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楷与台湾认同外交

许世楷与台湾认同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许世楷
  • 台湾史
  • 外交史
  • 认同政治
  • 冷战史
  • 中华民国
  • 政治人物
  • 台湾研究
  • 历史研究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传主许世楷先生(1934-),台湾彰化人,台湾大学政治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硕士、东京大学法学博士,师事东京大学法学部吉野作造讲座传人冈义武教授,以及日本三大法学教授我妻荣,一方面长期任教于日本津田塾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1968-1995),一方面长期参与台独运动,自1960年赴日留学即参加台湾青年社,历任台湾独立联盟日本本部委员长、台湾独立建国联盟总本部主席等职,1992年黑名单问题解禁后返台任教于玉山神学院、台湾文化学院、静宜大学教授、出任建国党主席,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出任总统府人权谘询小组人权政策研议分组召集人及中华民国驻日代表(2004-2008)。

  留日期间,1968年许世楷因柳文卿被遣返事件入狱,冈义武曾善意地对他说:「读政治学的人,要和政治活动保持距离……」他回答:「老师,台湾人没有日本人那么好命,日本社会成熟到分工负责高度发展,如有财界政界学界之分;但台湾社会尚无能如此,台湾的知识分子必须贡献自己,出来带头做政治运动,如果可以,我也不想奔走于大学以外的现实政治,但台湾人没有这种幸福!」。

  本书是传主继《台湾是台湾人的国家》、《台湾  新生的国家》之后,更完整纪录他参与「现实政治」的洗礼过程,以及面对不同族群、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国籍与国家利益的社群或个人,如何异中求同,完成建构与实践「台湾认同」的一生目标的重要纪录。

作者简介

许世楷(1934-)

  台湾彰化人,台湾大学政治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硕士、东京大学法学博士,师事东京大学法学部吉野作造讲座传人冈义武教授,以及日本三大法学教授我妻荣。历任日本津田塾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1968-1995)、台湾独立联盟日本本部委员长(1970-1972)、台湾独立建国联盟总本部主席(1987-1991)、玉山神学院兼任教授(1993)、台湾文化学院院长(1995-2004)、建国党主席(1997-1999) 、台中静宜大学教授(1998-2002) 、总统府人权谘询小组人权政策研议分组召集人(2000-2004)、中华民国驻日代表(2004-2008)。

《台湾史上的重要篇章:探寻战后台湾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 本书深入剖析了战后台湾社会在政治、文化与身份认同上的复杂变迁,重点聚焦于一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如何面对历史的断裂、殖民的遗产以及新的政治现实。这不是一本关于单一人物或具体外交事件的传记或研究,而是通过对那个时代知识景观的细致描摹,展现台湾社会在寻求自我定位过程中的挣扎、探索与思想的激荡。 全书的叙事线索围绕着“身份”与“主体性”的构建展开。从1940年代末至1980年代,台湾的学术界、文学界和思想界经历了一场持续的、有时甚至是隐晦的自我重塑。战后的台湾,面临着从日本殖民统治向国民党政权转移的巨大冲击。原有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乃至文化语境都遭到了颠覆。这种环境迫使知识分子必须在“何以为台湾人”、“台湾应走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上进行深刻反思。 本书首先追溯了战后初期,知识分子在接收战后秩序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他们中的部分人试图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寻求学术自由与文化传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政治的高压与思想审查制度,使得许多深刻的议题只能以隐喻或学术研究的外衣进行探讨。书中详细考察了早期学术机构的重建过程,分析了在新的学术规范下,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研究如何被重塑,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种限制中寻找表达的空间。 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这是一个台湾本土意识开始逐渐萌芽并汇聚力量的时期。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本土经验的积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开始挑战既有的历史叙事。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挖掘和阐释台湾自身的历史经验。 书中对当时的文学思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乡土文学的兴起到其后续的争议与发展,这不仅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更是对“台湾人”生活经验的再确认。作家们通过笔触深入描写台湾的土地、风土人情和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处境,试图建立一套根植于台湾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对抗长期以来从外部输入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思想领域,本书探讨了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重要的哲学、社会学理论如何被引入台湾的大学课堂,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被本土的知识分子吸收、改造,用以分析台湾特殊的历史情境。例如,对于民主理论、现代性批判以及社会结构分析的引入,为后来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书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环境收紧时期所展现出的“场域的抵抗”。在公共领域受限的情况下,学术研讨会、小型沙龙、甚至私人信件和内部刊物,都成为了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政治表达的重要场所。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看似纯粹的学术争论背后,是如何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关怀与身份焦虑。 此外,本书也坦诚地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与张力。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路线的分歧,知识分子们在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如何界定“台湾性”以及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等议题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复杂性,使得对战后台湾思想史的梳理成为一门精微的学问。 全书不仅立足于宏观的历史脉络,也力求通过对具体思想家、批评家和研究者的思想片段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他们的思想演变轨迹。通过对他们著作、书信和回忆录的细致比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台湾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不断的自我质疑与外部压力中,艰难地雕刻出属于台湾的知识图景和身份认同的轮廓。 最终,本书试图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台湾的知识分子群体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群在历史洪流中努力锚定自己文化与政治坐标的探索者。他们的思想遗产,构成了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复杂面向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全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还原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矛盾、且极富韧性的战后台湾知识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台湾的国际处境,与其说是政治问题,不如说首先是一个“被看见”和“被理解”的问题。我们拥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民主制度,但这些特质,常常被淹没在宏大的地缘政治叙事之下。许世楷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与“为台湾发声”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认同外交”,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我们的外交不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交换,更是一种关于“我们是谁”的宣示。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深入探讨许先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是否会分享在具体的国际场合,如何运用“台湾认同”作为外交的工具?例如,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是如何强调台湾的民主价值,以及它在区域稳定中的重要性?这本书,也许能解答我在理解台湾外交困境时的一些疑惑:在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台湾的独特性究竟是如何被感知和定义的?而许先生的“认同外交”,又为打破刻板印象,构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台湾形象,贡献了哪些具体的力量?

评分

我对许世楷先生的名字,最早的印象,大概是源于他在日本的活动。在那个年代,台湾的国际空间极度受限,而他在日本这样一个重要的邻国,积极推动“台湾独立建国”的理念,这份勇气和执着,至今仍让我感到钦佩。那个时期的台湾,内部还在经历民主转型,外部则面临着严峻的外交困境。在这种背景下,许先生的努力,不亚于在孤岛上点燃希望的灯塔。我总会想象,在与日本政界、学界、民间人士的交流中,他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解释台湾的处境,去争取理解,去构建认同。这不仅仅是个人外交的努力,更是整个台湾人民集体意识觉醒的缩影。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台湾认同外交”这一核心概念,这让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许先生是如何将“台湾认同”这样一个内在的、关于我们是谁的议题,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外交策略。他所做的,不仅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更是试图在世界舞台上,为“台湾”这个主体,寻找一个独立自主的定位,让世界认识到,我们是一个有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自己独特历史、文化和价值的共同体。

评分

许世楷先生,在我看来,是一位将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巧妙结合的人物。在台湾争取国际空间的过程中,“认同”始终是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台湾的“主体性”而努力的人充满敬意,因为我知道那条路有多么艰难。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描绘许先生在推动“台湾认同外交”过程中,所经历的具体挑战和策略。他如何在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斡旋中,将“台湾认同”这样一个内在的、关于我们是谁的议题,转化为一种能够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例如,是否会有关于他如何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政界、学界、媒体进行沟通的案例?他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认同”的概念,来争取台湾的国际能见度,以及在国际体系中寻找更合适的定位?这本书,如果能揭示这些细节,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国际现实面前,个体如何能够汇聚力量,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身份认同被看见、被尊重,进而影响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方式。

评分

“认同”这个词,在台湾的语境下,往往伴随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复杂的政治角力。从戒严时期被强加的“一个中国”的认同,到解严后“台湾意识”的萌芽与生长,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挣扎与选择。许世楷先生的名字,在我看来,就与这段“认同”的建构和突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他在这场“认同外交”中的具体角色和贡献。是否会有关于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坚持推广台湾主体意识的细节?他又是如何将抽象的“认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外交行动,比如在国际社会中推动“正名”的努力,或是争取台湾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台湾的国际空间是如何一步步被拓展的,而许先生的“认同外交”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关键角色?我想了解,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如何才能让一个“身份”得以被承认,如何才能让一个“存在”获得尊重。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认同”如何被实践、被塑造、被国际化的珍贵见证。

评分

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认同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心结,也是许多人内心深处最 the 敏感的神经。从李登辉总统时期开始,“台湾认同”逐渐从一个边缘的学术概念,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塑造我们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而许世楷先生,作为一位在国际舞台上耕耘多年的外交家,他对于台湾认同的实践和推动,无疑为这段复杂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一直对那些在国际场合为台湾发声、争取空间的人物充满敬意,他们不仅代表着国家,更承载着我们对自身定位的渴望。想象一下,在各种国际会议、谈判桌上,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争取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这其中蕴含的智慧、毅力与牺牲,绝非易事。我尤其好奇,在那些不被镁光灯聚焦的幕后,许先生是如何 navigating 国际政治的暗礁,如何将台湾的独特性和价值,转化为被世界看见的力量。他与台湾认同外交的结合,不只是政治层面的策略,更关乎我们如何在全球体系中安放自己,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能够被尊重和承认的道路。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窥见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理解那些为台湾前途鞠躬尽瘁的身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