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道纷乱,抢劫、恃强凌弱之事时有所闻,学会反臂、提篮挂印与迷踪步等二十二式之后,即使「行走江湖」也不用怕被霸凌、欺侮。
最近随着电影「一代宗师」系列大受欢迎,不但炒热了咏春拳,「叶问」也像当年李小龙一样,成为人人皆知的「民族英雄」。很多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学武,殊不知电影中的动作都是套招,华丽有余而实用性不足,电视上的表演更是花拳绣腿,中看不重用,不可受到误导。
作者从小习武,跟随过多位名师,发现形意拳与八卦掌最实用,如能再学点擒拿术更佳。现代人却因工作繁忙,无法像从前一样专心练武,从小徒弟慢慢熬成武功高手、一代宗师。因此乃挑选形意拳精华,成为威勐的实用五行拳,「噼、钻、崩、砲、横」如电闪雷鸣,可以硬打硬进;再挑八卦掌实用八式「开山、奔雷、拂云、穿心、分水、火焰、广泽、旋风」,招招连绵不断,变化无穷;最后辑成独特的「乱世防身术22绝招」,包括反臂、搨掌等,四十多年来面对挑衅、比硬功从无败绩,即使年近八十,与中年人比「臂肘靠击」,就让对手痛倒在地,可见其威力,也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但要练成这种「不招不架,只有一下」且「一击而中」的武术,一定要从勤练基本功做起;之后再学形意拳、八卦掌,以及「乱世防身术22绝招」。但因此一武术很霸道,建议再学五禽戏与八段锦保健养生,并涉猎整骨与跌打损伤急救技术,才能达到「武艺」、「武学」境界。
学武的目的在防身,即使在乱军中也能从容脱困,但一定要慎用,切记切记!
作者简介
安强
湖北省英山县人 一九三五年生于北平市。世界新专(现为世新大学)三专第一届编採科毕业。
曾任世新助教、讲师,深受成舍我老校长赏识,提拔为世新董事。长期担任联合报记者、省府特派员,美国华侨国际日报驻台特派员兼分社主任,台湾立报副总编辑兼採访主任、公论报副总编辑兼採访中心主任、新产杂志社社长、国民金融杂志总编辑、地方事杂志社专栏作家等。
虽习武、练武近五十年,但低调沉潜,即使文化界好友亦少人知;现因年事已高,担心绝学失传才整理出版,希望有心人习练并宝贝使用。
自序:乱世防身术的重点在「一击而中」
防身最高境界在「不招不架,只有一下」 最担心一身绝学失传
前言:练好二十二式绝招,有备无患
现代社会有如乱世 先后拜过几位名家为师
轻松面对挑衅或切磋从无败绩 习武勤练基本功还有很多好处
练武必学跌打损伤急救
第一章 先练基本功:包括硬功与软功
包括内外功或软硬功两大类
练硬功的关键在「渗透力」
第一节 先练内功、柔软功
柔腰功:以练成「元宝腰」为原则
柔腿功:可分为五种
一、压腿 二、俯地柔腿 三、高踢腿
四、一字式柔腿 五、朝天蹬(蹬靴)
第二节 再练硬功、外功
腿步功
一、马裆步 二、弓箭步 三、红孩拜观音
四、虚步 五、丁步 六、蹴腿桩
手臂硬功
一、臂肘靠击 二、打沙袋 三、拉沙袋
四、石锁功 五、石担功 六、五指抓石
掌功
一、沙袋练掌 二、青石练掌
指功
一、简便练指 二、沙袋练指
三、金针指 四、虎爪掌
肩臀功
一、肩撞功(肩桩) 二、臀撞功(臀桩)
拍打功
一、拍打两臂 二、拍打两腿
三、拍击两胸、两脇与腹部 四、拍背部、头顶部
第二章 形意拳与八卦掌最实用
第一节 形意拳:势如疯虎、十分霸道
实用形意拳有「必胜拳」美称 据说为达摩首创、李飞羽定名
与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三大内家拳 「打人如亲嘴」,拳势威勐快速
以五行拳与十二形拳为主 练拳前先学「掸手」暖身法
实用五行拳
五行拳第一拳:噼拳 五行拳第二拳:钻拳
五行拳第三拳:崩拳 五行拳第四拳:砲拳
五行拳第五拳:横拳
第二节 八卦掌:能变拳为掌、一击而中
董海川依「圆」理将拳变掌 八大母掌名称各有不同
以步法灵活的实用八卦掌为佳 以蹚泥步最实用
实用八卦掌共有八式
一、开山掌 二、奔雷掌 三、拂云掌 四、穿心掌
五、分水掌 六、火焰掌 七、广泽掌 八、旋风掌
第三章 乱世防身术22绝招:一招定胜负、一击而中的独家武艺
以实用形意拳与八卦掌为本
一、反臂 二、搨掌 三、反手搨掌
四、提篮挂印 五、蟒蛇抬头 六、怀心腿
七、扁踩 八、燕子穿帘 九、跨虎登山
十、浪子踢球 十一、海底捞月 十二、虎扑
十三、捕快门 十四、噼山砲 十五、将军抱令
十六、貍猫上树 十七、八方陀螺 十八、败式
十九、鸳鸯腿 二十、风摆杨柳 二十一、神龙摆尾
二十二、迷踪步
第四章 以五禽戏、八段锦保健养生
第一节 华佗五禽戏
由先秦导引术衍生而来
须把握「形、神、意、气」要领
1.形:先学姿势 2.神:学其神态与神韵
3.意:要进入意境之中 4.气:即调整唿吸
先练预备式与站式五禽暖身操
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练功
一、虎戏:重在腹部运动,强壮五脏六腑,尤能强肝
虎戏能缓解腰背痛
二、鹿戏:扭动颈部、腰椎可益肾
鹿戏有助于缩小腰围
三、熊戏:强化下盘与腿力,活泼内脏
熊戏有助于调理脾胃
四、猿(猴)戏:左右屈体拉筋能活血强心
练猿戏增强心肺功能
五、鹤戏:展翅、舒腿、扩胸能益肺
伸展四肢能改善关节炎
收势:引气归元
第二节 八段锦
相传由「易筋经」演化而来 以柔和缓慢,松紧相合为特质
共八个动作分八阶段
预备式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三、调理脾胃须单举 四、五痨七伤往后瞧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收势:气息归元
结语:练武可防身、冻龄、长寿
自序
乱世防身术的重点在「一击而中」
近来,电影「一代宗师」大受欢迎,打响了咏春拳的知名度,也再度掀起国人的习武、「喜」武热潮;这种情况与当年李小龙的一系列电影掀起举世「中国功夫」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借着影视媒体的力量而让世人认识中国武术的奥妙,同时吸引年轻人习武强身,还能在纷乱的世道中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不肖者的威胁、霸凌,当然是好事,值得提倡。
防身最高境界在「不招不架,只有一下」
问题是对武术没有概念的人,往往误以为电影中的招式就是真功夫,真的可以赤手空拳对抗刀枪 棍棒,还可以飞檐走壁、来去自如;有些年轻人甚至学武侠小说中的情节,想跟武打明星学功夫,殊不知电影中的打斗招式都是设计好的,只是「套招」演练,配上声光动作,基本上都是「花拳绣腿」,只求好看、吸引人而已。换句话说,现在流行的所谓「功夫」或「中国功夫」,充其量只能称为「武术」;如果未勤练基本功,没有道德与文化上的修养,就无法达到「武艺」的境界,甚至无法实战、对敌,还可能因此伤身、影响健康。
现在世道纷乱,抢劫、恃强凌弱(如黑道围事)之事时有所闻,一不小心就可能遭殃。而我从小受到章回小说与武侠电影的影响,从青少年时期即开始拜师学艺(武艺),初学基本功与擒拿、柔道、西洋拳,直到师事夏正平之后,受到他的影响,才开始勤练「实用」拳法,特别是「形意拳」与「八卦掌」,而且每天勤练硬功夫(例如每天以手掌击石二百下以上)。夏师说:学武的最终目的在防身,而防身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招不架,只有一下」。也就是说,在面对强悍敌人、十分紧急、危急之际,出手时必须简单、直接、明快,且雷霆万钧,「只要一下」就「一击而中」,让歹徒屈服,不敢继续施暴,达到「全胜」目的。
但夏师也经常耳提面命,「实用」的武术霸气,除了平时要勤练硬功夫之外,也不能忽略基本功,尤其要注重文化修养,才能达到「武艺」的境界。数十年来我谨遵诸位恩师的教诲,不敢有所逾矩;期间当然不免碰到许多恶意挑衅者,我通常都以一招半式即让其折服,只有助人而未曾伤及无辜(实际情况将于内文中略述一二),差堪告慰。
我身高一百八十几公分,年轻时体重经常维持在九十六公斤左右,朋友常说我是「练武的料子」;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才有那么多武术名家愿意教我各门派的武艺。但体格魁梧者食量必大,我也不例外;在当联合报记者与中兴新村(省政府)特派员期间,由于每天东奔西跑,还要练功,每餐都要吃两个便当才能饱。退休以后热衷于旅游,经常与一些老朋友到大陆各地游山玩水,寻访名胜古蹟,经常一趟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结果年纪大、食量好反而惹祸,好几次因为食物中毒而进出医院(同行者因为吃得少,经常没事),动了几次手术,体力大不如前,深怕一身所学失传,因此一直希望将毕生的心得流传下去。
但亲朋好友多系文人,对我会武术已感到惊讶,还要出书更觉不可思议;内人更觉得无此必要,幸亏好友奚台阳、赖明佶(前台视文化公司副总经理,国语日报、中央日报总经理)及林铃塙社长多方协助,才得以如愿出版;尤其元神馆出版社林政颉编辑费心编整、拍照,动作示范廖宏基,以及协助拍摄光碟的齐医师,特此表示谢意。
最担心一身绝学失传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出版本书之初衷在于不愿一身所习的武学失传,尤其身处乱世,习此一击而中的武艺既可防身,还能在顷刻之间吓阻坏人之攻击,以便脱身。但武艺的基础在于「立即反应」,有赖于平时勤练,不仅初学者,连武术名家都必须勤练基本功。因此本书也介绍一些硬功、软功(如同暖身操)与实用招式,希望有助于有心学习者练习。必须强调的是,本人擅长的「乱世防身术」较具霸气,除非对敌,否则不可随便施展,以免伤人。此外,请注意,武艺再怎么高强也不敌枪炮,若面对持枪歹徒,还是不宜轻举妄动为要。
由于本书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武术名家而言,内容可能流于肤浅、不够深入,其中如有不够周延之处,还请行家指教并海涵。
防身最高境界在「不招不架,只有一下」
问题是对武术没有概念的人,往往误以为电影中的招式就是真功夫,真的可以赤手空拳对抗刀枪棍棒,还可以飞檐走壁、来去自如;有些年轻人甚至学武侠小说中的情节,想跟武打明星学功夫,殊不知电影中的打斗招式都是设计好的,只是「套招」演练,配上声光动作,基本上都是「花拳绣腿」,只求好看、吸引人而已。换句话说,现在流行的所谓「功夫」或「中国功夫」,充其量只能称为「武术」;如果未勤练基本功,没有道德与文化上的修养,就无法达到「武艺」的境界,甚至无法实战、对敌,还可能因此伤身、影响健康。
现在世道纷乱,抢劫、恃强凌弱(如黑道围事)之事时有所闻,一不小心就可能遭殃。而我从小受到章回小说与武侠电影的影响,从青少年时期即开始拜师学艺(武艺),初学基本功与擒拿、柔道、西洋拳,直到师事夏正平之后,受到他的影响,才开始勤练「实用」拳法,特别是「形意拳」与「八卦掌」,而且每天勤练硬功夫(例如每天以手掌击石二百下以上)。夏师说:学武的最终目的在防身,而防身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招不架,只有一下」。也就是说,在面对强悍敌人、十分紧急、危急之际,出手时必须简单、直接、明快,且雷霆万钧,「只要一下」就「一击而中」,让歹徒屈服,不敢继续施暴,达到「全胜」目的。
硬功-臂肘靠击
手腕到手肘的部分称为小臂,骨质坚硬,最适宜练这一招。不过比较起来,臂膀背面的外部较容易练,腕部内侧较柔嫩,必须坚定心志、恆心习练才能达到效果。
练法:
臂肘靠击分为臂、肘两部分。练臂时除了将大石侧立之外,也可选屋内樑柱、大树干或水泥电线桿,每天以左右两小臂靠击。每日两次,每次皆提劲各击若干下,按日加多。只要练的时间够久,自己都可以感觉到成效:两臂强壮,稍微用力敲打也不会痛。
肘部通常分为肘角(肘尖端)、肘内与肘外三部分,其练法与臂部相同,可以向樑柱或树干靠击。
一般而言,臂肘靠击每天至少要练三百下,以后再慢慢增加;练成后非常实用,既可有效防御,还能制敌机先,让挑衅者知难而退。本人就曾在游长江三崃时,与一练家子比划此一动作,结果对手痛得手臂举不起来。
注意:肘尖的力道极大,练习时要慢慢加大力量,练成后则要慎用,以免造成对手太大伤害。
拿到这本关于生存技能的书,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它的实用性。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卫技巧,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危险,更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一种负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内容非常贴近实战。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直白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地讲解了各种技巧。我注意到书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非常清晰,能够准确地展示每一个动作的关键细节,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肢体不太协调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尝试过学习一些其他的武术,但往往因为理解上的困难而半途而废。而这本书,却让我觉得触手可及。它并没有回避危险的可能性,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教导我们如何去预防和应对。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古老武术的书,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武术爱好者,但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却深深吸引了我。它没有像市面上许多速成教程那样,夸大其词地宣称能让你一夜之间成为武林高手,而是非常理性地阐述了每一种技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应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精妙招式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他不仅解释了动作的要领,还深入剖析了每个动作背后的原理,比如如何通过身体的协调性来产生最大的爆发力,或者如何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找到破绽并进行反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格斗技巧,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读完一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模仿,更是精神上的领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在面对挑战时该如何保持冷静和沉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硬皮封面,纸张厚实且带有淡淡的油墨香,一看就知是精心制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似乎预示着内容也同样分量十足。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那个暗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久远的传说。翻开扉页,那流畅的字体,清爽的排版,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我通常会先浏览一下目录,看看章节的划分是否清晰,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循序渐进,让人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且,它不像有些书那样充斥着各种华而不实的修饰词,而是用一种朴实而有力的语言来描述,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的抒情和渲染,更多的是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即使是在描述一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作者的笔调也保持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所传达的知识,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验证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势”的解读。在很多武术作品中,“势”往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将“势”与实际的攻防结合起来,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他讲解了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地形、角度以及对手的动作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势”,并在瞬间将其转化为攻击或防御的力量。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之一。
评分我对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印象深刻。那个带有历史感的图腾,搭配上苍劲有力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劣质纸。我习惯性地先浏览一下前言,作者在其中表达了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和传承的责任感,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应变”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几招固定的动作,而是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技巧。这种强调“活学活用”的教学理念,对于我这样动手能力不强,但又渴望掌握一些实用技能的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