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广释》是龙树菩萨对乐行国王的教言,不但讲述了君主法规,还宣说了满足众生一切所欲的深广法哩,对引导在家人学佛尤为适合。凡是想获得暂时人天安乐及究竟解脱果位的有缘者,皆应学习此论。《中观宝鬘论广释》是喇拉曲智仁波切对《中观宝鬘论》的注释。
汉译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藏历六月初四。
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学院大堪布。
1987年,随法王朝拜圣地五台山,自此开始摄受汉地四众弟子。
1990-1999年,前往不丹、印、尼、新、马、泰、日、美、加、法、德、荷、英等国家弘法。
2006年,开始以网路、光碟等现代化方式传法,便于广大信众系统地学习佛法,普降法雨广利有缘。
2007-2008年,发起「启动爱心」之号召,劝勉佛教徒奉献一份爱心,不应漠是绅编需要帮助的可怜人。并身先士卒,先后建立起智悲学校、小沙弥学校、敬老院、居士林等。
勘布仁波切日不缺讲,页不乏译,现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册。其中,译作系列收于《显密宝库》,着作系列收于《妙法宝库》,讲座系列收于《智杯宝库》。
堪布仁波切谆谆告诫弟子:「如果能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可以。」
全论分四
甲一、论名
甲二、译礼
甲三、论义分三
乙一、入论分支分二
丙一、顶礼句
丙二、立誓句
乙二、所说论义分四
丙一、总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二
丁一、分别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二
戊一、总说缘起分四
己一、二因资粮之次第
己二、归纳而认知因果
己三、二因之差别
己四、宣说法器之法相
戊二、真实宣说分二
己一、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
庚一、广说分三
辛一、增上生之法分四
壬一、宣说增上生之十六法分三
癸一、遮止之十三法分二
子一、遮止十不善业
子二、遮止余罪
癸二、奉行之三法
癸三、摄义
壬二、宣说他宗无有彼等正法分三
癸一、步入歧途而害自他
癸二、入歧途之补特伽罗
癸三、明示入歧途之过
壬三、颠倒趋入彼等之果分三
癸一、不善业之等流果
癸二、异熟果
癸三、善业之果与其相反
壬四、别说善不善业之果
辛二、奉行之方式
辛三、奉行之果
庚二、摄义
己二、宣说决定胜因果分二
庚一、经说之理分三
辛一、略示佛说之法分三
壬一、如何宣说
壬二、智愚生畏与否之差别
壬三、佛说畏惧来自我执
辛二、广说彼义分三
壬一、建立我执与我所执为虚妄分四
癸一、真实宣说
癸二、说明断彼而得解脱
癸三、以影像之喻说明彼二分二
子一、证悟补特伽罗与蕴无实而断苦集之顺行喻义
子二、逆行喻义
癸四、宣说证悟空性为解脱之因
壬二、遮破束缚解脱自性成立分四
癸一、流转轮回之次第分二
子一、认识轮回之根本
子二、依其流转之比喻
癸二、断除轮回之次第
癸三、证悟空性之功德
癸四、宣说解脱之自性分四
子一、于无余涅槃之时永尽烦恼不应畏惧
子二、灭尽边执称为解脱分三
丑一、无实自性成立解脱不合理
丑二、解脱是有实法不应理
丑三、真实之义
子三、邪见与正见之差别
子四、宣说有余涅槃之时亦尽戏论
壬三、宣说诸法远离常断之边分四
癸一、广说分四
子一、破因果自性成立分二
丑一、对方说因果离有无边
丑二、中观破其自性成立
子二、断除与共称相违
子三、证悟无二之义而解脱
子四、依据之比喻分三
丑一、证与未证万法真如之比喻
丑二、破蕴自性成立
丑三、若未断有无之见则不解脱
癸二、无有成断灭之过分三
子一、得解脱需证无二
子二、破证悟离边说为有无之见
子三、通达离戏者无有过失
癸三、宣说离边为佛陀之不共特法
癸四、遮破有实自性成立分四
子一、宣说轮涅来去自性成立等性
子二、破有为法三相成实
子三、顺便破他宗观点分二
丑一、破胜论派所许微尘常有
丑二、破遍入天派所许神我常有
子四、破剎那成立分四
丑一、剎那决定有分
丑二、破有分自性成立
丑三、以离一多因破有实法自性成立
丑四、佛不说世间有边之原因
辛三、广说决定胜之摄义分三
壬一、甚深法乃佛所说
壬二、于此畏惧之过患
壬三、教诫国王亦应通达深义分三
癸一、教诫若证深义则无损恼
癸二、认清深义
癸三、宣说二无我分二
子一、讲解人无我分二
丑一、六界不能堪当人我
丑二、以五相观察破人我自性成立
子二、讲解法无我分二
丑一、破色蕴自性成立分四
寅一、破大种自性成立分四
卯一、一多不成立
卯二、是故大种不成立
卯三、积聚不成立分三
辰一、真实宣说
辰二、若分别存在则成无观待
辰三、遣除答辩之诤
卯四、破能立
寅二、破大种所造自性成立
寅三、类推他法分二
卯一、真实宣说
卯二、自性空之依据分四
辰一、略说诸法无自性之义
辰二、广说
辰三、运用能立
辰四、无有成断见之过
寅四、破虚空成实
丑二、类推其余诸蕴
丁二、轮番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三
戊一、决定胜之因果分二
己一、破边执见分三
庚一、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
庚二、以教理真实遮破分三
辛一、我与无我自性不成
辛二、有实无实自性不成分二
壬一、真实宣说
壬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辛三、遣除未授记轮回后际非理之诤分二
壬一、争辩
壬二、答辩分二
癸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分二
子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
子二、真实喻义
癸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庚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己二、甚深难证之理分三
庚一、甚深难证之原因
庚二、能仁于非器不说之原因
庚三、解说彼原因分三
辛一、误解深法之过患
辛二、以比喻说明正误持受之利害
辛三、教诫通达深法不放逸
戊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
己一、承接文分二
庚一、教诫未证空性而流转
庚二、教诫乃至未证悟间当致力于增上生法
己二、正义分三
庚一、成办增上生之因分二
辛一、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分三
壬一、修学具五功德之因
壬二、修学共同正规
壬三、断除陋规分三
癸一、依止恶习陋规不合理
癸二、谴责陋规
癸三、正法规范殊胜
辛二、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分三
壬一、修学四摄
壬二、修学实语等四德分二
癸一、分别宣说分四
子一、修学实语
子二、修学布施
子三、修学寂静
子四、修学妙慧
癸二、归纳而宣说
壬三、依止善缘助伴分三
癸一、良友之法相
癸二、理当随从
癸三、恆修死亡无常
庚二、断除恶趣之因分二
辛一、略说
辛二、广说分四
壬一、制止贪酒
壬二、制止贪赌
壬三、制止贪女分三
癸一、以女身不净而总遮止
癸二、分别遮止分三
子一、破女人分支美丽分四
丑一、唯是不净自性故贪爱不应理
丑二、其比喻
丑三、若贪女身则无离贪之处
丑四、愚者执不净为欢喜因
子二、破有支身体美丽分四
丑一、总破贪女身
丑二、破贪形色分三
寅一、总破贪女人形色
寅二、破贪容貌美丽分二
卯一、贪爱不合理
卯二、理当谴责
寅三、思维与女身相同自身亦为不净
丑三、故贪女人不合理
丑四、谴责依止、赞叹女人之士
子三、破贪女是乐因
癸三、修不净观之果
壬四、制止贪猎分三
癸一、以是今生后世诸苦之因而遮止
癸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
癸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庚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戊三、复说决定胜之因果分四
己一、无上菩提之主因归纳为三而学修
己二、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分三
庚一、劝勉听闻
庚二、真实宣说三十二相
庚三、结尾教诫受持
己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
己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分三
庚一、果之差别
庚二、因之差别
庚三、宣说比喻
丙二、教诫修学无上菩提之因──二资粮分六
丁一、成为资粮之理分四
戊一、劝勉国王听闻
戊二、福资无边之理分二
己一、真实宣说分六
庚一、独觉等十倍福德资粮能成就佛陀一毛孔
庚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随好
庚三、形成所有随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
庚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
庚五、形成白毫相之十万倍福德成就无见顶相
庚六、形成无见顶相之千万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己二、虽无量但于所化前说为有量
戊三、智资无边之理
戊四、彼二之果无边
丁二、是何果之资粮
丁三、教诫积累二资不懈怠分三
戊一、略说
戊二、广说分二
己一、教诫于福德资粮不懈怠分三
庚一、发菩提心之福德无边
庚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
庚三、因具四无量故易成佛
己二、教诫于积二资粮不应懈怠分五
庚一、总说以二资能消除身心痛苦
庚二、以福德消除身苦
庚三、以智慧消除意苦
庚四、无有于积资生厌之因
庚五、宣说大悲之威力
戊三、摄义
丁四、二资之本体分三
戊一、教诫离违品而依本体
戊二、三毒与相反之果
戊三、真实二资
丁五、二资之分支分二
戊一、略说分二
己一、福德资粮之分支分三
庚一、兴建应供境分二
辛一、新建应供境
辛二、供养已有应供境
庚二、供养应供境
庚三、遮止供非应供处
己二、智慧资粮之分支
戊二、广说分二
己一、福德资粮之分支分四
庚一、施舍自财之十四资
庚二、利他方便相应施舍
庚三、布施一切无主物
庚四、布施求援之特殊对境等分三
辛一、布施人之依据
辛二、布施其他求援者
辛三、合法布施
己二、智慧资粮之分支
丁六、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分二
戊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
戊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分二
己一、广说
己二、摄义
丙三、教诫修学国王无过之行为分四
丁一、以意义之关联承上启下分三
戊一、需要了知对国王当面赞毁之利害
戊二、宣说听从有利之语依本师所说而修学
戊三、真实劝告听从有利自他之语
丁二、广说分三
戊一、国王之规则分五
己一、广兴布施
己二、护持道场分三
庚一、学修广大心行
庚二、新兴法事
庚三、成办特殊法事
己三、保护先有之财物等分三
庚一、总说
庚二、委任管理人
庚三、平等保护
己四、亦摄受不希求者
己五、任命官员分四
庚一、任命法官
庚二、任命主谏大臣
庚三、任命将军
庚四、任命财物管理员等
戊二、修学无损而成就正法分二
己一、修学无损先有之法分二
庚一、意义关联及劝听受
庚二、真正之义分四
辛一、招集特别掌权者
辛二、自己当具慈心分三
壬一、以仁慈摄受
壬二、于造罪者尤为慈悯
壬三、其合理性
辛三、如何对待囚犯分二
壬一、赦免
壬二、关在狱中令其安乐
辛四、将顽固不化者驱逐出境
己二、修学成办前所未有之法分二
庚一、行正法分二
辛一、使臣如何而行
辛二、以比喻说明彼等
庚二、止非法
戊三、学修获得解脱不舍大乘法藏分二
己一、学修解脱道分二
庚一、破爱境苦乐受自性成立分三
辛一、破自相乐受分三
壬一、以关联承上启下
壬二、略说
壬三、广说分二
癸一、破自相快乐之能立分二
子一、破自相心乐之能立
子二、破自相身乐之能立分二
丑一、破五境聚合是能立
丑二、破每一境是能立分二
寅一、直接破
寅二、破能立分三
卯一、破识自性成立
卯二、破境自性成立
卯三、破根自性成立分三
辰一、略说以破大种自性成立而破根境自性成立
辰二、破大种自性成立
辰三、故说色法自性不成
癸二、破自相快乐之本体
辛二、破痛苦自相自性成立
辛三、遮破之果分二
壬一、宣说证悟空性而解脱
壬二、认清证悟空性之有境心后破其成实
庚二、大小乘所说空性分二
辛一、仅得解脱亦需证悟无明之对治──空性
辛二、大小乘之差别
己二、制止舍弃大乘法藏分二
庚一、广说分四
辛一、不应舍大乘之理由分二
壬一、诋毁大乘之过患分三
癸一、诋毁大乘之情形
癸二、诋毁之因
癸三、诋毁之过患
壬二、是故不应嗔恨分五
癸一、以小苦亦可除大苦合理
癸二、于暂时虽有微苦却能除大苦之大乘行为不应嗔恨
癸三、为大乐努力合理而贪着小乐不合理
癸四、理当欢喜大乘
癸五、摄义
辛二、建立大乘是佛语分三
壬一、宣说波罗蜜多之行分三
癸一、大乘法藏无有少许过失
癸二、宣说大乘之摄义
癸三、是故大乘成立为佛语
壬二、需接受圆满宣说大菩提道之大乘
壬三、从中了知佛之圆满殊胜性分三
癸一、色身与法身之无量因乃大乘中所说
癸二、小乘中所说之剎那无常尽智与大乘中所说无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义
癸三、若示未通达大乘之义则不破不立而不应嗔恨
辛三、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分三
壬一、声闻法藏中未圆满宣说菩萨行
壬二、仅以四谛及道品不能成佛
壬三、智者理当信受大乘法藏为佛语
辛四、宣说三乘之必要
庚二、摄义
丁三、摄义
丁四、不能学修国王行为则教诫出家
丙四、教诫欲得解脱之出家菩萨广行学处分二
丁一、略说在家出家之学处
丁二、广说分二
戊一、舍弃过失分二
己一、广说分三
庚一、宣说忿等初十五法分二
辛一、宣说忿等十四法
辛二、宣说慢
庚二、宣说诈现威仪至不死分别之间
庚三、宣说显扬自之功德等
己二、摄义
戊二、应取功德分二
己一、暂时之功德分二
庚一、总说分四
辛一、略说功德之本体
辛二、认清各自之本体
辛三、各自之果
辛四、共同之果
庚二、十地之安立分三
辛一、如所说声闻有八地般菩萨分十地
辛二、十地各自本体及功德分二
壬一、总义
壬二、论义
辛三、摄义
己二、究竟之功德分二
庚一、宣说佛陀每一功德亦无量分二
辛一、佛陀无边功德依于十力
辛二、功德无量之喻
庚二、于彼诚信生胜解之因分四
辛一、佛陀功德无量之因──顶礼等七支供福德无量分三
壬一、以佛陀无量功德之理由而生诚信
壬二、积累无量福德之理
壬三、积资之诸门摄于七支供中
辛二、为利无量所缘境而回向一切善根并发各种愿
辛三、福德无法定量
辛四、安立合理性
乙三、宣说结行分五
丙一、以命喻教诲生起法喜并行持分二
丁一、教诫生起欢喜
丁二、教诫依四法因果之理
丙二、教诲依止善知识分二
丁一、不依上师之过患
丁二、上师之法相
丙三、教诲见行圆满成就胜果分二
丁一、真实教诲
丁二、特别教诫分三
戊一、广见行
戊二、略见行
戊三、极略见行
丙四、此法不仅于国王亦教诫他众
丙五、劝勉国王身体力行分二
丁一、平时理当思维论义
丁二、教诫归纳为八种主要功德而实行
甲四、末义分二
乙一、由谁所造
乙二、由谁所译
收到《中观宝鬘论广释》这本著作,首先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编排的精巧和内容的深度。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中观思想的书籍,但很多时候都觉得是在“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核心的哲学意涵。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中观宝鬘论》有着极为精微的体悟,他不仅仅是对原典进行字面的翻译和注释,更是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体系和哲学思辨。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论点的展开,那种层层剥茧、步步为营的分析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每一个概念是如何被建立、被论证的。而且,他在注解中引用的许多经论、祖师语录,都恰到好处,为我的理解增添了许多维度,也让我了解到,原来同一概念在不同的传承和语境下,会有如此多样的解读。这种“广”的视角,让我对中观思想有了更全面、更立体、也更深入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啊,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封面上“中观宝鬘论广释”几个字,加上那股淡淡的墨香,就让我心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本身对佛学,特别是中观哲学,一直以来都怀着一份好奇,总觉得里面蕴藏着某种能触及生命本质的智慧。但是,坦白说,接触佛经原典对我来说,总是有那么点难度,很多时候觉得似懂非懂,即便是有一些浅显的讲解,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够深入,或者说,少了点“对味儿”。这次看到《中观宝鬘论广释》,名字就透着一股“广”和“释”的决心,仿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和关键词,已经让我感到信息量十足,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而是有条理、有深度地铺陈开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在这部著作上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对原典的精研和独到见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帮助我厘清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佛学概念,让我在理解中观思想的道路上,不再是摸索前行,而是能有更清晰的脉络和更坚实的脚印。
评分这本《中观宝鬘论广释》,真的让我对佛学,尤其是中观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中观思想,听起来很高深,讲起来又有点虚,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佛经,更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就像是在跟我这个初学者对话一样,一点点地引导我走进那个智慧的世界。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他讲到“空性”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说“万物皆空”,而是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执着和烦恼,来揭示“空性”的实际意义,让我们明白,理解“空性”并非是要否定一切,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自在地面对人生。这种“释”的功夫,做得非常到位,让佛法的智慧,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更能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深处。
评分不得不说,《中观宝鬘论广释》这本书,真的像它的名字一样,对《中观宝鬘论》进行了非常“广”且“释”的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学佛,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生活中的修行和体悟上,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那未免太可惜了。这本书就给了我一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比如,它在解释“缘起”的时候,不仅仅是阐述缘起的原理,还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物质世界的变迁,让我们能从更微观和宏观的层面去理解“无常”和“无我”。这种结合,让原本高深的哲学变得触手可及,也更容易引发我的思考和反省。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会发现,很多困扰我的问题,其实都能在书中的智慧里找到一些启示。
评分这本《中观宝鬘论广释》,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一种豁然开朗又带着点挑战的感觉。你知道吗,有些佛学著作,讲得太白话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但有些原典又太艰涩,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就非常让我欣赏。作者在保留原典精髓的基础上,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进行阐释,让你感觉到他是在带领你一步步地走进“宝鬘论”的深处,而不是把你丢在一个知识的海洋里。特别是他对于一些概念的辨析,比如“空性”和“无我”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很多地方我之前一直混淆不清,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举例和层层递进的论证,让我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把握。而且,他引用了一些我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的其他论典或者高僧的注解,这就好像在读一本书的同时,还帮你把相关的资料都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更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广”的解释,对我来说非常宝贵,让我看到不同思想是如何碰撞和融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