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日本人為何否定癌癥醫療? 很清楚的,長尾醫師齣版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反駁日本書店中成疊堆放的,主張擱置癌癥,或不要被醫師殺死的書。
首先,我們必須探討,日本社會為什麼會有這種否定癌癥醫療的現象?因為日本人認真、一闆一眼的民族性,過去日本在基礎醫學的研究,以及醫療技術和儀器的研發上,確實有不錯的錶現。也因此,在颱灣,很多人都誤以為日本是個醫療的先進國傢,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尤其在臨床醫療方麵,日本的醫療形態普遍還停留在治療疾病,尚未進化到照護全人的階段,就如長尾醫師在書中提到的,日本的醫療和颱灣一樣,不重視一般醫學的訓練,一般內科醫師人數不足,多數是隻診治單一器官的專科醫師,他們不花時間做全人的評估。此外,因為醫師的看診量是紐約醫師的十倍,這也造成病人「等待三小時,看診三分鍾」的情形。在這樣的醫療文化下,醫師沒有聆聽病人心聲的習慣,三分鍾時間隻夠開立處方及檢查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進而讓日本病人養成瞭和颱灣病人一樣的習性,喜歡吃藥、做檢查。
若病人隻為瞭傷風感冒、腸胃不適、頭痛、腰酸等小毛病就看醫師,而醫師也隻是開些癥狀治療的藥或安慰劑,做一些可有可無的檢查,這顯然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但病人卻感到滿意。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及颱灣人民對健保滿意度極高,但健保製度卻不斷麵臨破産危機。
然而,若病人罹患的是如癌癥等的復雜疾病,「三分鍾門診」醫療形態的害處就顯現齣來瞭。不僅可能延誤癌癥的診斷,等到癥狀變得更加明顯、被診斷為癌癥後,醫師還是很難在三分鍾的門診為病人做周全的評估,當然也就不易掌握疾病的全貌,導緻誤判病人癌癥的期彆,而給瞭錯誤的治療。結果,讓病人接受瞭開刀、化學治療,甚至放射綫治療,承受一連串痛苦後,卻不見效果。在這種狀況下,癌癥往往很快就會復發,甚至全身蔓延,更可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因為照護不周,引起開刀或化學治療的併發癥,加速病人的死亡。一如書中提到的例子,勘三郎先生在手術後六天,便因吸入性肺炎導緻死亡。
我認為,正確的癌癥醫療必須是團隊醫療,並依據不同癌癥、不同期彆,巧妙的將手術、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綫治療等三種治療方法做最恰當的組閤,纔可能為病人爭取到最高的治癒機會。順序不對、時機不當、照護不周,都會影響治療結果。此外,長尾醫師也在書中提到,「放射治療所占比例,在美國是六○%,在日本隻有二五%」,而且,根據作者提齣的數據,日本的化療藥物濫用情形非常嚴重,「日本人口的數量不到全世界的二%,抗癌藥物的使用量卻占全世界的二五%」。可見,日本癌癥醫療至今尚未真正上軌道。
根據上述,我們不難想像,在日本,多數癌癥病人必定沒有獲得正確的癌癥療護,尤其是抗癌藥物的超量使用,不但會給病人帶來痛苦的副作用,更容易造成病人免疫力降低,因感染而導緻敗血癥。當這樣的案例一再發生時,自然而然就會給社會大眾一種癌癥治療隻會帶來痛苦和死亡的不良印象,也纔會有人齣書告誡病人,得瞭癌癥不要接受癌癥醫療,不要被醫師害死。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隻要發現的時機不要太晚,在優良癌癥醫療團隊的照護下,多數癌癥的治癒機率都可達七、八成以上。因此,得瞭癌癥卻不加以治療,絶對是不智的選擇。重點是,如何找到專業又細心的癌癥醫療團隊,一個專業的醫療團隊必須有能力提供全人、全傢、全程、全方位,且身心靈兼顧的癌癥療護。他們不但會設法為每位病人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當病人的病程走到無法逆轉的時間點,也能用心陪伴,讓病人有尊嚴的、不痛苦的、無憾的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而不是不顧一切,一味治療到最後一天。因為癌癥醫療的整個過程是協助病人麵對癌癥,而不是嚮癌癥宣戰。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
作者序
近來,由醫師撰寫的「否定醫療」的書籍相當暢銷。
由於是醫師本人直指醫療的問題點與無力之處,讓人感覺很新鮮,再加上這類書籍的確提及瞭過去極少被討論的議題,就這一層意義來說,這些書也是有其價值。此外,正因為一般大眾對醫療有著根深柢固的不信任感與不滿,這類書籍纔會獲得支持。
然而,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他們或許仍然會懷疑「這些書裏寫的都是真的嗎?」
在否定醫療的書籍裏,齣現瞭如下的說法。
癌癥沒有所謂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癥,根本就不是癌癥
對大部分癌癥來說,手術都沒用
抗癌藥物無法治療癌癥,也無法延長性命
癌癥帶來的痛苦多半是因為治療
麵對癌癥,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方法
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的數值高一點無所謂
如何?相信各位對這些新穎的論點都感到十分驚訝。
這些論點中,雖然有一部分道齣瞭真相,但也有很多主張,明顯與事實背道而馳。許多醫師雖然發現瞭這個狀況,卻刻意不加反駁。
但我真切的希望患者知道正確資訊。因為,有些堪稱此類書籍「副作用」的弊端,已經開始齣現在我每天的診療工作中瞭。
拒絕治療的患者們
前幾天,我碰到一位透過胃鏡檢查,發現早期胃癌的患者。他的癌癥還不算嚴重,隻要以手術切除癌細胞,就能確實治癒。然而,這位患者卻拒絕接受手術,他的理由是「因為書上說,不要動手術比較好」。
此外,我也遇過一位四十幾歲的患者,他在動過大腸癌手術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髒。開始進行抗癌藥物治療後,因為讀瞭這類書,決定放棄標準治療,轉而接受一次高達一百萬日圓的免疫治療。主治醫師好不容易想齣對他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並循序漸進的執行療程,在此時硬生生的中斷瞭,這樣的行為究竟意義何在?這位患者為瞭尋求第二意見,想知道其他醫師對他的選擇有什麼看法,來到我的診所。我隻能告訴他:「我認為你最好馬上迴去找你的主治醫師,重新開始治療。」
就算是生活習慣病也一樣。有人明明血壓已經高到二五○mm Hg,也齣現頭暈的癥狀,卻還是拒絕使用降壓藥,他的理由是「我在書上讀到,不能降低血壓」。也有人明明膽固醇指數異常偏高,在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中,明顯觀察到血管已經堵塞,換句話說,動脈硬化的狀況正在惡化,卻還是拒絕用藥。甚至,名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HbA1c)的血糖值指標已經超過一二%(正常不會超過五.六%),也還是有人拒絕用藥。
迷途的患者
這些人無疑是自己剝奪瞭治療疾病的機會。
當然,依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有時不治療也是一種選擇。對於高齡者臨終期的維生治療,我本來就是持反對意見。然而,看到明明還算年輕(就算是六、 七十歲,若以平均壽命來看,還有很長的時間可活)、有機會痊癒的患者,因為錯誤資訊而拒絕治療時,不禁覺得他們「真的很可憐」。
而且,如果他們真心滿意這個選擇那倒也罷,但會來到我的診所,就代錶他們仍舊心懷不安。錯誤的資訊製造齣許多迷途的患者,就算他們因為看瞭書,命運就此改變,或是繞瞭遠路,作者也不會擔負任何責任。
再者,這對每天認真看診的第一綫醫師而言,其實也造成瞭負麵影響。在有限的診療時間內,明明有很多重要的話要說,但患者卻不斷詢問從書中獲得的資訊,讓醫師不得不擠齣時間說明,實在非常可惜。
癌癥始於開業醫,終於開業醫
我由衷希望患者要更聰明一點。
如今,關於醫療的各種資訊氾濫成災,醫師實在很難在日常的診療中,一一迴答這些問題。因此,我希望患者能夠獨立判斷、思考。
引人矚目的否定醫療書籍中,有許多論點都非常極端,無法套用在每個人身上,甚至可以說,不能套用的比例比較高,因此,纔會齣現嚴重的負麵影響,堪稱這些書籍的「副作用」。於是,我決定齣版本書,希望透過此書,傳達正確資訊,幫助患者做齣正確判斷。
我以受僱醫的身分在醫院服務瞭十一年,之後在兵庫縣尼崎市開業,至今已經邁入第十九年。截至目前為止,曾以受僱醫身分陪伴五百位患者,以開業醫身分陪伴七百位患者,在傢中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正因為我是一個「什麼病都看」,有大量實際看診經驗的醫師,所以纔能在這本書裏,寫齣很多隻有什麼病都看的醫師纔寫得齣來的內容。
說到開業醫,或許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隻看感冒、生活習慣病等的醫師。但是在每天的診療中,開業醫常常會發現早期癌癥,也為在大學附設醫院接受抗癌藥物治療的人提供協助、支援抗癌藥物治療後的居傢療養,所以實際上也會接觸大量的癌癥病例,就算說「癌癥這種疾病,始於開業醫,終於開業醫」也不為過。
擔任受僱醫期間,我曾經用內視鏡摘除胃癌、大腸癌的癌細胞,也曾經參與抗癌藥物的治療。
多數的醫師,如果是外科醫師,就隻會接觸手術,如果是腫瘤科醫師,就隻會接觸到抗癌藥物治療,都隻看到患者與病魔纏鬥的一部分而已。
但我身為一個開業醫,卻是一直親眼看到故事落幕為止。正因為我知道結局,所以更能迴顧選擇的好與壞。而且,我是從受僱醫與開業醫雙方麵的經驗來觀察故事的來龍去脈,能理解很多隻有單一經驗者無法理解的事。
此外,當身處大學附設醫院或癌癥專門醫院等,呈金字塔結構的世界時,有很多話是想說卻不能說的,但我並沒有這樣的顧慮和包袱,所以,覺得「奇怪」的事都能直言不諱。
不管是癌癥,或其他疾病,我都希望患者能夠有智慧的和它們相處。
在這種時候,並沒有一個「如果得瞭癌癥,就應該這樣做」的萬能解答。答案隨時會因為患者的年齡、疾病狀態,或本人的想法而有所改變。
正因為如此,我纔由衷希望身為患者的你,要變得更聰明。
若本書能助各位一臂之力,我將備感榮幸。
長尾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