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皆川博子
1929年生,东京女子大学肄业。于1952年结婚后成为家庭主妇,空闲之余广泛涉猎文学作品,于是立志成为作家。以《海与十字架》出道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之后,由于受到中井英夫、赤江瀑等人的影响,转向为创作悬疑、幻想文学。她从80年代开始涉足推理文学,在新本格推理的领域受到高度评价。
写作生涯囊括多项文学大奖,包括:学研儿童文学奖、小说现代新人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直木奖、柴田鍊三郎奖、吉川英治文学奖、本格推理大奖、日本推理文学大奖。
皆川博子为了写成本书,熟读狄更斯着作及英国18世纪文史研究书籍,严谨的考究精神与精湛的写作功力,实至名归地赢得2012年本格推理大奖,同时也是史上最高龄的获奖人。
译者简介
王华懋
热爱阅读,嗜读故事成瘾,尤其喜爱推理小说与悬疑小说。现为兼职译者,译有《白色巨塔》(合译)《华丽的丧服》,以及《向老天借胆的旅程:世界贫民窟绝对体验》《写给千万颗星星》《我真的是笨蛋吗?:鬼太郎的傻人傻福出头天》(以上两本为圆神出版)等作品。
推荐序1
最让人讶异的是作者本人!/推理评论家 张东君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因为我以前曾经对着一具很大的、我得踩在牠身上才能够帮忙大家解剖、做标本的动物说过这样的话。虽然当时我只是插花,可是我真的觉得能够有机会沾上一点边是一种荣幸,于是,即使在已经解剖完,进入用盐腌皮的阶段,我每次去蹲在那张很大的皮上面把肉削下来时,都还是会在心里默唸:「您辛苦了。能够参与这份工作,是我的荣幸。」
那只动物,是已经走了十年的林旺。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一个胸腔被打开的人,被掀开的胸部是书的造型,从胸骨和肋骨间穿出来的有百合花、针筒、手铐;只有骨盆的下半身上放了墨水瓶跟一些刀子镊子,既美,又实际上是解剖、记录时会用到,外带推理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的要素。光是看着这张图,就知道这本小说一定跟犯罪、医学有关。
果不其然,正是如此。而且,时代背景还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是法医学才正要起步,对解剖学有兴趣的医生、学生苦于无材料可以实习的年代。他们为了要增加自己的经验,偶尔只好走点旁门左道,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得练习用的,呃,尸体。想想即使是现在,已经是可以捐器官捐大体的时代,相关科系的学生还是没有太多练习机会的话,何况是三百年前。光是这样,就足够编出很有料的故事了吧。能够着眼于此的作家,了不起!
而且,这篇小说不是欧美推理,是日本推理!作家是女性,还是位今年八十四岁的老婆婆!我一点也没有不敬的意思,我真的很尊敬她活到老、写到老,还得奖得到老的这种生活方式!
作者皆川博子,在日本维基上的生日写着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八日或一九三○年一月二日,我猜可能是因为以前大家没有记得太清楚,不过无论如何,就是位很资深、写过各种不同类型小说的作家。她比较独特的经历之一,是受她父亲(正心调息法的创始者,也是心灵研究者塩谷信男)的影响,在小时候被当做灵媒过!她的弟弟、表妹也都是作家或编剧,也称得上是文学一家。
先来数数皆川博子得过的奖。她在一九七○年以《川人》获得第二届学研儿童文学赏纪实部门奖、一九七三年以《世外桃源的夏天》获得第二十届小说现代新人奖、一九八五年以《壁‧旅芝居杀人事件》获得第三十八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一九八六年以《恋红》获得第九十五届直木奖、一九九○年以《蔷薇忌》获得第三届柴田鍊三郎奖、一九九八年以《死之泉》获得第三十二届吉川英治文学奖、二○一二年以本书《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获得第十二届本格推理大奖、二○一三年获得日本推理文学大奖。可以说日本小说家能得的奖,她全都拿到了。这,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纪录。
可是我们也可以说她是个比较晚成的作家。在发表《海与十字架》以儿童文学作家出道时,她已经四十岁了。而且在那以后,她就开始转成写推理小说、悬疑小说。以方向性来说,有活用许多现代道具的作品,有浪漫异国风味的作品,也有充满诡计的本格推理。在这些创作之间,再穿插一些幻想文学作品,或是跟其他作家一起编写合辑等等,真是,让我想到好多形容历史名将老将的词啊。我只能说她的人生,读过看过体验过认识过的所有人事地物,应该都成为她的营养,表现在她的作品中,才让她的故事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有推理小说不可或缺的各种起伏与纠结,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沉浸在当时的氛围中,真的像是进入时光隧道,跟主角配角们一起在冒险中推理、在危险中求生,紧张得不亦乐乎。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的主要场景与人物,围绕着一个称为「丹尼尔‧巴顿的解剖教室」的私人解剖室。丹尼尔医生为了要能够正确的帮病人看病当人医、帮尸体化验当法医,希望自己跟他的学生们可以多得到一些机会练习。可是,就像他一天到晚说个不停的主张:「一整年之间,公家下放给我们的罪人尸体,只有少少的六具而已!而且还被理发外科工会给霸占了。这样怎么可能进行充分的解剖实习呢!」
他有四个弟子跟着他一起做解剖,其中有技术很好的,也有很会画素描,在他们进行解剖时把人体的各部位一一画下,再以铜版印刷做成教科书的。他的解剖室旁还有一个标本动物园,有各种的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浸泡标本等等。这些都是他的财产、他的生命。
故事一开始,就是称为「弓街探员」的治安队到丹尼尔的解剖教室来查他们跟盗墓者买来的尸体。弟子们把尸体藏起来,暂时没被发现,但是在把尸体重新拿出来时,那却不是他们藏的那一具!!为什么会这样?皆川博子用倒叙的方式穿插了片段,让读者看得眼花撩乱,从千头万绪中揪出主嫌、推想那一定要有的4W(编註:Who、Where、When、What),却还是被耍得团团转。最后的结尾虽然说不上是快乐,却仍旧是善恶终有报。
科技与医学,差三年、三十年都已经日新月异了,何况三百年。看着故事中丹尼尔跟他的弟子们为了要练习而苦哈哈,让我回想到以前在大学时上嵴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等课程的实习课时,也是要每星期动刀解剖、辛苦做标本。当时我们都会轮流当值日生在树下挖洞,把动物埋进去,再跟牠们说谢谢。真的是「剖开您是我的荣幸」呢。(写着写着突然想起,为什么我们是挖洞埋起来,不是把牠们拿去烧掉?)
推荐序2
漫长黑夜中的一道温暖微光/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 电视台球评 乔齐安(Heero)
黎明前的一刻,总是最为黑暗。工业革命以前的英国伦敦,治安混乱、法律无力、医学与科学技术落后、贫富差异悬殊,一切相比起来是那样的不公平,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环境越艰辛,越能磨练出真正的英雄。在正式警察组织成立的五十年前,英国名作家亨利‧菲尔丁与其弟约翰就任无给薪且工作繁重的治安法官,培训出名留青史的弓街探员,在贪腐盛行的恶劣景况中维护正义。与想改革医学的丹尼尔医师、旗下可爱的美少年弟子们激盪出灿烂的火花。
在二○一二年底获得「终身成就奖」日本推理文学大奖的皆川博子,是位在推理、时代、幻想小说各项领域表现同样杰出的罕见作家。本作彻底呈现出英国文学氛围,诗词艺术意境优美、剧情与人物对话饶富趣味、推理诡计逆转经典。完成于她八十岁高龄的创作成熟期,堪称顶点之作,着实不容错过。
推荐序3
推荐本书是我的荣幸/推理评论人 冬阳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可说是一部具有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写作企图的解谜推理小说。
运用写实笔法、服膺人道主义,以批判社会黑暗见长的狄更斯,在《孤雏泪》《块肉余生录》《双城记》等作品中展露了对底层弱势的关怀;他还曾以带有悬疑风格但未臻成熟的推理故事,例如《荒凉山庄》及未完成的遗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试图从其他角度描绘剖析维多利亚时期快速变化的英国。
狄更斯活跃的时间往前回推约莫八十年,就是本书所处的年代。
那是个知识探究勃兴、工业革命浪潮即将袭来、社会开始走向制度化的大时代──外科医师的社经地位比理发师还不如,但已开始建立起病理解剖学的基础,影响日后医学与犯罪调查发展甚鉅;最繁华也最混乱的伦敦市还没有受薪警察,要再等六十年后「大都会警察法」才会出炉,协助治安法官搜查办案的是「弓街探员」(Bow Street Runner,另译「跑腿」似乎更符合其工作实况),连法官都是王公贵族不支薪兼任,无怪乎收受贿赂的陋习极为普遍。
在这个时空背景之下,由外科医师丹尼尔.巴顿主持的私人解剖教室里,出现了几具惹来治安法官调查的尸体,其中有盗墓者非法偷来供研究用的怀孕女尸,以及另两具不知被谁藏放进来的无名男尸。丹尼尔医师与他一群活泼俏皮的弟子们,该如何一边与聪慧的盲眼治安法官及他优秀的助手探员周旋,一边查出真相,便成了本书精采的解谜推理主线;各个角色特有的出身及遭遇、噬人社会的残酷描述,狄更斯式的观察角度则带给了读者真切的临场感。
作者皆川博子要如何向现代读者交代陈述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事件?今日惯用的阅读语法与明快的叙事节奏显然是必要的,利用人物的遭遇和场景的描绘带领读者逐渐熟悉稍具门槛的历史情境,偶尔借助现代的观点来解释谜团、推敲线索,让故事的趣味不因时代有任何隔阂,反而更具魅力。能有此番驾驭功力,让我想起了电影《福尔摩斯:诡影游戏》以及影集《唐顿庄园》,研究考察的基本功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转化成读者紧追不放的迷人剧情,无怪乎在二○一二年日本多家出版社推出的年终十大推理小说票选中,获得极亮眼的成绩。
很开心能读到这么热闹的故事,很荣幸能推荐这部有趣的小说。很希望阅读这篇文章的您,能一块享受这场刺激的冒险。
推荐序4
残酷而挑衅的文字/歌手 陈珊妮
要是美的意识与真相的追寻,都来自于官能遐想。那么就请好好品尝皆川博子的作品—那美丽中带血的气味,与凝缩魔魅的紧迫感。
这或许是一部耽美的作品,因为现实比我们想像中颓靡。也或许大家都被猎奇了,当我们愈发认真的沉迷于推理。如果说解剖学会依照各器官系统性的分类,而不是依照部位来陈述,那么合理的善与恶之间,必定存在着一道暧昧的缝隙。
她不思议的文字残酷而挑衅。在偏执与聪颖之间,伴随我的孤独感和自以为是的静谧,让无法停止的疯狂阅读伴随着夜想,彷彿紧握那把锋利的刀,下手就不能停。
当我第一次看到“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场景。可能是在某个舞台上,演员们卸下浓妆,坦诚相对;又或者是在某个秘密的沙龙里,艺术家们分享着不为人知的创作灵感;甚至可能是在一次深入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终于鼓起勇气,向咨询师敞开心扉。这些画面都让我觉得,“剖开”是一种极具勇气和信任的行为,而“荣幸”则是一种难得的情感连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极具张力的关系中,构建出故事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起伏和张力。
评分我真的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创作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又带着些许疏离感的书名。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都比较注重隐私,更倾向于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但“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句话,却大胆地表达了一种近乎“窥探”的渴望,并且还将其上升到了“荣幸”的高度,这是一种多么矛盾又迷人的情感啊!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对未知充满好奇的探险家,或者对人类内心深处有着深刻洞察的哲学家。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的,又或者,这仅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的画面和场景。想象一下,在熙熙攘攘的台北街头,人们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故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的光鲜和客套,但谁又知道在每一个微笑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挣扎?“剖开您”会不会就是作者试图揭开那些隐藏在面具下的真实情感?而“荣幸”二字,则又给这种揭示赋予了一种尊重和敬畏,仿佛是在说,我不是带着恶意去窥探,而是因为深深的着迷和欣赏,才愿意如此深入地了解。这种复杂的情绪,让我在拿到书之前,就已经在心里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和想象。
评分“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让我想到那些在暗夜中默默观察的侦探,或者是在星空下静静思考的哲人。他们以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这种“剖开”的动作,既充满了探索的勇气,也带着一种对真相的敬畏。而“荣幸”二字,则像是对这种探索过程的肯定,一种对揭示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侦探般的敏锐,或者哲人般的深邃,融入到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这种探寻的乐趣。
评分我对于“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个书名,有着一种特别的期待。它给我一种在阅读一本侦探小说或者心理惊悚小说前的感觉,但同时又多了几分哲学思辨的味道。在台湾,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深度,并且常常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够将“剖开”这个看似锋利的行为,转化成一种温暖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被“剖开”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被理解和被尊重的“荣幸”。
评分“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极具探究精神的科学精神,又或者是一种极度专注的艺术追求。就像科学家对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进行解剖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生命的奥秘;又或者像一位艺术家,倾尽一生去描绘他心中的某种极致之美。这种“剖开”的行为,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寻,而“荣幸”则是一种完成探索后,对所获真理的珍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将这种探索精神,运用在了人性的哪个层面?是对情感的剖析?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深挖?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位非常“敢”的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倾向于浅尝辄止,但“剖开”这个词,却透露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探究欲望。而且,它还带有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您”,仿佛是作者在直接与某位读者或者某个特定对象对话,这种亲近感和疏离感并存的表达方式,非常耐人寻味。我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否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或者是以一种对话的形式,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他们也感受到这种“被剖开”的荣幸。
评分在我看来,“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充满了挑战性,暗示着内容的深刻和不易理解,但又带着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在台湾,我们对于有深度的书籍总是抱有很高的热情,我们乐于挑战自己,去理解那些需要思考和领悟的内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种挑战,让我不仅仅是读完,而是能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某种对人生、对情感、对世界的全新认识。我希望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带领我完成这次“剖开”的旅程,并让我真正感受到那份“荣幸”。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第一眼看到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这几个字,带着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和一丝丝的挑战意味。我当时就在想,这本书到底要剖开什么呢?是人性?是情感?还是某种社会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要带给我们怎样的阅读体验。在台湾,我们对一些书名总是有特别的解读,有时候会觉得它直白得可爱,有时候又觉得它意味深长。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后者,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浅显,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去一层一层地剥开它隐藏的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到了很多台湾特有的文化元素。比如,我们说“人情味”,就是一种很深入的交流和了解,但“剖开”又似乎比“人情味”来得更直接、更彻底。又或者,我们说“了解一个人”,通常需要时间、需要相处,但“剖开”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瞬间的、具有爆发力的洞见?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借鉴了台湾本土的语言习惯或者思维方式,将这种“剖开”的精神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熟悉的、但又带着些许新鲜感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