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保护法系以「人格隐私权」概念中之「个人资料保障」为出发点,规范个人资料之蒐集、处理、合理利用、告知义务等程序事项;以及个人资料之当事人权利维护等实体事项。本书以个人资料保护法之整体架构为脉络,划分为九章节,各就实务操作所产生适用上疑义,以法律制定及政府机关、学理、企业应用等面向切入,提供务实面的法律解析意见,并辅以简易事例说明。本书目标为期透过精鍊文字完整说明个资法之精要,冀使读者只需透过本书即可细腻掌握个资法的全貌。
本书特色
「隐私」与「个人资料」是相同的概念吗?
「公务机关」与「非公务机关」怎么区别?
书面同意是什么意思?
违反个资法除了赔偿之外,会有刑事责任吗?
个人资料保护1.0,保护个资一点就灵!!
作者简介
资讯工业策进会科技法律研究所
缘起
1989年,资讯工业策进会在资讯市场情报中心之下,正式编制「资讯法律研究小组」,协助资讯产业掌握全球脉动,追求卓越的国际竞争力。1996年,在经济部科技专案支持之下,研究团队转型成为独立编制的「科技法律中心」(Science&Technology Law Center),并自2011年起更名为「科技法律研究所」(Science&Technology Law Institute, STLI),以承先启后开拓创新之精神,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洪流中,引领科技产业走向另一波高峰。
目标
自诞生之日起,科技法律研究所即肩负科技及产业政策法制智库、产业共通性法律制度推手的重责大任。面对资讯化、科技化及全球化的强势挑战,本所坚持以精深的法律专业提供务实的解决方案,多年来持续协助政府打造优质的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法制环境,引领我国接轨国际、佈局全球。为将法制策略能力转化为影响世界版图的崭新行动,本所并规划延伸专业触角,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冀望本所能成为科技与法律的汇集点,更要成为促进台湾与世界连结的标竿型研究重镇。
研究领域
本所由不同专业背景之成员所组成,兼具人文与科技的多元特质,厚实因应挑战的能力。本所成员具有国内外相关科系之博、硕士学位,熟悉先进国家科技与新兴产业法制。本所研究领域包含个人资料保护法制、电子商务法制、科技研发法制、科技专案法制、资通讯法制、电子化政府法制、资讯安全法制、生物科技法制、文化创意法制及智慧财产权法制等。
个人资料保护法施行前,本所即长期致力于协助政府机关与民间企业处理个人资料保护相关计画,包括提供法遵建议,参与国际重要个资隐私研讨会议,办理教育训练课程,受邀至政府机关、公司演讲等。并且于2010年起,受经济部商业司委託建置推动「台湾个人资料保护与管理制度」(Taiwa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TPIPAS)」,以我国个资法制为基础,结合国际潮流与产业个人资料保护之需求,将专业的法律要件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以协助产业建立有效的内部个人资料管理制度。
序
前言
第一章 认识个人资料保护法
Q1、「隐私」与「个人资料」是不是相同的概念?
Q2、新个资法会不会溯及既往?
Q3、新个资法重点为何?
第二章 个资法保护了什么?
Q1、什么是个人资料?
Q2、有没有不适用个资法之个人资料?
Q3、什么是个人资料档案?
Q4、什么是特种个资?
Q5、「特种个资」有什么特别规定?
第三章 谁该遵守个资法
Q1、区分「公务机关」与「非公务机关」之理由何在?
Q2、什么是公务机关?非公务机关?
Q3、不是公务机关也能适用公务机关之规定吗?
Q4、学校是「公务机关」还是「非公务机关」?
Q5、医院是「公务机关」还是「非公务机关」?
Q6、公营事业是「公务机关」还是「非公务机关」?
Q7、在国外蒐集、处理、利用之机关是否适用于个资法?
第四章 个人资料的蒐集、处理、利用
Q1、什么是蒐集、处理、利用?
Q2、什么条件之下可以蒐集、处理、利用?
Q3、告知义务的内涵为何?
Q4、可不可以不要告知?
Q5、个人资料可以做特定目的外利用吗?
Q6、书面同意是什么意思?
Q7、书面一定是纸本吗?以电子/网路方式蒐集个资,符不符合书面同意之要求?
Q8、利用个人资料行销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五章 个人资料的国际传输
Q1、什么类型属于国际传输?
Q2、我国对于国际传输有什么样的规定?可以把资料传到国外吗?
Q3、其他国家如何规范国际传输之行为呢?
Q4、目前如果要进行国际传输要注意什么?
第六章 个人资料之委託
Q1、如果委託其他机关进行相关业务,需要把个资交给该公司,在个资法上是否有需要注意的事项
Q2、个资法第4条的「视同」,是否代表要一起负担一切责任?
Q3、要如何改变既有的作业,来符合法律的要求?
第七章 当事人权利维护
Q1、个资法提供了什么权利给个人资料的当事人?
Q2、当事人权利可否由他人代为行使?
Q3、当事人权利行使的对象是谁?
Q4、当事人行使权利时,公务机关、非公务机关应注意什么事项?
Q5、个人资料之查询、阅览、制给复制本有哪些重点?
Q6、什么是个人资料正确性?谁负担资料正确之义务?如何才能维护资料之正确呢?
Q7、个人资料之补充、更正有哪些重点?
Q8、个人资料停止蒐集、处理、利用或删除有哪些重点?
Q9、应以何种方式删除个人资料?
第八章 个人资料的安全管理法定事项
Q1、完整的个人资料安全维护架构为何?又应该要做到什么标准才算合法?
Q2、管理专责人员与资源分配之重点为何?
Q3、何谓界定个人资料的范围?
Q4、如何进行个人资料之风险评估及设计对应之管理机制?
Q5、如何将个资管理程序落实于日常业务中?
Q6、若不幸发生个资外洩或毁损之事故时,要怎么做?
Q7、如何进行认知宣导及教育训练?
Q8、何谓资料安全稽核机制?
Q9、为何要保存使用纪录、轨迹资料及证据?
Q10、如何进行个人资料安全维护之整体持续改善?
第九章 行政检查、损害赔偿、行政罚则与刑事责任
Q1、谁可以来做行政检查?
Q2、行政检查发动要件与内容?
Q3、行政检查时会发生什么事?有什么救济管道?
Q4、被检查到违反个资法时,会如何处罚?
Q5、什么情况下,需要负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数额有没有限制?
Q6、「团体诉讼」是什么?
Q7、除了赔偿之外,违反个资法有什么样的罚则?有没有刑事责任?
个资小故事
附录
个人资料保护法
个人资料保护法施行细则
推荐文
戴序在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全球网路整备度(Networked Readiness)评比中,我国排名全球第11位,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足见我国已成为重要的网路应用国家。随着民众日常生活的e化程度越来越高,经历多起个人资料外洩案件的震撼教育后,更让大家正视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美国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厄尔华伦(Earl Warren)在1963年的Lopez v. United States 案判决中指出「电子通讯领域的惊人发展,使得个人隐私面临更大的危险」,可说预见了现今的挑战。为因应新兴资通讯科技对个人隐私权的冲击,近年亚洲各国致力于个人资料法规调适,例如韩国在2011年制定全新个人资料保护法,今年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亦陆续制定或修正个人资料保护法令。
我国个人资料保护法在2012年10月1日正式上路后,民众与企业对个资法都有迫切了解的需要。除了认识个资法中行政检查、团体诉讼、最高赔偿额2亿元等法律效果外;如何遵循与着手个资安全维护计画、因应当事人权利行使的方式等实质运作与要求,更是刻不容缓。本书作者团队近年投入个人资料保护法之研究,从事个人资料保护与管理相关制度之辅导与建构,及提供企业或公部门个资法律谘询服务。在实务参与过程中,深刻了解企业及民众对于轻松易读的个资法律书籍有着迫切的需求。本书从隐私、个人资料等基本观念出发,透过问答方式介绍个资法所规范内容、如何蒐集、处理与应用个人资料、当事人权利维护及法律上的罚则等。同时就个人资料安全管理、个人资料风险评估与稽核等事项,如何落实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加以阐述。最后以小故事的方式,说明违法的民事、刑事及行政责任,能更容易了解如何维护权益及遵循法律。在个资法全面施行之际,民众需要认识自身个人资料的合法权益。
企业则透过建立内部完善的个人资料保护管理制度,避免违反个资法所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企业确实遵循个资法更可建立民众的信赖,有利于交易进行与永续发展。欣见本书之出版,相信经由本书深入浅出的内容,应可让民众与企业在个资法的理解与运用有更清楚的认识,使个人资料保护与管理能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豪君中华民国一○一年十二月
序言
欢迎来到个人资料保护的新纪元在您打开本书的同时,相信您已留意「个人资料保护法」开始上路,同时意识到「个人资料保护」的重要性。随着人际往来日益频繁,个人资料被不当蒐集与利用的风险,正大幅地升高,连带使得个人资料保护,成为国内近期最受关注的焦点。只是,怎么做好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相信也是令许多人头疼不已的课题。日常生活中,包括您我在内,大多数人同时扮演两种角色:个人资料的「蒐集者」,以及个人资料的「被蒐集者」。
我们蒐集其他人个人资料的原因,可能出自于人际往来的需求,例如与亲朋好友相互交换联络方式,或是因为工作职务上的因素,使得我们必须大量存取客户∕消费者的个人资料,以便于提供各项服务或助益业务拓展。所以,当我们处在个人资料「蒐集者」角色时,我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就落在我们应该如何合法蒐集与利用个人资料,同时做好个人资料档案的保护工作,并兼顾个人资料的合理运用与保障;相对的,当我们身为个人资料之「被蒐集者」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在个人资料保护法(以下简称个资法)底下我们拥有那些权利,如何妥善运用个资法的规定,以确保自身个人资料不致于遭到滥用,以及资料本身的安全无虞。为了妥善保护民众的权益,避免民众私密资料遭到滥行蒐集或利用,立法院在2010年4月三读通过「个人资料保护法」,并且由行政院决定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内自此迈入个人资料保护的新纪元。
对许多企业与民众来说,2012年10月上路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彷彿是一部全新的法律,但不知各位是否知悉,国内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一部「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让许多人认为个资法是一部全新法律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本法律所管理的对象,其实十分有限,并没有纳入所有的行业,所以才会让部分国人觉得国内终于开始实施个资法了,但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在个资法的规定下,无论您身处公家单位,或是任职于私人企业服务,甚至是单纯的个人身分,都是这一部个资法所规范的对象。也因此,认识、掌握个资法,事不宜迟!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作者不仅深入探讨了个人资料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手段,还从社会、伦理、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书中提到的“隐私悖论”让我深思,我们一方面渴望隐私,另一方面又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这种矛盾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像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等,这些技术对个人资料保护带来了哪些挑战?作者的分析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只是简单地批评这些技术,而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像是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保护个人资料、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等等。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相关的国际合作,像是欧盟与美国的“隐私之盾”协议等等,让我对国际个人资料保护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资料保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个人资料保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学会了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风格比较独特,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引导读者思考个人资料保护的重要性。书中的故事主人公,有的是普通民众,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政府官员,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与个人资料保护息息相关。作者通过这些故事,将个人资料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段子和插图,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像是《楚门的世界》、《1984》等等,让我对个人资料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也强调了个人资料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像是欧盟的GDPR、台湾的个资法等等,让我对这些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能比较复杂,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它们的核心内容解释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资料保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文关怀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个人资料保护的书,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从无知到警醒的旅程。之前总觉得个人资料泄露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新闻里那些被诈骗的案例,总觉得是别人不够小心。但这本书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一步步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意间暴露个人资料的各种途径。像是随手填写的问卷调查、免费的会员注册、甚至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张照片,都可能成为资料泄露的开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强调风险,而是更注重教导我们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以及如何采取实际的行动来保护自己。书里提到的“最小必要原则”和“目的限制原则”让我印象深刻,以前总觉得提供越多资料越方便,现在才明白,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提供资料,并且清楚了解对方使用资料的目的。最让我受益的是,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像是如何检查自己的隐私设置、如何使用安全的密码、以及如何识别钓鱼邮件等等。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并且积极地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感觉安全感提升了不少。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个经常使用网络的人阅读,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保护个人资料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保护自己生活的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抱着一种“反正个人资料又不会被泄露”的心态的。毕竟,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不会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意识到,个人资料泄露的风险无处不在,即使是再小心的人,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书中描述的那些案例,有些让我感到震惊,有些让我感到愤怒,有些则让我感到恐惧。像是那些利用个人资料进行诈骗的犯罪分子,那些滥用个人资料进行商业营销的企业,以及那些对个人资料漠不关心的机构,都让我感到非常不安。作者并没有只是简单地揭露这些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的“数据最小化”和“隐私增强技术”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个人资料泄露的风险。最让我受益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教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像是如何设置强密码、如何使用VPN、以及如何避免点击可疑链接等等。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并且积极地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资料保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保护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架构相当清晰,从个人资料的定义、收集、使用到保护,每个环节都做了深入的探讨。作者的文笔流畅易懂,即使是对法律和科技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概念。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个人资料保护视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伦理框架下进行讨论。书中探讨了个人资料保护与自由、隐私、以及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前我总觉得个人资料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个人资料的主体,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作者也强调了个人资料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防止个人遭受经济损失,更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像是欧盟的GDPR、台湾的个资法等等,让我对这些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能比较复杂,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它们的核心内容解释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更是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它让我对个人资料保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