物的生平和事迹的考证,以及他们对太极拳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都写得非常生动。这本书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历史根源和文化底蕴。对于想要了解太极拳“来龙去脉”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