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人的社区矫正由于具有转向处遇、经济效益、复归社会及减少机构化影响等优点,符合近代福利国、教育刑及人道主义的重要思潮;观护制度则被誉为是刑事司法王冠中之璀璨宝石,兼具有司法、教育、心理及社会工作等功能,是保障社会大众安全,并预防犯罪人再犯的重要角色。本书特别邀集我国长期在观护制度与社区处遇领域素有接触之杰出学者与实务专家,分从理论及实务角度,就我国现行司法保护主要议题进行汇整,并提出剖析与建言,希望能让读者学习到多样化社区处遇方案的法律规定与实务操作经验,并了解关于这些方案计画的历史背景、哲学思维、社会反应及科学研究实证证据。本书不仅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有意参加国家考试、加入犯罪防治领域人员的实用好书。
作者简介
郑添成
.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人
.东吴大学心理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学博士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
.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
.德国马普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访问学者
邓煌发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专任副教授
.中华民国犯罪学学会理事长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许福生
.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所长
.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美国休士顿大学城中校区刑事司法学系访问学者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蔡显鑫
.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检察署主任检察官
.中原大学法学院兼任助理教授
.辅仁大学法学博士
杨秀枝
.台湾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庭法官
.前法务部检察司调部办事检察官
.前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官
.东吴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曹光文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前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人
钱汉良
.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执行检察官
苏恆舜
.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专任讲师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学博士
.玄奘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潘昱萱
.台湾嘉义地方法院观护人(少年调查官、少年保护官)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学博士
.嘉义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任亚洲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讲师
林瑞钦
.玄奘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任社会科学院院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英国诺丁翰(Nottingham)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陈世宗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前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人
.台湾桃园地方法院法官、庭长
林淑梨
.中原大学心理系兼任讲师
.前桃园疗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硕士
高凤仙
.中华民国第四届监察委员
.铭传大学兼任教授
.国立台北大学兼任教授
.前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台湾防暴联盟创会理事长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法学硕士
程又强
.中华民国观护协会理事长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兼任讲师
.前法务部科长
.前台湾板桥、基隆地检署主任观护人
徐锦锋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助理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
.前台湾台北、士林、板桥等地方法院主任观护人
.财团法人台北市松阳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执行长
.中华民国观护协会副理事长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生
林顺昌
.台湾桃园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人
.东海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生
赖月蜜
.慈济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家事调解学会理事长
.花莲地方法院检察署犯罪被害人保护委员会委员
.台北市、新北市、花莲县、金门县儿童及少年福利促进委员会委员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博士
谢文彦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
.铭传大学安全管理学系兼任副教授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学博士
金文昌
.中国医药大学兼任讲师
.东海大学法律学院荣誉导师
.前台湾台中、彰化等地方法院检察署主任观护人
序
社会大众的安全保障及犯罪人的再犯预防工作,是近数十年来各先进国家均甚重视的问题。犯罪人的社区矫正由于具有转向处遇、经济效益、复归社会及减少机构化影响等优点,符合近代福利国、教育刑及人道主义的重要思潮;观护制度则被誉为是刑事司法王冠中之璀璨宝石,兼具有司法、教育、心理及社会工作等功能,是保障社会大众安全,并预防犯罪人再犯的重要角色。
在台湾,职司犯罪人社区处遇的核心人物,即是各地检署负责成年观护业务的观护人,以及各少年法院负责少年观护业务的少年调查官及少年保护官。台湾的成年观护制度从民国70年开始实施以来,历经许多转型时期与作法调整,惟在业务量日益庞大与繁杂的情况下,迄今尚未制订观护或社区处遇相关专法,造成长期以来观护实务工作者因缺乏专业保障、受限之升迁管道、人力不足问题、以及繁琐之非本职业务等而士气低落,同时对于国际间的司法保护现状,以及其他先进国家的社区处遇新近作法,了解较为有限,此对于我国充满热情与高素质的观护人才运用而言,甚为可惜。在数次与中国大陆学者及实务专家接触的经验中,了解渠在近年来不仅已经提交「社区矫正法」,借以推动非监禁刑罚执行,并在多处城市设置社区矫正试点,进行多种社区矫正实验方案,此外,更多次借由司法部官员或学界参访团,赴台考察司法保护措施,充分展现其推动司法保护及社区处遇的决心。此外,在联合国所制订之「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标准及规范」中,更将非监禁刑罚措施列为持续推动之政策与有效减少再犯作法。
有鉴于此,欣逢台湾的成年观护制度实施三十而立之年,本书特别邀集我国长期在社区处遇与观护制度领域素有接触之杰出学者与实务专家,分从理论及实务角度,就我国现阶段司法保护主要议题进行汇整,并提出剖析与建言,希能借由现行作法之检讨,以及透过国外新兴措施之介绍,在台湾观护制度及社区处遇迈向下一个十年之际,能够有一个更清楚的目标走向、不惑的信心、对台湾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犯罪人处遇制度有初步之认识与了解。
社区处遇提供了传统以监禁为主的刑罚外之其他选择,而多样化的处遇计画及行为矫治方案,也反映出了现今社会对于犯罪人的可改善期待及教育思维。在本书中,除介绍社区处遇与观护制度的基本概念外,分就刑事司法流程「预防」、「侦查」、「审判」、「执行」、「保护」等五个阶段,对社区处遇相关议题进行探究,描述转向处遇策略与衔接措施,如微罪处分、缓起诉、缓刑、社会劳动、假释、中途之家、保安处分等,并涵盖少年、性侵害、家庭暴力、毒品案件等特殊对象之社区处遇理论与作法,最后并纳入案主权利保护、谘商辅导、社会工作、修复式司法、风险管理等专业领域在社区处遇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本书的筹划与催生历经多时,期间部分章节的法令规定或已修改,惟各章作者们仍不厌其烦地加以更新内容,对于作者们无私的奉献与耐心,本人特此致谢!此外,本书各章是以多位作者各自笔触独立完成,在各章间或有部分名词翻译或专业用语并未统整,尚祈读者们见谅并不吝指正。
主编郑添成谨志
2012秋 于英国剑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