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经 王宗岳阴符枪谱 戚继光拳经》是对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戚继光拳经等的研究。唐豪是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足迄今唯一一位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做过系统整理的学者。深入认识他的开拓精沖和学术成就,把他所汲汲开创的武术学业继承下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宗岳考目录
王宗岳的姓氏
王宗岳的传受源流
王宗岳的籍贯
王宗岳的时代
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的附会
阴符枪是山右王先生发明的
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
陈沟的春秋刀王宗岳也兼得其传
王宗岳是怎样一个人物
《太极拳经》是否王宗岳的着作
王宗岳《太极拳经》的一部附会于张三丰的来由
王宗岳太极拳经目录
太极拳经(王宗岳)
一、十一势论
二、太极拳论
三、太极拳解
四、十三势歌
五、打手歌
六、十三势行工心解
七、十三势名目
厂本《太极拳经》校订记(唐豪)
各本《太极拳经》文字同异之原因(唐豪)
关于《太极拳经》(唐豪)
一、太极拳经命名的来由及其篇名
二、参校各本的说明
三、拳经各篇的排列与标题
四、拳经中的两节註
五、文、百、容三本比较他本多出的歌、诀、文
六、十三势名目的说明与研究
阴符枪谱目录
一、阴符枪诀六则
二、上平势七则
三、中平势十三则
四、下平势十一则
五、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十七则
六、阴符枪七绝四首
戚继光拳经目录
戚继光拳经的研究及其评价
一、戚氏以前的拳法
二、戚氏当时的拳法
三、受戚氏拳经影响的近代拳法
四、戚氏之所以编拳经
五、重立势,斥花法的拳经
六、戚氏的学拳标准与其实验主义
七、戚氏拳经的现代评价
八、结论
拳经
一、捷要篇
二、图势
推荐序
略知太极拳史和武术史的人士,对唐豪先生必不陌生。
唐豪(一八九七--一九五九),字范生,号棣华,江苏省吴县人。幼年家贫,十余岁时即失学到上海谋生,得从山东省德州名拳师刘震南生生学习六合拳。后任上海尚公小学校长,即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在去日本学习政法期间兼习柔道与噼刺。回国后,应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的邀请任编审处处长。在此期间曾多次赴湖北省武当山、河南省少林寺、温县陈家沟等地考察,着文阐明少林拳始于达摩,太极拳源于张三丰都是后人附会之说,在武术界及太极拳界影响很大。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唐先生曾任华东政法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调国家体委任顾问,专心研究中国武术史和体育史,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计八辑。一九五九年因病逝世。
唐豪先生是我国武术史学科、太极拳史学科先驱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中央国术馆任职时,就大力提倡研究武术要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传统武术,反对花拳绣腿式的虚假套路。他在《武艺丛书‧自序》中声称:「武术界中……以口头或着作广传其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谬论,毒害了中国一部分人的思想与行动。」为了反对这些不良倾向,他自一九三○年即投入中国武术史的研究之中,先后选成《手臂余谈》、《太极拳与内家拳》、《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的研究》、《戚继光拳经》、《廉让堂太极拳谱考释》、《中国武艺图籍考》等专着或论文。由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知识渊博,对中国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丰厚成就。
遗憾的是一九四九年之后,唐豪先生早年着作大都未曾再版,致使读者有望洋兴叹之感。所幸近年山西科技出版社为了「裨益当世和后学,使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不息」,不遗余力地搜求、整理出版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武术典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众多读者的赞许和欢迎。继客岁太极拳史论家「徐震文丛」出版后,今年,又将唐豪遗作分编出版。因为唐豪遗作比较分散,不易收集,承蒙上海金仁霖、李子清、顾元庄诸位先生大力协助,将珍藏多年的唐氏遗作献出,共襄盛举,「唐豪文丛」才得问世,既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研究资料,也使唐氏遗作不致因时光迁移而湮没。
这套丛书不是按原作面世先后顺序编排,而是按内容分类,方便读者购阅。其要目如下:
《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戚继光拳经》、《太极拳与内家拳》、《内家拳》、《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国武艺图籍考》、《清代射艺丛书》、《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中国古佚剑法》、《行健斋随笔》、《唐豪太极少林考》。
《唐豪太极少林考》中的《角觚》、《角抵半解》、《太刀》、《王寅》、《旧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等文,为上海林子清先生提供。林先生早年曾随徐震先生学习武派太极拳。在他的大力协助下,山西科技出版社于二○○六年出版了「徐震文丛」。林先生与唐豪先生也是旧识,这次为赞助「唐豪文丛」的出版,提供了上述佚文。
太极少林考中,《中国医疗体育概况》为唐氏生前好友顾留馨先生的哲嗣顾元庄先生提供。
继「徐震文丛」出版之后,「唐豪文丛」也得以面世,有益于中国武术史和太极拳史的研究,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受时代影响及掌握资料不同,唐豪先生早年提出的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之说,当时就受到其他研究者的质疑,迄今仍有不少人士认为唐氏此说过于武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太极拳的起源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唐豪先生重视实地考察,认真收集史料予以研究的朴实学风,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吴文翰 于北京燕居斋
于「武艺丛书」的感言
「清算整理」,一切理论全需要「清算」,全需要「整理」的,目前,「武艺」这一部门当然也没有例外。「武艺丛书」的产出,就是企图负起这点任务。
把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种种关于武艺的谬说,或者竟利用这谬说作烟幕,掩护自己「安身立命」企图者们的狂言,作一度「清算」;同时还要把前代遗留下来「武艺」上的东西——合理的使它存在,不合理的要无怜惜地剔除出来,扬弃了它——作一度新的整理和估价。更要指明的是:所谓「武艺」本身在人类历史进展上,目前以至将来的社会,它应该佔着怎样的位置和价值?这样明了了以后,我们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带有科学性的实践标准,才不至于盲目地努力,从实践中可以更接近地证明了所谓「武艺」的价值在哪里。
这工作是必要的!不是吗?
《少林武当考》、《太极拳与内家拳》,这也是本丛书编着者,两部关于「武艺」考证的着作,顺便提在这里的,就是从这两部书里,我们已经看得出作者过去对于「武艺」着述是怎样的忠实,起始用了作武艺书者不会用过的方法,开了一条新路,来阐明了一切。虽然当时曾受了一些庸俗的「把势匠」和「老古董」之流的不满,但这又成功了什么呢?他们除开信口说些侮蔑诋毁的乱言以外,公开论战的文字却没见他们产出一篇,无疑这是「清算」引起了他们护短的羞愤而已。
我是同意范生君这工作,凡进步而有志于「武艺」研求的,如果不甘心在一些暗昧欺骗的牛角里摸索的同志们,一定也该同意的!
「武艺丛书」刊行起始,写了这点文字,就算作它的「发轫礼」。
一九三五年九月九日 刘蔚天记
本来打算做篇自序,说明刊行武艺丛书的意旨,如今刘兄蔚天,在他送吾的礼物中,替吾把「清算」、「整理」两大目的,举了出来,那么,吾何必再说累赘话呢?
过去,吾之研究武艺,在购求图书方面,所费的代价甚鉅,所得的材料甚微,因之,发愿要印一部「武艺丛书」,以便同好者的参考;故丛书之中,除了自己的着述而外,一部分纯是素材,这是要附在这里说明的。
一九三五年九月九日 唐豪附记
前言
本工作室收集到一份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版的《体育报》(今《中国体育报》),上面刊登了唐豪先生逝世的消息,全文如下:
本报讯 国家体委运动技术委员会委员唐豪同志,在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日因患支气管炎哮喘唿吸衰竭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一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时,国家体委在嘉兴寺举行了公祭。会上由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同志代表机关全体同志献花圈,运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任山同志介绍了唐豪同志的生前事蹟。参加公祭的有唐豪同志的生前亲友和国家体委机关的一百多人。公祭后已移灵八宝山安葬。
唐豪同志曾多年从事司法及教育工作。一九一九年参加上海救国十人团积极宣传抗日;一九二七年受国民党迫害逃往日本留学,回国后仍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一九三二年在上海法政大学,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大游行被推选为法律委员会副委员长。并曾为「七君子」史良等同志在法庭进行法律辩护,与国民党反共法律作了多年政治斗争。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公安局法律顾问,华东检察署调研室主任,华东行攻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于一九五四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从这份报导对唐豪先生四十年人生经历的追述上,人们看不出这位「国家体委运动委员会委员」同「体育运动技术」(更不要说「武术」了)之间,存在哪怕一丝一毫的联系,这真是令人费解!一代学人倾心从事的学术和他学术生涯的华彩乐章,竟被上述三九三字由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导盖棺论定,抹杀殆尽。联想到一九四九年之后,唐豪先生早年着作大都未曾再版(吴文翰先生语)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学者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学科整体的悲哀。
然而,唐豪先生其人其事,是不可能被如此抹杀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武术学会委员、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有着客观且精到的评论,马教授说:
「我们一直为当代武术界出现过唐豪(字范生,号棣华)先生这样的武术家而感到庆幸,感到荣耀。他是杰出的律师,是学养宏深的文史专家,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同时,又是武术家,是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唐豪先生是迄今唯一一位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做过系统料理的学者。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唐豪先生发表的《中国武艺图籍考》及其《补篇》,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和许多论文专着,是二十世纪武术史和民族体育的画时代的着作,也是武术目录学和文献学的创轫奠基之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着作也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失,这其实很正常,我们既不必为贤者讳,也不必横加指议,重要的是深入认识他的开拓精神和学术成就,学习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武术识见,把他所汲汲开创的武术学业继承下来,并不断加以恢宏发扬。对武术和民族体育史来说,这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遗憾的是,唐先生所开创的武术文献学和目录学,在唐先生以后竟成了一门『绝学』,不但后无来者,而且连他的着作也差不多成了无人问津的尘封之物,更不要说整理出版了。这是一个耐人深思的现象。深入地探索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研究当代武术为什么不断萎缩衰变而无所适从的原因,对分析武术理论不断浅薄化的原因,肯定大有帮助。」
(马明达《说剑丛稿》)
本工作室同仁,深以马教授之言为然,这也是本套《唐豪文丛》之所以会编辑和出版的大背景与初衷。
唐先生的离去,至今已经快五十年了,武术史学界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他的人,大概谁都不能无视唐豪先生的存在,泼脏水也好,唱赞歌也罢,他都是「我国现代武术史上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顾元庄先生语),为学而能如此,当复何憾!
从上文《体育报》近五十年前的报导中,我们知道唐先生被「移灵八宝山安葬」。光阴荏苒,世事变迁,唐先生的墓葬是否安然不得而知,而此套丛书,就权作我们心底为唐先生再树的一块墓碑罢。
本书出版尚有若干事宜需同唐氏后人接洽,唐先生身后萧条,本工作室曾多次托人寻找先生的后人唐世敏女士未果。现书数语,留此存照,以为日后联系之凭证也。
本书编辑出版得金仁霖、林子清、吴文翰、顾元庄诸位先生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瀚海工作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