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我们做得还不够
台湾面对一九四九年以来最艰困的挑战
领导菁英要面对 施政需在关键时刻做好该做的事
各领域凝聚公民力量 为台湾找出路
一个国家不论是在常态的经营运作下,或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都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基础运作机制。
任何社会都必须具备这样的机制来因应各项问题,才不会临阵慌溃,也才能在常态时推动国家总体发展往好的方向走。
有完整的规划、定期审视、检讨缺失、发挥执行效率,需要有清楚的哲学思维,作为上位原则、作为检讨以及重建的基础。
面对台湾真相:
现阶段的台湾是一个在追求知识热情上有所欠缺的时代,甚至是一个知识凋零的时代!
当许多国家透过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之时,台湾却相对地在创新的努力上明显不足!
当许多国家在进行转型工程之时,台湾却转型停滞!
当代各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 慎思审度的建言
台湾在「文明转型」中的新文化思考──金耀基
合理的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与价值塑造──王汎森
台湾要志气,领导扛责,知识转型──南方朔
检视「国土规划」—以新思维面对气候变迁──李鸿源
整合「公民农业小革命」—台湾在地意义──李丁赞
和公民媒体,轮流说故事──何荣幸
集体学习,减少差异、冲突,走向实在──钱永祥
台湾总体经济发展瓶颈与挑战──华而诚
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契机──施颜祥
服务业是开国之锁──陈添枝
重重险阻中打开出路──马 凯
经济效率与财政永续,应动态均衡──何志钦
改进财政法案品质,落实稳健财政──曾巨威
两税合一非潮流应改革──陈听安
从租税结构性改革着手──苏建荣
对待不公平红线,避免社会沉沦──周德宇
置入债务预警,落实财政纪律──林建甫
重新评估不合时宜的政策──林世昌
地方首长重视公债法修正,应甚于财划法修正──徐仁辉
抗争无益大局,自助方能脱困──林恭正
服务业出口,重人才品牌,生活化──陈添枝
突破重围、减少管制、全力辅导──管中闵
新生活概念,走出绿色经济──叶俊荣
文明是坚持,公共行政入生活──毛治国
绿色经济回归土地上──黄万翔
服务要有心—环保、节能、爱地球──郑崇华
珍惜文化特色,勿暴饮暴食──严长寿
医疗产业引入云端,服务朝向国际──黄荣村
医疗卫生产业化,提供市场留住人才──苏 喜
强化医疗品质,系统服务输出──胡胜正
全面检视医疗产业政策,承担社会安全所需──詹启贤
医疗产业化不得空窗,老年长照必需本土系统──林万亿
应视医疗为一项产业──洪奇昌
资讯时代主战场在全球,速连线──余范英
制造服务结合,创新整案输出──史钦泰
掌握智慧化服务,进入数位汇流趋势──吕学锦
网路世代赚国外钱,研发创新中小企业打通路──张善政
未来媒体是一场运动,已经开始──陈浩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以播种者自我期许与自我要求,自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纪之交至今,策画一系列的研讨会,衷心期盼台湾在被国际社会评价为「亚洲四小龙」的良好基础上,能够带动台湾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纪的来临。
为台湾找出路 活出台湾价值
筹备委员
余范英、黄荣村、王汎森、薛琦、陈添枝、朱云汉、叶俊荣、林圣芬
[序]启动台湾转型关键 从心动到行动
[第一篇]文化的现代化
引言──王健壮
台湾在「文明转型」中的新文化思考──金耀基
合理的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与价值塑造──王汎森
对谈──王健壮、金耀基、王汎森
[第二篇]台湾必须面对的真相
台湾要志气,领导扛责,知识转型──南方朔
对谈──王健壮、余范英、南方朔
检视「国土规划」—以新思维面对气候变迁──李鸿源
整合「公民农业小革命」—台湾在地意义──李丁赞
和公民媒体,轮流说故事──何荣幸
集体学习,减少差异、冲突,走向实在──钱永祥
[第三篇]台湾内外在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契机
台湾总体经济发展瓶颈与挑战──华而诚
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契机──施颜祥
服务业是开国之锁──陈添枝
重重险阻中打开出路──马 凯
[第四篇]财政重国家发展与公平正义
经济效率与财政永续,应动态均衡──何志钦
改进财政法案品质,落实稳健财政──曾巨威
两税合一非潮流应改革──陈听安
从租税结构性改革着手──苏建荣
对待不公平红线,避免社会沉沦──周德宇
置入债务预警,落实财政纪律──林建甫
重新评估不合时宜的政策──林世昌
地方首长重视公债法修正,应甚于财划法修正──徐仁辉
抗争无益大局,自助方能脱困──林恭正
[第五篇]带动经济转型 重塑服务DNA
服务业出口,重人才品牌、生活化──陈添枝
突破重围、减少管制、全力辅导──管中闵
新生活概念,走出绿色经济──叶俊荣
文明是坚持,公共行政入生活──毛治国
绿色经济回归土地上──黄万翔
服务业要有心—环保、节能、爱地球──郑崇华
珍惜文化特色,勿暴饮暴食──严长寿
医疗产业引入云端,服务朝向国际──黄荣村
医疗卫生产业化,提供市场留住人才──苏 喜
强化医疗品质,系统服务输出──胡胜正
全面检视医疗产业政策,承担社会安全所需──詹启贤
医疗产业化不得空窗,老年长照必需本土系统──林万亿
应视医疗为一项产业──洪奇昌
资讯时代主战场在全球,速连线──余范英
制造服务结合,创新整案输出──史钦泰
掌握智慧化服务,进入数位汇流趋势──吕学锦
网路世代赚国外钱,研发创新中小企业打通路──张善政
未来媒体是一场运动,已经开始──陈浩
[后记]
序
启动台湾转型关键-从心动到行动
今天,在全球化、资讯化与在地化之下,近代文明的历史共业在时空压缩下,许多牵扯复杂、纠葛的问题与面向急速地呈现,台湾也不免身历其境。
许多问题是跨越国界的,气候变迁不仅带来天灾,如日本福岛的复合性灾害,更带动了核能运用的反思,也牵涉到政经发展的思维模式,都市人口的过度集中,牵涉人口流动与社经结构、生态环境、水与能源的消耗、短缺。往日的经济发展供需模式,在市场急速全球化下,资本、商品、服务、劳动力等要素的快速流动。面对全球化下的国际资本流量远大于贸易商品流量,金融强权的扩张与整饬在演变中,被挑战的世界经济组织,许多新兴的共同市场与多边贸易协定因此相继崛起,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在改变中。
往日的台湾经济发展经验,由农村经济、小型加工业,到建立进口替代工业、资讯产业的起飞,现今这赖以维生的小康基础,已不能不做快速因应,以全球思考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更甚者,台湾近年由于国内政党竞争未见改善,社会充斥负面情绪,政府治理未能彰显,台湾在亚洲四小龙逐渐被边缘化。最近南韩媒体报导,将台湾列为新兴国家发展的失败案例做深入研究。先机尽失,时间已不站在我们这一边,是该奋发向上、痛定思痛的「转型时刻」了。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以播种者自我期许与自我要求,自一九九九年跨世纪之交至今,策画一系列的研讨会,衷心期盼台湾在被国际社会评价为「亚洲四小龙」的良好基础上,能够带动台湾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纪的来临。今天再站出来,一本初衷继续余纪忠先生办报的精神,面对时代、社会的动盪,反思近数十年的台湾发展,检视过往历史刻画的痕迹、留下的产物,与民众对话,让我们面对台湾在累积了太多需要沟通与协调的问题后,思索应该怎么走下去?
于余纪忠先生逝世十周年推出以「实在年代—迎向永续」为主题的系列演讲,将今日知识分子、学者与社会群体,在实践中、生活里互动的磋商、折冲、整合,延伸到当前社会文化中心的各个面向;希望借由行动与实践,脱离虚假、找到核心、走出务实,并探讨实在年代下的台湾,如何整备迎向永续。
面对台湾今日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现象的变迁,花费将近两年的工夫,做追踪、研讨和整理,并将以上系列演讲、座谈会等与建言,集结在这本书中。
我们希望能收拢一些这个时代中可依靠的资源、可因循的架构,找出症结与做法,在无法改变全球化的冲击、大陆崛起的现实下,迎向时代的大转变。
我们相信唯有不断规划、演进、整合,精进知识力与行动力;同时,年轻人参与其中,年纪大的不放弃,将经验与活力结合,做宏观与长期的规划,设定时间表与步骤,一起去面对、去克服、去创新;更需要在文化的差异上做沟通,贫富的差距上重视均衡,面对实在的问题,要结合各种实在的行动力量。唯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尊重的行为与态度,方能学习进步,勇敢的面对与因应这时代的处境。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 2013年11月
后记
《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一书我们收集三场「实在年代」系列演讲、一场大师对谈,整合与成大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租税财政研讨会」,连续两週四场「实在年代—服务经济转型系列」,并节录「实在年代」〈经济篇〉集结成册,只为能将这些珍贵的经验与箴言,化为步向「心动到行动」的基石。
第一篇「文化的现代化」:一场大师对谈,由金耀基院士与王汎森院士分别就近百年文明的进程中,随着全球化、资讯化的冲击,台湾所面临的不只是东亚竞合、大陆崛起。今日的台湾虽聚集了相当丰厚的文化与学术资产的底蕴,但不常见文化议题的审度深论。反省近数十年的台湾发展,检视过往历史刻画的痕迹,留下的产物、背景、权力、文化、社会,无论对中华文化的变迁、延续与发展,或是在西方制度方法影响下的文化走向,都缺乏对话、思辨,认真面对人生价值与文明秩序大论述。
金耀基院士—借由检视过往的论述模式,阐释现代文明体系的性格与风貌,追寻中国的文明秩序;王汎森院士—重视学术自由、独立的学风传承,强调人文科技对话,面对全球变迁,提醒包容的文化主体性。
第二篇「台湾必须面对的真相」:由南方朔剖析台湾思想观念需要突破、转型,世代知识与菁英领导怎样面对转型? 国家领导在时代的责任与前瞻?李鸿源针对国内居住环境的现象,美丽的宝岛在气候变迁下的冲击应有何作为及反思?纵观台湾社会力的变迁,需整合公民社会的潜力。资讯时代媒体角色的定位又是什么?钱永祥、李丁赞、何荣幸借由学术论辩做社会关怀与追踪的问题阐述,将今日公民权益、利益团体在重建与深化社会力下的拉锯面貌,一一呈现。
第三篇「台湾内外在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契机」:我们收纳「实在年代」中的经济四篇。华而诚提示经济发展的瓶颈与现实;施颜祥对经济规划的契机的把握与期待;马凯强调为有效行动,在先机已失下,不得不加紧杀出血路、打开局面。
第四篇「财政重国家发展与公平正义」:是成功大学何志钦副校长的总策画,在全球化下各国财政情势多不乐观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所得分配不均,连带弱化了支持经济发展、建立公平社会的能量。本诸相同理念基金会共同规划研讨,特邀陈听安老师谈财政负担、租税改革症结,林建甫等学者就中央地方财政纪律与公债法、政府组织再造与新六都的财政现象做寻根治本的剖析。
第五篇「带动经济转型,重塑服务DNA」:内容为寻找台湾经济转型动能。洛桑管理学院报告指出:「台湾的发展是结构转型问题」。服务业是主导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台湾去年服务业产值占GDP六八.七一%,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五八.六%,但综观劳动、资本、研发甚至国际竞争力等指标,却没有相对成长,薪资水准及个人产值低,亟需体检、突围。陈添枝老师掌舵下管中闵、毛治国、詹启贤、吕学锦等担负重任的产、官、学,皆为经济转型长久忽略的服务业,找寻促进服务业产值与品质的提升,铺陈前景、人才培育、建立服务DNA深入探讨。在深入探讨医疗、社福、绿色经济、资讯服务后,由于时值国内金融政策开放不足,原想邀聚的座谈,就金融服务做有效的诊断与建言未得实现,实为遗憾。
以上陈述是两年来的座谈、研讨及资料整理的汇总与心得,不足地方还有很多,仅供关怀台湾何去何从的有心人参阅、起步行动!
《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选择了最能引起共鸣的词汇:“心动”代表着理想、愿景、情感的共鸣,而“行动”则象征着实践、勇气、改变的决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经济数据或政治事件上,更要深入到社会层面,去看人们的思想是如何被激发,又是如何去实现这些想法的。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转型的核心动力——从内在的“心动”驱动外在的“行动”。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具体地阐述这个过程。是否会从某个历史事件的萌芽开始,描绘出人们内心的那一丝“心动”,然后详细讲述,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心动”是如何被放大、被组织,最终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行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以及对这些案例背后逻辑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流畅的线条,深邃的色彩,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旅程即将展开。我之前对台湾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旅游攻略和一些零散的新闻片段,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东方岛屿,却又难以触及到其内在的脉动。当我在书店看到《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时,直觉告诉我,这或许是那个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台湾。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或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台湾社会转型奥秘的钥匙。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种“心动”的萌芽,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的。这种从概念到实践的过渡,无疑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读者都会感兴趣的。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具体的事件,甚至是某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故事,来勾勒出这个转型过程的真实图景。我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究竟涌动着怎样澎湃的变革力量,又是哪些人,用怎样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台湾走向下一个阶段。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探索的可能,一种深入肌理的洞察,而非流于表面的描绘。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时,一种莫名的好奇心驱使我拿起了它。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描绘了一个从情感萌发到付诸实践的完整过程。我一直对台湾这个地方充满了敬意,因为它在有限的土地上,迸发出了惊人的活力和韧性。我相信,这种活力和韧性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作为支撑。《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这个书名让我猜测,作者一定是从一个更微观、更具人情味的角度切入,去描绘台湾的变革。我渴望了解,那些最初让人们产生“心动”的想法,究竟源于何处?是民族认同的觉醒,是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当这些“心动”汇聚成一股力量时,又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的?书中是否会展现那些在转型过程中,默默奉献的个体,或是推动变革的关键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台湾的每一次脉动。
评分《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很多宏大叙事类的书籍,而是充满了动态和过程感。我一直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它在经历了一些关键节点后,是如何实现自身蜕变的。这本书的命名,恰恰点出了一个核心的逻辑:从一种潜在的愿景或共识的“心动”,到最终落实为一系列具体、有形、可感知的“行动”。这其中的路径,往往是最具启发性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个从“心动”到“行动”的逻辑链条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社会组织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普通民众的参与度又是如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领域的改革,或者某个社会议题的推进,能够清晰地展示出这个转型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触及到驱动这些变化的内在逻辑和人文关怀。如果能有作者的独到见解,甚至是对于未来趋势的展望,那就更令人期待了。
评分初拿到《转型台湾:从心动到行动》这本书,就有一种被厚重感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不像是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读物,更像是一位智者,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思考,娓娓道来。我尤其关注“心动”到“行动”这个过程的描述,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场真正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最初那份理想主义的“心动”,以及支撑其持续下去的坚实“行动”。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必然联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是什么样的契机,点燃了台湾社会转型的“心动”?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的呼唤?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催化,还是长期的社会积淀?而当这份“心动”出现之后,又是哪些力量,哪些个体,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份热忱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行动”?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对关键人物的塑造,对重要决策的解读,对社会运动的分析,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努力,以及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不断试错、不断前进的坚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