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克服被害者心态,才能交出成果、达成目标!

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克服被害者心态,才能交出成果、达成目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ger Connors、Thomas Smith、Craig Hickman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责任感
  • 目标达成
  • 克服抱怨
  • 被害者心态
  • 行动力
  • 高效能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畅销60万册的当责经典、《纽约时报》畅销书
  
把「那不是我的工作」「告诉我该怎么做」当成口头禅,
找人抱怨博取同情、频频诉苦寻求慰借,
以为四处取暖,就能逃避责任、推卸责任——
其实,这就是陷入了「被害者循环」。

  一本书,让人即刻起脱离抱怨、否认、怪罪、等待的被害者循环,
  採取正视现实、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着手完成的当责步骤,
  交出成果、达成目标!

  本书以《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为架构,透过女主角桃乐丝遇见稻草人、钖樵夫、胆小狮,带领大家踏上「黄砖道」寻找魔法师奥兹(The Great Oz)的旅程,说明如何摆脱「被害者循环」(victim cycle),为自己的际遇负责。

  故事最后,稻草人终于拥有渴求的脑子(智慧)、钖樵夫获得一颗心(热情)、胆小狮得到勇气,而女主角桃乐丝是引导大家脱离被害者循环、激励同伴走上当责步骤的领导者。

  而这一切,并非魔法师奥兹施法,而是每个人发自内心、愿意为自己的际遇做主;并且发挥智慧、热情和勇气,採取正视现实、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着手完成的当责步骤,最后终能交出成果、达成目标,而这就是奥兹法则(The Oz Principle)。

  本书巧妙运用《绿野仙踪》做为隐喻,将稻草人、钖樵夫、胆小狮,还有带领同伴们一起努力达成目标的领导者桃乐丝,比喻为组织或团队里形形色色的工作者。说明如何让组织里缺乏智慧、热情或勇气的成员们,脱离避责、卸责的被害者循环,迈向当责之路。

  此外,作者不仅借由《绿野仙踪》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智慧、热情、勇气对于当责的重要;他们也在书中运用辅导企业迈向当责之路的实际案例,鼓励读者进一步为自己的思想、感受、行动与结果负责;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自我成长,也能让所属的组织朝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当责,是公司文化的核心要素,只要组织里的每个人都能採取当责步骤、在水平线上运作,就可以达成目标、美梦成真。如同《绿野仙踪》里的桃乐丝和她的同伴一样,在沿着黄砖道前往翡翠城的旅途中,克服重重难关,最后交出成果、达成目标,每个人也因此发现自己的确拥有胸怀大志、筑梦踏实的能力!

  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克服被害者心态、脱离被害者循环,进而走上当责步骤,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所属组织的未来。

  一本书,让人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家庭缺乏温暖、老天没眼、景气太差,再也不是避责、卸责的借口,交出什么样的成果,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上;你的人生际遇,由你做主!

  ◎销售记录

  本书首度出版于1994年、新版完成2004年,全球畅销60万册,是当责领域的圣经。本书也是作者的「当责三部曲」之一,从个人篇的《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组织篇的《从负责到当责》(How Did that Happen?),到企业文化篇的《改变文化、改变赛局》(暂译,Change the Culture, Change the Game),皆为《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的领导类畅销书。其中,《从负责到当责》荣获2012年台湾经济部金书奖,是许多企业指定的团购用书。

作者简介

罗杰.康纳斯、汤玛斯.史密斯(Roger Connors)、(Thomas Smith)

  两人是领导伙伴企管顾问公司(Partners In Leadership, LLC)的创办人及负责人。该公司专门从事领导能力的训练与管理,也是全世界最主要提供当责训练的公司。他们曾经合着不少有关职场当责的书,都是极具权威并有突破性的畅销系列着作,其中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The Oz Principle)、《从负责到当责》(How Did That Happen?)。

  他们还曾经合着畅销书《前进翡翠城》(暂译:Journey to the Emerald City),着作译成不同语言出版,也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之中,包括《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USA Today)、美联社、《出版人周刊》、以及亚马逊的排行榜上。他们推动「创造当责的三条路」(Three Tracks To Creating Greater Accountability)提供完整的方法,协助组织为个人、团队及组织的成果创造当责。

  作者经营的领导伙伴企管顾问公司在超过五十个国家中,拥有成千上万的客户,训练对象从高阶主管到生产线工人,让许多人了解较强的责任感,可以如何增进组织中所有阶层的效率、利润和创新能力。他们的客户包括许多全世界最受推崇的企业、将近半数道琼工业指数的成分股公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companies)、全世界最顶尖的十二家药品公司,以及美国财星五十大将近一半的公司。高阶经理人认为他们是值得信任的顾问,也是职场当责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他们秉持专业能力,协助经营团队透过当责训练,进行大型的文化转型。他们都在杨百翰大学的梅利欧管理学院(Marriott School of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取得商学硕士的学位。

克雷格.希克曼(Craig Hickman)

  曾经独力写作或是与人合着的书有十几本,其中包括畅销书《创造卓越》(Creating Excellence)。其他着作包括《经理人的大脑与领导者的心灵》(Mind of a Manager, Soul of a Leader)、《策略游戏》(The Strategy Game),以及《组织游戏》(The Organization Game)等等。他是领导伙伴企管顾问公司的区域副总,先前曾经创办过管理视野集团(Management Perspectives Group),专门从事策略改变、组织文化再造和领导能力开发,客户包括一些全世界最大的国内与国际公司。希克曼也是Headwaters Technology Innovation Group的执行长,该公司是Headwaters Incorporated的子公司,他将原本陷入困顿的该公司化学部门重新改造、彻底翻身,并与Evonik Degussa GmbH组成合资公司。希克曼是杨百翰大学经济学士、哈佛商学院硕士,是获奖的毕业生。

译者简介

江丽美

  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毕,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olorado University)新闻暨大众传播学院硕士。曾任美语中心教师、电视公司与报社记者及编译等职。译作包括《边际谋杀》《高绩效教练》《领导的艺术》《A级人生》《从负责到当责》(以上均由经济新潮社出版)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勇气、热情、智慧──
踏上承担责任、坚持初衷、解决问题的当责之路∕杨千
推荐序 强化自我效能,脱离被害者循环∕蔡志浩
前言

第1部 奥兹法则:借由当责取得成效

第1章 会见大法师:将「责任感」重新注入人心
企业精神陷入危机∕大法师帮得上忙吗?∕被害者心态的破坏力∕当责的转化力量∕启航

第2章 黄砖道:陷入被害者循环
被害感与责任感之间的分界线∕如何辨识自己何时落在水平线下?∕被害者循环的六个阶段∕陷入被害者循环:麦克.伊歌的困境∕重要课题:侦测被害者循环的征兆∕走出被害者循环
【案例】企业模范生也会掉入水平线下的被害者循环
【案例】揪出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
【案例】脱困:从被害者心态中觉醒

第3章 我的家最可爱:集中火力,取得成效
当责的定义偏差∕当责的较佳定义∕共同当责∕帮助别人「铃声响起」∕应用奥兹法则当责的好处∕你希望因当责而得福,或一无所获?∕准备走上当责步骤∕走上当责步骤
【案例】牛肉夺命,这究竟是谁的错?
【案例】攸关人命却迟未装设的红绿灯
【案例】每个人都举手说:「让我来!」
【案例】共同当责:每一位成员对于最终成果责无旁贷
【案例】克服困境,让美梦成真
【案例】非处方药左旋色胺酸的受害者
【案例】产品遭千面人下毒,该怎么办?
【案例】从怪罪、困惑,到当责、做主

第2部 个人当责的力量:让自己走到水平线上

第4章 胆小狮:凝聚勇气,正视现实
水平线上的第一个步骤∕为何人们无法正视现实?∕无法正视现实的后果∕你,「正视现实」了吗?∕旁人的意见可以帮助你正视现实∕正视现实的好处∕准备往水平线上的第二个当责步骤前进
【案例】逃避现实,深陷被害者循环中
【案例】为组织瘦身的开铡手竟然变成牺牲者

第5章 钖樵夫:找一颗心,承担责任
採取走到水平线上的第二个步骤:承担责任∕面对改变时,做它的主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无法承担责任?∕无法做主的结果∕你,「承担责任」了吗?∕寻找一颗心承担责任,有何好处?∕当责的第三个步骤:解决问题
【案例】短视近利、逃避责任
【案例】悼念那个以往始终勇往直前的自己

第6章 稻草人:取得智慧,解决问题
走到水平线上的第三个步骤:解决问题∕为何人们无法解决问题∕未曾解决问题的后果∕你,「解决问题」了吗?∕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智慧有何好处∕当责的最后一个阶段:着手完成
【案例】让所有员工认清公司目前的困境
【案例】即使面对重重阻碍,仍然努力达阵
【案例】租一架喷射机,达成交货任务
【案例】如何打赢一场没有一颗子弹的仗?
【案例】动用所有资源极力否认过错

第7章 桃乐丝:运用方法,着手完成
朝当责的最后一个步骤前进∕人们为何无法着手完成∕细数不愿着手完成的后果∕你,「着手完成」」了吗?∕运用方法着手完成的好处∕预备在组织内运用当责
【案例】使命必达、着手完成
【案例】超重的货车如何准时到货?
【案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才能取得成果?
【案例】员工有权利知道公司的困境
【案例】人生际遇,我自己做主!
【案例】人人当责,达成专案目标
【案例】第一次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主管
第8章 好女巫葛琳达:水平线上的领导风格
水平线上的领导者∕认清该介入的时点∕不让自己走向当责的极端∕明白自己无法掌控一切∕以身作则∕教练旁人走到水平线上∕为进程当责∕从水平线上领导
【案例】主管抢功,你该怎么办?

第9章 翡翠城之外:让你的组织全体走到水平线上
步骤一:训练人们了解当责∕步骤二:教练当责∕步骤三:提出水平线上的问题∕步骤四:奖励当责∕步骤五:使他人当责
【案例】让我们一起做些什么,让事情圆满完成
【案例】如何在会议中展现当责
【案例】脱离「以诉苦寻求慰借」的受害者行列

第10章 彩虹之外:应用奥兹法则解决今日企业最棘手的问题
在水平线上收割∕无止境的旅程
【案例】当授权成为绑匪、公司沦为人质时
【案例】改变!改变!改变!
【案例】抱怨成瘾、找人取暖,是为了卸责
【案例】真心话大冒险:有话直说的两难
【案例】勇于发声、有话直说
【案例】彼此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案例】世道差、天气糟、景气坏——不再接受这些借口
【案例】站起来、走出去,让它成真!
【案例】落入水平线下?还是走到水平线上?

索引
 当责祕技索引
 1.落入水平线下被害者循环的十八个警讯
 2.增进自己当责态度与行为的九个情境
 3.让人有话直说五个技巧
 4.问自己是否当责的五个问题
 5.六个方法保持水平线上的当责心态
 6.协助他人走到水平线上的五个步骤
 7.克服十个错误,让报告变有效
 8.八个当责新观念
 9.警觉组织内最具威胁性的十个问题
 
 图表索引
 【图表1.1】奥兹法则:水平线上的当责步骤
 【图表2.1】被害者循环自评表
 【图表2.2】被害者循环自评计分表
 【图表3.1】经过尝试与测试的二十个卸责借口
 【图表3.2】个别职责与共同当责
 【图表4.1】「正视现实」自评表
 【图表4.2】「正视现实」自评计分表
 【图表4.3】意见回馈创造当责
 【图表5.1】「承担责任」自评表1
 【图表5.2】「承担责任」自评表2
 【图表5.3】「承担责任」自评计分表
 【图表6.1】「解决问题」自评表
 【图表6.2】「解决问题」自评计分表
 【图表7.1】「着手完成」自评表
 【图表7.2】「着手完成」自评计分表
 【图表8.1】我的「不可控制事项」
 【图表8.2】水平线上领导风格检查表
 【图表9.1】组织当责自评表
 【图表9.2】组织当责自评计分表
 【图表9.3】水平线上该注意的十个问题
 【图表9.4】运用奥兹法则激发他人当责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勇气、热情、智慧──
踏上承担责任、坚持初衷、解决问题的当责之路
文∕杨千

  华人圈的父母对小孩子的期待,大部分在于希望他们聪明,希望小孩子把书念好,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并不那么强调或盼望自己的小孩要有勇气、要有热情;甚至,还经常告诫孩子凡事远离是非、明哲保身。所以,我们的社会经常处在缺乏勇气与热情的氛围之中。
  
  我们很难想像,当一个组织里充满着没有勇气、毫无热情的人,怎么可能会持续地交出好的绩效?
  
  反观西方社会,鼓励孩子要胸怀大志、怀抱理想,再以勇气与热情亲身实践。这些价值观,其实可以在《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的故事中看得到。
  
  《绿野仙踪》故事中的旅程,是以桃乐丝为领导者,一路上,桃乐丝遭遇并带领着胆小狮、钖樵夫,以及稻草人到达目的地翡翠城。故事的中心思想透过循着黄砖路前往目的地的旅程,陈述他们如何得到自己原本缺乏的特质──胆小狮追寻勇气、钖樵夫期盼充满热情(一颗心)、稻草人渴望拥有智慧(脑),以及桃乐丝整合资源进而着手完成。
  
  这个故事主张人们应该要追求均衡的「勇气、热情、智慧」。然而,为甚么《绿野仙踪》的故事,适合来谈当责呢?
  
  因为,要一个人能够主动负起责任,他必须要有勇气、热情与智慧。
  
  没有勇气的人,只会推卸责任;没有热情的人,凡事被动;没有智慧的人,无法正确地解决问题。

  我们盼望组织中每位成员,都能拥有这三项特质:
  1. 有勇气:主动承担责任;
  2. 有热情:不忘理想坚持初衷;
  3. 有智慧:足以看见问题的核心并正确地解决问题。

  我曾带过台湾交通大学EMBA的同学到北京大学参访,并由林毅夫教授介绍中国大陆的五年经济规画。在演讲中,林教授曾说,一个组织中如果人人都讲求责任,它的绩效一定比一个组织中如果人人都在讲权益要来的好。

  我个人深信这个道理,我也期盼我们的社会中,大家都能自我要求,学习讲求责任而不是权益。

  做为一个主管也好,或是一个基层员工也好,我们自己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究竟要在一个人人讲求如何善尽自己责任的组织里上班?还是要在一个人人讲求个人权益的组织里上班?

  如果我们自己选择了答案,我们就知道工作的方向与目标;我们就会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为了达到「人人讲求如何善尽自己责任」的理想。

  只要跟当责有关的书籍我都乐于推荐。康纳斯、史密斯,及希克曼三人的一系列当责相关书籍我都有所推荐,本书更是目前唯一经过社会长期认证、值得重新改写给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阅读;个人便义不容辞要为它说上几句好话,并且鼓励大家务实的得到回报:

一、可读性:

  本书最早出版于一九九四年(繁中版书名为《勇于负责》),是原班三人组作者的着作中,被称为「当责三部曲」的首部曲。由于内容深入谈及个人当责,因此出版以来获得企业的广大回响。

  二○○四年,本书完成新版(繁中版书名为《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内容经过重新润饰与更新个案,章节与中心思想并没有改变,甚至连中文译本的译者(江丽美)也没有改变。这一本新版只是在案例引用更丰盛、更符合目前世界潮流,至于中文译文也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比初次的翻译在用字遣词上更为流畅易读。

  一本书若不能被企业界实际有效应用,或者若不能畅销,出版商与作者都不可能耗时费力推出新版。本书透过长期企业见证,及作者多年与读者互动或顾问工作使用上,都已达到正确性的验证。

二、可操作性:

  失败的人都能找到借口,成功的人都想尽方法解决问题;本书提供了实作法。

  西方人的方法论是我们要学习的。本书不只是讲道理,它在各章节都列了一些具体可以操作的检核表。就像作者们的另一本书《从负责到当责》(How Did That Happen?)一样,这本书不只是讲概念原理,它还提供了可以一步步跟着操作的方法论。

  我发现,在华人圈中有许多聪明人是眼高手低的,他们用光速把书看完也就以为理解了。但是,一旦放下书本,书还是书、人还是人,知与行并没有合一。

  经验没有替代性,我们想要能实践一个好的理想,就必须一步一步跟着验证过的步骤操作。

  近年来,中文书名中有标点符号的也很潮的,我想,本书中文书名用《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是很能表现它的时代感──「当责」二字,说明了比负责更负责,必须交出成果才能算数,也进一步阐明责任无可推诿的本质;「从停止抱怨开始」七字,说明经常抱怨的人,很自然都将抱怨转化为转移自己失败的事实,以做为卸责、避责的借口。

  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当责的第一步,就是要跳出受害者循环,不再卸责、避责,而是带着勇气、热情与智慧,踏上承担责任、坚持初衷、解决问题的当责之路,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本文作者为国立交通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教授)

推荐序

强化自我效能,脱离被害者循环
文∕蔡志浩

  很多人经常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觉得自己的挫折都是别人的错。

  这种现象如此常见,是因为归咎别人是一种保护自尊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尊的天性。然而,过度的防卫会让我们失去对现实的准确理解,也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人们推论事件原因时的自利(self-serving)倾向最能反映此种防卫心态。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解释自己的好表现时,会认为原因是自己的能力。当表现不如自己预期时,则会认为原因是环境因素。例如:大环境不理想、制度不公平、老板不支持、同事不配合,诸如此类。

  是的,很多时候个人的能力的确对好表现有贡献,环境因素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表现。但这些都是部分的原因。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不应过于简化的归因(attribution)。

  当个体忽略客观证据,把这种过度简化的归因倾向推到极端,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较低,也就是说,觉得自己无法掌控情境时,他们会比较不愿意主动改变自我与追求成长。到最后,甚至会感到「习得的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环境,而将自己封入绝望的忧郁情绪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你还没有意识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当你开始经常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时,其实已经逐渐被卷入被害者循环(victim cycle)的漩涡之中了。如果没有及早觉察,就会快速陷入困境。

  你必须了解的事实是:身不由己通常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不是江湖险恶。

  你或许会想反驳:「为什么不能归咎他人?人的行为的确会受到他人影响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社会影响是双向的。他人可以影响你,你当然也可以对他人发挥影响力。前提是,你得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并且有动机去实践。

  前面所说「习得的无助」困境,就是《当责,从停止抱怨开始》一书中提到的水平线下(below the line)的被害者循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辨识这种困住自己的处境,检视内心关于自己与世界的假定,并积极寻求突破。而书中强调的当责步骤(steps to accountability),正是为了提升自我效能感:正视现实、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着手完成。

  如果你想避免陷入被害者循环,或已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脱困,这本书以一个又一个的案例诠释当责步骤,为你提供了自救的线索。之所以说是「线索」而非「解法」,是因为没有两个人有完全一样的处境。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真正尝试实践书中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真正的解法。

  希望你能借由这本书的协助找回自己的力量,再度回到水平线上(above the line)。

  (本文作者为认知心理学家,台湾使用者经验设计协会理事长,着有《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一书。作者网站:taiwan.chtsai.org/)

图书试读

将「责任感」重新注入人心

「你是谁?」稻草人(Scarecrow)伸着懒腰,边打呵欠问道:「你要去哪里?」
「我是桃乐丝(Dorothy),」女孩回道:「我要去翡翠城(The Emerald City),请魔法师奥兹(The Great Oz)送我回堪萨斯。」
「翡翠城在哪里?」他再问道:「奥兹又是谁呢?」
「你难道不知道吗?」她反问道,一脸的诧异。
「不知道,真的,我什么都不知道,你看,我塞满了稻草,所以我根本就没有脑袋,」他伤心地回答。

「哦,我真为你难过,」桃乐丝说。
「你想,」他问:「如果我和你去翡翠城,奥兹会给我一点头脑吗?」。
「我不知道,」她回道:「不过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和我一道去,就算奥兹没能给你大脑,你也不会比现在更糟了。」
「说的也是,」稻草人说。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法兰克.包姆(L. Frank Baum)

《绿野仙踪》是一趟觉醒之旅,而旅途开始之后,故事中的主人翁逐渐体会到,他们本身就拥有内在的力量,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在抵达旅程终点之前,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沿着黄砖路前进翡翠城,期待那无所不能的大法师能赐予他们智慧、心灵、勇气和成功的方法。但这趟旅程本身便使他们产生了力量,一行人非得走一趟前往翡翠城的黄砖路之旅,才完全明白,只有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人们认为这趟旅程的意义,是从无知到有知,从恐惧到勇气,从无能到力量强大,从被害到当责,因为每一个人都亲自走过这条路。不幸的是,即使是最忠实的书迷,也常忽略《绿野仙踪》最简明的教训:不要卡在黄砖道上,不要因为际遇不顺遂就怨天尤人,不要只是等着大法师挥舞他们的魔杖;也不要期待你所有的问题都能消失无踪。

*大法师帮得上忙吗?*
长久以来,全球企业领导者一直在寻求管理魔术师,希望能为他们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扩大市占率,达到世界级的竞争力,缩短产品週期,持续改善,并带来迅速开创新局的能力。在激越华丽的乐声中,这些大法师将美国的最佳企业带进高潮迭起的探险旅程,走上惊险刺激但停留在想像阶段的奥兹帝国,他们在那里所做的声明只是要「令人相信」而非「使它成真」。当你拉开帘幕,发现难以改变的事实,于是你明白,就像《绿野仙踪》的主人翁一样,企业的成功,并非始于新兴的潮流、架构、流程或计画,而是因为组织内的人们愿意为自己寻求的成果完全当责。

是不是所有新的管理方案都有办法让组织大获全胜,迫使它的竞争对手跪地求饶?少之又少。这类的解决方案都会在一、二年之后被弃如敝屣,以便迎接新一波的管理魔法,为组织带来空前的改善、利润与成长。经理人在一个个看似能够达到组织效能的幻影之间游移,却未能停驻够久时间来发现真相。

事实上,当你剥去所有最新管理热潮的伪装、花招、伎俩、技术、方法和哲学后,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在迂回曲折地,努力想要达成同一件事:为成效营造更佳当责。无论你的组织的形状与质地如何,组织系统的规模与复杂程度怎样,组织最新的策略何等完整深邃,除非人们能够为了达成目标成果而当责,你的组织长期而言还是无法成功。除非经理人不再绕着组织萎靡不振的症状打转,放弃他们对每季的新方案和新哲学的热衷,开始发掘并实施成功的基本要素,否则他们只会一再一再有如无头苍蝇一般地找不到头绪。

依我们看,美国企业对较佳绩效的追寻,终究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因为他们未曾遵循奥兹法则(The Oz Principle)(编按:奥兹法则意指脱离被害者循环,採取当责步骤—正视现实、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着手完成,进而交出成果、达成目标)。就像桃乐丝、钖樵夫、狮子和稻草人一样,要想挣脱困境获取你想要的成果,你的力量与能力就在自己心里。那也许是自我发现的一段长长的旅程,但是到头来,你会发现自己始终拥有这些力量。在这本书里,我们要超越现在流行的管理及领导热潮,直指事业成功的核心。

本书中,我们将例举十几年来我们在领导伙伴(Partners In Leadership)公司的经验,那都是我们在数百个组织中运用本书呈现的概念与思想的成果。我们将描绘数千个个人与数百个团队的故事及经验,其中有新兴公司,也有颇具规模的企业,并希望这些故事能在数十年后还能够像《绿野仙踪》一样扣人心弦。本书以幽默、讽刺的手法,以及打到家门口的战争故事,来给你当头棒喝,同时这本书也探索了美国生产力发生灾变的根本原因,提供洞见,使我们了解企业精神何以营养不良,并且展示一套由下而上重建企业的可行计画。除了案例研究之外,你还会看到宝贵的图表(像是第三章【二十个经过尝试与测试的借口】)、自我测试、好用的祕诀、一对一的回应练习,这些都是设计来让你远离被害者思维的道路,并且走向完全当责的坦途。然而,首先你要分辨受害与当责之间的基本差别。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