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环,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服务于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社会工作》要全面服务于农村群众需求,推进社会工作发展,促进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以,本书结合理论探讨及实务工作介入的系统陈述,希望委身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同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创造出适合在地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情境模式,以便更好地建设农村社会。
作者简介
叶至诚
学历: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毕业
政治大学社会研究所
经历:普考社会行政类科及格
高考劳工行政类科及格
德育护专专任副教授
世新大学专任副教授
世新大学主任秘书
世新大学人事室主任
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秘书长
实践大学专任副教授兼主任秘书兼人力资源室主任
现任:敏惠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校长
中华民国社区协会秘书长
主要着作:
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 九七年一月 国立空中大学
现代社会与公民素养 九七年七月 秀威出版
社会福利概论 九八年二月 扬智出版社
社会工作概论 九八年八月 扬智出版社
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 九八年十月 秀威出版
社会科学概论 九九年二月 扬智出版社
老人福利服务 九九年五月 扬智出版社
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 九九年八月 秀威出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九九年十月 国立空中大学
老人福利国际借鑑 一○○年五月 秀威出版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第三版) 一○○年八月 商鼎出版公司
老人长照政策 一○一年三月 扬智出版社
出版心语
自序
第一章 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壹、农村社会工作的涵义
贰、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
参、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
肆、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
伍、农村社工的学科整合
第二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
壹、我国古代农村社会工作
贰、我国近代农村社会工作
参、借鑑台湾推动小康计画
肆、我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第三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
壹、农村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贰、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四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
壹、精神伦理建设
贰、经济生产建设
参、基础工程建设
肆、福利服务建设
第五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模式
壹、农村社会工作的模式
贰、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
参、农村社会工作的实例
肆、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
第六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过程
壹、农村社会工作规划阶段
贰、农村社会工作行动阶段
参、农村社会工作结束阶段
肆、农村社会工作评估阶段
第七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实施
壹、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
贰、农村的妇女社会工作
参、农村社工的服务内涵
肆、农村社会服务的推展
第八章 农村社会教育工作
壹、农村社会教育的理念
贰、农村社会教育的历史
参、农村社会教育的实例
肆、农村社会教育的策励
第九章 农村老人社会工作
壹、老人社区照顾的目标
贰、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
参、老人社区照顾的规划
肆、老人社区照顾的作为
第十章 农村再造工程
壹、农村再生政策的理念
贰、农村再生推动的机制
参、农村文化及特色建立
肆、农村服务人才的培育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
壹、农村社会工作的展开
贰、推动农村社工的经验
参、台湾富丽新农村建设
肆、农村社工的推动愿景
第十二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壹、我国农村工作的发展
贰、农村社工的现代使命
参、农村社会的安全保障
肆、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
参考书目
序言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环,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服务于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经济困难或生活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社会工作》要服务农民以应农村群众需求,裨益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建设。在农村开展社会工作,必须立足于农村实况,服务于农民需求,将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作为社会工作的切入点,落实服务工作的实效。《农村社会工作》採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及方法,从多元角度探索社会问题(包括农村贫困、老人、妇女、青年等)的原委,从而探讨如何借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能以协助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体现着专业者们对社会服务的热情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在台湾,农村不仅是农民生产与居住的场所,也是大多数其他非农民的活动空间。农村的功能从以往以生产为唯一目标,转而同时扮演着自然生存基本条件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保护、文化及人文景观的维护角色等。随着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化(rurality),形成农村机能的变迁,我们必须知道农村与整个农业、农民在地区、国家或全球分工的生产网络位置,以及它们对于农民生活的社会结构关系。也需要了解农村中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的网络关系,以及它们对于农村生活的影响。如此,农村社会工作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农村」、「农民」、「农业」有些什么意涵,或许才会周全、合宜。
《农村社会工作》是属于社会工作专业范畴之一。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连系,引导深入理解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关注民生、服务农民。学习农村社会工作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存关系,既能系统地梳理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环境,也能深入地认识农村社会工作各种理念、理论、价值观、实务模式和方法技巧等。旨在使阅读者能根据社会情境、历史分析,整合地思考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农村社会工作》结合理论探讨及实务工作的系统陈述,根据实务经验,希望委身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同好,经由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创造出适合在地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情境模式,以期达到:
第一,对于社工学系,增进于专业议题关照的高度。
第二,对于社工系老师,增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宽度。
第三,对于社工系学生,增进渠等生涯能力的深度。
第四,对于实务单位,增进中心于社会实践的广度。
第五,借由研议的成果,增进专业学术交流的厚度。
等宽泛功能,以便更好地建设农村社会,迈向「让每一个人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过生活」的福利社会。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与人民都不能够闭关自守。社会工作是起源西方国家的一种保护性社会制度安排,是其社会安全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引进这种专业助人的机制,但我们在引入其理论、方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中西社会的差异,积极探索我国社会工作在地化的道路;就是在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方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我们的社会。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在地化的实施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领域。过去我们的农产品,以供应内销为主,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产销方式、农家的生活型态,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将无可避免的冲击农民的想法及乡村生活的方式与品质,农村的结构都正面临全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农村社会工作重要的课题。当前,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议题转向「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区发展强调「资产(assets)」和「能力(capacity)」的充实(Kretzman & Mcknight, 1993)。资产建立(assets building)以「增强为本」的实务模式为基础,旨在发现及重新肯定个人能力、天赋、智慧、求生技能及志向,以及社区的共同财产和资源。爰此,农村社会工作结合地(自然资源)、景(景观资源)、人(人的资源)、文(文化资源)、及产(生产资源)等五项资源,注重对社区居民的直接服务,特别是从家庭、社区和个人的层面对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支援和帮助,强调的是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笔者任教大学校院已逾二十载,常期能体现韩愈所言「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将此专业知识扩及教室之外的社会大众,以能对社会教育略尽棉薄的贡献。盱衡我国社会进入全球化、专业化,不论是在专业服务或是培训人员方面,都需有能一窥农村服务领域全貌的关照,凡有志者皆可以一同朝向未来应建构的方向共同努力。为此,于所参与的中华社区发展协会倡议并推动,结合两岸大学校院共组「两岸青年志工农村社会服务队伍」,于二○一一年七月起分别于大陆安徽合肥市及黄山宏村,进行五所两岸高校的联合服务。为使助人专业得以永续,乃结合志工队伍的实践历程及专业学理,融合而为本书,以期能成为这项服务工作的参酌,在服务行动能提供其资讯的借鑑性,让学习者了解农村社会服务的最新学理与趋势。就此专业领域的引介,感谢中华社区发展协会的「青年志工服务团」、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实践大学出版组的玉成,方能完成这本着作。唯知识分子常以「金石之业」、「掷地有声」,以形容对论着的期许,本书距离该目标不知凡几。唯因忝列杏坛,虽自忖所学有限,腹笥甚俭,然常以先进师长之着作等身,为效尤的典范,乃不辞揣陋,敝帚呈现,尚祈教育先进及诸读者不吝赐正。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他眼中那片土地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农村这片土地深厚的眷恋和对农民朴实情感的尊重。他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解释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乡愁”和“人情”这些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元素的解读,这些非物质的财富,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既是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石,也可能是亟待保护和传承的文化瑰宝。书中对这些元素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另一重维度,不仅仅是解决物质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维护和重建农村社区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光碟中的内容,则像是为这些文字注入了灵魂,让我看到了那些散落在田埂上的老人,那些在小巷里奔跑的孩子,那些淳朴的面孔,以及社工们如何在其中穿针引线,播撒希望。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农村关系的著作。
评分我之前对农村社会工作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觉得它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帮扶工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农村社会工作是一门多么复杂而精深的学问。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理论框架,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到微观的社区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强调了理解农村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将这些因素与社会工作方法论紧密结合。书中对不同类型农村问题的分类和分析,让我对农村社会工作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例如,他对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全、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和实践模式,这些都让我感到振奋。光碟中的影像资料,更是让我对书中提及的案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那些社工们在艰苦条件下不懈努力的身影,那些在帮助下重拾生活信心的村民,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对农村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作者在书中不仅梳理了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他着眼于未来,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例如,关于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社会工作相结合,如何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以及如何提升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探讨,都非常有启发性。书中对于“社会创新”在农村的实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打破常规、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光碟中的案例,更是为这些创新理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让我看到了在不同地区,社会工作者们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的解决之道。这本书不仅适合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农村发展和基层治理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农村社会工作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农村社会工作”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沉重责任和巨大潜力。它并非是城市社工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农村独特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在地化”和“参与式”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农村社会工作,绝不能是自上而下的施予,而应是与农民群众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共同行动的过程。书中的理论框架清晰,逻辑严谨,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脱离实际,而是紧密结合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践经验。书中关于如何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如何动员社区资源、如何提升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论述,都非常有操作性。特别是关于“赋权”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弱势群体重新获得力量,自主解决自身问题。光碟中的内容,更是将这些理念具象化,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的社工们的身影,那些村民们充满希望的笑脸,都深深触动了我。这是一本能唤醒人内心深处责任感的书。
评分一本深入浅出的著作,让我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朴实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从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到留守妇女、返乡创业等,每一个议题都得到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讲述留守儿童问题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孩子们的孤独和成长困境,而是将其与农村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基层治理能力等宏观因素相结合,展现出问题的系统性。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极具启发性,作者通过真实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生动地展示了社工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农村居民带来改变。光碟的附赠更是锦上添花,里面丰富的影像资料和访谈内容,让书本的理论更加鲜活,也让我有机会“亲身”走进那些农村社区,感受那些真实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怀,一份对农村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