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

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第三部门
  • 中国大陆
  • 非营利组织
  • 社会组织
  • 公民社会
  • 社会发展
  • 公益
  • 慈善
  • 案例研究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大陆公民社会组织的迅速兴起,在填补政府职能不足、培育公民文化、型塑社会资本以及强化会监督等方面皆已发挥关键作用。不流于学术理论之抽象艰涩,本书从平台建构、基层治理、人权发展以及环境永续四大领域,透过九个实际案例说明中国大陆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

  本书首先以上海「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与「壹基金」,阐述公益组织发展与平台建构的关系;其次,以「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与北京「农家女」,探讨公民社会基层治理相关议题;第三,以「汉达」、「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北京益仁平」与「郑州亿人平」四个维权团体角度,分析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的人权发展;最后则透过着名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说明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在环境永续议题上发挥社会影响力。本书对中国大陆公民社会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性、但深入浅出的分析;值得做为有意了解中国大陆公民社会发展人士的参考。

作者简介

江明修

  现职: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所特聘教授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
  专长领域:第三部门.研究方法论.行政改革.行政伦理.跨部门治理.社会创新
  代表着作:研究方法论、公共行政学、志工管理(主编)、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主编)、非营利管理(主编)、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主编)、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

《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图书简介 聚焦中国大陆非营利组织生态、发展脉络与治理挑战 本书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第三部门(或称非营利组织,NPO)的崛起、演变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该研究摒弃了对第三部门的片面理想化或过度政治化的解读,力求提供一个基于扎实田野调查和多源数据分析的、细致入微的现状描摹。 第一部分:历史溯源与宏观背景重构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其在计划经济解体、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治理转型大背景下的“生长点”。我们详细考察了1980年代至2000年代初,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非)从依附于政府的“半官方”机构,逐步向更具自主性的社会力量过渡的复杂过程。 研究着重分析了影响第三部门发展的关键宏观变量: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 探讨了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组织的管控力度、赋权意愿及其政策工具箱的调整。特别是“政社分开”理念的实践与困境,如何塑造了现有组织的注册、筹资和活动空间。 2. 法律与政策环境的演进: 对《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近年来《慈善法》的颁布与实施进行细致梳理。分析了法律框架如何界定组织的合法地位、运营边界和问责机制,特别是对“挂靠”、“公募”与“私募”的规范如何影响了资源流动的效率与公平。 3. 经济基础与资源配置: 考察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结构,包括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社会责任(CSR)捐赠、个人捐款以及国际援助的结构性变化。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如何导致不同地区(如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内陆)组织能力与项目影响力的显著分化。 第二部分: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与功能分化 本书基于对数百家不同类型组织的实地调研,构建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分类图谱。我们发现,单一的“NPO”标签无法概括其内部的巨大异质性。 社会服务类组织(Service Providers): 重点分析了在老龄化、残障人支持、妇女权益及流动儿童教育等领域活跃的组织。研究关注其在承接政府服务外包、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及其在弥补政府服务缺口时的“最后一公里”效应。同时,审视了这些组织在专业化(如社工人才培养)和规模化扩张中面临的挑战。 倡导与权利型组织(Advocacy Groups): 对环境、消费者权益、劳工法律援助等领域中相对敏感的组织进行了深入剖析。本章节聚焦于这些组织如何运用法律途径、公共媒介传播和社区动员等策略,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推动公共政策的微调与改善。研究探讨了“灰色地带”操作的风险管理与可持续性策略。 社区发展与互助网络(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CBOs): 考察了扎根于城乡基层的组织,它们往往以非正式或半正式形态存在。研究关注其如何通过邻里互助、文化传承和地方治理参与,增强社区韧性,并分析了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适应和重塑社区身份认同。 学术研究与智库机构: 分析了依托高校或独立运作的研究机构,它们在理论构建、政策评估和知识生产方面对第三部门生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三部分:治理、问责与可持续性危机 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治理和外部问责机制。本部分聚焦于组织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核心结构性问题。 1. 内部治理的“人治”倾向与专业化困境: 调研显示,许多组织的决策权过度集中于创始人和少数核心成员手中,缺乏透明的董事会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同时,组织在从“激情驱动”向“专业运营”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薪酬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率高、以及对核心创始人个人声誉依赖过重等问题。 2. 筹资模式的脆弱性: 深入分析了“重项目,轻能力建设”的筹资惯性,导致许多组织过度依赖单一或短期资助来源。研究探讨了如何建立多元化、可预测的收入流,特别是如何有效动员中产阶级和新兴富豪群体的长期捐赠意愿,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3. 社会信任的构建与危机管理: 考察了近年来几次重大的慈善丑闻事件对整个第三部门公信力造成的冲击。分析了组织如何通过信息公开(如年度报告、财务审计)、引入第三方评估以及建立行业自律标准,努力重建并维护公众信任。 4. 与政府关系的动态平衡: 详细阐述了在政府购买服务(GSP)模式下,组织如何在追求专业独立性和满足政府采购指标之间进行“策略性适应”。这种适应既是生存的需要,也引发了关于组织使命“漂移”的讨论。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微观视角下的实践与反思 本书精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前述宏观分析进行微观层面的印证: 案例一:一家专注于农村教育的全国性基金会——分析其在跨区域资源调动、地方政府合作中的复杂博弈,以及其如何平衡教育公平与项目效率的冲突。 案例二:一家地方性的环境法律援助组织——探讨其在特定司法辖区内,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高风险的法律干预,以及其与基层政府和企业关系的微妙变化。 案例三:一家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的民办职业学校——关注其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背景下,如何应对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错配的问题,以及其运营中的财务可持续性挑战。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去中心化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其在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实现真正社会影响力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研究提出,未来第三部门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法律环境的进一步明晰、社会资本的有效积累,以及组织自身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从业人员以及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1 公益组织发展的支援性体系建设∕王志云
ch2 论壹基金的成功∕白鹤
ch3 农家女的NGO之路∕吴治平
ch4 小额信贷与妇女发展的探索及实践∕尹向丽
ch5 从汉达的发展历程看大陆草根NGO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陈志强
ch6 中国大陆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影响力:以广东省为例∕张永安
ch7 中国大陆反歧视NGO取得的成功和面对的挑战∕陆军
ch8 反歧视公益机构郑州亿人平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发展∕杨占青
ch9 自然之友转型期中的战略规划∕张伯驹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毕竟“第三部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些许官方和理论的色彩。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生动性和现实感,将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第三部门在中国大陆转型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独特机遇与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组织的分类和解读,从大型的全国性基金会,到扎根社区的草根组织,再到新兴的社会企业,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和发展路径。其中几个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组织在应对重大社会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创新能力。例如,某个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非营利组织,其灵活的运作模式和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也坦诚地揭示了第三部门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例如资金来源的单一性、政策支持的不足、以及社会认知度的局限等等。这些真实的困境,反而让书中展现的成就更加来之不易,更加鼓舞人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大陆社会组织的发展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它们在未来社会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机构这些“第三部门”的概念模糊不清,总觉得它们是游离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边缘地带”。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们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早已生根发芽,并且蓬勃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从宏观的政策背景、法律法规,到微观的组织运作、资金筹措,再到具体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个案研究,简直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第三部门组织,如何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民众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常常面临重重挑战。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案例,那个小小的草根组织,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唤醒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并推动了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力量,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参与其中、贡献力量的热情。我开始思考,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怎样才能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改善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一本点燃激情的火炬。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发展中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感到好奇,而《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抽象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诉说着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成长故事。从大型基金会的战略布局,到基层社会组织的精耕细作,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组织生态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组织如何应对政策环境变化、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分析。它让我看到,这些组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府、市场和社会保持着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书中的个案研究,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组织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比如,某个关注弱势群体的协会,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众筹和志愿者的力量,为数百个家庭提供了长期的支持。这种草根的力量,和那些大型机构的战略性介入,共同构成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丰富图景。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第三部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更让我看到了普通人通过参与公益,能够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评分

《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窥视中国社会脉搏的窗口。一直以来,我们谈论社会发展,往往聚焦于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却常常忽略了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三部门”。这本书正是弥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它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在中国大陆,各种社会组织是如何在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基层公益组织的描写所打动,它们往往规模不大,资源有限,但凭借着一股执着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却能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改善无数人的生活。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 NGO,他们通过引入心理辅导和课外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充满关爱的成长空间,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是任何宏观政策都难以完全替代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第三部门”是什么,更是关于它们“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么重要”。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组织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也让我对未来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现况与个案》之前,我对“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刻板。总觉得它们是西方社会特有的产物,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其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会受到诸多限制。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严谨但不失温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不同类型第三部门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它们在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案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填补市场和政府职能空白、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那些在基层社区默默耕耘、解决实际问题的草根组织,它们的故事充满了力量和温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精神。书中也并没有回避第三部门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例如资金链的压力、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公众参与度的提升等问题,这些分析既客观又深刻,为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真实状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深刻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