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将医疗互动视为「表演」带来完善的医疗结果 我是一位临床心理师,我的专长之一即是在「如何与人沟通」。事实上,在医疗场域中服务多年的我,看着许许多多医病互动的过程,深深地感觉到,这些过程的确就像是一出又一出的人生剧码在上演。虽然剧目有喜有悲,但可惜的是,许多悲剧的产生往往不在于医学的知识能力与资源不足,而在于医病沟通的过程出现令人遗憾的障碍。
本书作者致力于「医疗表演学」,其实就很精准地说明了在医病关系中,医疗人员(尤其是医师)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在「医疗现场便是由医师与护士、病患共同演出。医师和护士努力贡献医学与看护的知识能力,病患及其家族则是积极配合医疗人员,参与医疗过程」。也就是说,倘若在医病互动中,医疗人员与病人家属各司其职,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医疗的结果自然而然地会满足每个人的期待与要求。
本书中所谓的「医疗表演学」, 强调的是一种「Performance」。这个英文单字可以说是「表演」,彷彿医病双方在同一个舞台上,彼此互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但也可以说成是「表现」,就像是在检验医病各方,何者较佳、何者较差。
很明显地,在现今个人权益意识高涨的时代里,医疗互动常用「表现」来衡量、思考。然而,我个人认为,唯有将医疗互动的「Performance」如同本书所说,视为「表演」,才能让每一出在此舞台上的戏,完整呈现。其中,没有谁对、谁错!仅有成长、改变、欢笑与泪水。我诚挚与所有的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杨启正
(本文作者为长庚大学行为科学所 助理教授)
推荐序2
台湾医学教育的标准化病人 病人最需要医师什么帮助呢?医疗的知识与技能必不能免。但不是所有的疾病医师都可解决,太多的是医师无法解决的困难与疾病。当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医师还可给病人甚么呢?医师照顾的不是病人的器官,而是病人这个“人”以及其周边关怀的家人与朋友,所以医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更需要专业的态度,医师的人文关怀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
医师人文关怀的养成,除了平时自我修为,信念的坚持、视病如亲的胸襟都可借由典范的学习、人文活动的感动等,内化为自己热爱人类,感受病患苦痛而形成一种高贵的情操。
内化的品德表现在外的方法,除了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气质外,更需要的是实际演练与操作。借用在真实情况下,真正的病人去训练医师不仅不合理,更显得危险。所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于焉诞生。
标准化病人于美加各地使用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台湾自2006年以后各医学校院陆续成立标准化病人团队,把标准化病人应用在医师、医学生以及各医事人员养成的评量与教学上。经过几年的测试与应用,2011年正式应用于全国医学校院联合临床测试中。
台湾标准化病人的成员大多数是以志工的形态出现。经过专业老师的训练、模拟演出教案剧本中的病患形象。这是一种在有规范下的专业表演,以达到剧本中老师欲评量学生态度的能力为目标。在自我要求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下,达到一致性的演出要求,并以达到符合考题老师可以评量为目的。经过几年的养成训练,标准化病人的规模初具成型。2010年标准化病人成立「台湾标准化病人协会」,努力培训标准化病人,研究增进演出能力,作为各医学校院研讨、互动与应用的交流平台。更努力培训标准化病人训练师、讲师以传承、延续标准化病人的经验。汇聚标准化病人的联系,建立标准化病人及训练师人力库,作为各校院及社会广为应用。
《赢得病患信任的问诊术》一书内容精辟,没有太多的理论,大都为作者对现代病患与医师互动实况的观察与心得。是医学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医病互动相当值得参考与借镜的作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医事工作同仁体会病患的需求与自我的立场,达到医病双赢的目标。
曾庆煌
(本文作者为台湾标准化病人协会理事长)
推荐序3
促进医病沟通关怀,又一个新领域的开始 从事医疗临床工作,晃眼间已进入三十个年头。在这期间,一路看着小病人,多少总会遇到自己在看诊中与小病人的家属沟通不顺,留下不是很愉快地回忆,因此,一路也不断的思考着如何能够增进自己的沟通技巧,并且当遇到看诊不如预期时,自己情绪的起伏能够不要那么的动盪,而影响到专业的判断。
全民健保实施以后,随着医疗大环境的结构改变,简单的医师与病人的双方关系转变成多方的关系,加上科技的进步、资讯的发达等等因素,使得原本相当单纯的医病关系,变得复杂又紧张,医病纠纷变得频繁又严重。
有幸,于2012年与《医疗促进沟通调解》(原水出版)作者、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教授和田仁孝教授相识,并观摩学习到现今日本已经发展成熟之医疗促进沟通关怀调解的理念与在医院内实际运作的非凡成效,目前已由我与李诗应医师(我先生)在台湾积极推广中。就在此时,接触到这本书,仔细地阅读,心中越悸动,有此书真的是如虎添翼。
医病关系建立的第一步就是在沟通上,沟通技巧的理论与原则很容易吸收,但是要做到身体力行却是要经过不断的思考与演练才能够达成,而且更需要时间的淬炼才能够炉火纯青。而在此书俱足了这两个重要的内涵:理论原则的说明与案例的演练,不但可以透过本书的案例,自己在家阅读思考外,更可以与他人一起实际演练来精进沟通的技巧,因此,我非常乐意推荐此书给所有关心医病关系的朋友们,更感谢出版社让我第一时间阅读这本书,真是如获至宝,受益良多。
陈永绮
本文作者为:
书田诊所小儿科主任医师
陈忠纯纪念促进医病关系教育公益信託推广会会长
《医疗促进沟通调解》总策划 (原水文化出版)
着有:《当医疗遇上冲突纠纷,诉讼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原水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