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实验设计概论
1-1 实验设计的目的
1-2 利用实验设计提升品质水准的15个步骤
1-3 实验设计在Six Sigma(DMAIC 及 DFSS)中的运用
1-4 实验设计中统计分析的利器-Minitab
Ch2 简单的统计
2-1 常态分布
2-2 t 分布
2-3 F 分布
2-4 二平均数差的比较:t 检定
2-5 二变异数的比较:F 检定
Ch3 一因子实验设计
3-1 变异数分析的时机和目的
3-2 一因子变异数分析
3-3 Fisher的两水准相比较
3-4 残差分析
Ch4 2k因子设计
4-1 不同的实验设计组合
4-2 因子设计的解析
4-3 2k因子设计的解析
4-4 加入中心点的设计
4-5 数据转换
Ch5 2k-p部分因子设计
5-1 2k-p部分因子设计简介
5-2 2k-1部分因子设计
5-3 2k-p部分因子设计
5-4 解析度*(建议初学实验设计者可以省略此章节)
5-5 Plackett-Burman 设计
5-6 离散型反应值的实验设计
Ch6 反应曲面法
6-1 反应曲面法介绍
6-2 反应曲面法的分析-中央合成设计
6-3 反应曲面法的分析-Box-Behnken设计
6-4 最陡上升法
6-5 最佳化设计
6-6 多反应值的最佳化
Ch7 田口方法
7-1 田口方法概述
7-2 直交表的原理及选用
7-3 损失函数
7-4 SN比分析-静态参数设计
7-5 SN比分析-动态参数设计
收到!以下是以台湾读者口吻撰写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和内容差异大,避免AI痕迹: 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瓶颈,感觉产品的良率和稳定性总是在一个平台期徘徊,怎么努力好像都无法再往上突破。那时候公司刚好有培训课程,我才第一次听到“实验设计”和“田口方法”这些名词,感觉很神秘,但又好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课程结束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一本更深入的书来研究。翻遍了市面上几本相关的书籍,最后我选了这本《突破品质水准-实验设计与田口方法之实务应用(附范例光碟)》。拿到书的时候,光是那厚度就让我有点敬畏,但翻开目录,看到里面详细的章节安排,从基础的DOE概念,到各种实验计划的类型,再到田口老师那套著名的信噪比分析,甚至连参数设计、容差设计都涵盖在内,我心中那个期待感就更强烈了。尤其这本书强调“实务应用”和“范例光碟”,对我这种动手能力比较强,喜欢边学边练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想看看书里面是不是真的把那些复杂的统计公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并且通过实际的案例,让我们知道在真实世界的生产线上,这些方法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资深的品质工程师,把我从混乱的品质管理迷宫中拉了出来。我曾经试过很多方法,试图让我的产品品质更上一层楼,但总是效果有限,甚至有时候觉得陷入了“治标不治本”的怪圈。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特别是关于“容差设计”的那部分内容,我才明白,原来产品设计不应该只追求“理想状态下的最佳性能”,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和“误差”。书里用很清晰的图示和案例,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参数,来降低产品对这些制造变异的敏感度。这让我对“品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合格”或“不合格”,而是包含了一种“鲁棒性”的考量。附带的光碟里面,不只是有范例,我后来发现还有一些常用的Excel模板和操作演示,对我这种不太擅长写程式码的人来说,真的太友善了!现在我正尝试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我负责的一个新产品开发项目中,感觉非常有信心。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有点吃力。毕竟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本来就不是我最擅长的领域,书中的一些数学公式和统计图表,看得我头晕眼花。但奇怪的是,虽然有时候读不懂具体的计算步骤,但作者(或译者)在解释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尽量结合实际的生产场景来比喻,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例如,在讲到“信噪比”的时候,它不是枯燥地给你一个公式,而是用“信号”来代表我们想要的那种稳定、优质的输出,用“噪声”来代表那些影响产品品质的干扰因素。书里就举了个例子,讲的是一家食品工厂如何通过调整配方和烘烤时间,来让饼干的口感更稳定,即使在不同的湿度环境下都能保持酥脆。这个例子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让我开始体会到,原来这些统计学的东西,真的可以用来解决我们日常遇到的那些“为什么产品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不行了”的难题。我还在努力消化书中的内容,希望能够真的掌握这些工具,早日摆脱品质的“天花板”。
评分对于我们这种在产线上天天和“变数”打交道的人来说,品质的稳定性绝对是最头疼的问题。有时候明明是一样的原料、一样的设备、一样的操作员,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有好有坏,怎么查都查不出个所以然。读了《突破品质水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被动地”应对问题,而不是“主动地”去设计一个不容易出错的系统。这本书的“田口方法”章节,让我看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可能性。它不是让我们去消灭所有“噪声”,而是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找到一个在各种“噪声”干扰下,产品性能依然表现最好的“最佳参数组合”。这比我们以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要根本得多。书里举了很多不同产业的例子,从汽车零件到电子产品,甚至还有食品加工,让我感觉到这个方法的可普适性非常高。虽然我目前还在摸索阶段,但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看到了一条通往更高品质的道路。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就是它完全没有那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它非常扎实地从“为什么要做实验设计”开始讲起,然后一步步地引导你进入“如何做”的阶段。我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DOE的书,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讲完各种模型就结束了。这本书不一样,它后面花了非常大的篇幅来讲解“田口方法”,而且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具体步骤、有计算公式,甚至连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正交表”都讲得非常清楚。最吸引我的是,它还附带了一个光碟,里面有大量的范例文件。我当下就迫不及待地把光碟里的数据导出来,跟着书本一步一步地操作。第一次尝试用软件来分析实验数据,虽然一开始有点手忙脚乱,但当我看到分析结果,特别是那个“主效应图”和“交互作用图”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影响产品品质的那些因素,竟然有这么明显的优劣之分,有些因素的影响力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大。这本书真的是给了我一个非常实用的学习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