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距离的长短,是父母给予的,要让孩子离你远远的很容易,只要不管、不教、不养,孩子很快就会从你身边离去!
疏离的距离是父母自己决定的,要让孩子当「家人」,还是当「室友」,在父母的一念之间。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孩子在出生后,便背负父母的期待和理想而活,我们很少会去关心他们的背包重不重,而是在意背包内的东西有没有准备够。
但是当孩子背不动时就只好选择逃避,而心也离父母越来越远。
要如何把心抓回,是父母与孩子维持近距离的关键。
01 你是吃人头路的上班族吗? 009
02 你是忙碌的生意人? 019
03 你是麻将桌上的座上宾? 028
04 你是严肃型的父母? 037
05 你是溺爱家族的成员? 046
06 你是妈宝的会员? 055
07 你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信徒? 064
08 你是体罚型的父母? 074
09 你是不好玩型的父母? 082
10 你是隔代教养的父母? 091
11 你是权威型的父母? 100
12 你是斤斤计较型的父母? 108
13 你是电视机前的父母? 116
14 你是火爆型的父母? 125
15 你是洁癖完美型的父母? 133
16 你是责骂型的父母? 142
17 你是孤僻完美型的父母? 151
18 你是朋友至上型的父母? 160
19 你是比较型的父母? 169
20 你是忽视型的父母? 177
21 你是谦虚型的父母? 185
22 你是唠叨型的父母? 193
23 你了解孩子吗? 201
24 你跟孩子相处时间有多长? 210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朴实而深刻的洞察力。书名《亲情急诊室:别让你的孩子成为陌生人》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紧迫性,而阅读过程中,我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急诊”的必要性。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都能让我联想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那些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误会,那些因为观念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那些因为忙碌而错过的温情时刻,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让我意识到,在看似平静的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而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不及时“抢救”,那么曾经的亲密,就可能真的变成“陌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以及在提出建议时,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更理解、更懂得爱的父母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给了我改变的勇气和方向,让我明白,即使是“急诊”,也并非束手无策,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正视问题,并付诸行动。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亲情急诊室:别让你的孩子成为陌生人》的好奇心驱使去翻开这本书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是满足我的好奇心那么简单,它引发了我内心更深层次的震撼和思考。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说教的姿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饱满、甚至有些令人心痛的故事,展现了亲子关系从亲密无间到形同陌路的演变过程。这些故事并非遥远的个案,而是可能就发生在邻居、同事,甚至是自己身边。书里描绘的那些孩子,曾经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却在不知不觉中,与父母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很多时候,父母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们的爱,在表达方式上出现了偏差,或者被生活的琐碎和忙碌所掩盖,最终未能触及孩子内心最渴望的那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可能在日积月累中,成为亲情消融的温床。它像是在提醒我们,亲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维护,就像需要“急诊”一样,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也下定决心要更加用心地去经营与家人的关系。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情感的过山车,时而让我心惊肉跳,时而又让我反思良久。书名《亲情急诊室:别让你的孩子成为陌生人》精准地抓住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痛点。书中那些详实的案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一个个家庭的挣扎与无奈。我特别能理解那种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将孩子交给老人或者寄宿学校,认为这样就能给孩子最好的,但最终却导致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失了父母最直接、最真切的关爱和引导。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孩子在青春期叛逆,与父母沟通困难,父母试图用金钱去弥补,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反而更加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对父母产生了怨恨。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爱”,恰恰是阻碍我们与孩子建立真正连接的障碍。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万能钥匙”式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呈现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急救”方法。它让我明白,亲子关系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耐心、理解和投入,而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就让曾经最亲密的人,变成生命中的“陌生人”。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是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从一种昏昏欲睡的“亲情幻觉”中惊醒过来。书名《亲情急诊室:别让你的孩子成为陌生人》就暗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读进去后才发现,它所揭示的“陌生人”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情感上的隔阂,是心灵上的荒漠。作者深入剖析了导致这种“陌生化”的根源,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到父母工作重心转移,再到家庭沟通的模式偏差,每一个环节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敏感的部分。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给予他们优渥的物质条件,亲子关系就能自然而然地稳固。然而,这本书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填补情感的缺失。当孩子渴望的不是昂贵的玩具,而是父母陪伴的目光,是真诚的倾听,而我们却因为忙碌而无暇顾及,久而久之,亲情的桥梁就会悄然崩塌,最终让曾经最亲密的家人,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是否过于关注成绩,是否过于严苛,是否忽略了孩子细腻的情感需求。这本书真的像一本“急诊手册”,迫使我立即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我的育儿策略,努力修复那些可能已经出现的裂痕,并且更加警惕地避免未来的疏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真是被深深触动了。书名《亲情急诊室:别让你的孩子成为陌生人》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而内容更是将这份触动放大到极致。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血淋淋地揭示了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异化的残酷现实。作者用一种近乎“急诊”的方式,将那些早已疏远、甚至形同陌路的亲子关系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隐藏在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个在外地打拼多年的母亲,好不容易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对她充满了戒备和疏离,甚至不愿和她有眼神交流。那种心酸和无力感,隔着文字都能扑面而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亲情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经营,需要投入,更需要及时“抢救”。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可能存在的疏忽和不足,也像是一剂猛药,强迫我正视那些我可能一直试图回避的问题。读完后,我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回响着那些故事,那些沉默的控诉,那些无声的眼泪。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爱与责任的深刻反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也推荐给所有正在经历或担心亲子关系疏远的人。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重新思考如何去爱,如何去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