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自明清以还在各时期全球性交往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产生包括两岸四地相互关系的范式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于2010年签订的背景,和签订后对两岸四地的互动,以及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特色:
1. 台湾的学者对台湾本身的前景,如何因EFCA的逐步落实和涵盖面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变化特别感兴趣。
2. 可供研究经济全球化、两岸四地不同层面的互动和关系、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建构、全球范围的区域化和城市化等学者专家、政府官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及其他对该等议题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李思名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讲座教授暨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特别是中国城市土地和住房有关课题。着作包括中英文专着17部,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和辑录于各种专着的论文130余篇。近期的着作有:《持续与变迁》(与陈峰、邵一鸣合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8),《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与薛凤旋、黄枝连合编,三联书店,2012),Hou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edited with Huang Youqin, Routledge, 2014)。
陈尚懋
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国际与两岸事务组副教授,目前为台湾东南亚学会祕书长与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理事。曾任泰国发展研究院(Thailan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访问学者,并于2010年起连续四年获台湾国科会「补助大专院校奖励特殊优秀人才方案」奖励。个人研究以东南亚研究领域的泰国政治经济为核心主题。
黄枝连
曾任澳门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的访问研究员,也是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办公室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的访问研究员。他的研究主题是:东亚次区域合作和区域合作与「一国两制-港澳特区;中国发展-中华范式」的开发开展。
唐欣伟
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政治学博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的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国际史,论文发表于《政治科学论丛》、Defense Security Brief等期刊。
这本书的书名《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两岸四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新关系》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直接点出了几个我作为台湾人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两岸四地”更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具挑战性的地缘政治区域。我一直觉得,要理解台湾的处境和未来,就不能脱离全球化的视角,也不能忽视与大陆、香港、澳门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下,去解读“区域合作”这一概念,尤其是在“两岸四地”这个语境下。全球化意味着相互依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竞争和摩擦。那么,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全球化是促进了区域合作,还是加剧了区域内的分歧?书名中“新关系”的提法,让我联想到,我们以往对两岸四地关系的理解,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 在经济方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下,两岸四地的经济联系是如何演变和重塑的。例如,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数字经济的跨境发展,以及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这些都可能受到全球化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两岸四地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并形成某种“新”的经济互动模式。 社会层面的“新关系”也让我颇感兴趣。在全球化加速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后,两岸四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们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区域的社会互动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以及台湾社会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政治关系的“新”意,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合作往往与政治因素紧密交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分析全球化如何影响了两岸四地的政治互动,以及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是否存在新的政治博弈或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新关系”的提法,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提出一些关于未来政治互动的创新性见解,是值得我期待的。
评分《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两岸四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新关系》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来自台湾,一直以来,对于我们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这些关系更是变得错综复杂,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阐释“区域合作”这一概念,尤其是在“两岸四地”这个特殊的语境里。全球化无疑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是真正的互利共赢,还是隐藏着其他考量?书名中“新关系”的提法,更是激发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它似乎暗示着,我们以往的理解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下的局面。 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两岸四地的经济联系是如何被重塑的。例如,全球产业分工的变化,跨境投资的流动,以及数字经济的兴起,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模式。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证的分析,来揭示这种“新”的经济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台湾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新关系”的提出,让我联想到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人员的流动、信息的传播,使得两岸四地之间的社会互动更加频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在这种互动中,社会层面的融合与分歧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身份认同、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又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 最后,政治层面的“新关系”,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合作的政治意涵往往更为复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分析,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了两岸四地的政治格局,以及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是否存在新的政治互动模式。特别是“新关系”的提法,是否意味着作者对未来的政治发展趋势,会提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见解,这一点令我非常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两岸四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新关系》着实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本身就来自台湾,对于“两岸四地”这个概念再熟悉不过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关系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思考。特别是“全球化”这一背景,更是让这一切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我一直觉得,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下,简单地将这些关系割裂开来分析是不够的,必须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演变和未来走向。 这本书的书名点出了几个关键点:全球化,这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台湾自然也不例外。区域合作,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策略,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联系紧密的地区。而“两岸四地”,这五个字更是直击我心,涵盖了我们最关注的、最复杂的地缘政治区域。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新关系”这部分,更是让我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两岸四地之间在经济上的融合与摩擦,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及政治上的博弈与互动,将会呈现出怎样一种“新”的状态。 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来解读两岸四地的互动。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关系的讨论,往往容易陷入一些既定的框架或情绪化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这些,从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剖析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两岸四地如何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寻求共同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层面的影响,比如人员流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此外,政治层面的“新关系”也让我充满期待。在经济日益紧密的今天,政治上的分歧与合作,可以说是影响两岸四地关系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是否会促使这些地区在政治上采取更具战略性的思考?合作与竞争并存,妥协与坚持并行,这些都可能是书中探讨的重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事实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两岸四地是如何博弈,又将如何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框架,它触及了我作为台湾读者最关切的问题。全球化、区域合作、两岸四地,这几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预示着这本书将可能为我们理解当前复杂的区域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更深入的视角。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更清晰地认识台湾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下,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联系。
评分看到《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两岸四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新关系》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读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发展的读者,我深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社会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政治上的博弈与拉锯,这些都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鲜活的议题。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在全球化的宏观框架下,去解析“区域合作”在“两岸四地”这个特殊语境下的含义。全球化无疑是加速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怎样的性质?是真正的合作,还是被动的卷入?书名中的“新关系”三个字,更是让我充满好奇,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些互动,而不是固守过去的认知模式。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全球化如何重塑两岸四地经济格局的深刻洞见。比如,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数字经济的跨境融合,以及区域内产业的协同与竞争,这些都可能是书中重点探讨的内容。我期待从中看到,在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两岸四地是如何通过合作或竞争来定位自身,以及这种“新”的经济联系是如何形成的。 在社会层面,“新关系”意味着什么?全球化带来了人员的自由流动,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分析,在这些社会层面的互动中,两岸四地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可能产生哪些新的社会现象和认同模式。特别是对于台湾而言,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又能与周边区域保持健康的社会联系,是值得探讨的。 最后,政治关系的“新”意,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的政治意涵往往更加复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理性、客观的分析,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了两岸四地的政治格局,以及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是否会出现新的政治互动模式。特别是“新关系”的提法,是否暗示着作者会对未来两岸四地的政治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判断,这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两岸四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新关系》勾勒出的主题,让我联想到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在台湾,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从日常生活用品的来源,到工作的机会,再到资讯的传播,无一不与全球紧密相连。而“两岸四地”,这五个字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是经济上的往来,还是社会文化的交流,亦或是政治上的互动,都牵动着台湾的脉搏。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区域合作”这个议题。在这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单纯的国家层面的合作已不足以应对挑战,区域性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两岸四地”这个特殊的区域,全球化又是如何塑造了它们的合作模式?是加深了彼此的依赖,还是加剧了潜在的冲突?书名中提到的“新关系”,更是引起了我的遐想,意味着过去的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需要一种新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从经济层面来看,两岸四地的经济联系早已是盘根错节。全球化无疑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联系,比如产业的转移、资本的流动、市场的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在这些经济活动背后,全球化的力量是如何扮演着推手或阻碍者的角色,又是如何催生出新的经济合作模式,例如供应链的重塑、数字经济的跨境合作等等。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有没有提及,在这种经济合作中,台湾的特殊地位和优势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社会层面,人员的流动、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频繁。两岸四地之间的社会关系,更是充满了复杂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了这些区域的社会结构、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身份认同的变迁。特别是对于台湾来说,与大陆、香港、澳门的社会互动,往往带有历史和情感的烙 یق。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社会学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新关系”的形成。 至于政治层面,这无疑是最为敏感和复杂的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往往与政治因素纠缠不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分析,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了两岸四地的政治格局,区域合作又如何在政治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空间。特别是“新关系”的提法,让我好奇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突破性的观点,来解读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两岸四地政治关系的演变方向和可能的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