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廖福特
学历:
牛津大学法学博士
台北大学法学硕士
东海大学法学士
研究领域:
人权法;欧洲区域法律;国际法;宪法
专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副研究
一、宪法解释机关之国际人权挑战
二、从「医疗」、「福利」到「权利」──身心障碍者权利保障之新发展
三、因为成功而改变,但是改革未完成──欧洲人权法院改革方案之分析
四、禁止宗教或信仰歧视──英国立法与台湾借镜
五、即使战争,也要人权──Hamdi及Hamdan判决评论
六、国际人权法教学──省思与前瞻
七、From Seventy-Eight to Zero
Why Executions Declined after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解释和适用。而《国际人权法之国内冲击》这本书,正是我眼中一堂生动的“法律活学活用”示范课。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国际人权法的条文进行字面解读,而是通过深入台湾的案例,去探究这些条文的“言外之意”和“实际效力”。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书中关于“司法能动性”的讨论,它揭示了法官在解释和适用国际人权法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国内法律的既有框架与国际人权法的普世要求,是一个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挑战。这本书通过具体的判例分析,展现了法官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法律环境中,努力寻求人权保障的最大化。这让我对台湾的法治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法律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
评分让我对《国际人权法之国内冲击》这本书最感到惊喜的部分,是它对于“本土化”与“普遍性”之间张力的处理。我们都知道,国际人权法承载着普世的价值,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尊严与福祉。然而,当这些原则要被一个具体的国家,特别是像台湾这样拥有复杂历史脉络和多元社会构成的地区所吸收时,就必然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挑战。这本书的作者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没有回避矛盾,反而将其作为研究的核心。他们没有将国际人权法视为一个不可撼动的神圣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台湾的现实土壤中,去观察它如何被解读、被适应、甚至是被挑战。我特别想提的是书中关于“可诉性”和“可执行性”的章节,它非常细致地梳理了国际人权条约在台湾的国内法体系中,究竟能走到哪一步,以及普通民众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国际人权法来保护自己。这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国际人权法之国内冲击》提供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指南,让法律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台湾的人权保障。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国际人权法对台湾社会所带来的“深层变革”。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层面的调整,更是观念、意识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一个“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国际人权法在台湾社会中所引发的各种“冲击”,包括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包括可能存在的误读、误用,甚至是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民社会参与”的章节,它强调了国际人权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公民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台湾的公民社会在推动人权保障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细致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人权保障的实现,是一个多方互动、共同努力的过程,而国际人权法,正是这一伟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评分读完《国际人权法之国内冲击》,我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活力的体系。国际人权法并非停滞不前的陈旧规章,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与时俱进的规范。这本书很巧妙地展示了,当国际社会在人权保障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前沿时,台湾是如何回应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兴权利”的讨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数字时代的隐私权、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境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议题,而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在台湾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冲击”。这让我意识到,人权保障的战场,早已从传统的政治和公民权利,扩展到了科技、环境、经济等更广泛的领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成就,更是关于“现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可能。它提醒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思,才能确保人权保障的步伐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甩在后面。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把我这个长期关注国际法,又深耕台湾本地实践的法律人,从一个比较沉闷的理论世界一下子拉到了充满现实碰撞的前沿。我一直觉得,人权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要落地,要在具体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和人际互动中体现出来。所以,当我看到《国际人权法之国内冲击》这个书名时,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那些宏大的国际条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纸面文章;又有点忐忑,怕它只是泛泛而谈,未能真正触及到台湾在地化的人权议题。读下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非常精巧地将国际人权法的精神,如同一把手术刀,深入剖析了它在台湾这个独特政治与社会背景下的“手术过程”。那些看似抽象的权利,比如生命权、自由权,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在立法过程中的权衡,在公民社会运动的推动下,都展现出了生动的、有时甚至是颇具争议的面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内采纳”机制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引入,更是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一场持续的、充满张力的对话,而台湾的每一次对话,都构成了这本书最精彩的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