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露德(Ruthanne Lum McCunn)
林露德出生于美国,父亲是苏格兰裔美国人,母亲是来自香港的华人。
1979年,出版第一本介绍华人历史的着作《在美华人史话》。从此,她以朴素的文笔刻画了一系列华人女性,她们一改往常文学作品中依附、懦弱的形象,展现了华人妇女在美国文学中的新形象。
1981年,出版第一本传记小说《千金》,在美国亚裔文化圈引起巨大反响。随后,《生还》、《华裔美国人肖像1828—1988年个人履历》、《木鱼歌》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无不寄托了林露德希望华人通过努力改变个人命运、实现社会价值的理想。
林露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品多建立在调研基础上。她的每部作品几乎都要花上7到10年时间来创作,这让她在新人辈出的华裔文坛并不显眼。直到2007年,林露德获得美国华人历史学会颁发的“苏萧佩琼精神奖”,才让很多人重新发现林露德这颗在华裔文学界并不耀眼,却始终默默散发光芒的星星。
译者简介
冯品佳
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英美文学博士(1994),现任交通大学外文系暨外国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合聘研究员,与中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曾任交通大学教务长,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外文系系主任,交大电影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Fulbright访问学者,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2004-2006, 2006-2008),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2),以及国科会外文学门召集人。
曾获得2007与2010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以及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2012)。
主要研究兴趣为英美小说,女性书写,离散文学与文化研究,少数族裔论述以及电影研究。论文发表于《欧美研究》、《中外文学》、《英美文学评论》、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Feminist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MELUS、Tamkang Review等国内外期刊。另着有中外专书数本;译着有Love以及《木鱼歌》两部小说。
译者序
虽然研究英美文学已经超过四分之一世纪,《木鱼歌》却只是我第二本小说译作。七年前第一次投身翻译就挑战莫莉生(Toni Morrison)的小说Love,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闭关一个月,完成我人生的第一本翻译小说,也让我体会到翻译工作之艰难,因此当时暗自下定决心绝不再涉足译界。但是在华裔美国文学界的几位老前辈热情的召唤之下,我利用教授休假的半年时间,义无反顾地投入另一个翻译计画,完成了《木鱼歌》的翻译。
如果说莫莉生充满诗意与黑人文化精神的文本对于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木鱼歌》三种不同的女性叙事声音更加让人绞尽脑汁。这来自三个不同的种族、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三位女性,各自拥有不同的「声音」。对于译者而言,如何能够有效呈现她们独特的个性,难度极高。然而我也意识到这是作者林露德的巧思,在这本历史小说里借由三位原本沉默无声的女性,共同建构出一个为官方历史所遗忘的华裔美国男性角色,不仅要为华裔美国发声,也延续了作者对于女性叙事一贯的关切。
虽然刘锦浓是个造就了佛罗里达州柑橘产业的传奇人物,《木鱼歌》对我而言不是歌功颂德、而是个创伤故事。小说中三位女性叙事者都遭受到不同的父权文化体制所箝制,再现了不同种族女性的生命创伤:心珠饱受命运折磨的故事代表传统中国农村女性的劳苦;作为虔诚的教徒,芬妮终身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而她充满文化优越感与自我欲求的声音也揭露以基督教立国的白人美国之基本矛盾;作为南方黑奴后裔的喜芭,她坎坷的人生则帮助读者连结到另一个历史时空,让我们意识到灭绝人性的奴隶制度在美国社会是如何留下难以抹灭的伤痕。
透过她们交替涌现的叙事,我们得以接近另一个受创的男性角色:刘锦浓生前死后都是个沉默的人物,即使在这本以他为主的《木鱼歌》中依然没有第一人称的声音。但是,这样刻意将他消音的叙事策略也格外突显出刘锦浓所遭遇的不公不义。
长年研究族裔文学的经验让我深刻体认文学蕴含不可磨灭的政治性,最好的文学作品也往往最能够发出正义之声。《木鱼歌》就是这样的作品。经由我的努力使得华语世界的读者也能阅读到这样优质的文本,这让作为译者的我深感荣幸。虽然在台湾译作并不列入学术成果,然而我不后悔将我休假的时光贡献给这个计画。翻译这本小说不但让我认识了另一群险些遭到历史洪流湮没的人物,更让我对于美国历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期望《木鱼歌》的读者也能透过我的翻译分享这些丰富的经验。
同时,此次翻译计画绝非我个人之力可成。我要感谢林露德与蔡女良女士多次提供各种译名的协助,也要谢谢我的助理颜佑蓉、邹惠瑛和刘雅郡小姐,以及钟政益先生协助校稿。特别要感谢雅郡,不但提供基督教的翻译名词,更帮忙翻译封底文字。她优美的译笔,让这本书添色不少。译稿完成之后尘封多时,在此要谢谢李有成先生的鼓励与书林在出版、编辑方面的协助,《木鱼歌》繁体字版才得以问世。
二○一三年于风城新竹
附记
小说大事记
1858刘锦浓出生,为学仪与心珠的三子,长子为维灼,次子维燃被迫让刘家大哥收养。
1868锦浓随四叔赴美。
1870-1876锦浓至麻省北亚当斯担任鞋厂工人,遇见芬妮,开始学习英文并信奉基督教,之后搬入芬妮家成为长工。学仪与心珠受兄嫂欺凌丧失家产,生活困苦。
1877 鞋厂华工罢工,锦浓失去收入。维灼赴金山工作,家乡旱灾,维灼次子出生时遭心珠闷死,以免又被大哥及大嫂收养。
1879 维灼长子小虎饿毙,心珠婆婆上吊变成厉鬼惩罚大哥与大嫂。维灼返乡,带回抽水马达,与父母开设橘子果园。
1885 芬妮父亲去世。锦浓计画与芬妮赴佛罗里达州迪蓝,但行前肺结核发作,濒临死亡边缘。
1886 锦浓病癒之后决定回中国佈道;芬妮南下迪蓝。
1889 锦浓在家人强迫娶妻之前逃走,故佈疑阵让家人以为他已身亡,家人也因此失去果园。锦浓为规避排华法案扮成商人回到美国,与芬妮团聚,并且与非裔工头吉姆与其妻喜芭成为朋友,并研发可抗霜害之新品种柑橘。
1902芬妮去世,锦浓获得遗产,继续研究新柑橘品种。
1904锦浓寄信回中国给守活寡的妻子爱玲,爱玲离开刘家,锦浓遭刘氏家族除名。
1914锦浓所培育之柑橘获奖,声名大噪,刘氏果园成为观光胜地。
1925锦浓去世。
1心珠︱中国,台山 1842~1870
我七岁冬天那一年被鬼魂打上了印记。一个鬼魂。我爷爷的鬼魂。
早在我出生之前,他就因为年纪大与吐血病卧病在床。从我会爬开始,我就成了他的腿。我跟在他的菸草后面,替他填满长长的竹烟筒上的烟锅头,因为觉得自己很重要而洋洋得意。当他抱怨太热的时候,我替他搧风。
他觉得太冷,我爬到棉被下面替他搓手脚取暖。他咳得面色发紫,暴露、跳动的青筋彷彿要从皮肤里蹦出来,我握着小拳头替他搥背。他叫我心珠,心里的珍珠。
每年秋天,河边吹来的风越来越冷冽,他就咳得更厉害;他那黄如旧象牙的皮肤因为高烧而涨红。我娘说那是因为从砖墙透过来的风,偷偷跑到他身体里去了:一定要逼他发汗,这样风才会从他的毛孔中排出来。
有三天三夜,她把我们所有的棉被和冬衣堆在他身上。她餵他喝姜蒜熬的汤。慢慢地,他烧退了。他的目光不再散涣无神。等他叫我替他拿烟筒,我听到烟锅头敲在被烟燻黑的墙上发出熟悉的喀喀声响,我知道我爷爷又回过神来了。
我七岁时,他一过中秋就开始发烧。那年收成特别好,地方上最大的地主雇了个戏班子和特技杂耍来庆祝。大家都去看表演,就连爷爷也去了。因为他走不动,他坐在椅子上去的。大我六岁的哥哥快跟我爹一般高壮,他和我爹合力扛着椅子。锣声响起、英雄高高站在台上的时候,我爷爷咧嘴笑了,露出没牙的牙龈。我最爱的是杂耍,接下来好几天我在爷爷的棉被上翻来滚去,东倒西歪学他们倒立和翻觔斗。
我年纪太小,不知道爷爷比以前病得更重。即便他眼白变黄,额头冒着油亮的汗珠,我都不担心。我们家的水牛,嘴里滴着成串透明又长又黏的口水,那才病得重咧!整个冬天哞哞哀鸣,吵得全村不得安眠,可是一到春天牠又上田去了,被我娘的汤药给医好了。
我娘的草药向来药到病除,我也不清楚送终的仪式,因此我娘替爷爷换上新衣服的时候我还为他高兴。我爹和我哥拿了六七片木板,安放在正厅的两个高架上,离爷爷的床不远,在祖宗供桌和前门之间。然后他们把爷爷放在木板上。虽然他困难地喘息,仅存微弱残声,我仍然认为他一定很快就会要他的烟筒了。
《木鱼歌》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很特别的“沉浸感”。一旦翻开,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它自己的世界,让人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烦恼。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微妙的情感变化,那种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的喜悦,那种因为一点误会而产生的失落,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于环境的描写,那种古朴的街景,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房屋,那种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致,都仿佛就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描写,而是让你能够细细品味,感受那种氛围。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幅画,一幅用文字描绘出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它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叙述,却有着一种让人沉醉的魔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内心也被那种宁静的氛围所感染,好像也被洗涤过一样。这本书,它真的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能够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平静。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那是一种淡淡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氛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进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让人的情绪也跟着起伏。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那种食物的味道,那种空气中的气味,那种光线的变化,都写得那么逼真,仿佛能够通过文字来感知。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描绘,而是让你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通过文字来体验人生的方式。它没有给我什么大道理,也没有给我什么励志的话语,但就是这种淡淡的,却让我受益匪浅。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懂得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突然一阵凉风吹过,带来一股清爽,又带着一丝淡淡的花香。它的叙事方式很独特,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像一条河流,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带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穿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情绪的捕捉,那种压抑在心底的无奈,那种渴望却又不敢触碰的爱意,那种在失去后的释然,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很多场景的转换,也处理得非常自然,就像是梦境的衔接,前一秒还在喧闹的市集,下一秒就置身于宁静的山林,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增添了一种迷幻的美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首诗,充满了意境和留白,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去体会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没有明确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让你自己去判断,去思考。我喜欢里面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过往的追忆,但不沉溺,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释怀。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叙述,却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平静了许多,好像被洗涤过一样。这本书,它真的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它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也没有去煽情,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真实的人生。书里的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些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快乐,有自己的小小的幸福,也有自己的小小的不甘。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于人际关系的描写,那种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羁绊,那种微妙的平衡,都写得特别细腻。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那种刀枪相见的情节,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情,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滋长的情感。我甚至在书里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看到了我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样子。这本书,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家人的爱,对亲情的珍视。它让我明白,生活最美好的样子,也许就在那些平淡的日常里,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刻的哲理,但它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感激。这本书,它真的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让我看到了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内心的某个角落。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它没有刻意去说教,也没有去安慰,只是用最真诚的笔触,去描绘那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于人物心灵成长的描写,那种从迷茫到坚定,那种从脆弱到坚强,都展现得非常自然,非常动人。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转变,而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经历情感的洗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在你失落的时候,默默陪伴在你身边的声音。它没有给我什么惊天动地的答案,但就是这种淡淡的,却让我感觉到了希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懂得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思想的启迪。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里面对于情感的描写,那种爱而不得的隐忍,那种默默付出的深情,那种在分离后的思念,都写得那么真实,那么动人。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就是这种淡淡的,却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感染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首低语,一种只有懂的人才能听懂的低语。它没有宏大的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是聚焦在几个普通人身上,讲述着他们平凡而又真实的人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沉静了许多,好像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温柔所包裹。这本书,它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像挖到了一块埋藏多年的宝藏。一开始被它的名字吸引,总觉得带点禅意,又有点古老的味道。翻开之后,哇,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一本正经的说教,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种感觉就像是坐在自家老厝的门口,听长辈们唠叨着过去的故事。书里的人物刻画得特别生动,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好人坏人,而是有着七情六欲,有优点也有缺点,让人觉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那种年代特有的物品,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都写得特别细致,就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让你慢慢品味。读着读着,我好像也回到了小时候,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但人情味却特别浓的年代。书里的一些对话,也很有意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学,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陷入沉思。我甚至在书里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曾经经历过的某些场景,某些感受,那种共鸣感是很强的。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类型,它会慢慢地在你的心里发酵,让你回味无穷。而且,它不是那种一本道到底的叙事,有时候会让你揣测,有时候会让你惊呼,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戏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幕会发生什么。总而言之,《木鱼歌》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世界。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的阁楼里,偶然翻到了一本旧相册,里面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带着点古朴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洒脱。它没有刻意去模仿谁,也没有去追求什么潮流,就是用自己最真诚的笔触,去书写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我特别欣赏里面对于人物命运的描绘,那种无奈的宿命感,那种不甘的抗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你看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即使如此,书中的人物依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努力地去生活,去爱,去感受。这种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没有给你明确的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寻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初读时,我以为它会是一个很沉重的故事,但越往后读,越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坚韧的力量。书中的人物,都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他们并没有被命运打垮,反而是在逆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我特别佩服里面的一些女性角色,她们在那个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拼尽全力。这种精神,真的很让人动容。而且,书里对于社会背景的描写,也特别到位,那种时代的变迁,那种人心的浮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记录历史,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记录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奋斗。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那些闪光点更加珍贵。我喜欢里面那种朴素的价值观,那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虽然生活不易,但他们依然努力地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去爱自己身边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充满了力量,好像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有再多的困难,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不能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这本书,它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评分《木鱼歌》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我以为它会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但越读越发现,里面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感暗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绪波动,那种因为一个眼神而产生的波澜,那种因为一句话而产生的误会,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命运。它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角色,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自己的挣扎和选择。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群像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盛宴,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这本书,它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