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与刑事政策学──跨学科性的综合科学
本书共分为五篇十六章,分别探讨犯罪与刑事政策基础、犯罪原因论、刑事制裁、犯罪者处遇以及犯罪与刑事政策趋势。此次改版,除更新各项统计资料外,配合犯罪预防科目发展之需求,更特别强化犯罪预防部分的论述,毕竟犯罪与刑事政策的根本在于犯罪预防。本书理论基础完整,体系层次分明,特别是作为刑法修正之立法政策指导方针──「两极化刑事政策」、社区处遇、犯罪被害人保护、犯罪与刑事政策发展动向以及环境犯罪学与死刑存废之论述,详尽中肯,读者可静心领会。
修订版序文∕Ⅰ
序文∕Ⅲ
目录∕Ⅴ
图表次∕ⅩⅩⅠ
第一篇犯罪与刑事政策基础篇∕1
第一章犯罪与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3
第二章台湾犯罪状况与评析∕43
第三章犯罪化与除罪化∕71
第二篇犯罪原因篇∕121
第四章自由意志论∕127
第五章素质与环境论∕179
第六章批判犯罪学∕231
第七章犯罪理论整合论∕249
第三篇刑事制裁篇∕257
第八章刑罚理论∕259
第九章刑罚制度∕281
第十章保安处分与保护处分∕349
第四篇犯罪者处遇篇∕379
第十一章犯罪者之司法性处遇∕383
第十二章机构内处遇∕437
第十三章社区处遇∕483
第五篇犯罪与刑事政策趋势篇∕541
第十四章两极化刑事政策∕543
第十五章犯罪被害人之保护∕567
第十六章犯罪与刑事政策发展动向∕623
本书初版付梓已二年,感谢读者的厚爱,为了使内容更加充实满足读者需求,便着手予以增修。在不改变本书的基本架构之下,除更新各项统计资料之外,首先为配合犯罪预防科目发展之需求,特别强化犯罪预防部分的论述,毕竟犯罪与刑事政策的出路在于犯罪预防;本此理念,第四章重新改写并强化古典犯罪学派之犯罪预防理念与现代国家的犯罪控制模式,以及环境犯罪学相关之论述;第五章增加了素质、环境论与犯罪预防一节;第十五章强化了犯罪预防模式之分析;第十六章修订了公私协力的犯罪治理论述。其次,为了因应犯罪者处遇发展之新趋势,修订了第十一章有关缓起诉运用现况与评析,以及改写第十三章强化现况实施评析及有关损害回复、社会劳动与科技设备监控等新型态社区处遇。再者,为了因应全球化趋势及犯罪之国际化,重新修改第十六章强化风险社会与刑事政策及其研究领域之变迁,以及两岸共同打击跨境犯罪之对策。
本书得以再版,最要感谢的是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学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的全体师生,无论与我一起工作、研究或学习的老师或同学,我都心存感激,因他们丰富了我的学习也灌溉了我的生命。另书中所述,或有不周,或有谬误,尚请各界先进及读者不吝指正,本人今后也将为本书的完善不断努力。
许福生 2012.09. 01
于警察政策研究所
购买《犯罪与刑事政策学》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上的好奇,以及对台湾社会发展中一些现象的观察。我常常在想,一个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犯罪,其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复杂的社会动因?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我想要探究的两个核心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犯罪是如何在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例如,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为何仍然会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犯罪行为?是经济发展的瓶颈,还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而对于“刑事政策学”这个部分,我更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实操性的思考。这本书会如何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刑事政策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在台湾的应用前景?例如,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来完善台湾的司法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更能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思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犯罪的发生,并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评分拿到《犯罪与刑事政策学》这本书,第一反应是它厚重的封面和密密麻麻的目录,顿时让我感觉到一股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深度。我在台湾的生活,确实感受到了社会治安的起伏,有时候会觉得某些犯罪手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新闻里报道的各种事件,常常让我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驱使一个人走向犯罪的道路?而政府和社会又该如何应对?这本书的书名,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困惑的几个关键点。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犯罪现象的发生机制。例如,是个人因素(如性格、心理状态)更占主导,还是社会因素(如贫富差距、教育机会、家庭环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对于“刑事政策”,我也充满好奇。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一种社会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如何运用公权力来维护秩序、惩罚犯罪、预防再犯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不同刑事政策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台湾实际社会环境中的适用性。毕竟,台湾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照搬他国经验可能行不通。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公正的社会。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犯罪与刑事政策学》这本书并没有抱持着“教科书式”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在台湾,我们经历过经济起飞,也见证了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些变化无疑对犯罪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曾经我们社会相对安宁,而如今却面临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犯罪?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更能触及到犯罪行为背后的人性挣扎和复杂的社会成因。例如,当看到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时,我会思考,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压力,让这些年轻的生命走向歧途?而对于“刑事政策”,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起到“政策”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一个好的刑事政策,应该能兼顾惩罚与教化,既要给犯罪者应有的惩戒,也要为他们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导致犯罪的社会土壤。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比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预防犯罪,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社区矫正体系,或者如何从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着手,从源头上减少犯罪的发生。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面镜子,希望能照出社会问题,并引导我们思考解决方案。
评分我购买《犯罪与刑事政策学》这本书,源于我对台湾社会当前治安状况的一些忧虑和思考。生活中,我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犯罪的新闻,有时候感觉社会治安似乎在某些方面有所滑坡,这让我不禁开始关注背后的原因。书名里的“犯罪”二字,直接点出了我关注的核心,而“刑事政策学”则让我联想到政府和社会在应对犯罪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经济压力,甚至是文化变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犯罪的发生。比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犯罪形态,或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可能引发的犯罪问题,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话题。同时,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台湾现行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它的成效如何,又存在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更具创新性的刑事政策理念,例如如何更好地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和预防犯罪,或者如何通过修复性司法的理念,在惩罚之外,更注重对受害者和社区的修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和分析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并对未来的刑事政策发展有所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犯罪与刑事政策学》,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它抱持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台湾社会对治安的议题一直非常关注,新闻里充斥着各种案件,从细微的纠纷到骇人听闻的犯罪,无不牵动着民众的神经。对于“犯罪”这两个字,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各种社会新闻的片段,或是媒体渲染的紧张氛围。而“刑事政策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究气,总感觉距离我的生活有点遥远,像是象牙塔里的研究。我常常在想,这些理论真的能触及到真实世界的脉络吗?我们看到的犯罪现象,真的能被这套理论所解释和解决吗?有时候,看到一些犯罪新闻,我会觉得社会问题太复杂了,不是一句简单的“犯罪”就能概括的。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犯罪的发生和刑事政策的制定的呢?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的欲望,希望能借由这本看起来颇具学术深度的书,对我们社会中存在的这些令人不安的现象,获得一些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剖析犯罪的根源?是单纯的心理分析,还是社会结构性的问题?而刑事政策,是否真的能成为遏制犯罪的有效手段?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现象的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