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

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e Seventeen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心灵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影响力
  • 内在力量
  • 改变世界
  • 人生意义
  • 幸福感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分享,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相互依存性,以及我们自心本有的丰富资源,并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作者介绍的想法和方法,从改变自己开始,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

  ■有意义的人生

  是什么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样无限的可能性?我们现在所享有的资源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吗?还是需要靠很多人,包括地球这大地之母的提供?

  ■健康的人际关系

  没有了贪执与希求回报的爱,我们的人际关系还会成立吗?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性别的认同

  我们可能从小就安于社会规范给我们贴上的标签与制约,个人的无限可能性是否就这样被侷限在特定的角色中,难以发挥?

  ■环保保护

  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从地球恣意索取滥用的资源,其结果最终会回到我们下一代的身上。我们对这个地球之「家」,可曾付出过什么?

  ■社会行动

  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是否真的认识到我们与社会的关系?我们是否明白对他人的关爱并非可有可无?

  ■食物正义

  我们的食物体系应该是让有需要的人可以获得食物,但是现今的食物体系,却成了制造饥饿的原因,这是为什么?

  ■化解冲突

  小至个人之间的冲突,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其发生的根源是什么?要化解自己与他人的冲突,或调停他人之间的冲突,最好的立基点和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本书特色

  本书所谈的,并不是佛教,而是透过一位启迪人心的藏传佛教领袖的智慧之眼,提供我们一个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生命的观点。噶玛巴让我们见到,在面临许多挑战时,我们仍然具有以善意和关爱来面对一切的能力。由于将我们所有人连结在一起的相互依存性,让我们可以借由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来改变社会和环境的问题,这是我们实际上可以透过每一天所做的选择来进行的:要买什么,吃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

  一群美国大学生,遇上年轻却充满智慧的宗教领袖,激盪出本书的内容,详细审视这个世代面临的个人、社会,甚至整体地球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噶玛巴指出了一个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去创造出来的世界,而我们运用的,就是自己本具的丰美资源──我们的崇高之心。

  ■这是心灵的分享:

  本书不是在教导大家和佛教有关的知识,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教的帮助下,作者对生活和世界有什么样的领会和认识。

  ■这是生活的邀请:

  邀请我们为共同的未来一起努力。

  ■这是一本手册:

  书中提供了让我们能够借以回归到崇高之心,连结我们与这个世界不同而多样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Ogyen Trinley Dorje)

  西元1985年诞生于西藏东部游牧家庭,幼年时即被认证为藏传佛教主要教派之一的噶玛噶举派的精神领袖──第十七世噶玛巴。已有九百年历史的噶玛巴传承,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转世传承。西元2000年,14岁的噶玛巴从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震惊世界之举,将他推向国际舞台,成为动见观瞻的人物。自此,噶玛巴即以世界级精神领袖的身分,带领为世界和平而祈愿的噶举大祈愿法会,推动环保等社会行动,并致力于保存西藏文化。西元2008年,他展开首度西方之旅,出访美国。目前,噶玛巴居住于北印度达兰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万来自全球各地的访客前来觐见。

  作者相关中文着作(众生出版)

  《报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大宝法王:千年一愿》
  《法王教你做菩萨》
  《就在当下》
  《爱的六字真言》

  相关网站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www.kagyuoffice.org.tw/
  噶举大祈愿法会:www.kagyumonlam.org/index.html
  噶玛巴九百年:karmapa900.org/Chinese/index.html

译者简介

施心慧

  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于剧场、电影、美编、撰稿、电视广告制作等领域流转多年,现专事佛法教学和英、藏文佛法翻译,译作有:《大宝法王:千年一愿》、《噶玛巴九百年》、《为什么看不见》、《座垫上昇起的繁星》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籍的详细介绍,内容与“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无关: --- 《星辰之殇: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作者:亚历山大·文森特 译者:李明哲 出版社:青石文化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附函套 页数:680页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699-1234-5 --- 书籍简介: 《星辰之殇: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是一部宏大而深邃的科幻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宇宙尺度上的悲剧性挽歌之中。本书并非探讨个人心灵的转变或社会结构的微观改良,而是聚焦于一个横跨数百万年的星际帝国——“阿卡迪亚联盟”的兴衰沉浮,以及它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宇宙熵增时的最终命运。 一、文明的黄昏与宏伟的遗产 故事始于宇宙纪元3407年,此时的阿卡迪亚联盟已是银河系中最为古老、技术最为发达的文明联合体。他们掌握了跨星系折叠技术,殖民了数千个宜居行星,其文化、艺术和哲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份辉煌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深刻的、结构性的危机。联盟的核心技术——那维持着数万个恒星系统稳定运行的“共振场网络”——开始显现出不可逆转的衰退迹象。 亚历山大·文森特以其标志性的细腻笔触,描绘了阿卡迪亚高层试图挽救文明的徒劳挣扎。书中详尽地构建了阿卡迪亚的社会结构:从至高议会的决策僵局,到基层工程师为了修复故障的共振节点而进行的近乎绝望的远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鼎盛时期却已丧失了创新动力的文明,面对“系统性衰竭”这一终极挑战时的集体无力感。 二、哲学、技术与宿命的交织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三个主要线索展开: 1. “观测者”凯莱布的记录: 凯莱布是一位资深的星图学家和记录员,负责维护联盟关于宇宙历史的“万象档案”。他身处核心星域,亲眼目睹了技术退化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超光速通讯的延迟,到生物工程培育的农作物抗病性的下降。凯莱布的日记和数据日志,构成了本书最富有人文关怀的部分,记录了精英阶层在预见末日时所展现的理性、恐惧与最终的接受。 2. “碎片之子”的探寻: 在联盟边缘的“灰烬星域”,一群自诩为“碎片之子”的后代,拒绝接受联盟的官方解释。他们认为联盟的衰亡并非源于技术瓶颈,而是源于对“原始创造力”的扼杀。这群散落的探险家,驾驶着老旧的、经过无数次修补的飞船,试图寻找传说中阿卡迪亚文明建立初期所使用的、尚未被现代技术污染的“创世引擎”的残骸,渴望通过逆向工程重启文明的活力。他们的旅程充满了危险的星际航行、与敌对新生文明的冲突,以及对古代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 3. “休眠者”的遗产: 联邦的最后一代科学家群体——“永恒议会”——选择了一条看似更为理性的道路:将文明的全部知识、艺术和基因信息打包,植入数十个超级数据核心,并将这些核心发射到遥远的、可能在数十亿年后才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系。本书细致地描述了数据上传过程的复杂性、伦理争议,以及最终的“放手”。这部分内容是对时间、记忆和文明本质的深刻哲学探讨。 三、对人类未来形态的终极拷问 《星辰之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星际战争和宏大场面置于次要地位,核心在于对“进步的极限”的探问。文森特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拯救”方案,而是通过阿卡迪亚的灭亡,迫使读者思考: 文明的周期性: 任何看似永恒的结构是否都必然导向衰亡? 知识的重量: 积累了太多知识和复杂性的文明,是否反而失去了适应突变的能力? 存续的意义: 当肉体的延续无法保证时,文明的真正遗产是什么?是数据,是记忆,还是仅仅是那些在黄昏时刻留下的、微不足道的个体选择? 书中对“共振场网络”的描述,展现了高度发达的物理学构想,它不仅仅是一种驱动力,更是一种社会形态的粘合剂。当它失效时,社会结构便如沙塔般瓦解。 读者评价精选: “这不是一部关于星际旅行的畅快小说,而是一部关于不可避免的终结的恢弘悲剧。文森特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巅峰上的无力感,其深度远超一般的太空歌剧。”——《银河评论》 “书中关于‘数据上传’的章节,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美感和哲学张力。它探讨了我们是否真的能将‘人性’编码进机器,还是最终只留下冰冷的、但完美无瑕的逻辑骨架。”——匿名哲学家 总结: 《星辰之殇: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阅读的杰作。它以令人敬畏的细节描绘了一个跨越星系的庞大帝国如何走向寂灭,探讨了在面对宇宙规律面前,任何技术或智慧的最终边界。这是一部关于失去、记忆、以及在巨大虚无面前,我们如何定义“价值”的史诗级反思之作。适合喜爱硬科幻、太空歌剧以及对文明兴衰有深刻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缔造更喜乐的世界达赖喇嘛尊者
崇高之心的自己与自然黄崇兴
生活的能量和方向柯一正
法王与你交心林青霞

英文版编者序
英文版导读…

1.我们共同的基础
看见自己的崇高之心
2.有意义的人生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3.健康的人际关系
让自己重视他人
4.性别认同
一切都是心所虚构出来的
5.消费主义与贪婪
知足是最佳的财富
6.社会行动
关怀所有人
7.保护环境
培养对地球的新感受
8.食物正义
终止饥饿和伤害的循环
9.化解冲突
真正的问题是瞋恨
10.心灵之道
结合日常生活与心灵
11.永续的悲心
训练自己的勇气跟喜乐
12.在生活中实践
由内而外改变世界

附录
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略传
英文版编辑致谢辞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法王与你交心∕林青霞

  那是个难忘的经历,令人震撼。

  五年前,我有缘在印度新德里拜见大宝法王。大宝法王于1992年6月,被认证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传承的最高领导者──第十六世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的转世,成为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那年他八岁。他14岁从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举震惊世界,自此成为世界级精神领袖,带领为世界和平而祈愿的噶举大祈愿法会,推动环保等社会行动,并致力于保存西藏文化。法王目前居住于北印度达兰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万来自全球各地的访客前去朝圣。

  我们一行十多人拿着护照,通过安检,进入法王入住的酒店套房小客厅。一进门,霎时感到有点地在动摇,又有点耳鸣。法王穿着密宗的藏红色僧服,坐在窗前的位置上,因为背光,看起来像是一座巨大的影子,他黑白分明的双目却闪耀着明亮的光芒。法王为每人戴上白色的哈达以示祝福。

  大伙儿蹲跪在法王跟前,这时飞来两只黑色的鸽子,站在窗外的栏杆上,望过去彷彿停在法王的肩头,守护着法王。法王抬了抬眼睛,嘴里发出一个声音,感觉就像是龙在叹息,彷彿有万千的感伤和肩负着沈重的压力。

  大家屏住唿吸等待法王开示,法王看了看大家:「你们怎么不说话?」我感恩的说:「法王,我们真是何其幸运,别人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我们却能顺利的与您见面。」因为我之前与朋友谈到梦里见到过世的母亲,她总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朋友见我忧虑,提议我请教法王。由于当时感受到法王慈悲的能量,我褪下了一层层无形的武装外衣,跟法王真心倾吐母亲一生为忧郁症所困、饱受痛苦和煎熬的情形。

  法王非常关心,听完即刻闭上眼睛,我知道他正用「心」在看。室内寂静无声,过了好一会儿他睁开眼睛:「你母亲确实不开心。」然后他说:「你快乐,她就快乐。」我悚然一惊,眼泪不住的往下淌,母亲病重时确实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房里的人听了也跟着饮泣。法王像哄孩子一样:「好了,大家不要哭啦!」他要我把母亲的名字给他,他将会在菩提迦耶的法会上为母亲祈福。临走的时候他跟每一个人握手,当他握住我的手、定睛的看着我时,我震住了,那眼神就像透过时光隧道贯穿着千年的智慧。那年他23岁,转世的年龄是898岁。

  今年法王28岁,转世年龄903岁。他的新着作《祟高之心》,文字深入浅出、简单明了,你绝对想像不到以他肉身的年龄,竟像智慧老人一样,涉猎的范围如此宽广而有深度。他不谈宗教,不以精神领袖自居,不说你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大道理。他真心诚意的跟你交心,就像是你的朋友,跟你分享他的童年往事,他成长的经历和从中悟到的道理。他无所不谈,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心灵之道、永续的慈悲、化解冲突、保护环境、食物正义…。法王在书中说,佛陀以他自身的智慧在他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义。他谦卑的说他是佛陀的追随者,向往追随佛陀的脚步。其实他何尝不是以自身的智慧,在他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义。

  看完《崇高之心》,我合上书本,心想,读此书正是跟随着智者的脚步。如果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失去了方向,找不到正确的价值观,打开《崇高之心》就会找到答案,你会探索到原本已存在自己内心的慈悲,而在寻找探索的过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走上了智慧的旅程。 

推荐序2

做地球英雄∕梁朝伟

  《崇高之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价值观和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态度,希望读过此书的读者,都能成为建构一个更美好地球的英雄。               

导言

  全球的人都深深地担忧世界的现况,也希望做一些改变,但是很多人不确定应该怎么做,或是从何处下手。在本书中,法王噶玛巴引导我们朝向一个更慈悲的世界,这个目标是可以透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达成的。虽然知道这个任务有多么艰鉅,法王依然坚信,在人类内心的基本崇高特质中,我们已经具足了创造这世界所需的一切。

  本书作者探讨了我们现今面临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主要议题,他指出:我们拥有的情感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去面对和处理这些艰鉅的挑战。他敦促我们审慎地将人类的良善视为一个基础,我们以此为出发点,为改变世界而努力。由于深刻认识到阻挡我们趋入自己内在这个良善基础的障碍,噶玛巴以实例说明要如何去除这些障碍。他强而有力的论证,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有关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其实有什么能力的自我认知。作者对于如何让世界有显着转变的愿景,既单纯又精深,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深具挑战性但却又绝对可行的方式过生活。

  相互依存将我们连在一起

  这个高标准的乐观态度,是建立在个人、社群、社会体系,以及环境的相互依存的真实情况上。最近数十年来,人们已经更能意识到无数微妙的连结,它们联系着许多不同的现象:全球暖化、移民劳工,以及国际市场等等,这一切证明了深刻的连结遍及了我们物质性和社会性的世界。虽然在许多形式的公共论述中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相互依存性,但是却几乎尚未开始认真地思考关于它在道德上和实务上延伸出来的结果。法王噶玛巴在这一观点上讨论到很多,他引用了佛教思想宗派的看法,这些观点已经将相互依存的道理应用在社会和道德议题上超过两千年的时间。

  在本书中,他以相互依存性作为一个极富成效的架构,来思考身为人类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对周遭的世界有所贡献。

  「相互依存」意味着:对于我们的基本生存以及在此之上的所有一切,他人的援助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事实在我们周遭明显可见,在我们吃的每一餐中就可以体验到它,因为每一餐都有无数来自他人的贡献:其他的人、动物,以及自然环境本身。法王噶玛巴说明了在很多不同的情况中,都有相互依存性的事实:从环境保护到社会正义和化解冲突,从健康的人际关系到性别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揭示了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角色而言,相互依存在情感上、道德上,和实务上的含义。认知到相互依存,可以加深感恩、感同身受的爱和慈悲的情感反应。

  噶玛巴提出理由,证明以道德的角度来说,由于我们从他人那里得到了这么多,我们就必须负起责任,来回馈地球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地球的众生。我们的相互依存性也引生了大量的实际结果,由于我们必须仰赖他人和环境,为了确保我们的快乐,我们就必须关心他们是否幸福。

  这些观点提供了一个看这个世界的新角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创造了以新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中行动的基础。噶玛巴唿吁我们要行动,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有戏剧性的表达方式或是高度引人注目的行动。相反地,作者让我们看到,明智地运用我们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将我们的崇高之心做为行动的基础,这两者的结合如何让微不足道的行为都能够有长远的影响。当慈悲的动机引导着我们所有的一举一动时,我们的平凡生活就能变得不同凡响。

  回归自己的崇高之心

  如此,法王噶玛巴在日常生活中,为勇气找到了展现的空间。当我们学会重视我们自己生起崇高动机的能力,我们就能够开始运用我们接触到的任何环境和条件,来进行英勇和崇高的努力和尝试。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件非凡的礼物,让我们可以借由我们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的快乐,来衡量我们是否成功。

  要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并不需要现有的状态之外的其他东西。即使在噶玛巴唿吁我们要去建立一个我们想要居住的世界时,他仍然不断地提醒我们,革新的努力其实是从内在开始。他探索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现实问题,包括疯狂的消费主义、宗教偏执、世界饥饿、环境恶化等,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贪婪、瞋恨、自私等等具破坏力的情绪和习惯性的态度。透过这样的方式,他指出了,只有在个人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改革。

  我们读这本书,或许是想要从中学到如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很快地就会见到,改变是从自己开始──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祈愿,以及我们对于想去处理的问题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当噶玛巴大力肯定我们想要为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努力的价值时,他温和但又坚定地将我们带离纯然向外看的取向。为了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努力发挥最大的效能,我们必须愿意向内审视自心。

  如果我们像作者看我们那样来看自己,我们可能会十分吃惊:我们并非天生就贪婪或是有侵略性,相反地,我们拥有本具的良善,它就潜藏在所有让我们见到不到这个良善的遮障之下。不过,一旦开始瞥见噶玛巴设法要让我们见到的,他提出的建议就变得非常可行──没错,这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它行得通,而且非常值得我们去努力。我们并不害怕会在自己心中找到什么潜藏的东西,而是十分确信,如果探索得够深入的话,我们将会找到回归自己的崇高之心的道路,那时,这个崇高之心就成了我们行动的基础。

  这些关于人的本性、相互依存的事实,以及改变世界的慈悲动机的力量等等的观点,都是在平常的经验中开展出来的。就如法王噶玛巴所说,他选择以自身的经验而不是以理论为基础来谈论这些主题,是为了确保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个基础,就是人类的共同经验以及对世界的共同关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会避免使用佛教术语,这和他在本书中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法王噶玛巴希望这本书不是在教导大家和佛教有关的知识,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法的帮助下,他对生活和世界有什么样的领会和认识。

  来自法王噶玛巴的邀请

  本书是从法王授予一群美国大学生的一系列课程发展出来的。噶玛巴跨越了文化、语言和社会地位的藩篱与这群学生接触,就像他现在与本书的读者接触一样。
  他所倡导的连结,或许可以被形容为某种形态的友谊,它可以改变我们对于生活在地球村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如何的看法。这种友谊认知到了我们相互依存的事实,在这当中,每一个人的贡献或许会不同,但是都被充分重视。就如同好朋友之间会自然发生的情况一样,噶玛巴虽然鼓励我们去做不同的思维和行动,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变成一个和现在不同的自己。

  这本书就等同于噶玛巴提出的邀请。他邀请我们为共同的未来一起努力。书中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让我们能够借以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崇高之心,并且建立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同而多样的生活方式。欢迎所有人都来探索,如何将这些工具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这个由内而外改变世界的集体计画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一个人都受邀以我们原本的状态,怀着我们自己希望世界更美好的愿望,共同来参与这项计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直对“初心”这个词很感兴趣,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和疲惫,就是因为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本书的书名,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要探讨的不是那种表面的、短暂的快乐,而是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精神追求。我很好奇,作者眼中的“崇高之心”究竟包含哪些要素?是某种纯粹的品质,还是一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而“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它似乎在强调,我们不必去苦苦追求外在的改变,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自我内在的修养和成长上。也许,当我们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坚定,那些外在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解决,甚至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滋养自己“崇高之心”的方法,然后真正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在力量,可以多么强大地影响周围的世界。

评分

拿到《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低调奢华的设计感给吸引了。封面那种沉静而又富有力量的设计,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刻的内心探索之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深刻反思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崇高之心”这几个字,就带着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意味,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极致的境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和定义“崇高之心”的?它是否与我们常说的同情心、慈悲心,或是某种更普世的价值观有关?而“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个概念更是充满了革命性的力量,它挑战了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即认为改变需要外部的条件或力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让我们学习如何通过内在的成长和转变,来影响和塑造我们所处的环境,甚至整个社会?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本能够指引我们从自身出发,寻找力量和改变路径的书,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最近真的有点迷惘,觉得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看不到什么新鲜感,也提不起什么大干劲。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本书,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相信,与其一味地抱怨环境,不如先审视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是那种喊口号的鸡汤文,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源泉。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会探讨很多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甚至是人生意义的哲学议题。它会不会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品质,然后学习如何去放大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坚实后盾?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崇高”的定义,它是不是一种超越小我的大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由内而外改变世界”,听起来更是充满了希望,好像只要我们内心的火焰足够炽热,就能点亮周围的黑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种想法真的很打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睛为之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中央若隐若现的金色光芒,感觉就好像蕴藏着某种宇宙奥秘,又或者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觉醒。而且书名「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听起来就好有力量,感觉不是那种肤浅的励志书,而是真的能触及灵魂,引人深思。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外部的世界不够好,不够公平,不够温暖,但这本书的名字好像在暗示,真正的改变,或者说更持久、更根本的改变,其实源于我们自己内在的转化。这让我充满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个「崇高之心」的,它具体是指什么?是某种情感、某种信念,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认知?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书中是如何阐述「由内而外」这个概念的,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去滋养和显化这个崇高之心,最终影响到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台湾社会现在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感觉需要这样一本能够提供内在力量的书籍,帮助大家在纷扰中找到平静与方向。

评分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渴望变得更好、更积极的自己,但很多时候,现实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会让我们渐渐遗忘这份初心。所以,当我看到《崇高之心: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深处就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期待。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的心灵鸡汤,而是给我一种沉静而有深度的感觉。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要乐观”、“要坚强”,而是会深入剖析“崇高之心”究竟是什么,它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去培育和守护。更让我着迷的是“由内而外改变世界”这个部分,这是一种多么有智慧的视角啊!它好像在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拥有多大的权势或财富,只要我们内心的力量足够强大,足够纯粹,就能如同涟漪一般,逐渐扩散影响,最终触及并改变周围的世界。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是一些科学的解释,来支撑“崇高之心”和“改变世界”之间的这种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