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百工图: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平装)

港都百工图: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商品拜物教
  • 港都文化
  • 城市研究
  • 消费主义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物质文化
  • 香港研究
  • 现代性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港都高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何经验资本主义?他们如何回应资本主义,从而让资本主义在台湾以特殊的样态出现?「同时萃取与掩饰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运作原则,港都劳动者提出的挑战是:资本主义萃取剩余价值,真的需要掩饰吗?掩饰得了吗?本书作者参与高雄市劳工博物馆的筹划,得以运用劳工口述历史与工厂档案等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行业传统的师傅、唐荣铁工厂以及美丽岛工厂的劳资双方,都不回避剩余价值的创造与萃取,甚至一起拥抱,争议起于剩余价值的透明但不公的分配。即便雇主企图掩饰剩余价值的创造与萃取,也因为霸权经营本身就有内在的弱点、并存的多样薪资制度、十分透明的绩效奖金运作,以及劳动者各种创意的行动,而功亏一篑。港都劳动者既拥抱却又看穿商品拜物教,「全括的商品霸权」的两可性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同时萃取与掩饰剩余价值」是商品拜物教的展现,而商品拜物教涉及了结构力量与行动的关系。本书重新概念化了「行动」,一是确立「行动」在分析上的自主地位,二是行动中介结构力量有不同的样态,三是这些不同的样态本身即具有另一层次的中介效应。本书也提出新论点:结构力量的呈现样态(现身或者不现身、以何种方式现身、现身后是否会变身等)可以强化或者掩饰结构力量,从而是结构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环。最后,本书确立「存在感」这个新的基本议题,如工作的惯行不仅体现了薪资劳动及普罗化,更让劳动者切身体会到「薪资劳动是生存唯一的轴心」,从而让资本主义存在化、唯一化与隐身,但失业也激起了劳动者质疑薪资劳动的意义。借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位志愿性顺服,侦测到将结构力量「去物化」的可能,并且体现「西方个案化、在地普遍化」。

作者简介

谢国雄 G. S. Shieh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合聘教授。着有专书“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1997)与《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2003),并主编《以身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与学》(2007)与《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2008)。

琉璃瓦下的市井百态:近代上海的商业景观与生活图景 作者: [此处填写真实作者姓名,如果虚构请使用一个符合年代背景的笔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或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虚构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地域的“港都”图景,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近代上海。通过对档案文献、商业广告、私人日记、法律条文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重构一个立体的、充满活力的、同时又暗流涌动的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我们试图描绘的,是一个由新旧交替的商业模式、跨国资本与本土创业精神激烈碰撞所塑造的“活态博物馆”。从黄浦江畔的远东第一码头,到南京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光鲜亮丽的百货公司;从石库门里弄中的烟纸店、裁缝铺,到法租界内充满异国情调的咖啡馆和舞厅,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行于这些场景之间,探究商业活动如何渗透并重塑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身份认同与社会阶层结构。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物的流通”与“人的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关注的“物”,是那些从海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新兴商品,也是那些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意义的符号——一件旗袍、一只怀表、一瓶香水,乃至一碗生煎馒头。这些商品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阶级区隔、性别表达和文化认同的载体。 我们将深入剖析商业伦理的变迁。在传统宗法制度逐渐瓦解,现代契约精神尚未完全固化的土壤上,上海的商人们如何处理信誉、欺诈、家族继承与现代公司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伦理的张力,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基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本书特别辟出一章探讨现代商业空间的“剧场化”。百货公司如何借鉴西方橱窗艺术和促销手法,将购物体验转化为一种娱乐和公共展示的仪式?商业广告如何运用心理学技巧,激发新兴中产阶级的“欲望”?这些“场景构建”的技术,标志着消费主义在东方的萌芽与扎根。 最后,本书将触及商业活动背后的政治与社会权力。外滩的洋行与本土的民族资本之间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工商业者在租界体制与地方政府之间寻求的生存空间;以及商业繁荣背后,底层劳动者(如脚夫、女工)的艰辛生活,共同构成了近代上海商业世界的复杂肌理。 章节结构概述 第一部分:商业地理的拓扑——城市空间与商品流动的脉络 1. 江海门户与金融腹地: 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地理优势与早期金融机构的建立。 2. 南京路: “中国商业第一街”的崛起,从传统货栈到新式百货公司的演变。 3. 租界与里弄的交错: 法租界、公共租界商业的异质性及其对上海市民生活的影响。 4. 码头与棚户: 货物周转链条中最隐秘的角落与劳工的商业生活。 第二部分:商品的符号学——从日用品到身份标识 5. “新奇”的引入与本土化: 西方工业品(如钟表、留声机、自行车)进入中国家庭的过程与意义。 6. 纺织业的革命: 棉布、丝绸与旗袍:服装如何成为社会地位的“软性宣言”。 7. 饮食的现代化: 从传统茶馆到西餐厅、咖啡馆:食物消费中的阶级分野。 8. 书写商业: 广告、商标与品牌故事的建构,以及“洋货”与“国货”的心理角力。 第三部分:商业伦理与治理的重构 9. 信誉的重量: 家族企业中的人治与现代法律对商业契约的渗透。 10. 税收与规制: 清末、民国政府与租界当局对商业活动的干预与管理。 11. 劳资关系的前夜: 商人阶层对工人运动的反应与社会责任的萌芽。 12. 金融世界的波动: 银钱业的繁荣、投机与数次金融风潮对实体商业的冲击。 第四部分:消费的剧场——现代性与市民生活的实践 13. 百货公司的魔力: 橱窗、电梯与“逛”的文化:购物体验的娱乐化转型。 14. 性别与消费: “摩登小姐”的诞生及其对化妆品、服饰的新需求。 15. 闲暇与商业: 电影院、舞厅与公园商业化的兴起。 16. 日常生活的微观经济学: 街头小贩、理发匠、修补匠的生存策略与经济韧性。 价值与意义 本书拒绝将近代上海的商业视为一个简单的“现代化”叙事。相反,它主张将商业活动置于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场域中考察:既有资本的野心与扩张,也有传统价值观的坚守;既有全球化的浪潮,也有地方性的适应与创新。通过对具体商品、特定店铺和日常交易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揭示一个被消费浪潮席卷的城市中,人们如何努力定义自我、确立位置,并在物质的洪流中寻找稳定感的复杂过程。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商业文化的深层根源,提供了一份详尽且富有人文关怀的参照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知识图谱:志愿性顺服、商品拜物教与结构∕行动001
一、西方劳动研究图谱■ 003
二、台湾劳动研究图谱■ 022
三、本书的定位与贡献■ 038
四、预览《港都百工图》■ 040

第二章起草:劳工博物馆与社会学介入043
一、筹设高雄市劳工博物馆■ 044
二、社会学介入■ 047
三、港都略史■ 060

第三章混沌初开:行业传统中「劳」「资」范畴的生成与变化063
一、皮鞋业:「劳」「资」范畴的流动与固定■ 064
二、铁路货物搬运业:劳资范畴的浮现与分化■ 083
三、计程车业:「劳」「资」范畴的模煳逻辑■ 113
四、派报业:未曾清晰浮现的「劳」「资」范畴■ 127
五、电影辩士业:来不及形成的现代劳资范畴■ 136
六、结论■ 140

第四章大熔炉:唐荣铁工厂的政治经济学151
一、由民营到省营■ 152
二、关厂:孰以致之? ■ 171
三、结论■ 178

第五章「倩」、包与命:大熔炉中的商品拜物教183
一、谋职与失业■ 184
二、劳资关系■ 192
三、薪资制度■ 203
四、以物件为中心的现场生活■ 226
五、工会经验■ 239
六、存在感■ 255
七、结论■ 264

第六章宇宙的「生意」:「合理化」的理想与转折277
一、鸿图霸业:经营之神王语录的启示■ 278
二、咨尔多士,企业中坚■ 314

第七章寂静之声:「合理化」的底层337
一、胶片狂想曲(作为现实的一部分) ■ 339
二、胶片社会学(小说的社会学评论) ■ 362
三、寂静之声■ 401
四、未完成的「合理化」交响曲■ 408

第八章成图与留白:同时看穿与拥抱商品拜物教411
一、商品拜物教与结构力量的呈现样态■ 413
二、作为中介的行动■ 430
三、重新概念化「结构力量与行动」■ 441
四、存在感■ 459
五、真正的国际化:西方个案化与在地普遍化■ 469
六、社会学与哲学的互动■ 472

参考文献■ 475
索引■ 486
Synopsis ■ 490

图书序言

  我出生于一九五零年代,成长于六零和七零年代。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能温饱求学毋宁就是莫大的福分。拜经济发展之赐,只要愿意工作,生活多少都可改善。然而,生活中还是有如「政治」等个人不能、不敢触碰的角落。在那个年代,很难想像政权竟会递嬗,「外在世界看起来不可能变化」的经验,带来了「物化」的世界观,甚至内建为学术研究上的盲点。

  如果没有经历过一九八零年代晚期台湾的巨变,我的世界观不可能松动与转化。但是,若未能同步在学术上持续反思与精进,我的研究仍无法受益于时代巨变。两者结合带来的是正视、发现与珍惜行动及其带来的可能转变。观点的转变逆转了对现象的诠释,从而侦测到

  行动的各种可能效应与改变结构力量的空间。换句话说,观点的转变让「我们」能动—首先是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其次是作为研究者探讨对象的报导人。

  殷殷致意于人类行动的创意与所谓「结构力量」的可变,就是向启蒙我的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台湾社会运动致敬,它让我看见社会改变的可能,从而让自己能动。宏观制度的改革固然值得追求,日常生活周遭中随时可採取的行动同样重要;集体行动的确令人震撼,但集体心态的探索与开拓同样不可小觑。

  作为一个学者,回报这段能动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出深刻、有创意的研究,并且写出生勐活泼、鞭辟入里的民族志,一方面留下行动者奋斗的纪录,另一方面提供进一步能动的基础。当然,学者终究要返回知识的传统以自我检视。《纯劳动》、《茶乡社会志》与《港都百工图》构成了我的台湾劳动研究三部曲,一路走来,并非坦途,反而更像长江中的黄牛崃,航道艰险,「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三部曲看似处理相同课题,实则不断试图深化与创新。是否做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辩证超越,有请读者明鑑。

  虽然号称是港都「百工」图,但本书却未能涵盖如高雄加工出口区的女性劳动者。这是拼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衷心期待后继者能补上。

谢国雄
于台北南港2012 年8 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层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书。作者的论证严谨但不失趣味,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能够层层深入地揭示“商品拜物教”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个体意识中的。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书中那种“拨乱反正”的力量。在揭示了消费主义的种种弊端之后,作者并没有留下绝望,而是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逆转”之路。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少一些盲目的追逐,多一些对生活本质的回归?是否可以少一些对物质的占有,多一些对精神的滋养?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被唤醒的力量,一种想要重新审视自己生活、做出积极改变的动力。它让我明白,即使在商品洪流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温度、有选择的人。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报太大的期望,毕竟“港都”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海风、老街和略带忧伤的怀旧氛围,而“百工图”又似乎是某种陈旧的记录。然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构建的那个充满活力的“港都”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地理写照,更是一幅时代变迁下,人们生活方式、生存哲学乃至精神信仰的生动画卷。书中对各个行业的描绘,从传统的手工艺人到新兴的服务业从业者,都细致入微。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在时光洪流中坚守的“老手艺”的刻画,他们身上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温度,让我在快节奏的当下,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敬意。仿佛能闻到老裁缝铺里淡淡的樟脑丸味,看到糕点师傅手上沾满面粉的温暖印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通过对这些“百工”背后故事的挖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这种将个体劳动者的日常描绘与宏大叙事巧妙结合的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情味浓厚的年代。书中对“港都”的描绘,尤其是对那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行业和生活方式的追溯,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回忆。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一篇冷冰冰的社会学分析。他对那些曾经的“百工”,对那些在街头巷尾默默劳作的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让我深受感动。从修理自行车的老师傅,到卖报纸的老奶奶,再到街头卖唱的艺人,他们都是这座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是构成“港都”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作者通过对这些“平凡”人物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坚韧、智慧和乐观,以及他们在物质至上时代所坚守的某种精神价值。这种对个体生命力的赞美,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社会现象,更是关于人本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学术术语,但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这个概念具象化,并且展现了它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悄然滋生、蔓延,甚至最终主导我们的价值观。从对最新款电子产品的狂热追逐,到对奢侈品品牌的盲目崇拜,再到消费主义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常常反思自己,有多少购买行为是基于真正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被无形的消费主义浪潮裹挟。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批判性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共情的视角,展现了这种“拜物”现象背后,人们试图通过物质来填补内心空虚、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普遍心理。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让我不寒而栗,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物质的关系,以及在消费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其吞噬。

评分

《港都百工图》的“逆转”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商品拜物教”的揭露,而是积极地探索其“逆转”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回归”、“重塑”和“连接”的理念。书中描绘的那些拒绝被消费主义同化的个体和社群,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共享经济、本地化生产等方式,重新构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健康关系。这其中,我看到了很多充满希望的实践,比如那些致力于推广可持续消费的年轻人,那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匠人,以及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耕耘的社区组织。作者用一种温和但坚定的笔触,告诉我们,即使在强大的消费主义面前,个体依然有选择的力量,有去创造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更注重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对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多了一份审慎的乐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