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瑜老师教养妙招:
优点大轰炸、赞美日记、不着痕迹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把负面情绪清干净...只要善加运用,就能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家庭越是以子女为中心,孩子就更变本加厉地以自我为中心;当孩子越难以满足或讨好,养育工作就成为一件吃力的事。」──美国亲职专家约翰.洛斯门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你能成为他们倾诉的第一人选。
「行为动机」牵动了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孩子潜藏在心里的真正原因。
以孩子的「行为动机」来分类,可以分为:
一、好奇动机
二、讨爱动机
三、挑战动机
四、无助动机
有的父母看不懂孩子的行为动机,可能是因为父母太忙碌,或是父母不够专业,要看出行为动机的捷径,有:
一、朝向专业学习
二、和孩子一起反省
三、和孩子的同学做朋友
四、从人性的出发点去理解
爸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心的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造成终生的影响。
自己改变了,孩子也会跟着改变,想让孩子成长,就先让自己成长吧!
作者简介
吴娟瑜
美国印第安那坡里斯大学应用社会学硕士,现为国际演说家、作家、泰山文化基金会董事。
华人顶尖的国际演说家,经常受邀至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大陆等地,海内外演说已超过5000场,同时也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顾问和专家来宾,并有专栏遍及各大报纸与杂志。
在亲子沟通方面,更是众所周知的专家,多年来协助成千上万的家庭解决无数个亲子教养问题,是最具人气、最令人信服的教养专家。
她的专栏作品遍及《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培训月刊》等,畅销作品有《吴娟瑜这样教三代教养》、《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吴娟瑜的亲子成长学》、《亲子沟通的艺术》、《吴娟瑜的沟通管理学》、《吴娟瑜的婚姻管理学》…等二十余本,亦曾出版有声书「身心灵整合的艺术」、「亲子沟通的艺术」等。
部落格:wuchuanyu.blogspot.com
序──成功的父母在错误中学习
Chapter1 亲子关系重新定位
‧孩子心中的第一人选
‧你的家庭序位对了吗?
‧父母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自我认知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
‧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
Chapter2 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看出孩子的行为动机
‧孩子无理取闹是有原因的
‧孩子身体的情绪祕密
‧从不同家庭成员的角度看问题
‧「重组家庭」需要更多的包容及沟通
‧不着痕迹的教养方式
‧信任,让孩子做的更好
Chapter3 和孩子建立游戏规则
‧要懂得跟孩子说「NO」
‧「以善制暴」才是长远之计
‧让孩子把负面情绪清干净
‧教孩子学会「建设性表达」
‧让孩子清楚对话时的游戏规则
‧引导孩子适当回应
‧孩子不经意的欺骗
‧学会赞美别人
‧经常性鼓励和选择性赞美
‧孩子的「不公平」待遇
‧跟孩子订好游戏规则
Chapter4 面对孩子的棘手问题
‧如果孩子是「火烧屁股症候群」
‧如果孩子有「社交恐惧症」
‧如果孩子有「互相依赖症」
‧如果孩子经常失眠
‧如果孩子得忧郁症
‧如果孩子有躁郁症
‧如果孩子有过动行为
‧如果孩子有自杀前兆
‧如果孩子沈迷网路
‧如果孩子不重视健康
Chapter5 导正孩子的人际问题
‧如果孩子害怕被遗弃
‧如果孩子的个性孤僻
‧如果孩子不敢表达
‧如果孩子突然沉默不语
‧如果孩子多愁善感
‧如果孩子不懂事
‧如果孩子喜欢取笑别人
‧如果孩子失去自信
‧如果孩子爱唱反调
‧如果孩子有偷窃行为
‧如果孩子经常出口成「脏」
‧如果孩子谈恋爱了
‧如果孩子对性产生好奇
‧如果孩子和网友约会
‧如果孩子是同性恋
Chapter6 当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好爸爸
‧爸爸恐惧症
‧爸爸的成长空间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师父
‧不要当情绪勒索的爸爸
‧情绪障碍的爸爸快回头
‧爸爸的真情告白
★你家也是超人特攻队?
有一部风靡全球的卡通电影《超人特攻队》,提到一个拥有特异超能的家庭,超人爸爸和妈妈由于身分受到限制,因此也压抑了自己的子女,不知不觉犯了一些无心之过。例如儿子巴小飞犯错时,爸爸认为妈妈大惊小怪;女儿巴小倩已有少女思春情怀,父母毫无知悉;巴小飞想参加赛跑,妈妈却责怪他好胜、爱现,要他不可跑太快……
超人父母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教养子女,结果女儿长发半遮脸,完全没有自信;儿子则是经常捣蛋,成了校长室的常客;夫妻俩也是沟通不良,各怀心思。幸好在后来共同打击恶魔的过程,夫妻感情重修于好,子女也变得成熟懂事。
不知道现实生活是否有这么幸运的过程,可以在短短几天内,把全家都导正回来。通常都是在子女有了偏差行为,或家人爆发严重冲突时,问题才会一一浮上台面。
超人家庭对抗恶魔,等于我们在对抗「家庭问题」,只有「面对」和「改进」,才能快速走上「成功父母」的道路。犯错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明知故犯,或一犯再犯。做一个现代父母,只要先认错了,就有机会调整亲子关系,就像超人爸爸后来对家人说的:「你们是我最伟大的经验,我应该珍惜。」以及超人妈妈对赛跑中的巴小飞说的:「加油!加油!尽全力吧!」
★花四十分钟聆听儿子哭诉
有一天,她带着三岁的儿子路过超市,儿子一看到电动摇摇马,就指着说要玩,她说好,但只准儿子玩一次,儿子也答应了。
不料玩了一次之后,儿子又吵着要玩第二次。这时妈妈把儿子抱出电动摇摇马,然后说:「刚才你已经答应只玩一次,现在我们要回家了。」结果儿子开始哭闹起来。
妈妈说,她的情绪完全没有受到波及,因为她了解小孩总有无理取闹的时候,她只是握着儿子的手说:「我们走吧!」
路过公园时,儿子仍在哭泣,于是妈妈坐在公园椅上对儿子说:「好!我要听你说。」小小年纪的儿子真的比手画脚,哇啦哇啦的讲,妈妈没有变脸、没有指责,只是很专注的聆听着。
四十分钟后,儿子讲够了,终于擦干泪水对妈妈说:「我要回家。」
我问她:「为什么妳肯花四十分钟聆听儿子哭诉呢?」
翻开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深刻的共鸣。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广阔的人生。然而,在日常的琐碎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了,那些最简单、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往往是父母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这本书没有给我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了语言的巨大魔力。它让我意识到,一句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话,可以在孩子心中点燃希望的火花;而一句带有贬低和质疑的话,则可能成为压垮他们自信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每一次对话,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口头禅,现在在我听来,仿佛都带上了不同的色彩。这本书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才能用更智慧、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如何让我们的语言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它让我明白,父母的言传身教,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语言上的引导和情感上的连接,而这本书,正是我探索这一未知领域的绝佳向导。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爸妈的一句话,影响孩子一辈子"。这不正是我们许多父母心中的痛点和期待吗?我们都渴望用最好的方式引导孩子,但常常发现自己的言语无意间就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本书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让我停下来反思的契机。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话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可能被放大成至关重要的信条。比如,当我脱口而出“你就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时,我是否真的知道这句话会在他心中种下怎样的种子?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挖掘那些话语背后的动机和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不疾不徐地带领我一步步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去理解那些简短话语对孩子自尊、自信以及未来选择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与孩子的互动,那些曾经不以为意的对话,现在看来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促使我变得更加敏感,更加谨慎,也更加有意识地去经营与孩子的关系,让每一句话都充满善意和力量,而非无心的伤害。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一句话影响一生”的说法持保留态度。我总觉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单凭父母的几句话未免过于夸张。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细腻和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逐渐改变了看法。它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服我,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活化的场景描述,展现了语言的微妙之处。我开始理解,父母的鼓励,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你做得真棒”,对于一个还在摸索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开启他自信之门的关键。反之,一句不经意的否定,比如“你肯定做不好”,则可能在他心中种下“我就是不行”的种子,从而阻碍他去尝试和探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建筑师”,一点一滴地构建着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对世界的看法。我不再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是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被温柔引导、用心倾听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对父母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与孩子沟通这件事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层迷雾在我眼前散去。我一直以为,作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物质,就足够了。然而,这本书却点出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维度——语言的力量。那些我们随口而出的评价、期望,甚至是批评,都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我记得书中提到过一个例子,父母对孩子说“你太让父母失望了”,这句话看似只是表达一种情绪,但在孩子听来,可能就是否定了他整个人的价值。这种细致入微的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沟通模式。我不再仅仅关注“我说什么”,而是更深刻地去理解“孩子听到了什么”,以及“孩子会如何解读”。这种转变是巨大的,它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言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塑造,是价值观的引导。我开始尝试去倾听孩子,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急于评价或否定。这本书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公式,它更像是一本“如何成为更会说话的父母”的指南,鼓励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父母的许多盲点。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开明的父母,尽力给予孩子自由和支持。但当我开始仔细咀嚼书中的文字时,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隐藏着多么大的能量。书中并没有指责任何一种沟通方式,而是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去发现。它让我开始留意自己与孩子交流时的语气、用词,以及那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我意识到,有时候,一句“你能不能别这么烦人”背后,可能隐藏着父母的疲惫,但在孩子听来,就是一种拒绝和不被接纳。这种细致的剖析,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给予孩子的,究竟是支持和理解,还是无意识的压力和限制。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标准化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引导,让我去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去用更具建设性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它让我明白,父母的爱,最终要通过恰当的言语去传递,才能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