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是天下父母的写照。父母为照顾子女劳心劳力,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的家长而言,负面情绪不但直接影响其判断力和耐性,更有可能导致家长以负面的态度回应子女的成长需要,破坏亲子和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重点阐释一套摆脱情绪困扰的认知行为介入疗法。
作者透过向参与明爱学前复康服务的照顾者进行连串的辅导服务及实证研究,有系统地从个别家长的现实处境解释认知行为介入疗法主张的理论要点及其所运用的工具,并提供大量图表和解说,及附以工作纸和反思练习,协助专业人员在生活中运用和掌握当中的带领技巧,帮助本地家长管理情绪或减轻他们照顾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压力,达致助人自助目的。
本书适合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参考阅读,并配合服务对象的特点,尢其是要照顾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长,进行适切的认知行为介入;家长亦可透过本书了解情绪困扰与个人思维模式及「思想规条」的关系,期望有助管理个人情绪。
作者简介
黄富强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
李凤葵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香港大学社会科学(主修行为健康)。
郑燕萍
香港中文大学家庭辅导及家庭教育文学硕士。
1.照顾特殊子女的压力与家长情绪管理
2.认知行为介入法的理论
3.家长们的故事
4.辅导员如何关顾案主的情绪需要
5.认识及走出「思想陷阱」
6.寻找及放宽规条
7.寻找及重塑核心信念
8.认知行为介入法督导反思
本书得以出版缘于一间机构与一间学院的合作。
四年前,明爱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协助训练学前康复服务部前线员工,学习认知行为治疗(CBT),以帮助育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长。我们设计的课程为前线人员提供连串训练,及持续进行督导,助他们推行个案、小组及工作坊。
事实上,家长并非没有照顾有特殊需要子女的技巧,只是在负面的情绪影响之下,无法有效地运用出来。此外,养育有特殊需要的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所面对的种种压力,比一般家长要多。在这个情况下,他们的精神常处于较差的状况。因此,我们希望透过今次的合作,将CBT的手法教予前线社工,好让日后有更多专业人士可从而学会CBT的治疗技巧。
本书第一章为读者讲解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长所面对的问题及浅述CBT如何能帮助他们。
第二章则关于CBT的理论架构,本书作者会借助案例讲解有关的理论架构,以及如何减低家长的情绪压力。
第三至第七章,作者会以实际案例,详细说明辅导员怎样利用CBT去帮助家长,例如认识「思想陷阱」,从而明白自己的规条和核心信念,并运用「五常法」等方法,使家长以新方法和思维面对问题,达致用较平衡的角度看待自己。
第八章分享进行督导和训练时的过程和所遇到的困难。附录则是「认知治疗家长介入计划」研究报告。结果显示CBT有助家长减低精神压力,提升精神健康,并在思维上有正面改变。我们在此感谢书中所引个案的家长的支持、信任和分享,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而本书为了保障家长的个人私隐,案例中的家长姓名均为化名。
本书适合各类专业人士,如社工、医护界、辅导员等,以助他们有系统地认识如何运用CBT在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长身上。本书的对象亦包括家长,我们希望书中案例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借此鼓励他们阅后主动向相关专业人士求助,学习掌握CBT。
另外,要多谢参与撰写本书不同部分的明爱学前康复服务的中心主任和社工:谭珮宜、林慧梅、孙嘉琪,以及明爱康复服务部各位参与这计划的社工专业同事。感谢他们的热诚和分享,才令本书得以出版。最后,要多谢香港城市大学的同事,他们参与的督导工作令明爱的同事得以受惠;还有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使本书能贯彻「实证为本实务」(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目的而出版。
黄富强、李凤葵、郑燕萍
2013年7月2日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教养孩子是靠耐心和经验,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情绪状态,才是影响孩子行为的关键。作者非常细致地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识别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如何引发情绪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以前经常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感到焦虑和愤怒,然后就忍不住大吼大叫,事后又非常后悔。这本书教我如何捕捉那些“自动化思维”,比如“他就是故意惹我生气”或者“我肯定是个失败的父母”,然后用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它们,找到更具建设性的应对方式。书里还有很多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家长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解决的。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情绪日记”练习,虽然刚开始有点麻烦,但坚持下来,我真的能看到自己情绪波动的规律,也更能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情绪失控。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容易被情绪牵着走的家长,变成了一个更能主动管理情绪、更理性看待孩子行为的家长。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家长情绪管理”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理解。我以为就是简单地让自己少生气,多一些耐心。但是,《家长情绪管理:认知行为介入法的理论及应用》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停留在“道理”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我一直以为CBT是心理咨询师才会用的专业技术,没想到它竟然能如此有效地指导我们这些普通家长。书中对CBT的核心概念,比如“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在某些情境下反应如此强烈,原来是我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在作祟。作者提供的练习,比如“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非常实用。我尝试在感到焦虑的时候,主动去挑战那些负面想法,比如“孩子这么做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转而思考“孩子可能也有自己的原因,我可以试着理解一下”。这种自我对话和调整,让我感觉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任由负面情绪吞噬。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向导,循序渐进地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解,如何更智慧地与孩子互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育儿道路上摸索的家长,我深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也尝试过不少方法,但《家长情绪管理:认知行为介入法的理论及应用》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精髓,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家长指导。作者非常巧妙地将CBT中的“自动思维”概念与家长的日常互动场景相结合,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在的想法是如何悄悄影响我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的。我曾经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却很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在沟通时过于焦虑,导致孩子难以接受?”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暂停”,在情绪涌上来时,给自己一点时间,审视自己的想法,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书中介绍的“行为激活”技巧,对于我这种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的家长尤其有帮助,它鼓励我去主动采取积极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情绪好转。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我如何管理情绪,更是帮助我重塑亲子沟通的模式,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是关于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家长情绪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止步于空泛的心理学理论,而是将CBT的原理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和技巧,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情绪 ABC 模型”的详细阐述,这个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事件(A)-信念(B)-情绪和行为(C)”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情绪反应。以前,我常常会陷入“孩子不听话就等于我教育失败”的死循环,导致情绪失控。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识别那些非理性信念,并尝试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观点去替代它们。例如,当孩子犯错时,我不再直接将其归结为自己的失败,而是尝试去分析事情的起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提供的“放松技巧”和“正念练习”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它们让我能够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避免做出冲动的决定。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伙伴,在陪伴我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让我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为我这个在家庭教育中挣扎的家长注入了一股清流。作者以一种极其友善和务实的方式,将认知行为介入法(CBT)这样一个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家长情绪管理的实践中。我一直以为CBT是需要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强大的普适性。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负面情绪,并非完全源于孩子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认知扭曲”在作祟。比如,我常常会因为孩子一时的调皮而过度解读,将其视为对我的“挑战”或“否定”,进而引发愤怒。这本书通过引导我识别和修正这些不合理的想法,教会我如何以更冷静、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行为。书中提供的“情绪记录表”和“应对策略清单”等工具,非常实用,让我能够具体地去实践书中的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论述,它提醒我,在管理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要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情绪奴隶,而是能够主动掌控自己情绪的“情绪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