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认是一个爱玩的人,当了妈妈以后还是不改其性,总想要带孩子到处玩耍,不论工作或生活都积极把握每个可以亲子同游的时机。两个女儿荳荳、芽芽小小年纪跟着爸妈前往森林、涉入溪流、奔向原野,听鸟鸣、看昆虫、欣赏怪岩巨石,东西南北尽情走跳……浸润在纯净天地的洗礼之中,孩子用五官仔细感受周遭自然环境与动植物的律动与音声,大人则在自然抚慰中抒放身心压力。
一篇篇图文并茂的亲子「生态学习」文章,娓娓呈现出体验生命与感受美学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本书中重启对大自然的认识,让蛰伏在内心深处对万物的好奇,向丰富的自然山林河海求索智识的解答!
名人推荐
方念华(TVBS新闻制作人)
王浩威(心理治疗师/作家)
李伟文(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作家)
沈云骢(早安财经杂志发行人)
林玉珮(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副董事长)
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董事)
张子超(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所所长)
曾淑贤(国家图书馆馆长)
廖淑惠(阳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欢乐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张子超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所)
《没有墙壁的教室》展现一种亲子共同学习的模式,深刻的自然体验、愉悦的学习经验,还有令人羡慕的浓郁亲子关系。
林玉珮副董事长(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
在没有墙壁的教室里,体验远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分享也比获得更有影响。大自然中的孩子,天生的惊奇之心会让他感受到这个蓝色星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与美妙,学习予以尊重与思考如何共存之道,也会懂得让我们连成一体并绵延不绝的,既不是科技也不是网路,而是大自然。
作者简介
范钦慧
集作家、编剧、导演、主持人、录音师等多重角色,同时也是两个孩子荳荳、芽芽的母亲。
天生好奇心强,喜欢闯荡,把所受过的新闻训练,应用在自然的观察与报导工作上。1997年开始投身环境教育,并努力实践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最大的乐趣就是穿梭在厨房与书房间,为家人与读者创作出不同的视野与飨宴。
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广播电影电视硕士。曾获林荣三文学奖、阳明海运海洋文学奖、四座广播金钟奖、永续台湾报导奖、文建会纪录影带奖等。目前为国立教育广播电台「自然笔记」制作主持人、大爱电视台「爱悦读」主持人,并在环境电子报撰写「抢救寂静」专栏。
编剧作品:梦土、黑潮三部曲、重回海洋、九九蜂鹰、山林魅影:林鵰、走向繁华水畔。
文字作品:倾听森林、与自然相遇的人、台湾生物历、海洋行旅、跟着节气去旅行、离家出走:一起去森林。
推荐序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林玉珮
推荐序 让孩子在自然中体验与学习 张子超
自序 大头菜的自然笔记
绿卷1──绿林翠峰
翻滚吧!爸妈
唱出玉山的歌声
山城故事
穿越山菊野径
鸟鸣小径
祕密基地
一个人的旅行
水云茶乡大解放
蓝卷2──蓝天白云
星空下的等待
自然中的陪伴
观音观鹰
自由的灵魂
背影
培养自主自在的生活家
背包客的亲子游
无障碍的旅行
红卷3──繁花盛景
小小探险家
彩蝶的旅程
移动教室的丰富之旅
春日的花园
桂花丛中的丝瓜
慢活的节奏
自然梦田
自然野趣的脸
白卷4──碧海银沙
夏日小旅行
走向缤纷梦土
水草绿波的五沟水乡
逐冰之梦
悠游的水中生物
终结潮水
水灵梦土
晃荡河畔山城中
黄卷5──大地温情
走读台湾
我家的动物们
一颗石头的旅行
好父母都是后天学来的
温馨家园
打造自然气息的生命相簿
猎人与小红帽
做饼干的午后
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生活”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生活就应该是忙碌、充实、带着些许竞争的。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悄悄地融化了我心中那些固有的堡垒。它展示的是一种“慢”的生活哲学,一种与周遭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劳动”的描绘,那种亲手耕种、收获的喜悦,以及对土地的敬畏,都深深打动了我。不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劳作,而是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创造。无论是清晨为了一杯清茶而采摘新鲜的茶叶,还是傍晚为了一顿简单的晚餐而准备食材,每一个环节都散发着生命的光辉。书中的细节描写,比如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变化,不同天气下山林的风貌,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身临其境,用鼻子去嗅闻,用双手去触摸。它教会我,生活不必总是追求宏大的目标,微小的日常,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拥有无穷的乐趣。我曾一度感到生活失去了色彩,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发现身边的“绿意”和“生机”。比如,我开始关注我家阳台上的几盆小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甚至尝试自己动手种植一些香草。这种点滴的改变,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新的可能性。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瞬间抽离尘世喧嚣,沉浸在宁静与美好中的书。我总是在夜深人静,或者某个阳光洒满阳台的午后,捧起它,让思绪随着作者的文字一同飘散。书里描绘的生活,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般的温柔。想象一下,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唤醒沉睡的山峦;午后,在溪边听流水潺潺,看鱼儿在水中嬉戏;傍晚,坐在院子里,看星星点点爬上夜空,伴着虫鸣入眠。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不是刻意追求的“返璞归真”,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纯粹与自在。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美好瞬间:露珠在草叶上闪烁的光芒,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野花的淡淡清香,甚至是泥土混合着雨水的味道。读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进行了一场心灵的SPA,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在这纯净的文字里得到了治愈。它不仅仅是关于生活方式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就藏在我们身边最简单、最纯粹的事物之中。我曾尝试在周末的公园里模仿书中的场景,尽管条件简陋,但那种尝试本身就带来了一丝喜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留意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一种更平和、更踏实的向往。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待“简单生活”的看法。过去,我总觉得“简单”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匮乏,或者是一种对生活妥协的态度。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简单”所蕴含的丰富和深刻。它所描绘的生活,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精神上的富足。主人公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慢”的智慧,她能从最普通的事物中,汲取到最动人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季节”的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的喜悦;夏天,生机勃勃的活力;秋天,丰收的喜悦和沉淀;冬天,静谧的思考和等待。每一个季节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对谈,她用最真挚的语言,与你分享她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它不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主动去放慢节奏,去体会那些被我忽略的“小确幸”。比如,我会在早餐时,细细品尝一杯咖啡的味道,而不是匆匆吞下;我也会在出行时,选择步行或骑行,去感受沿途的风景。这种改变,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有温度,也更加有意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对于那些在都市丛林中感到迷失和疲惫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可能。它不是那种空洞说教式的“心灵鸡汤”,而是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文字,展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书中的主人公,仿佛是一位隐居在世外的智者,用淡然的笔触,记录着自己在山野间的点滴生活。我尤其被书中对“时间”的理解所吸引。在这样的生活里,时间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随着自然的节奏流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最原始、最自然的律动,让生活充满了安稳和踏实。我曾有段时期,被各种deadline和会议压得喘不过气,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漆黑的夜晚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它让我意识到,我所追求的“成功”和“意义”,或许并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连接。读到书中描述主人公在雨后采蘑菇,或者在秋日里收集落叶的情景,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那种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标签和评价。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噪音”,并尝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静谧”。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想要放下一切,去拥抱自然的书。作者的文字非常有魔力,她能将最平凡的景物,描绘得如同诗歌一般动人。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是关于在一个清晨,露水打湿了草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然后主人公悠闲地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山峦被晨光染成金色的。那一刻,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涤荡心灵的宁静。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往往藏匿在那些不经意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不是刻意追求的“田园牧歌”,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热爱。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然后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元素。比如,我开始留意小区里那些不知名的小花,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我也会在傍晚散步时,放慢脚步,去感受晚风的轻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生活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充满了惊喜和色彩。它也让我对“断舍离”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会了如何剥离那些不必要的物质和精神负担,让生活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