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永远买不起自己制造的商品
他们终其一生为遥远国度人们的饮食、衣饰、3C产品而努力
「公平贸易」(Fair Trade)的标记,可能只是一场骗局
——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劳动力的书。
2012年欧威尔奖(Orwell Prize)入围作品之一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品牌,每年从部分国家进口价值数十亿的商品,但为何留给制造这些产品的人们,却仍然是重压下的拮据生活?大型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保障工作者享有安全的工作环境与充分工资,保障工作者不被迫在生死一线间讨生活?慈善和「公平贸易」是唯一的出路吗?
在《不公平的贸易》中,作者康纳.伍德曼亲身走访尼加拉瓜、英国、中国、寮国、刚果、阿富汗、坦尚尼亚、象牙海岸等八个国家,透过追溯一系列产品的原产地,包括血汗工厂、农田和矿区,并深入追查所谓「公平贸易」标记后的真相,全面揭示谁是贸易的受益者,谁又是受害者。
透过这些贫困工作者的生活剪影,我们看见了人的一生是如何被企业左右。《不公平的贸易》更提出许多反思,除了消费者能以更警醒的态度来选择手中的产品之外,同样身为工作者的你我,也该进一步思考企业与政府,究竟该为显而易见的贫穷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作者简介
康诺.伍德曼Conor Woodman
1974年生,拥有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于伦敦大型金融机构担任企业财务分析师超过十年。某天康诺决心放弃一切,以50,000美元为资本,走遍世界各地,体验最传统的交易文化,并借由交易各种商品获利,英国Channel 4为其创举制作了特别节目「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ades」,这段经历后来收录在康诺的第一本着作《交易冒险王》中。现为作家、电视节目及广播节目主持人。
Website * www.conorwoodman.com
译者简介
张劭聿
1981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台湾大学医学系毕,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曾于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从事政策研究,喜欢文字、电影、旅行,专长医学科研类翻译。译有《人格,无法离线》、《旧石器时代健康法则》等书。
前言
1 勇往直「潜」∣尼加拉瓜:米斯基托海岸
2 急功近「绿」∣英国:道德的菜市场
3 利字摆「中」间∣中国:珠江三角洲
4 蚍蜉憾「橡」∣寮国:琅南塔省
5 每下愈「矿」∣刚果:南基伍
6 靡靡之「罂」∣阿富汗:罗帕桑吉
7 自己动手做∣坦尚尼亚:吉力马札罗火山
8 「棉」薄之力∣象牙海岸:北方反抗区
结语
前言
这本书是关于穷人的。具体来说,是关于开发中世界的穷苦劳工。这些人做的工作你大概看不上眼,他们领的薪水大概不够你过活。他们是农民、矿工、渔夫、工厂工人,他们劳动生产的货物最后往往会进入你的购物袋。这些商品能一路进到你的袋子里,是拜几家大型企业之赐:大型连锁餐饮业、大型电子产品商、大型制药厂、大型汽车厂族繁不及备载。这本书是关于那些人如何被这些企业所影响。另外,因为我们讨论的是你我手上的购物袋,本书也关心那些人又如何受到你和我的影响。
也许你像我一样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我们最爱的企业品牌从开发中世界进口价值上百亿元的商品,生产这些商品的人们生活却还是如此悲惨。为什么卖给我们食物、配件、服饰和种种其他东西的大企业不能多做点什么,来帮助耕种、捕捞、组装或开採这些产品的人们,保障他们安全的工作环境或充分的工资,保障他们不致被迫在生死一线间讨生活?
如果你曾经思考过这些事情,那么很有可能你是数百万名开始更小心选择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之一。在过去十年中,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快速兴起了一股「道德觉醒」(ethical awareness)风潮。年复一年,符合道德与环保标准的产品,创下的销售额呈等比级数增长,显示有越来越多人关心他们购买的商品从何处来、由谁制作、如何生产。
因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让我们可以透过选择咖啡豆、巧克力、香蕉、电话手机或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来表达个人的道德观,并且我们的选择也许就是根据一枚商标或包装上的一行文字,以说服自己这是正确的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产品上面印着「公平贸易基金会」(Fairtrade Foundation)、「雨林联盟」(Rainforest Alliance)、「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UTZ 认证」(UTZ CERTIFIED)等道德认证组织的商标。于是,该商标或文字讯息成为非常有力的行销工具。事实上,这些认证本身就是一门巨大的生意。英国合作集团(The Co-op)发表的道德消费者报告(Ethical Consumer)指出,2009 年消费者购买的道德产品总值超过 36 亿英镑;据估计,2011 年光是公平贸易基金会认证的产品,就在英国创下超过 1 亿英镑的业绩。虽然经历经济低潮,过去两年英国的良知产品市场却逆势成长了 20%。但随着道德认证给了企业行销的优势,当它成为驱动商业的力量、而不是做出良善变革的动机时,这种行销优势是否隐藏着危险?
几年前,我坐在一列火车上,看着窗外飞逝的乡村风景,啜饮着一杯咖啡。我的眼光向下浏览,无意间发现咖啡杯上有一位非洲农夫的照片,上头写着一行字:「当你享用这杯咖啡,你也在增进乌干达布莎曼加村(Busamanga)村民的生活。」这则讯息的旁边是道德认证组织公平贸易基金会的商标,还有他们的口号:「保证给第三世界的生产者更好的生计」。
身为一名关心这类议题、试图帮助非洲村落贫苦农民的消费者,这个产品标示正中我的下怀。它应该让我十分放心,让我的自我感觉良好,我确定自己买了一个符合道德良知的商品。但一股挥之不去的疑惑逐渐袭来,我感到坐立难安,心里充满一些古怪的问题。我真的有增进这些农夫的生活吗?他们真的获得更好的交易价格吗?我再想想那商标,不知道它如果改成「试图保证给第三世界的生产者更好的生计」,会不会比较精确一点。我也发觉,当以为自己有做出什么贡献的时候,会让人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但下一秒钟,我怀疑起,让人感觉良好会不会才是整个行销体系建立的重心。
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或浏览网路,很难不直接面对真实的世界,看见住在贫穷国家的大量贫困人口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媒体让我们与开发中国家的种种现状保持强力的联系。然而即使媒体再怎么详尽报导重大政治经济议题,我们却很少见闻在田野间、矿坑里、渔船上工作的一般人,究竟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我们没有亲身去走一遭,要怎么实际了解他们、或为我们耕种的非洲农夫的生活?
在火车之旅的六个月后,我在喀麦隆为一份热门旅游杂志写文章。一连几天,我待在一个名叫林柏(Limbe)的小镇,住在海边一家不错的旅馆里。午餐时间,旅馆的餐厅通常会提供一份选择鸡或鱼的简单菜单。既然住得这么靠近海边,我多半会选鱼,因为我很确定出现在盘子里的会是新鲜生勐的美食。
每天早上,我可以从窗户见到一位名叫派翠斯(Patrice)的本地人,他天天乘独木舟出海捕鱼。派翠斯捕鱼的地方总在离黑色沙岸一、两哩内的浅水水域。上午的天光切割出他黑色的剪影,我看着他抛出钓线,希望他捕到一只肥美的鲔鱼或鲷鱼,给厨房师傅做午餐佳餚。有时大型拖网渔船会从远方深水区的海平线经过,当它一口气捞起几千条鱼的时候,总让派翠斯的小渔船显得更微不足道。
当黄昏笼罩林柏镇,小镇中心的市场是小歇片刻、喝点啤酒,或吃点东西的好地方。有一晚,我在散步时经过派翠斯家,正好他们全家正在用晚餐。派翠斯见到我,坚持要我和他们一起用餐──我立刻注意到一件事,虽然他们吃的同样是鱼和米饭,但他们盘里的鱼骨与我数小时前吃的硕大鲷鱼迥然不同。
派翠斯解释,我在海边见到的拖网渔船,船东是中国人。喀麦隆政府为了争取中国在当地各项建设计画的投资,以大宗渔获权作为交换条件,将所有的深海水域都签让给中国渔业公司。结果现在当地渔民只能在附近的浅海捕鱼,渔获量少的可怜,连自家人都无法养活,更何况是附近居民。所以派翠斯只能偶尔抓到几只鲷鱼,物以稀为贵,这些鲷鱼都卖给了像我这样付得起钱的观光客。当地人则只买得起远从沙漠另一头的摩洛哥进口的鱼干。
当然,这是令人震惊的事实。任何有公平理智的人都会说这是错的。然而全球贸易却充满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西方国家市区卖的一杯印着合乎良知标签的咖啡,竟然与喀麦隆游客的海鲜晚餐差不多价钱,而且两者都远远超过其生产者的负担能力,我们怎能容忍这样的世界?
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动机是来自喀麦隆之旅给我的冲击。我发觉,站得远远地帮自己找个道德立足点是太简单的事,所以我决定要当第一手目击者──因此,我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旅行。我希望看看,当自己最初的观点面对开发中世界里有时污秽、经常残酷、偶尔不幸短促的真实人生时,是否还能成立。
结果,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身处令人不舒服、有时甚至危险的境地。我旅行的足迹从拉丁美洲到远东地区,我想看清楚这些将食物放进你的餐盘、将电子产品放进你口袋的企业,究竟有多合乎商业道德。我也从中亚旅行到中非,思索我们消费者的某些选择,对于工作环境最危殆、最穷苦的劳工,究竟产生什么影响。最后我从非洲回来,观察企业如何採纳新观念,用更负社会责任的态度管理它们的产品供应链。
我的首要课题是看看大企业宣称的道德口号究竟实践到什么地步。如果一家公司说自己做了X、Y、Z,我们就应该照单全收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选择研究一条跨国食品供应链,我追踪龙虾的产品供应链,直到捕捉龙虾的水域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几家连锁餐厅都向拉丁美洲的供应商大量採购龙虾。许多餐厅都大胆宣称它们的道德纪录优良,而且还提供经费给许多保育计画。不过,有时我发现,现实状况不见得能赶上炒作话题。
当然,一旦你开始对所接收的讯息失去信心,任何事都开始显得可疑。因此我将注意力转到「好人」身上──雨林联盟、公平贸易基金会等团体──因为这些团体的关系,让我们更认清国际贸易带来的问题。它们显然用意良善,但他们是否能真正实践自己的诺言?当它们的讯息成为大企业营运交易的一部分,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当麦当劳说,「我们支持雨林联盟」,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当吉百利食品公司(Cadbury)向全世界的媒体宣布他们要「迈向公平贸易」,我们可以自动相信这是百分之百的好消息吗?
如果大型企业想拯救全世界的穷苦人民,要费的功夫比雨林联盟与公平贸易基金会揭举的宗旨还多。在全球化经济里,大企业与每一项交易都脱不了关系。所以,当检视过一、二条比较直接易懂的产品供应链,我决定挑战研究几条非常复杂的供应链,这类商品也许有个熟悉的商标,来自商业道德纪录甚佳的商家,但它们其实源自复杂的贸易网,这些公司和国家离西方国家的我们非常遥远,彷彿跟我们购买的新手机、笔电、汽车,或几千款诱人商品毫无关系似的。现代的生产制造在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代表着供应链的整个环节可以外包到世界的天涯海角,不受西方消费者的检视。我们常误以为商业关系仅止于我们与我们最爱的品牌,但当这些品牌与第三世界的无名工厂建立另一种关系,可能会把我们拉进某种不愉快的三角关系里。
现今在思考这类商业关系时,几乎不可能不考虑现代中国这间经济发电厂。因此我决定上那里待一段时间,看看我们对消费商品无穷尽的慾望,对于在中国工厂里辛勤生产这些商品的无名工人,究竟代表什么意义。接着我到了生产过程里的再一层后台,拜访提供中国重要原物料的寮国北部丛林。现在,西方国家的消费者高度仰赖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交易。这些交易协议的内文是什么?对于生产国家的国民,这些协议究竟代表什么意义?
探险旅程到了最后,我决定更进一步解密。当我们检视尼加拉瓜、中国、寮国等国家的贸易关系时,双重标准与道德让步已经够糟了;然而这些国家也许有种种不是,至少它们算是相对十分稳定。但有些国家侵害人权到了不可想像的程度──比如说,刚果共和国与阿富汗──当我们检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时,道德与公平方面的种种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了。
在我拜访刚果前,我一直以为每个正派国家都会响应联合国的唿吁,停止与刚果的贸易。我不太确定这对刚果国民能达成多大效果,但至少我可以见到国际社会之立场背后的某种逻辑。毕竟过去十年内,刚果当地的冲突已直接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然而我只要拜访刚果一处钖矿场,就足以发现联合国的一纸谴责有多么空洞。钖矿这词不是什么日常家庭用语,但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家庭与办公室电器里,都有钖矿萃取出的钖。如果我们没有与刚果进行贸易,钖从哪里来?
从以上一切看来,似乎这趟旅程让我变成一个更有智慧、却更愤世嫉俗的人:我相信道德产业,但被迫面对种种事实时,我却只能不情愿地屈服。道德良知的高标准很少获得实践,在道德伦理与现实商业的争斗中,赢家只能有一个,而且显然不会是道德伦理。但说来奇怪,事实并非如此,阿富汗之旅坚定了我一路以来抱持的一个信念:你可以投身国际贸易从中牟利,而同时在道德的立足点上,仍旧能俯仰无愧。事实上,在造访过的几乎每个国家里,我都曾遇见了不起的人,他们告诉我了不起的成功故事。只不过他们的故事不是你常听到的那类罢了。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平衡点。它的目的不在鉅细靡遗地考察大企业的营运,而是收集一系列的研究案例,让读者窥见世界最穷困的劳工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一方面它可能会动摇你当下的认知,但另一方面,它确确实实展露出一条向前进的道路。只不过,这条路恰巧不是目前多数大企业宣称採行的道路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