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整天忙碌,习惯围着事情团团转,回到家却还定不下来,家失去了提供休养生息的氛围。
一行禅师鼓励我们,可以在空间中融入修行,用修行来转化空间。
不论家大或小,装潢美观与否,只要用心,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空间做规画,创造多处放松和舒适的空间,你就可以自在地回到自己。
在家里设立一处禅坐的角落,在那里,以觉知唿吸释放情绪;在厨房的壁柜贴上正念的诗句,提醒自己停下纷乱的思绪,把心放在手上的料理;在床头柜上置放清新的语句,愿你一起床就能活出朝气的一天;在客厅放一个罄,争吵或意见纷杂时,用它来收心……
有了禅师一贯温柔及实用的指引,家的每个地方,都成为心觉醒的神圣之处。
【如何创造忙碌止步的空间】
我们太习惯忙得团团转,在家也一样,甚难培养停下来的习惯。要是在房子里到处放些视觉提示,便可温和地提醒我们:最好的停下时机就是现在,要觉知当下。我们可以写一些小诗,放在你一定会看见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偈句,以及建议张贴的地方。
床头柜:
早晨起床,我微笑。
二十四个全新的钟头在我面前。
我愿充分活出每个时刻
用慈悲之眼
观照一切众生。
浴室镜子:
刷牙漱口
我愿说净语和爱语。
只要我的口因正语而芬芳
心中的花园便盛开出一朵花。
花瓶附近:
清水保持花朵新鲜。
花与我是一体。
花朵唿吸,我也唿吸。
花朵微笑,我也微笑。
花园边:
水和阳光
绿了植物。
慈悲之雨落下
连沙漠都成了广大无量的
绿海。
垃圾桶边:
垃圾中,我看见玫瑰。
玫瑰中,我看见垃圾。
万事万物都在转化。
每一常态皆是无常。
清洁用品附近:
我清理时
这鲜洁、平静的房间,
生起无量的喜悦
和能量。
扫帚旁:
我仔细扫觉醒之地时,
从大地
冒出智慧之树。
水槽附近:
水自高山流下。
水在地底流动。
奇蹟似地,水流到我们这儿,
而且维持着一切生命。
电气开关边:
健忘是黑暗;
正念是光亮。
我让觉知
照耀一切生命。
坐处附近:
感受来了又去了
如云朵在刮着风的天空
自觉地唿吸
是我的锚。
电脑附近:
心如电脑
有成千上百的页面。
我选择平静的世界,
这样,喜悦便一直新鲜。
唿吸房的门上:
进了房,
我看见真心。
我誓愿一上座,
便停下一切扰动。
前门上:
我到了。
我在家了。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
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十六岁时在慈孝寺当见习憎,后来赴美研究并教学。
越战期间返国从事和平运动,对于越南的年轻僧众起了重大启发,战争结束代表参加巴黎和谈。越南赤化后,一行禅师被放逐海外,在2005年第一次回返越南,2007年2月至5月也再次回到越南。
1967年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1982年他在法国南部建立了「梅村」禅修道场。
1995年曾到台湾弘法并主持禅七法会。
一行禅师是当今国际社会中最具宗教影响力的僧人之一,以禅师、诗人、人道主义者闻名于世。着作超过一百本,都是教导人们在生活中实践佛法,已在台湾出版的有:《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乐行》《橘子禅》《与生命相约》《你可以不生气》《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观照的奇蹟》《见佛杀佛》《你可以,爱》《祈祷的力量》《一心走路》《生命真正的力量》《接触大地》《建设净土》等。
相关着作
《建设净土:《阿弥陀经》禅解》
《爱对了:用正念滋养的亲密关系,最长久》
《接触大地--与佛陀的亲密对话》
《生命真正的力量》
《观照的奇蹟》
译者简介
雷叔云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赴美取得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硕士,曾任职图书馆界与教育界,现旅居加州,为自由撰稿人。译有十余种心理、宗教、禅法领域的着作,在台湾、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等地出版。其中《生命不再等待》(No Time to Lose)一书荣获台湾第33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
前言
译者序
一、简介
二、唿吸
三、禅坐
四、唿吸室
五、请磬
六、冰箱里的蛋糕
七、摆设佛坛
八、慈心禅
九、烹调和进食
十、睡眠
译者序
居住的家‧心灵的家
「我到家了。」
「我在家了。」
这是一行禅师的着作中常见的句子,是终抵安稳之处,是跋涉生命险途的疲惫旅人最感欣慰的事。
佛法中说名(心)色(身)交相影响,心理的讯息会透过生理传达出来,反之亦然。又说身土不二,也就是生命体(正报)和居住的环境(依报)密不可分,两者也会产生互动。
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便了解这本小书何以请我们重新审视居家空间,把修行用心之处,融入物质空间,营造了适合的环境之后,又回过头来有利于修行。于是,观照自我的镜子、交相转化的垃圾与玫瑰、开启正念光照的电气开关、冰箱里吃不完的和平蛋糕、让人恢复清明的唿吸室、触动内在喜悦与平静的磬、厨房里小而圣洁的佛坛,都会流露出非凡的意义。这样经营外在空间来协助修行,即是把居住的家赋予精神的意义,把心灵的家用居室彰显出来。
「我到家了」、「我在家了」同时也是巨大的隐喻,只要怀有觉知,秉持正念,当下即是安稳之处,于是处处是家,无处不可以为家,大可不必遥问乡关何处是。心在,身就在;身在,家就在。此时此地就是我家,此人就是我的家人,我安稳了。
1.停下来
我们整天忙碌,回到家来还继续忙。做饭、收拾、到处闲荡,要不然就不想再忙下去了,想做点不用心或很简单的事,像看电视或打个盹。然后,我们又继续忙。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感觉非常清新而警醒,却不用忙,只需要一个温和的提示──一个地方、一个形象或一个声音──来帮助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专注于我们内在和周遭,只要我们有一个地方以及一个方法,助我们停下来,我们会感受到当下的丰盛和喜悦。停下我们随意进行的念头,是禅修的第一步。
打造家庭修行空间的关键是:创造一处忙碌止步的空间。只要我们停下来,把心带回身体,就可以全心专注当下所有的事情,这称为「正念」,正念就是在此地,完全亲临,完全活出生命,不会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忧虑或工作计画所阻碍。只有停下来,才能碰触到生命,一停下来,身心就可以统一,我们可以感觉到身心一体。
停下身心的活动──只是静静坐着,吸气唿气,内心安静,释放紧绷和忧虑──我们就更充实、更专注、更有智慧,于是我们可以深入观察内在和周遭的现象。释放了紧绷和忧虑之后,就能看到快乐的因缘条件已经具足,而注意到我们已经拥有的快乐。
快乐的基础就是正念,快乐的基本因缘条件就是觉知。如果我们不能觉知快乐,我们就不会真正快乐。当我们牙痛,我们知道没有牙痛很美好,但我们没有牙痛的时候,还是不快乐。没有牙痛非常愉悦,有许多事情非常赏心悦目,但我们若没有修习正念,就不会珍视这些事;只要修习了正念,我们便会珍惜它们并学着善护它们。照顾了当下,就照顾了未来。要为未来的平静而努力,就是在当下找到平静。
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有目标导向的倾向。我们知道要上哪儿去,非常专注地要到达那里,有时候,这很管用,却往往忘记享受一路的过程。
Apranihita是梵文,意谓「无愿」(wishlessness)或「无作」(aimlessness),我们不必一直追逐某些事,因为每件事都早已有了,已经在内心当中。我们常告诉自己:「别只是坐着,做点什么吧!」但修习觉知之后,我们发现相反的情况还比较有用:「别只是做事,坐一下吧!」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在一天当中不时停下来,回到当下,放下忧虑和成见。只要我们身心平静,便可以把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也更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一个应该培养的好习性。
起初,「停下来」好似抗拒现代生活,其实不然,这不是被动反应;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类要生存,得靠我们不再往前冲的能力。
天啊,最近我真的被一本叫做《回到家,我看见真心:让家成为修行的空间》的书給療癒到了!說真的,現代人生活步調這麼快,壓力又大,每天下班回到家,有時候只想癱在沙發上,什麼都不想做,甚至不想跟家人多說話。但這本書的出現,就像一盞溫暖的燈,照亮了我對「家」的想像。 它不是那種告訴你如何佈置、如何收納的實用書,也不是教你如何在職場上衝刺的勵志書。它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引導,讓我們重新思考「家」對於我們的意義。書中探討了好多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狀況,像是和伴侶之間的溝通,如何理解長輩的心思,甚至是跟孩子們相處的眉角。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貼近生活的方式,把這些看似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議題,一一攤開來讓我們看。 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修行」這個概念。以前我總覺得修行離我好遠,是不是要出家、要念經才算?但作者卻告訴我們,其實在家,在最日常的互動裡,就是最棒的修行場。透過與家人的相處,我們學習包容、學習傾聽、學習放下自我,甚至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這過程可能會有摩擦,會有眼淚,但這也正是讓我們成長的養分。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對「家」有了全新的感受。它不再只是個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卸下偽裝、全然做自己的地方。它是一個可以讓我們練習愛、練習寬恕、練習與自己和解的道場。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實踐書中的一些小方法,像是每天睡前花幾分鐘跟家人分享今天的小確幸,或者是在遇到衝突時,先深呼吸幾下再開口。雖然不是每次都完美,但感覺心裡踏實多了。 真的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在都市叢林中感到疲憊、對家庭關係感到困惑的朋友。它會給你一種溫柔的力量,讓你重新找回對家的歸屬感,也讓你明白,原來最深刻的修行,就在我們最熟悉的地方。這本書就像是給心靈的一帖良藥,讓人讀完後,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心中充滿了溫暖與力量。
评分最近因為一些生活上的雜事,心情一直有點低落,總覺得好像失去了方向,連家裡都覺得有點陌生。就在這個時候,我在書局翻到了一本《回到家,我看见真心:讓家成為修行的空间》,老實說,書名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那種「回到家」的親切感,但「修行」兩個字,又讓我有點好奇,家裡也能修行嗎? 翻開書頁,我才發現,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家」的想像。作者不是用教條式的語氣,而是像一位溫柔的朋友,娓娓道來她對家庭、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悟。書中有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小故事,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經歷過的,像是餐桌上的閒聊、孩子無心的童言童語、甚至是夫妻間的爭執。但作者卻能從這些看似平凡的點滴中,挖掘出深層的意義,並且用一種非常包容、充滿智慧的角度去詮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看見真心」的論述。我們常常用自己的預設立場、用過去的經驗去解讀家人,卻忘了去真正感受他們當下的心情和真實的需求。作者引導我們練習放下評判,練習同理心,去看到家人內心最柔軟、最真實的部分。這讓我反思,是不是自己也常常帶著一層濾鏡在看待身邊最親近的人,因而錯失了許多溫暖的連結。 而且,書中將「家」比喻為「修行」的空間,真的是太貼切了!以前我總覺得修行是要離群索居,但作者卻告訴我們,家,才是我們最真實的道場。在這個空間裡,我們面對最直接的挑戰,學習處理各種情緒,學習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也學習如何用更成熟、更有智慧的方式去愛。每一次的摩擦,每一次的妥協,其實都是一次次的修煉。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給人壓力,卻能在字裡行間,悄悄地觸動你內心深處。它讓我重新找回了對家的溫暖想像,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有時候覺得在家裡找不到平靜,或是對家人的關係感到有些困惑,我真心推薦你來讀讀這本書。它會讓你發現,原來,家,真的可以是一個充滿愛與成長的空間。
评分最近剛好家裡有些狀況,心情有點亂,就隨手在網路書店瀏覽,看到這本《回到家,我看见真心:让家成为修行的空间》,它的書名很吸引我,覺得好像能觸碰到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修行」這個詞有點抗拒,覺得離我太遙遠,但書名裡的「家」和「真心」卻讓我很想一探究竟。 結果,這本書真的帶給我很多驚喜!它不像一般的勵志書那樣,給你一堆大道理,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分享作者在家庭裡的真實體悟。書中探討了許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情境,像是如何跟家人溝通,如何理解孩子的成長,甚至是如何處理夫妻之間的矛盾。作者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找到屬於自己家庭獨特的解決之道。 我特別欣賞作者將「家」視為一個「修行」的場域。她並沒有教導我們逃避問題,而是鼓勵我們在家庭這個最親密的關係中,去學習愛、學習寬恕、學習放下。透過與家人的相處,我們不斷地在檢視自己,修正自己,讓心靈變得更加柔軟和寬廣。這種「就地修行」的概念,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對「家」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書中關於「看見真心」的論點,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常常因為太熟悉,反而忽略了家人真實的需求和感受,用自己固有的模式去對待他們。作者鼓勵我們放下成見,用一顆開放的心去感受,去傾聽,去理解家人內心真正的渴望。這不只是對家人的愛,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溫柔。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心裡被療癒了很多。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這本書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在忙碌生活中感到疲憊的人,注入了一股溫柔的力量,讓我們知道,原來最深刻的愛,最真實的成長,都藏在家裡。如果你也對家庭關係感到困惑,或想找回內心的平靜,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评分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頸,壓力很大,心情也容易煩躁,連回家都覺得像是在完成任務,和家人的互動也變得有些生疏。無意間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到了《回到家,我看见真心:让家成为修行的空间》這本書,它的書名聽起來很有溫度,也觸動了我心底對「家」的渴望。 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作者親切真誠的筆觸所吸引。這本書沒有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充滿了許多細膩的觀察和真實的生活片段。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探討了我們在家庭中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像是如何與不同世代的家人溝通,如何理解伴侶的內心世界,甚至是如何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叛逆期。她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反思,去感受,去尋找屬於自己家庭的獨特解答。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作者將「家」定位為一個「修行的空間」。這讓我對「修行」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我們不需要跑到深山古剎,也不需要刻意尋求什麼方法,我們在最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就能進行最深刻的修行。透過與家人的相處,我們學習放下執念,學習包容,學習傾聽,學習如何與不完美的自己和平共處。每一次的摩擦,每一次的讓步,其實都是一次心靈的成長。 書中關於「看見真心」的闡述,更是讓我深受啟發。我們常常被習慣、被經驗所蒙蔽,忽略了身邊最親近的人真正的心聲。作者鼓勵我們帶著一份覺察,去用心感受家人當下的情緒和需求,放下刻板印象,用最真誠的態度去關懷。這不僅僅是為了維護家庭和諧,更是讓我們學會如何愛,如何被愛。 這本書真的帶給我很多力量,它讓我重新找回了對家的溫暖感受,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時光。它沒有說教,卻字字珠玑,溫柔地撫慰了我的心靈。如果你也常常在生活中感到疲憊,想重新找回家的溫暖與力量,我真心推薦這本書。它會讓你明白,原來,最美好的修行,就藏在我們最溫馨的家裡。
评分最近一直被生活瑣事纏身,覺得人好像變得越來越浮躁,連面對家人都提不起勁,總覺得跟他們之間好像隔著一層看不見的牆。就在這時候,我偶然間看到了《回到家,我看见真心:让家成为修行的空间》這本書,一開始被書名裡「回家」和「真心」這幾個字吸引,覺得這或許能給我一些慰藉。 結果,這本書完全超乎我的預期!它沒有艱澀的理論,也沒有遙不可及的教誨,而是用一種非常真誠、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重新認識「家」的意義。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許多生活中真實的片段,可能是與伴侶的日常互動,可能是與孩子的相處點滴,甚至是面對長輩時的種種考量。她沒有批判,沒有說教,而是用一種溫柔而充滿智慧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些平凡時刻裡蘊含的深刻情感。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把「家」變成一個「修行的空間」。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在家裡,我們面對的是最真實的自己,也最容易被觸動內心深處的情緒。我們在這裡學習包容,學習體諒,學習放下自我,學習如何用更成熟的方式去愛。每一次的磨合,每一次的爭執,其實都是一次次成長的機會。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害怕這些「不完美」,因為正是這些歷練,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堅韌。 而且,書中對於「看見真心」的詮釋,更是讓我豁然開朗。我們常常因為太熟悉,反而忽略了家人真實的需求和感受,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作者鼓勵我們放下預設的框架,用心去感受,去聆聽,去理解家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這不僅僅是為了改善家庭關係,更是讓我們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擁抱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它讓我明白,原來「修行」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與家人的互動裡。它讓我重新找回了對家的歸屬感,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如果你也常常覺得生活壓力大,想找回內心的平靜,或是對家庭關係感到有些茫然,我非常推薦你來閱讀這本書。它就像一股溫暖的清流,滋潤你疲憊的心靈,讓你重新找回對家的愛與溫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