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海洋法系、大陆法系与中华法系国家行政之通观

行政学:海洋法系、大陆法系与中华法系国家行政之通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政学
  • 海洋法
  • 大陆法系
  • 中华法系
  • 比较行政学
  • 法系
  • 行政制度
  • 海洋治理
  • 法学
  • 公共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架构系依照下列的主轴来衍伸:

  1.将世界上最主要的国家行政原型──海洋法系的英国与美国、大陆法系的德国与法国、以及中华法系的我国,做了精要而深刻的阐述与分析。

  2.以古、今、中、外的经纬,来架构论述的场域。从历史的大叙事、历史结构、到历史辩证,链结到今日的公共行政,开展至深层的行政价值、以及超越的行政革新、终而宏观的全球治理。

  3.条分缕析「管理型行政∕公共利益的行政」和「传统型行政∕法治型行政」的世纪对话。接着,对照中华法系的行政,从而了解我国行政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朱爱群

学历
  民国79年完成博士论文「法正义论-John Rawls、Ronald Dworkin与德国百年来法政哲学家对正义之论辩」。未参加口试。

  民国77年获德国赛德奖学金(与中山奖学金同时受训)赴慕尼黑大学博士后研究,研读法哲学。

  民国75年德国斯拜尔行政大学获得行政博士(主科行政学、副科法学与社会学。

  民国72年德国斯拜尔行政大学获得行政硕士(主修组织与电脑,副修人事与决策)。

  民国69年于德国斯拜尔行政大学攻读行政学与行政法。
  民国68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主修法律与政治。
  民国66年中央警官学校行政系毕业。

经历
  警察大学教务长
  警察大学图书馆馆长与世界警察博物馆馆长
  DTK电脑管理部主管
  铨叙部行政管理论委员
  人事行政局行政革新谘询委员
  政府再造人力与服务再造委员
  保一总队分队长

现任
  警察大学行政系教授
  人事行政总处法规委员会委员

着作
  《官僚体系》、《行政管理》、《行政社会学》、《人事行政社会学初探》、《行政病态学》、《派出所再造工程之研究》、《警察形象再造工程之研究》、《德国公务员培训制度之研究》、《契约性公务人力之研究》、《法正义论》、《危机管理》、《政府风险管理与危机处理:实例系统分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i
导 论1

第1章公共行政的历史与发展5
第一节 英国公共行政的历史与发展6
第二节 美国公共行政的历史与发展11
第三节 法国公共行政的历史与发展15
第四节 德国公共行政的历史与发展20
第五节 我国公共行政的历史与发展23

第2章公共行政的本质与分析33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行政的特质34
第二节 海洋法系国家行政的特质36
第三节 中华法系国家行政的特质37
第四节 通 观42
第五节 行政的本质43

第3章公共行政的定义与原型53
第一节 行政学的演进54
第二节 公共行政意义的界定69
第三节 公共行政的三个原型71

第4章 公共行政的功能与任务95
第一节 公共与非公共任务96
第二节 任务的发展与变迁102
第三节 当前公共任务的发展趋势108

第5章 公共行政任务的新趋势与任务评鑑113
第一节 国家与市场间的第三部门国11 4
第二节 公私协力11 8
第三节 公共任务的认知122
第四节 任务评鑑126

第6章 行政组织139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原理140
第二节 行政组织的内部建构15 5
第三节 中央政府的组织18 1
第四节 地方政府的组织190

第7章 人事行政205
第一节英美德法人事机关(构)体制206
第二节 我国人事机关体制21 0
第三节 英美德法文官考选制度21 6
第四节 我国公务人员的考选228
第五节 公务人员任用制度244
第六节 公务人员考绩制度249

第8章 财务行政的规范与实践271
第一节 前 言272
第二节 财务行政的规范273
第三节 财务行政的实践280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283

第9章 行政决策287
第一节 行政决策的概念与基础28 8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类型、功能与侷限性297
第三节 第三节法治主义下的决策形式与方法300
第四节 行政决策的情境与对应308
第五节 行政决策的执行349

第10 章 行政的价值、文化与伦理359
第一节 公共行政的价值思考360
第二节 行政文化与价值的运作36 1
第三节 公共行政的职业伦理368
第四节 行政伦理的彰显375

第11 章 行政伦理的实践383
第一节 伦理作为沟通媒介384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要求387
第三节 我国行政伦理实践的检视40 1

第12 章 行政革新425
第一节 概 念426
第二节 行政改革从结构到范围43 1
第三节 政府再造443
第四节 政府再造步骤─德国案例455
第五节 政府再造运动的省思463

第13 章 全球治理的概念─论善治483
第一节 从全球化到全球治理482
第二节 联合国的治理观489
第三节 世界银行论善治496
第四节 OECD 的SIGMA 治理途径503

第14 章 全球治理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行515
第一节 北非伊斯兰国家(Maghreb) 的法治行政与民主51 6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治理与行政文化51 9
第三节 综 论528
参考文献543

图书序言

自序

  民国62 年余就读中央警官学校行政系,校址在台北小南门的广州街,司法院及中枢机关皆在附近,学校也很容易延聘许多博学鸿儒之士前来教授,除了许多大法官外,还有幸受教于张金鑑、张剑寒、汤绚章等行政学耆学。民国68 年负笈德国海德堡大学,70 年续研修于史拜尔行政大学(二德合併后更名为史拜尔德国行政大学), 研读行政学、公法及社会学。75 年回国任教。

  回国以后才发现国内行政学的环境,基本上是以美国行政学为主,而德国这一方面就统归之于行政法。事实上,德国行政学的表现也是以行政法为诉求, 法国也是同样的状况。个人一方面震慑于美国行政学的求新求变,另外一方面又被德国行政法的传统所束缚,故而困思多年不得正解。

  行年望六,积累三十九年的认识后,个人才逐渐扩清各项疑惑,透过全面而深入的阅读和思索,了解世界上的国家行政类型中,最重要的有三大原型,其中英、美海洋法系的是「管理型行政」、「公共利益的行政」,而德、法大陆法系的是「传统型行政」、「法治型行政」。在海洋法系的国家行政和大陆法系的国家行政之间的碰撞、龃龉、尖锐对话,是行政学发展最重要的原动力,也是行政学思想史最重要的篇章,如果能够将这一个道理了解的话, 1 行政学的理解才算完整,学术研究才得以融会贯通;反之,如果单单执持于美国行政学的思想来看世界,甚或定义其他思想,则只能得一家之言、一己之见,当然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欧盟和英国之间龃龉不断的原因。中华法系的我国行政(请见涂怀莹《法学序论》)传统,是仅有的「行政」与「政治」、「治权」与「政权」分庭抗礼的重大历史公案,内外朝、宰相制度就是政道与治道的历史辩证(请参阅牟宗三), 再加上监察制度、考选制度等等,构成了我国行政的特质。三个行政原型的辉映下,公共行政的本质就更清晰的浮现出来,行政学研究的图像也更趋于真实及完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份迟来的礼物。我一直对行政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长期以来,我的学习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熟悉的“大陆法系”在台湾的实践。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海洋法系的影子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中也日益显现,而中华法系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我们理解本土行政运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将这三者并列,进行“通观”,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我非常期待,作者将如何细致地描绘这三个法系在国家行政的具体实践层面上的异同。例如,在行政许可的审批流程上,是更侧重于事前事后监督,还是更强调流程的便捷与透明?在行政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上,是否存在“分权与制衡”的不同侧重?更重要的是,当谈到“中华法系”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源远流长的“礼”、“法”、“情”等观念,如何在现代行政的运作中依然扮演着某种角色,是作为制度的基石,还是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行政学“一言堂”的认知,认识到行政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且能够更清晰地审视台湾的行政体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扬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构建一个更符合社会需求、更具创新力的行政国家。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平静的法学海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身处台湾,我们长期以来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对于英美海洋法系的了解也并非陌生,然而,将这两大体系与我们本土的中华法系进行如此细致的“通观”,实属前所未有。书名一出,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行政权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画面。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解析这三大法系在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救济等核心环节的异同。例如,在行政程序的设计上,是更偏向大陆法系的“形式合法性”抑或是海洋法系的“实质正义”?在行政官员的任命与考核上,又会受到怎样的文化与制度的塑造?尤其引人好奇的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华法系时,那种深植于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与人情世故的传统,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国家的行政实践?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术探讨,更是对我们理解自身法治建设,以及如何吸收外来经验、建立更具韧性与活力的行政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行政”二字,在不同文明下的多重面貌,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文,而是能看到法条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脉络。

评分

我一直认为,行政学这门学科,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与真实的社会土壤紧密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行政学研究的期盼——一种跨越文化、跨越地域的深度对话。《行政学:海洋法系、大陆法系与中华法系国家行政之通观》,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或学术讨论中接触到不同国家的行政案例,但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制度逻辑。这本书能否提供这样的框架?它会如何剖析不同法系下,行政权力是如何被授予、限制、监督的?在司法审查的力度上,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会有怎样的显著差异?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我们更为熟悉的中华法系时,作者又将如何阐释其在现代行政国家中的独特印记?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法系下的行政体系会如何演变,又会面临哪些共同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治理难题,如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与效率。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求知,更是对世界行政图景的一次全面扫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书名中的“通观”二字吓了一跳,但仔细琢磨,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作为一名对法律抱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总觉得在学习大陆法系的同时,海洋法系就像一个神秘的邻居,而中华法系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这三者连接起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它们在行政领域是如何交织、碰撞、融合的。我特别想知道,在一些棘手的行政争议中,不同法系会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海洋法系注重判例与个人权利的优先,大陆法系则强调法律的系统性和抽象性,而中华法系又会如何考量“和而不同”、“以德治国”的传统价值?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用生动的方式展现这些理论差异在实践中的体现?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们穿越复杂的法条,去感受不同法系下行政权力运行的“温度”与“质感”。我更期待的是,这种“通观”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触及到不同法系在行政理念、官僚体系、法治精神等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从而帮助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社会,却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台湾读者,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行政体系的特色与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打破我固有的思维定式,让我不再将行政学仅仅视为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动态的、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实践。海洋法系、大陆法系,这两个我们耳熟能详但又常常觉得遥远的体系,加上我们自身熟悉又时常感到模糊的中华法系,这三者的“通观”,无疑是一场思维上的冒险。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看似庞大的行政学框架下,为我们梳理出这三个法系在行政首长权限、行政机关的设立与变动、行政契约的效力以及行政问责机制等具体问题上的细微差别与共性。例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同法系下的行政机关拥有怎样的预警、决策和执行权力?它们的法律依据和程序有何不同?又比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正义,不同法系下的行政监管策略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而当这些问题与中华法系强调的“天人合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相遇时,又会产生怎样独特的化学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在理解世界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反思我们所处的台湾,我们的行政体系是如何在历史、文化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今天的面貌,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