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应用新解》介绍了濒湖脉学的临床应用,对每一脉象的原文、提要、注释、语解、应用新解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已出版本不同的是,《濒湖脉学应用新解》强调临床应用价值,将书中脉象的临床运用要点和治疗方剂专门立项予以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某些治疗方剂,为了保持原着的面貌,仍採用旧制计量单位,读者如需与现代计量单位折算,可参考附录2、附录3进行。
《濒湖脉学应用新解》是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一本中医普及读物,它以歌诀的形式推广脉学,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学易记,是学习脉学最有影响力的通俗入门读物,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并称为「四小经典」。凡是学习中医的人,都离不开《濒湖脉学应用新解》。
作者简介
周幸来
男,汉族,浙江省江山市人,中医主治医师,潜心研究医道40余年。勤求古训,弘扬创新,自成体系。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浙江省特色疗法协作网成员,浙江省江山市中医学会理事,浙江省江山市肿瘤康复协会理事,浙江省江山市幸来特色医学研究所所长、理事长。曾获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科技成果3项,政府科研经费资助项目2项。
2005年11月,在全国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及临床经验总结与推广工作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审评为「全国基层优秀中医」。临床擅长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及特色诊疗技术治疗疑难顽症杂症,每起沉疴,效验甚丰。
其优秀成绩先后被《江山市卫生志》、《江山市志》(科学技术志)、《衢州市卫生志》、《衢州市志》等志书收载。临床心得颇多,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中西医临床注射疗法》、《常见疑难病中医特色疗法》、《中国民间诊病奇术》、《唿吸科疑难病症特色疗法》、《心血管科疑难病症特色疗法》、《实用灸疗手册》、《中国民间诊病奇术.第2版》、《中医望诊图解与简易治疗丛书》、《本草临证体悟》、《男科疑难顽症特色疗法》、《妇科疑难顽症特色疗法》、《家庭刮痧图解》、《男科疑难病症特色疗法》、《临床用药经验与体会》、《手诊手疗与手部按摩保健疗法》、《注射疗法》、《全息望诊图谱》、《望耳诊病与耳穴治疗图解》、《望耳诊病挂图及说明书》、《身体的疾病信号--有病早知道、早治疗》、《望甲诊病图解》、《舌诊快速入门》、《中医望诊彩色图谱》、《10分钟望诊知健康》、《脉诊入门图解》、《濒湖脉学应用新解》、《电针疗法大全》等30多部学术着作,计字数2000余万,图片资料10000余幅。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
引言
一、七言脉诀
(一)浮(阳)
(二)沉(阴)
(三)迟(阴)
(四)数(阳)
(五)滑(阳中阴)
(六)涩(阴)
(七)虚(阴)
(八)实(阳)
(九)长(阳)
(十)短(阴)
(十一)洪(阳)
(十二)微(阴)
(十三)紧(阳)
(十四)缓(阴)
(十五)芤(阳中阴)
(十六)弦(阳中阴)
(十七)革(阴)
(十八)牢(阴中阳)
(十九)濡(阴)
(二十)弱(阴)
(二十一)散(阴)
(二十二)细(阴)
(二十三)伏(阴)
(二十四)动(阳)
(二十五)促(阳)
(二十六)结(阴)
(二十七)代(阴)
二、四言举要
(一)脉的生理
(二)脉气行血
(三)重视寸口脉诊及唿吸和血行的关系
(四)寸口脉的分部及持脉要点
(五)三部的脏腑分属及男女脉象之异
(六)诊脉方法及意义
(七)五脏平脉
(八)四时平脉
(九)脉贵有神
(十)辨表里寒热的四纲脉象
(十一)辨四纲脉的相类脉象及长短脉象
(十二)诸脉主病
(十三)脉证的阴阳顺逆
(十四)外感风寒暑湿的脉象表现
(十五)脉象变化与病情预后
(十六)饮食劳倦内伤诸疾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十七)咳喘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十八)劳极诸虚、失血、瘀血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十九)遗精、白浊、三消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二便不畅的脉象表现
(二十一)癫狂痫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二)喉痹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三)眩晕头痛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四)心腹痛、腰痛、脚气等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五)痿、痹的成因及脉象表现
(二十六)五疸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七)胀满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八)痈疽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九)妇人妊产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三十)诊小儿脉
(三十一)奇经八脉病变的脉诊
(三十二)平人无脉
(三十三)真脏脉的脉象及其意义
附录
一、李治民先生脉学金口诀
二、有关中药计量单位的说明
三、有关中药剂量的换算
参考文献
引言
●《濒湖脉学》简介
《濒湖脉学》一书,李时珍撰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无总标题,直接分论浮、沉、迟、数等27脉之脉象、主病及相似脉的鉴别等;后一部分标题为「四言举要」,系其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据宋代崔嘉彦《脉诀》删补而成。
全书以歌诀形式编写,语言简洁明了,比喻生动,论脉简要,易于诵记,便于应用,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脉象的机制、诊脉之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等;而「七言脉诀」部分则介绍了27种不同脉象的形态特征、相类似脉的鉴别以及单脉与多脉相兼所主的病证等。是一部较好的启蒙性、普及性脉学专着。
●《濒湖脉学》的医学价值
在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切脉虽然位于四诊之末,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环。中医诊断疾病,四诊相互关联、内外对应。
望形色、闻声息、问环境习惯,皆主要观察外显现象;而查内部的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情况时,则以切脉为主。简而言之,望、闻、问三诊是诊病之现象,而切脉才是诊断疾病的根本,是医生下药制方的决断依据。虽然诊病要四诊合参,但中医的特点是以内治为主,因此,准确地掌握切脉显得尤为重要。
《濒湖脉学》在脉诊学的最大贡献,是在西晋王叔和所着《脉经》的基础上,又增补了3种脉象,将《脉经》所述的24种脉象发展成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计27种脉象,在发展中医脉诊理论以及断病的准确度等方面又推进了一大步。
之后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在此基础上新加入了「疾脉」,至此,形成了后世医家沿用至今的28种脉象。
●《濒湖脉学》的特色与创新
《濒湖脉学》将复杂的脉象形象化、简单化地进行描述,是其又一突出的风格特色,使读者更易理解掌握,并且全书均以歌诀形式编纂,内容简洁明了,朗朗上口。
比如「体状诗」,其以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脉象的形态特征浅显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以浮脉为例,「七言脉诀」中用「浮脉惟从肉上竹,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样简单的四句概括浮脉,形容其脉位——「惟从肉上行」,即脉位浅;形态——「如循榆荚似毛轻」,即手摸如触羽毛;切脉断病的意义——「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即医家推断预后情况是良好或欠佳。
在对相类似脉象的区分和辨别上,《濒湖脉学》在「七言脉诀」中以「相类诗」的形式行文。该部分在论述 每一个单脉脉象时,将其他与之有相同特点的脉象同列在一起,并指出各自的异同。如用「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如此简单的四句话,就将浮脉与同其相类似的芤脉、洪脉区别开来,虽然芤脉与洪脉均表现为浮象,但在手下的感觉却各自不同。以指按脉,感觉像是按在漂浮于水中的木头,有上顶之感则为浮脉;脉位偏浮、形体较大,脉管上下、周边坚实而中间空虚则为芤脉;感觉脉搏动部位浅表,但脉体宽大,在搏动时犹如汹涌的波涛,充实有力,即「来盛」,搏动结束时,脉象也如落下的波涛,力度减弱,渐渐消失,即「去悠悠」,此脉即为洪脉。
中医切脉的要点,首审胃气、神、根三要,辨明正邪、表里、虚实、盛衰。《濒湖脉学》在这一方面也作了大量的阐述,把各单脉及其相兼脉的主病概括得相当全面细致;在「七言脉诀」中以「主病诗」的形式,将不同形态的脉或相兼脉所反映的疾患以歌诀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是指脉象部位表浅且脉搏跳动有力,多属风邪侵犯机体所致;反之,浮而无力,则多为气血虚弱。
八纲辨证,其总纲为阴阳,最重要的基础是脉象,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均可以透过脉象反映出来。八纲六证都遵循太极易理,阴阳互根,阴乎阳秘,阴消阳长,阴阳易变。而由表及里,里蓄外发,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上虚下实,实久致虚,阴盛格阳等病理变化皆不外其理。
《濒湖脉学》的「四言举要」部分对辨脉提纲及脉的形成机制、脉与气的关系、切脉的方法、五脏四时平脉、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奇经八脉诊法、真脏脉绝等多项内容作了详细论述,特别对妇人与小儿脉法进行了单独讲解,从而与「七言脉诀」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内容更加完善。
纵观《濒湖脉学》全书,其特色全在「切脉」与「辨脉」。古代社会,由于没有先进的诊断仪器,诊病全凭医生的学识与经验。原书立论,皆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脉经》等经典名着。
李时珍根据上述医学巨着的经典理论精华及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其脉学理论与切脉辨脉方法至今仍在中医学习和诊病中广泛应用。因此,《濒湖脉学》自问世以来,被医家奉为「脉诊」圭臬,历代传诵不绝,更成为中医入门的最佳读物。
在琳琅满目的医学书籍中,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那些过于通俗的养生指南那样浅尝辄止。“濒湖脉学应用新解”,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探索性。我一直在思考,中医的脉学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不借助器械的情况下,就能对人体内部的情况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这本书的“新解”部分,无疑是我最为期待的。我猜测,它可能不仅仅是对传统脉学知识的梳理,更可能是在解剖学、生理学,甚至是心理学等领域,寻找脉学理论的现代科学支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别出心裁的讲解方式,比如,用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不同的脉象,或者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案例来阐释脉学的应用。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脉象的变化不仅仅是生理指标,更是生命体征的独特语言,而这本书,则是一本解读这种语言的钥匙。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脉学,总觉得它像是一扇神秘的窗户,能够窥探人体内部的玄机。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以何种角度来阐释“濒湖脉学”这一经典理论。是会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还是会着重于现代医学视角的解读?我猜想,也许它会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的脉象进行更加科学和细致的分析。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在脉象的辨识和应用上,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和指导。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脉象的典型表现是什么?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甚至,对于一些亚健康状态,脉象又会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或者一些辅助学习的工具,那就太棒了。毕竟,脉学讲究的是“指下之妙”,这种微妙的感受,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应该会更容易被我们这些初学者所理解和掌握。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精髓深感好奇,而脉学更是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之一。看到《濒湖脉学应用新解》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它似乎在告诉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脉学理论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指南。我一直想象着,当手指轻轻搭在腕部,就能感知到生命的力量在流动,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训练自己感知脉象的详细方法,了解不同脉象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与身体的各种病症相互关联的。我更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在日常保健中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调整饮食起居,或者在面对一些小病小痛时,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辅助判断。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脉学不仅仅是一门诊断技术,更是一种与身体对话、理解生命智慧的方式,那么它就达到了我心中对一本好书的所有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质感就透着一股专业与沉静。我拿到的时候,就被它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吸引了。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工整,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我本来就对中医养生颇感兴趣,尤其是脉学,觉得那是一种非常精妙的诊断方法,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感觉,“应用新解”几个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不知道它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脉学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希望看到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能够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运用这些知识。比如,不同体质的人,脉象会有怎样的细微差异?如何通过触摸脉搏来感知身体的微小变化?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我特别喜欢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希望这本《濒湖脉学应用新解》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评分我对传统医学的理解,总是带着一份敬畏,而脉学更是其中最令我着迷的部分之一。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传承的厚重感。“濒湖脉学”,这四个字背后承载着多少医家对生命的探索与智慧。而“应用新解”,则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暗示着这本书并非停留在对经典的复述,而是有新的视角和解读。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连接古老的脉学理论与当代的健康需求。是不是会对脉象的变化进行更精细的分类?会不会引入一些现代的检测手段来辅助脉象的理解?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那些能够触及心灵、引发思考的内容。比如,从脉象中读懂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或是通过脉象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健康趋势,这些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探索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医脉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细致入微的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