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全球化时代,心理学第三波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以「文化系统」的方式,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以帮助学者从事实征研究或实务应用。倘若华人心理学者能够吸纳西方文明的菁华,懂得如何以西方的科学哲学做为基础,建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则「道、儒、法、兵」的文化传统将转化成为一种「后现代的智慧」,可以让学者更清楚地了解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个体一生发展的历程,将重演种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而每个人每天不同时段在其生活世界中的行动,也将重演其个体发展的历程。
作者简介
黄光国
台北市人,出生于1945年11月6日。
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结合东、西方文化,以科学哲学做为基础,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
着有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曾获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三次,优良研究奖十余次,教育部国家讲座两次。
目前为国立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杰出人才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总统府国策顾问、海崃交流基金会顾问、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
相关着作
‧《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
‧《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
‧(Ed.)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1995.
‧《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征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反求诸己:现代社会中的修养》。台北:洪叶文化,2010。
‧《心理学的科学革命方案》。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
‧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 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Springer, 2012.
‧《社会科学的理路》(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2013。
‧《伦理疗癒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台北:心理出版社,2014。
1.「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后现代的智慧
壹、科学哲学的典范转移
贰、「支离破碎」的「实证研究」
参、「阴/阳」思维的「宇宙论」
肆、「悟」与「道」
伍、「沉思」与「冥思」
陆、多重哲学典范的研究取向
柒、后现代的智慧
2. 尽己:儒家伦理疗癒的理论
壹、儒家的伦理疗癒
贰、世界取向的初级反思
参、行动取向的次级反思
肆、主体取向的三级反思
3. 儒家文化中的伦理疗癒
壹、心理学的科学革命方案
贰、传统丧葬仪式中的哀悼经验
参、儒家的庶人伦理
肆、关系主义的「量化」与「质化」研究
伍、科学知识的三个层次
陆、受苦经验的诠释现象学
柒、价值中立的叙事谘商
捌、价值涉入的生涯谘商
玖、含摄文化的伦理疗癒
拾、关系脉络下的灵性因应
拾壹、天良与伦理疗癒
拾贰、结论
4. 华人组织中的阴/阳均衡与德性领导
壹、华人组织中策略管理的研究取径
贰、科学微世界与生活世界
参、〈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
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儒家与法家
伍、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儒家与法家
陆、阴/阳均衡的管理策略
柒、伦理领导
捌、结论: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5. 王道与霸术:儒家文化中的企业管理
壹、王永庆基本人格的形塑
贰、王道:台塑的企业精神
参、霸术:因道全法
肆、义、利之辨
伍、公、私之分
陆、尽人事,听天命
柒、「大我」:王永庆的终极关怀
捌、结论
6. 中国人的兵法与计策行为
壹、兵法与赛局
贰、中国社会中的「诡道」
参、兵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肆、兵家思想与计策行动
伍、结论:由传统到现在
自序
「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
我从1980年代投身于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以来,便一直认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西方心理学悬而未解的一项难题: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在德国莱比钖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开始用「科学方法」研究基本认知功能,而成为「科学心理学之父」。他很清楚地了解这种研究方法的侷限,所以在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冠以《生理心理学原理》之名(Wundt, 1874/1904)。为了要研究「人类智力与创造的高级形式」,他又以历史学的方法研究有关的文化议题,出版了二十卷的《民族心理学》(Volkerpsychogie)(Wundt, 1916)。
◈两种心理学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后不久,深受西方思潮影响的苏联心理学者维高斯基(Lev Vygotsky, 1896-1934),为了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在种族发生学上的不同,而在1927年区分为「基本」与「高等」心理历程的差异。接着,他又根据狄泰尔(Dilthey)和缪斯特堡(Munsterberg)在「自然的解释」和「人类行动的理解」之间所做的区分,将心理学区分为两种:「因果心理学」(causal psychology),是指一种探讨因果关系的自然科学;「意图心理学」(intentional psychology),则是指以探讨人类意图为主要内容的「灵性心理学」(spiritualistic psychology)(Vygotsky, 1927/1987)。维高斯基提倡「起源研究法」(genetic method),强调研究人类心理历程的发展,不但应包括微观起源(microgenetic)或个体起源(ontogenetic)的探究,同时还应当兼顾物种起源(phylogenetic)的社会历史分析。
维高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根植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在研究人类的心理历程时,必须同时关注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历史条件与历史过程。个体发生史(ontogeny)关心的是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之间,整个心智发展历程所涉及的改变。而文化则是整个社群在其历史过程中所创造之人为饰物(artifacts)的总和,它是一个社群所累积的人为饰物,也是人类(心智)发展的媒介(medium),更是人所特有的(species-specific)。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创造的各种艺术、运用的各式语言,都是人为饰物的不同类别。就这层意义而言,文化是「现在的历史」(history in the present)。作为心智之媒介(medium)的文化,其发展以及它在世世代代的繁衍、生产与再生产,都是人类独特的显着特征。
◈文化的过去
在物种起源史(phylogenesis)方面,维高斯基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分野在于高等心理功能的出现与发展。要了解人类与其他高等灵长类在物种发展史上的差异,就必须研究语言或文字的出现与使用、各种工具的创造、发明与使用,以及劳动形式的改变。此一部分的研究工作,涉及整个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在维高斯基的影响之下,文化心理学者柯尔(Cole, 1996)认为:成人过去的文化经历与限制,将透过社会化的历程而转移到新生儿身上,而成为新生儿在发展上的另一种文化条件。换言之,成人会根据其自身的文化经验所建构的世界,来创造与婴儿互动的环境。唯有拥有文化的人类能够回到「文化的过去」(culture past),并将其投射到未来;然后,再把这个概念上的未来带回现在,而构成新成员的社会文化条件。反过来说,文化的中介(cultural medium)使人类能将自身的过去,投射到下一代的未来。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借由文化来找到世代之间心理历程的连续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人本土心理学者要想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必须要先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在传说中,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孔子的弟子孟子,全力阐扬「义」的概念,荀子则主张「礼」,而构成「仁、义、礼」的伦理体系。法家思想以「法、术、势」为主要内容;稍后又有兵家思想。这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辩证性发展,后起的思想对先行的学说有批判的继承,也有创造的发展。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就是:「师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道德经》,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先礼而后法,失法而后术,失术而后势」,连「势」都派不上用场,最后只好以兵戎相见。
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兵」这一脉相承的思想发展,代表中华文化由圣入凡、由出世到入世的世俗化(secularization)历程。依这个顺序发展下来,就是华人所谓的「顺则凡」。而在道家思想中,则教导个人「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希望能够回到「与道同体」的境界,可以称之为「逆则仙」。
◈民族发展历程的重演
在「道、儒、法、兵」的文化传统影响之下,个人发展的历程,几乎是具体而微地重演了其民族发展的历程,甚至在一日之中的不同阶段,个人都可能重新经历「道、儒、法、兵」的不同境界。王阳明(1472-1528)讲过一段颇具启发性的话: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怍,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巖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箇羲皇已上人。」《传习录下》
王阳明所说的「羲皇世界」、「尧、舜世界」、「三代世界」、「春秋、战国世界」、「人消物尽世界」,和「道、儒、法、兵、佛」五家思想所要处理的人生境界,大体是互相对应的。即使今日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纷纷转变成为工商业社会之时,若仔细思考王阳明所讲的这段话,反倒令人觉得更为贴切。
用《知识与行动》一书的概念架构来看(黄光国,1995),文中那位「人」于清晨起床后,「神清气爽」,和家人相处,可能用源自于儒家的若干理念,经营出一幕「雍雍穆穆」的「尧、舜世界」。在现代的工商业社会里,各式各样的组织不断地生生灭灭,大多数的人也都必须置身于各种不同的组织之中。上班之后,在工作场合,有些华人组织的领导者可能用法家的理念来管理组织,企图营造出他们的「三代世界」。而其组织成员不论在组织内、外,都可能使用兵家的计策行为,和他人勾心斗角,营造出一幕幕的「春秋、战国世界」。下了班后,回到家,在「万物寝息,景象寂寥」的「人消物尽世界」里,他可能又「复归于朴」,回归道家或佛家境界,做个「羲皇已上人」。
◈「身─心─灵」一生的发展
王阳明的比喻,说明了继承华人文化传统的「人」,在一日之间可能具体而微地重演其民族发展的历程。不仅如此,这样的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也可能重演其民族发展的历程。
用立体的〈曼陀罗模型〉来看,王阳明所谓的「人」,应当是业已经历过儿童时期的「慾界」,而已进入到成人阶段的「色界」。他不仅「身─心─灵」三方面都已经发展成熟,而且能够运用源自中华文化传统的行动智慧,在生活中的不同场域,和与其关系不同的他人进行互动。
等到他迈入老年阶段的「无色界」,他可能会企图使用源自于道家的气功、太极拳、外丹功等,来维持「身─心─灵」的平衡,或使用禅坐、礼佛、唸经的方法,来祈求心灵的安顿。一旦这些努力都不再有效,佛教或道家的修养,也能够使他坦然面对人生大限,「复归于无极」;正如智侃禅师所说的:「撒手便行,古路坦然。」所以说,个体发展的历程(ontogenesis)具体而微地重演了(recapitulates)其民族发展的历程(phylogenesis)。
◈发展心理学的第三波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发展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大的典范移转:行为主义以实证主义强调的实征研究做为基础;认知心理学以后实证主义的先验理念论做为基础;本土心理学则是以批判实在论主张的先验实在论做为基础。在全球化时代中,发展本土心理学的目的,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Shweder et al., 1998),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一方面说明人类的普遍心智,另一方面则说明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特殊心态,以解决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undt)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并整合维高斯基(Vygotsky)所主张的两种心理学:「意图心理学」及「科学心理学」,以推动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典范转移。
基于这样的见解,在《儒家关系主义》一书的第四章中(黄光国,2009;Hwang, 2012),首先说明了我如何建构普世性的〈人情与面子〉之理论模型(Hwang, 1987);在该书第五章中,再进一步说明我如何以〈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做为基础,分析「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而构成一系列「含摄儒家文化的理论」,它们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文化型态学」(morphostasis),代表着儒家的「文化系统」(cultural system)。
在该书的其余各章中,我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如果研究者想探讨「文化和社会的交互作用」(socio-cultural interaction),则他可以考量时间和空间因素等「先行条件」(antecedent condition),而推导出他所关注的假设,并从事实征研究。
◈本书的结构
然而,单单只看儒家的文化系统,尚不足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全貌。为了说明我的论点,本书共蒐集了六篇论文:第一篇〈「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后现代的智慧〉一文,从《易经》与道家之「宇宙论」的对比,说明当前中华文化变迁的主要方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挥儒家文化传统善于包容之专长,充分吸纳西方文明之菁华。
第二篇〈尽己:儒家伦理疗癒的理论〉一文,是我以上述理念所建构出来的一种「含摄儒家文化的理论」,第三篇〈儒家文化中的伦理疗癒〉一文,则是该一理论的应用;两文合刊,旨在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立场:好的理论必然有好的应用。同样的,第四篇〈华人组织中的阴/阳均衡与德性领导〉一文,旨在建构「科学微世界」,借以说明:儒家文化中的法家领导及管理理论;第五篇〈王道与霸术:儒家文化中的企业管理〉一文,则在说明此一「科学微世界」在「生活世界」中的体现;而第六篇〈中国人的兵法与计策行为〉一文,也是此一思略之下所完成的作品。希望这本书的问世,对本土心理学未来的推广,起到枢纽性的作用。
国家讲座教授
黄光国
2014年1月
这本书《伦理疗愈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深邃且具挑战性的领域,它将“后现代智慧”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与“伦理疗愈”和“德性领导”这两个更具实践性的议题相结合。我个人对伦理的探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当我们面对日益复杂的伦理困境,以及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创伤时,如何寻找到一种有效的“疗愈”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德性领导”更是将伦理的视角延伸到了组织和社会的层面,探讨如何在领导实践中融入高尚的品格和价值观,以期达成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解读和构建“伦理疗愈”的理论框架的?后现代思潮往往强调解构、多元视角以及对宏大叙事的怀疑,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去建立一套可以被广泛接受,并且真正能触及心灵创伤的伦理疗愈体系呢?是会借鉴一些后现代的哲学思想,比如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还是会更侧重于现象学、解释学等方法来理解个体经验?同时,“德性领导”的部分,我预设作者会深入探讨,在后现代的社会结构下,传统的权力观和领导观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重塑一种更符合时代精神的领导模式。例如,是否会强调去中心化、赋权、以及鼓励批判性思维在领导力发展中的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在复杂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实践指导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窗口。
评分读完《伦理疗愈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的简介,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作者似乎是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哲学思辨的前沿——后现代主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如何疗愈内心的伤痛,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领导者。我非常期待书中能阐述后现代的视角如何为我们理解“伦理”带来新的维度。在后现代语境下,“真理”和“客观性”的边界变得模糊,一切似乎都可以被质疑和重新诠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伦理”是绝对的、普适的,还是相对的、情境化的?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们对传统伦理观的固有认知,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伦理的复杂性?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德性领导”的这一部分。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者仅仅停留在策略和技巧层面,而忽略了品格和道德的重要性。《伦理疗愈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似乎暗示着,真正的领导力,其根基在于深厚的德性。我猜测,书中会探讨如何在后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培养和践行一种“德性”。例如,是否会强调领导者的诚实、正直、同情心、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等品质?又或者,它会提出一种新的德性模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鼓励领导者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和坚定的道德立场。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精神独立和高尚品格的深刻对话。
评分一看到《伦理疗愈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这个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似乎是一本试图解决当下社会深层问题的书。特别是“伦理疗愈”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许多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感受到的焦虑和失落。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后现代智慧”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与“伦理疗愈”这样一个关乎个体心灵的议题联系起来的?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普适性价值观提出了质疑,那么,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我们如何去构建一种能够真正帮助人们修复心灵创伤的“伦理”框架?它是否会借鉴一些后现代的思想,比如对主体性的强调,对叙事疗法的运用,来提供一种新的疗愈思路? 而“德性领导”的视角,则进一步拓宽了这本书的深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下,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才是真正“有德性”的。这是否意味着领导者需要超越传统的等级观念,以更加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他人互动?又或者,它会强调领导者在信息爆炸和真假难辨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真理和正义?我猜测,作者可能会分析,在后现代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如何培养和展现出一种具有包容性和韧性的德性,从而引领团队和社会走向更加积极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保持精神独立和道德高尚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对《伦理疗愈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标题就充满了好奇。它似乎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既充满智慧又饱含人文关怀的领域。首先,“伦理疗愈”这个概念就十分引人注目。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境,精神创伤似乎无处不在。而“疗愈”一词,则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希望。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后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精神创伤的根源,并尝试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治疗的、更具哲学深度和伦理导向的疗愈方法。它会不会去探讨,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相对主义思潮下,我们如何还能找到一种有效的、能够触及个体深层需求的疗愈之道? 紧接着,“德性领导”的部分,则将话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和组织层面。我很好奇,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德性”会如何被重新定义?它是否会区别于传统的、可能带有教条色彩的道德观念,而更侧重于一种动态的、在实践中不断生长的品质?我设想,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当今时代的领导者,在面对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重塑时,如何才能展现出真正的“德性”。这本书或许会探讨,一种“德性领导”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特质,比如对他人福祉的关怀、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复杂局面下做出合乎道德的决策的能力。这本书听起来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力量的现代人的思想盛宴。
评分《伦理疗愈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了一幅关于如何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和方向的图景。首先,我对于“伦理疗愈”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在后现代社会,传统的道德框架正在受到挑战,各种价值观并存甚至冲突,这使得个体在面对伦理困境时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产生心理创伤。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创伤的根源,并探索出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拾精神力量的“疗愈”途径。它是否会借鉴后现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比如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对多元视角的肯定,来构建一种更加灵活和个体化的伦理疗愈模型? 而“德性领导”的部分,则将视野拓展到了社会和组织层面。我很好奇,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传统的领导力概念将如何被重塑?“德性”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个真正的“德性领导者”,不仅仅需要具备卓越的管理技能和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道德根基和品格。它是否会强调领导者的责任感、同情心、正直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这意味着什么?是鼓励领导者拥抱不确定性,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还是要求他们在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始终坚守道德底线?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关于如何在现代世界中,成为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品格的引领者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