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公民社会组织的迅速兴起,在填补政府职能不足、培育公民文化、型塑社会资本以及强化会监督等方面皆已发挥关键作用。不流于学术理论之抽象艰涩,本书从平台建构、基层治理、人权发展以及环境永续四大领域,透过九个实际案例说明中国大陆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
本书首先以上海「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与「壹基金」,阐述公益组织发展与平台建构的关系;其次,以「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与北京「农家女」,探讨公民社会基层治理相关议题;第三,以「汉达」、「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北京益仁平」与「郑州亿人平」四个维权团体角度,分析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的人权发展;最后则透过着名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说明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在环境永续议题上发挥社会影响力。本书对中国大陆公民社会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性、但深入浅出的分析;值得做为有意了解中国大陆公民社会发展人士的参考。
作者简介
江明修
现职: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所特聘教授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
专长领域:第三部门.研究方法论.行政改革.行政伦理.跨部门治理.社会创新
代表着作:研究方法论、公共行政学、志工管理(主编)、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主编)、非营利管理(主编)、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主编)、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
翻开《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毕竟“第三部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些许官方和理论的色彩。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生动性和现实感,将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第三部门在中国大陆转型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独特机遇与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组织的分类和解读,从大型的全国性基金会,到扎根社区的草根组织,再到新兴的社会企业,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和发展路径。其中几个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组织在应对重大社会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创新能力。例如,某个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非营利组织,其灵活的运作模式和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也坦诚地揭示了第三部门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例如资金来源的单一性、政策支持的不足、以及社会认知度的局限等等。这些真实的困境,反而让书中展现的成就更加来之不易,更加鼓舞人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大陆社会组织的发展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它们在未来社会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机构这些“第三部门”的概念模糊不清,总觉得它们是游离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边缘地带”。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们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早已生根发芽,并且蓬勃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从宏观的政策背景、法律法规,到微观的组织运作、资金筹措,再到具体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个案研究,简直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第三部门组织,如何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民众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常常面临重重挑战。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案例,那个小小的草根组织,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唤醒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并推动了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力量,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参与其中、贡献力量的热情。我开始思考,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怎样才能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改善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一本点燃激情的火炬。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发展中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感到好奇,而《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抽象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诉说着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成长故事。从大型基金会的战略布局,到基层社会组织的精耕细作,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组织生态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组织如何应对政策环境变化、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分析。它让我看到,这些组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府、市场和社会保持着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书中的个案研究,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组织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比如,某个关注弱势群体的协会,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众筹和志愿者的力量,为数百个家庭提供了长期的支持。这种草根的力量,和那些大型机构的战略性介入,共同构成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丰富图景。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第三部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更让我看到了普通人通过参与公益,能够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评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窥视中国社会脉搏的窗口。一直以来,我们谈论社会发展,往往聚焦于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却常常忽略了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三部门”。这本书正是弥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它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在中国大陆,各种社会组织是如何在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基层公益组织的描写所打动,它们往往规模不大,资源有限,但凭借着一股执着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却能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改善无数人的生活。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 NGO,他们通过引入心理辅导和课外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充满关爱的成长空间,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是任何宏观政策都难以完全替代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第三部门”是什么,更是关于它们“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么重要”。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组织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也让我对未来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之前,我对“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刻板。总觉得它们是西方社会特有的产物,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其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会受到诸多限制。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严谨但不失温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不同类型第三部门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它们在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案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填补市场和政府职能空白、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那些在基层社区默默耕耘、解决实际问题的草根组织,它们的故事充满了力量和温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精神。书中也并没有回避第三部门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例如资金链的压力、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公众参与度的提升等问题,这些分析既客观又深刻,为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真实状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深刻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