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良好的教育,在于观念的通达/陈之华(亲子教育作家) 记得几年前,一位在台师大欧洲研究所任教的长辈,邀我为他班上的研究生做一场专题讲座。那天讲课结束后,这位长辈很好心地跟我说:「之华,妳两个小时讲了这么多,速度又快,这样会让自己太累了!」
当时,我只是点头微笑回应了他;这位长辈不论说话或动作都不算快速,与他相较之下,我确实讲话快得多。但,为什么会快?因为我只有这节课可以分享,总希望「不误人子弟」,能多讲一点,就多讲些。
不过,一提起说话速度,我大概真的属于一般人频率,这在我后来与洪兰老师同台座谈时,就更加确认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年,我和洪兰老师在台北国际书展一起 出席讲座,老师提到自己说话的速度之快,大约一分钟可说上多少字数,这绝对超越一般人,连她先生曾志朗部长也望尘莫及。洪兰老师说,自己实在有太多要分享 的,当然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多的观念传达出去。当时坐在她侧边的我就在心底微微笑,因为想起了自己在台师大想要快快讲、多分享的经验。
直率、快语、效益,应该是洪兰老师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她总能妥善具效能地安排每日的时间,让自己拥有极高的「产值」与执行力,这是我做晚辈的远远不及之处。
若从比较新生世代的视角来看,洪兰老师可算是充满「热血」的代表人物,尤其她在过往十多年来马不停蹄的在各地分享教育观念,许多偏乡学校都有她的足迹, 连我多次在不同地区演讲时,都会听到当地教职人员对于洪兰老师不辞辛劳上山下海而佩服不已。还有一年,我应邀到马来西亚演讲,竟也听到当地筹办活动人员提 起洪兰老师的热情与行动力;他们说,老师的行程很忙,但愿意专门到大马演讲,一下飞机就赶来讲,讲完后又赶着走,让他们好感动。
只要 谈起教育观念,洪兰老师总能以专长的科学智识加上丰富的人生经验与观察,一针见血、直入核心的提出针砭之道。她的专栏与专文,遍佈各大报章杂志,而后又分 别在不同时期集结成书,我书架上光是远流出版的洪兰老师【讲理就好】系列,就多达六、七本。这次大陆着名的教育专家尹建莉女士,将洪兰老师所出版书中的许 多精华文章,汇编成此书,让我又一次有机会捧读老师多年来谆谆阐述的好观念。
洪兰老师指出了大脑的可塑性,强调「身教、家教、阅读」的重要性;而我也总是认为,这些理念,正是做父母的我们在养育孩子时,最能掌握的基本功。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其实无法主导他们的未来,但却能让他们在成长中,看见并学习我们的身影。我们是怎么样的人,无论是价值观、行为模式还是教养方法,都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希望或选择排斥成为和我们相类似的人。
现在人多数喜欢谈「投资」,我觉得生活与教养,应该是一种稳赚不赔的好事业,这是一项明显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投资报酬现象。但,该如何种?又该如何种得好?这实在一直考验着父母的神经,冲击着父母的智慧,让许多父母长期处于焦虑不堪的困境。
因此,父母亲也一起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透过更多好书、文章,撷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再从自身家庭的生活教养中,反思、内化成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有机会站在教养的巨人肩膀上,使子女培育之路,显得更为从容、智慧,让自己成为懂得聆听、引导的开明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培育出好孩子,我也相信「好孩子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教育这门课,有时候确实比登天还难;因为良好的教育,在于观念的通达,一 旦观念通达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就会开阔、正确,而教养的方式就会很自然地融入在与孩子一起的生活环境里,也就能很自然地实践「生活即教育」的优 质概念。
集结洪兰老师众多好文的这本书,确实值得大家一读再读,其中的好观念以及许多提示与分析,一定可以让父母在陪着孩子成长的教养路上,走得宽心、开心,也会看到令人欣慰、喜悦的成果。
主编的话
这本书的由来和价值/尹建莉 洪兰教授在台湾知名度很高。从学术地位来讲,她是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权威,担任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在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任 职。但她的「出名」也许更多地是由于她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她在行政院、教育部及各相关民间机构担任二十多种社会职务,这些职务于她来说不是仅挂个头衔,而 是意味着一项工作、一种责任。她把自己的专业研究和学识,还原为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关注、具体指导,为推动教育的进步不遗余力,在台湾社会,尤其在教育界, 有相当的影响力。
洪兰教授的工作量惊人:在两所大学任教,先后主持过十多个大型课题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译作超过五 十本;经常到世界各地开会、发表演讲,往来于大陆和台湾两地,进行文化交流,在台湾本土亦不时地深入各地进行调研,到中小学演讲,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 此外,她还针对各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教育问题,每月给十家报纸杂志写专栏文章。
有限的时间如何容纳这么大的工作量?洪教授给我讲了两件 小事:一是她任教的大学新办公楼启用时,校方让她选一间办公室,她选了离洗手间最近的;因为厕所不得不上,但是花在走到厕所的时间却是可以节省的。二是为 了节省清理厨房的时间,她早上总是蒸馒头吃。她把时间节俭到了极致,所以,这些年下来,仅她给报纸杂志专栏所写的文章,就结集出版了十多本书。
我和洪教授第一次见面是在二○一一年夏天,台北。我们未曾谋面时,就彼此读过对方的作品。虽然我们研究的专业领域不同,但写作的着眼点都在教育上,服务 的落脚点都在现实生活中,而且我们从彼此的作品中找到共有的观点,获得了共鸣。所以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台湾出版发行时,洪兰教授写了热情洋溢的推 荐语,给予高度评价,甚至为每篇文章写了点评。而我在读她的书时,亦觉光华烁烁,时有赞叹和心动。
教育学是一门边界模煳的学问,心理 学是一门尚且幼稚的科学,它们研究的层面主要在「思想」和「现象」上;所以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释有时会力不从心。比如社会上流传的「右脑开发」,从手段来 看,教育学和心理学可以判断其欺骗性,但为什么是欺骗,则拿不出实证。洪教授则恰好用她的脑神经科学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这种「佐证」力,经常在她的专 栏文章中体现出来。她就像一位渊博的向导,以专业知识引导大家避开陷阱,安全地踏上正确教育的大道。
洪兰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学者,她努力向公众传播有关大脑的知识,把科学教育思想传播给公众。她敢于批判现实,不怕得罪相关利益集团,从她的文章中处处可看到她在用科学为真理和民众说话,看到她的无私无畏。
走进任何一家书店,都可以看到洪兰教授的这些教育科普书总在醒目的地方陈列。它们通俗易懂,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台湾非常受欢迎。我在一本又一本 地翻阅这些书时,常有珠玉晶莹、翠华生香之感。正确的价值观总是相通的,而一种价值观在得到科学的支撑时,更具说服力。似乎,洪兰教授在用她所有的科学实 验、学识和生活经验,佐证着我的作品中的基本观点。于是,我逐渐产生把她的作品介绍给大陆读者的想法。
台湾当代教育模式比大陆走得略 早几步,大陆当下的教育环境,和前些年台湾的情况何其相似。台湾社会有过的一些教育迷茫,大陆的人们正在经历。市面上有太多有关教育的陷阱,许多人陷入迷 茫却不自知;而一些谬误百出、空洞无物的育儿书更把大家搞得晕头转向,一错再错。科学总是相通的,教育科学也一样,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美的,才是有力的。 她的书对台湾民众有用,也一定会对大陆民众有用。
但如果把台湾版本直接搬来在大陆出版,显然不适宜。这么多本书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 个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数量;而且,洪教授的这些书大多是由她写给不同的报纸杂志的专栏稿结集而成,因专栏对字数有要求,所以书中的文章大多比较短。这使她的 这些书综合起来看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少文章常显得分析不够深入,浅尝辄止;二是内容时有重复,读起来感觉冗余。于是我想,可不可以做一部选本,把这些文章 进行新的梳理和整合?犹如把多条珠串拆开了,挑选出一部分精品珠,然后串成最好的一条。
这个想法源于一种激情,所以有些天真。真正面 对这项工作,才发现此项工作的不易──比我想像的复杂得多。要从手中十多本洪教授的书中选出一本来,如何恰好挑选出公众需要的?该用何种逻辑串起它们?分 散于不同篇章中的段落,又如何有机地衔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不能改变原有文字的情况下,如何整合出好的阅读口感……很多问题摆在面前,几乎令我望而却 步。
此项工作之艰难、耗时之长,大大超过我的想像。之所以坚持做下来,有对出版社及洪兰教授承诺的因素,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很想把它们介绍给大陆的读者。教育有太多的迷茫和误区,在这个茫然慌张的年代,洪兰教授也许能让你更从容镇定些。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这个书名,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反覆斟酌后,经洪兰教授认可确定的,它提炼出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三分天注定」并非暗示 教育在儿童面前的束手无策,而是强调关注人和人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为后天教育能够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必须得 到尊重的需求。「七分靠教育」,则说明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有强大的功能,可以对儿童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七分是人能把握的,所以教育可以大 有作为。当然,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可量化的比例,而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我不敢说现在这部选本真的选出了洪兰教授那数量众多的教育科普 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时间有限,工作难免粗糙,诸多遗憾,令我不安。但这本书至少在家长遇到的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一些可能出现的误 区上,给出了提醒;在一些观念上,提供了高度的引导。我相信它对公众一定是有用的。选编工作的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谅解,也请洪教授多多包涵。
感谢洪兰教授对选编工作的支持。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他们对待这部书稿如此认真,所做的工作令人敬佩。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张春媚,她为本书做了许多烦琐的案头工作,在此特向她致谢。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二○一二年九月北京
作者序
教育的成功从改变父母的观念开始/洪兰 从来没有一个世代像这个世代的父母这么焦虑,不知该怎么教孩子;也从来没有一个世代像这个世代的孩子这么大胆,敢跟父母呛声。
现代的孩子心中不爽,上网串联一下,几个人集体离家出走。现在的台湾交通便利,离家出走已经不是在附近走走,而是一怒就上高铁,从台湾北流浪到台湾南;台湾到处有网咖,钻进去,三天三夜不出来,连警察都找不到;每个转角都有便利商店,冷的饭团、热的便当,只要有钱,根本饿不着。现在的孩子是翅膀虽没硬,但是敢单飞,只要有手机,天下都去得。
反观我们那个世代,父母每天从天亮做到天黑,胼手胝足还难以维持一家温饱,五岁的姐姐要揹三岁的妹妹,一年级的小学生要搬个凳子站在灶前煮猪食。我们对父母肯养育我们,万分感激,对有学校可上、有书可念,感恩不已,铅笔短到握不住了,绑个树枝继续用,哪里敢抱怨教室没冷气?现在回头看,贫穷教育教出了骨气,教出了责任心。所以黄春明说:「艰苦的生活使每一个人都变得能干,台湾没有无用之人。」在我们成长的时代,不但要使自己活下去,还要使别人也活得下去,我们创造了台湾奇蹟。
现在大家孩子普遍生的少,心肝宝贝们从小到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富裕的生活使孩子少了一些生活的体验,也对自己没有期许,觉得生活不过是如此,更没有责任感,世界少我一个好像不怎么样。一个跨国公司人资部的经理曾说:我不怕你没技术,我只怕你不肯学。他们公司对新进人员有六个月的在职训练,但是心态(mentality)和态度(attitude)训练不来,因此员工流动率很高,一旦加班辛苦了,便回家去吃父母。这现象变成了台湾目前一大社会问题。
在演化上,习惯是人类生存之道,因为习惯成自然就不必花力气去想怎么做,这个大脑资源就可释放出来处理更重要的东西。亚里斯多德说:「我们重复做什么,就成为怎样的人。」每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卓越不是天才而是习惯的成果。因此好习惯要从小养成,我们的大脑像个草原,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一条小径走久了,路就形成了,习惯就出现了,下次碰到同样情况,想都不想,就做出该行为来。做的越多次,神经回路越大条,最后变成自动化的历程,只要情境的提示一出现,行为就自动启动了。
但是要改变一个旧有的习惯可是需要十倍的力气,同时还无法全部戒掉,因为从动物实验中看到,坏习惯会三不五时「自然回复」(spontaneous recovery),所以说,好的开始绝对是成功的一半。做过缝纫(本想说裁缝,后来一想,现在的孩子哪里知道什么叫裁缝,他们以为衣服就是长在衣架上,拿起来穿就好了)的人都知道,改一件衣服不如买块新布重做。也因为如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很重要,千万不要只想着努力赚钱送他去补习班、才艺班,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在家教他陪他,等到孩子长大了,不听你的、走上歧路,那时才是后悔莫及。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父母,只要方法对,你可以安心的享受天伦之乐,不必担心宠坏孩子,不必打也不必骂,更不必作后娘,也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我本来不认识大陆的尹建莉老师。几年前,她把自己抚育孩子的经验写成一本畅销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台湾的出版社请我帮它写序。我很赞同尹老师书中的观念,便写了一篇长序推荐它。这本书在台湾也卖得很好,出版社把尹老师请来台湾宣传时,她买了很多台湾的书带回去,其中包括我的【讲理就好】系列多本。她看了后很喜欢,认为自己的文章有了学理上的根据,不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把我书中的部分文章整理成《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在尹老师主编这本书时,我才体会到,虽然都是中国人,肤色、文字和语言都相同,但是分隔了六十年后,很多想法、做法都不一样了。尹老师着实下了番功夫把我的话转换成大陆父母可以接受的语言,因为尹老师在大陆知名度很高,这本书在大陆卖得很好,还出了越南文版。
台湾的出版社想:明明本来是我们的东西,怎么用到对岸去了呢?我们的父母不也很需要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吗?因此又规划这本书的正体字版(请注意,我们的字是正体字,不可因他们是「简」体,我们就成了「繁」体。我们是正体,从仓颉造字一路演化下来的正体字,不可自矮身价)。
现在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它的好处是经过尹老师的整理,书的主题清楚,脉络分明,家长容易读;坏处是因为两边文化不同,背景知识也有差异,当时尹老师改了我的话,也加了她的见解,现在我又得重新修正。不过再读一次时,发现当年在专栏(【讲理就好】系列各书收录从二○○○年到二○一○年在报章杂志上发表的一些有关大脑和行为的文章)中所写的社会现象、学习问题,竟然都还存在,不曾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有所不同。难怪金文的「世」字是三个十叠在一起,要改变一个观念真的需要三十年啊!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我希望透过书本和教育的力量使国家强大起来,这是我父亲或我祖父那一辈在海外打拚的所有华侨的心愿。我们必须投身在教育上,国家才会强,因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改变世界最勇勐的武器。台湾很多人都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才有教改出现,但是改了二十年,孩子依然痛苦,这原因是我们没有改变父母的观念,换汤不换药,成效自然就不高了。
既然父母的观念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的命运,我们就从改变父母的观念着手,举实验例子告诉父母,哪里跌倒,要换个地方爬起来,不要在原地撞墙。我在书中,大量举实验的例子让父母看到大脑是可以改变的,大脑和行为是个因果的循环,父母温柔的对待孩子,他会以甜美的笑容回报你,你越注意他心灵的长成,他的行为,会越合你意。长久以往,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塑造了完美的下一代。当他把你的基因传下去时,完成了演化给你的使命,你也得到养儿育女的最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