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註定无法成功;没有谁,註定必须失败。
不管是都市地带的大同区,或属于乡下的宜兰县,贫穷并不是弱势孩子最大的问题,因贫穷而崩坏的家庭功能才是孩子们最严峻的挑战。
然而,孩子需要的,只是真心的关爱与适时的管教。
社会角落里长大的孩子,有着更坚毅的眼神,
只要知道如何帮助他们,他们的路就能走得更远、更长。
放学钟声响起,踩着迤逦一地的夕照残影,孩子们背着书包从邻近的国中、小一涌而出。其中,一些届于国小二年级到国中三年级的孩子,陆续走进延平北路三段的一栋大楼里。
就像一般的安亲班,孩子们一样要做功课、写考卷;但不一样的是,这里供应热腾腾的晚餐、每个月有一次庆生会,还有不定时举办的艺文与康乐活动,而这一切,不收家长一毛钱。
从「台北.大桥头」开始,让影响力持续扩散。这个地方,不叫安亲班,也不是补习班,它有另一个名字──中兴保全文教基金会社区关怀潜能开发班(简称「潜能班」)。在许多孩子心中,这里是「第二个家」,一个放学后必定报到、师生像家人般一起吃饭的温暖所在。
不管是都市地带的大同区,或属于乡下的宜兰县,贫穷并不是弱势孩子最大的问题,因贫穷而崩坏的家庭功能才是孩子们最严峻的挑战。
中兴保全潜能班的规模其实已经不算小,但是对董事长林孝信与执行长庄素珠来说,还是有着「拉一个是一个」的迫切感,因为「有些家庭的状况很混乱,连让孩子好好吃饭都不行,当然更不可能教啦!」
「如果孩子因为没人引导而走上歧途,那不是造成更大的社会负担吗?」所以,庄素珠开办的潜能班不只辅导课业,最注重的还在于「品格教育」,希望在家长角色缺空时,能及时补位。
看见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民间自发的公益课辅与补救教育,正在台湾各处遍地开花。各团体的做法有所不同,永远有更完善的空间,然而,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因此,在潜能班跨向十五週年之际,中兴保全文教基金会借着本书分享课辅经验与孩子的故事,希望庄素珠当年植在「台北.大桥头」下的感动,能够汇聚出更多力量,帮弱势孩童扭转上天给的苦命。
名人推荐
蒋伟宁
吴念真
我常说,台湾是个给机会的社会;我时常会感受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存在于民间各个角落,为许多弱势的人,带来温暖的关怀与支持。中兴保全文教基金会所开办的社区关懐潜能开发班,即是这类民间自发公益的代表。在《下课后,回第二个家》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弱势家庭令人慨叹的遭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潜能班的故事里,看到了希望的种子不断在生根、发芽,从中得到前进的动力。~朱宗庆・朱宗庆打击乐团队创办人暨艺术总监
作者简介
林让均
台湾大学新闻所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系学士。担任记者近十年,曾任职《远见杂志》、《今周刊》、《联合报》等媒体,现为《远见杂志》资深撰述。採访足迹遍及美国、德国、荷兰、瑞典、新加坡、日本与中国等地。
长期关注偏乡教育议题,相关专题《捡回来的校长奖》、《上学好难》曾分别获得2009年亚洲卓越新闻奖(SOPA)人权报导首奖,与2007年SOPA最佳专题报导奖。所参与的国际报导《前进哥本哈根》、《全球飙机场》,则分别获得2010年亚洲出版大奖(APA)专题报导首奖、2008年SOPA财经报导首奖与吴舜文国际新闻报导奖。
4 推荐序 /朱宗庆
6 推荐序 /吴念真
8 推荐序 /蒋伟宁
10 自序 教育是人的事业/林孝信
12 楔子
植在「台北‧大桥头」下的感动
18 第一部:当一颗颗种子冒出芽
20 曾经气哭老师 叛逆「点点」变身超级保母
30 潜能班补位 乔真兄妹点燃梦想
44 逃离家暴、母亲自立 三兄妹在潜能班找到第二个家
56 帮她把孩子顾好 新住民妈妈才能出头天
68 庄阿姨的话
谈正向改变,发生在家庭中的温柔革命
72 第二部:大标:那一铲一锄的开垦
74 心疼弱势儿 庄素珠亲手打造「庄阿姨的家」
92 让「魔鬼」变「天使」 幼梅阿姨的铁腕柔情
104 没有病假的「夜间部校长」 张伯伯与黑道抢小孩
116 惜福晚餐端上桌 简妈妈不只填饱孩子的胃
128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湘如老师「加班」辅导特殊学童
142 下课钟响之后 学校与中保携手搭起学习的桥
156 体制外的可能 这里也是流浪老师、退休老师的家
172 庄阿姨的话
同在第一线,如何观察这些伙伴的付出
176 观察笔记
178 与苦命拔河
190 燃起守护灯火,台湾还有多少弱势儿?
204 庄阿姨给中保课辅老师的一封信
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没有刻意营造的跌宕起伏,也没有过于直白的道理灌输。它的力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细节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比如,主人公在某个场景下的一个微小的表情,或者某个对话中一个不起眼的词语,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信息。这本书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品味。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书,而是需要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停下来反复琢磨,思考作者想要传达什么。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挑战了我以往的阅读习惯,让我从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故事和人物。它让我明白,有些故事,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情节,也能触动人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道突然降临的阳光,照亮了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角落。我一直觉得,童年时期最纯粹的快乐,往往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瞬间里,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流淌,像溪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心底。每次读到主人公在那个“第二个家”里的种种经历,我都会不自觉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某个场景,可能是和玩伴们在巷口追逐嬉闹,也可能是偷偷藏起自己喜欢的零食,那种小小的、但却无比真实的幸福感,被这本书勾勒得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非常柔软,仿佛能看到那些童年特有的眼神,听到那些稚嫩的笑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定义,原来家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那些能够让你卸下所有防备,尽情做自己的地方。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邀请我一同去感受,去回味,去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小确幸。读完后,心中泛起的是一种温暖的宁静,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地抚慰了。
评分我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因为它实在太特别了。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你身边,陪伴你,倾听你。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它勾勒出的那个世界,虽然不是我所经历过的,却让我感到莫名的亲切。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我跟着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鸡汤”式的鼓励,也没有强加给我任何道理,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却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心灵得到了洗涤,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重新获得了前行的勇气。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远足,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没有明确的指向,却引人不断地去探索。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主人公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如何发展?这种悬念感并非是故弄玄虚,而是源于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波动,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有时候,我会觉得某个角色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迷茫,都让我感同身受。而另一些时候,我会被他们身上闪烁的光芒所吸引,那种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乐观和善良的力量,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地图,我愿意跟随它的指引,去发现那些隐藏的风景,去感受那些未知的惊喜。它让我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条既定的轨道,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似乎在告诉我,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所深深吸引,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反派,而是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困惑和渴望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多面性,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温情和善意。我喜欢这本书的节奏,不紧不慢,仿佛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点点地探索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我会被他们的选择所惊讶,有时候,我也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疼。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简单的结论,而是留给我更多的思考空间,让我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思考情感的意义,去思考生命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升华,仿佛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