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的话〉
为中外管理学的盲点注入了一丝光明
廖风德 1 我国识人之学,起源甚早,然至三国时代,始蓬勃发展,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东汉末年,天下鼎沸,由于战乱流离,使两汉擢才任官的乡举里选制度,无法施行。曹魏为吸收人才,乃设置九品中正制度,即政府在州郡设置中正官,令其品第该管人物,分为九等,以做为任官的凭据。中正官必须具备有详察识人的能力,才能品鉴人物,为国举才。因此,识人之学,大放异彩。
刘卲撰写《人物志》,为当时政治上量材授官建立了客观标准,同时亦将识人之学系统化、理论化,只可惜一千七百多年来都被忽略了。如今,郭泰选择此书,推陈出新,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刘卲的《人物志》,原书有十二卷,内容包括「识人原理方法」与「人才分析运用」等两大部分,有体有用,非常科学,参考的价值相当高,只可惜他受到当时文风的影响,用字遣词,精简深奥,一般人很难了解。不过,《人物志》经过郭泰爬梳整理为《识人学》后,解说文字浅显通俗,全书精髓,一览无余;加以体裁设计完善,有原典,有註释,有解说,读者可以速读,亦可精研。整体而言,郭泰真正是让《人物志》甦活了过来。
郭泰在《识人学》中,对原典的微言,加以阐扬引伸,发扬光大,使刘卲的智慧重新发出炽热的光芒。
以论人才为例,刘卲认为「平淡」最为可贵,他说:「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郭泰认为这是刘卲在深刻洞悉人物之后的伟大创见,所以《识人学》中,以平淡之人为上上之材。
郭泰的论点,深获我心,因为从历史看,历代人主擢才,必有其取舍标准,聪颖慧黠之辈,往往或阿其所好,或虚张伪饰,或矫俗干名,以遂其目的。而识人之最难,即在于此。
《识人学》强调、推崇平淡自然,将其列为考察真人才与否的标竿,实在是透视人性、极其智慧的见解。
类似此种评论人才的卓越与解析,全书随处可见,唾手可得,这是《识人学》最迷人之处。
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即重视人才,强调知人善任的重要。我们推崇汉高祖刘邦或唐太宗李世民,往往不外乎赞叹他们重视人才,知人善用,网罗了许多安邦定国的良才,缔造了辉煌的盛世。然而,有多少人了解,除了少数天纵英才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识人知人的能力,是要靠揣摩学习才能获得。
有人曾以药材比喻人才,非常有意思;世界上没有能医治百病的药材,所以也没有能胜任百事的人才。某药能治某病,便是良药;某人能治某事,便是良才。但是,认识药材药性如何,医生要花费多少功夫?然肯为认识人才人性而投注心力的,又有几人?
郭泰是个有心人,他以年轻时献身企管的阅历和知识,注疏解说我国观人识人的经典名着,创造出理性的、智慧的、现代的、中国式的《识人学》,实在值得肯定,值得喝彩,值得支持。
美国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杜鲁克(Peter F. Drucker)在探讨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效的经营者时,再三强调要「活用人的长处」。他认为,为了要获致成效,必须充分活用一切可能的长处,尤其在人事管理方面,必须强调人的长处的活用。他的说法和诸葛亮「用其所长,揜其所短」、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用人精义相契合。但是,如何认识人的长处呢?杜鲁克并未说清楚。就此看来,识人知人,可以说是管理学的盲点。郭泰选择经典,以当代的眼光,用自己的智慧经验,重新诠释先贤的着作,出版《识人学》,似乎在中外管理学的盲点中,注入了一丝的光明。
2 和郭泰结交,是我迈入中年以后的一段机缘。郭泰的率真豁达,以及回归田园的生命情调,为我逐渐孤寂涸干的性灵,注入了一股鲜沛的活泉。
郭泰迁居木栅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一起登山、餮食、酣饮、品茗、清谈、高歌。我深深觉得:读郭泰的书,能领略他的慧识和文采;过郭泰的生活,能体会他的达观和超脱。我最佩服郭泰的是,他虽然隐遁笔耕,过着田园式的生活,但却勤勉而规律;他的身上洋溢着台湾传统农民的气质和现代企管的精神,令人神往。
郭泰写作,有如春蚕吐丝,善于将平淡自然化为神奇隽永。所以,他写书向在谈笑风生中完稿付梓;唯独撰写《识人学》,却屡屡面色凝重,酒兴索然,生活于沉思之中。由此亦足见《识人学》之问世,不同凡响。
起初,郭泰谈及将撰写《识人学》,我即为他忧喜参半。喜的是:管理为当今显学,成功的管理在于识人善用。因此,如何做到识人善用,实为管理学研究的核心。诚如「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云:「事业即是人。」人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心想,郭泰若能写成《识人学》,突破此一关键,那么造福社会上领导管理阶层,将是功德无量。
然而,我也担忧:人是公认最复杂的动物,要做到识人知人,谈何容易!人有物欲,亦有理想;人能思虑,也善伪装。俗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人类神貌言行歧异,几少雷同。人的复杂至此,要将人类行为的经验法则加以归纳,加以验证,以建立识人知人的通则,是何等难事!非有大智慧,实难以着笔。
郭泰《识人学》完稿后,我先睹为快,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郭泰的《识人学》,根据三国时代曹魏刘卲所着的《人物志》原典,加以诠释解说,融会传统经验,注入现代知识,述而不作,温故知新。我认为,郭泰採「述而不作」的方式来写《识人学》,是极其高明之举,因为一个人智慧再高,也比不上整个民族千百年经验之所积。
我在政大教历史,知悉汇聚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历代典籍中,蕴藏无数潜伏不彰的着作,而这些着作,往往是日后崭新学说的张本。我相信,刘卲的《人物志》,在郭泰的精心研阅、发幽阐微后,以《识人学》的新面貌重现,将是最佳的例证。
3 识人管理之学,我本门外汉,所以当郭泰要我为《识人学》写序时,我力辞不敢当,因为我认为写序是名家宿儒的事,我何德何能。不过,郭泰却爽朗的笑说:「就把写序当做我们交往的纪念吧!」在盛情难却之下,我为《识人学》写上以上推荐的话。
导读
说明 一、本书原名《人物志》,为三国时代刘卲所着,为我国古代仅存之一本人才学经典,笔者加以註释与解说之后,根据全书之内容改名为《识人学》,以便读者易懂、好读。
二、原典分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等十二卷,笔者依此十二卷把全书分为十二章,并将各章名更换为现代语,又把每章区分为若干小节(举例来说,第一章区分为十二小节,第二章区分为五小节,第三章区分为十二小节,依此类推,总共十二章区分为八十五小节),每章的小节又加上标题,以便于阅读。
三、每章均包括原典、註释、解说等三大部分。原典部分包括刘卲之原着与刘?之註解,刘卲原典部分,笔者依据中华书局所出版之四部备要版本予以分节,并加上标点符号;至于其中〔〕之註解,为西凉(东晋列国之一)刘?所撰,颇具参考价值,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四、刘?之註解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四部备要》版本有脱漏,亦有误谬,笔者参考《四库全书》版本与其前后文义略加增删与修改。刘?之註解本来无标点,本书中之标点为笔者所加。
五、每章之註释与解说等两大部分,为笔者所撰。
六、本书之序有两篇,一篇是笔者的自序,另一篇是刘卲的原典序(笔者有加以註释与解说)。原典部分加上注音符号,以便于朗诵。
七、本书之附录包括五个部分:后序与跋、介绍刘卲与刘?、其他识人之古籍资料、参考书目、《人物志》全文等。有心钻研识人学者,可参考附录「其他识人之古籍资料」,做更深入之研究。
八、《人物志》一书是由好友周浩正引介,他当时担任远流出版公司总编辑之职,经过他不断地激励与鼓励,我总算勉强完成解读工作。值此再度修订之际,更是感念在心,若非他推波助澜,以我平凡的资质,根本不可能完成此艰鉅的工作。
九、好友廖风德兄的序文,画龙点睛,读来掷地有声,为本书增色不少。不料造化弄人,他为本书写序时得意官场,生龙活虎;如今增修版问世,他竟已永别,辞世多年,令人不胜唏嘘。我想借由此次大幅修订本书来怀念我这位至交。
《识人学》序 年轻时常听人说:「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当时似懂非懂,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历练,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透了仕途的起起落落,这才深刻体会出这句话的意义与可贵。
不论做什么事,其成败的关键就在知人善任。一般说来,善任虽不易,而知人却更难。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一方面赞叹「知人则哲」(意思是,假如能够知人的话,就是有大智慧了);另一方面感慨「贤不可知,人不易识」。由此可知,知人的重要与困难。
知人就是识人,也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般人常把识人与相人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小同而大异。两者都是观察、剖析人物,这是相同之处;不过,识人是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与言论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而相人则是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与体征以判定其一生的吉凶祸福。
《人物志》是一本专门讨论人物的书,其内容全部是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与言论以鑑识其质性(品德与才能),为了使读者容易了解起见,笔者在註释与解说《人物志》之后,将它改名为《识人学》。
关于识人与相人的差异,笔者举一实例来说明。
清朝名臣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是个大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着说:「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这种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鑑识其品德与才能,而后量能授官,这是典型的识人。
中国的识人之学,并非起源自清朝,早在先秦时已见其雏形。在先秦古籍《逸周书‧官人篇》之中,集先秦诸子各种识人见解之大成,主张用六征(即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请参阅本书附录三)来鑑识人材。从「六征」可知,识人学之理论,在先秦已见其雏形,惟架构与内容仍嫌过于简略。
东汉末年,受到荐举入仕制度的影响,品评人物蔚为风潮,因此出现了许多识人专家,如:苻融、李膺、郭泰、许劭等。他们都被公认具备识别人材的特殊能力,读书人一经他们品评肯定之后,立刻鲤鱼跃龙门,不但社会地位倍增,而且仕途之门也随之而大开。他们之间,至今仍流传着下列脍炙人口的识人故事:
郭泰博通经典,居家传授,弟子达千人,然而刚到京城洛阳时,没有人承认他。苻融是识人高手,一眼就看出郭泰是个天才,立刻把他介绍给八俊之首李膺(八俊,指八位人群中才华出众之士)。两人论交之后,郭泰随即名震京师。
苻融不但能鑑识真人材,亦能识别假人材。当时京城有晋文经与黄子艾,两人以诈骗取得识人之美名后,即装病不见客。因为避不见客,所以声望更高,朝廷选用新官吏都要经过他们的品评。苻融觉得可疑,经过深入观察,认定晋与黄是假人材。他与李膺交换意见之后,公开宣布那两人「小道破义,空誉违实」。晋、黄两人的名声因此一落千丈,不久就逃离了京城。
郭泰是三万名太学生之首领,为八顾之首(八顾,指八位能够以德行引导人们向善者),他识人的名气比苻融还要大,不但一评定终生,而且从未看错人。他擅长透过貌色、眼神、言语、动作去识人,并经由肯定被鑑识者的长处,使对方依其长处去发挥而成名。
举例来说,郭泰游学长安时,碰到一个名叫孟敏的人。孟敏扛着甑(煮东西的瓦器)走过市场,由于行人拥挤,甑被挤落摔到地上打碎了,孟敏头也不回,神色自若向前走去。郭泰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何看也不看碎甑,孟敏答道:「甑既然打破了,看它又有何用呢?」从孟敏的谈话与举动,郭泰认定他有慧根,乃劝他读书。孟敏接受郭泰的教导,十年之后,果然成为大名士。
许劭是与郭泰齐名的识人专家。他每月更换题目,于每月初公开品评汝南地方的读书人,这就是汝南着名的「月旦评」,此一举动使他成为全国闻名的识人权威。
当时,曹操还是个小人物,只有太尉桥玄看出曹操的才干,桥玄劝曹操去看许劭。于是,曹操带了厚礼,很谦卑地去见许劭,不料许劭看不起曹操,拒绝品评他。曹操借机威胁许劭,许劭被迫评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大笑而去。
苻融、李膺、郭泰、许劭等四位识人大家,虽然留下了精采的识人故事,却没写下任何识人的着作。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识人之学更见蓬勃发展,于是有关识人的着作纷纷问世,其中较着名的,有下列五本:
(一)《人物志》三卷,魏国刘卲所着。
(二)《士操》一卷,魏文帝曹丕所着。
(三)《九州人士论》一卷,魏国卢毓所着。
(四)《士纬新书》十卷,吴国姚信所着。
(五)《通古人物》一卷,作者不明。
这五本着作大都在历代战火中流失了(仅剩片段保留在其他书中),只有《人物志》一书完整地流传至今,为识人学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物志》主要讨论两大主题,一是识人的理论基础与识人的方法, 一是人材的分类、剖析与量能授官。有体有用,参考价值很高。
一、识人的理论基础与识人的方法,诸如:
(一)九征篇:识人的基本原理
(二)材理篇:从谈话与辩论去识人
(三)八观篇:识人之八种方法
(四)七缪篇:识人之七种缪误
(五)效难篇:识人的困难
二、人材的分类、剖析与量能授官,诸如:
(一)体别篇:鑑识十二种偏材
(二)流业篇:从专长识别十二种人材
(三)材能篇:人材的量能授官
(四)利害篇:剖析德、法、术的六种人材
(五)接识篇:八种偏材待人接物之得失
(六)英雄篇:剖析英雄
(七)释争篇:剖析争胜与谦让
刘卲在公元二二〇年前后完成《人物志》,从三国时代到清朝康熙的一千四百多年之间,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这本书,并留下评语,他们是:
──与刘卲同时期的王三省,特为《人物志》写序,并说此书「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请参阅本书附录一)。
──比刘卲稍晚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此书「该览学籍,文质周洽」。
──西凉儒林祭酒刘?(属国师级人物)特为此书作註,以广为流传。
──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超越名臣裴度),赞美刘卲「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
──宋朝阮逸特作序推崇此书,并说此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鑑;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木敬】括」(请参阅本书附录一)。
──清朝康熙学人臧玉林很欣赏此书,把它与刘勰之《文心雕龙》、刘知几之《史通》并称为「三刘之书」。
民国之后,《人物志》渐受注目。汤用彤所写的《魏晋玄学论稿》,其中第一篇就是〈读人物志〉;牟宗三所写的《才性与玄理》,其中第二章就是〈人物志之系统的解析〉;钱穆所撰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有一篇〈略述刘卲人物志〉;冯友兰亦曾撰文论述。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施约克(J. K. Shryock),则以「人类能力之研究」(Study of Human Abilities)为名,于一九三七年将《人物志》翻译为英文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至此,《人物志》的价值乃逐渐被现代学人所肯定,但因为受到当时文风的影响,用字遣词精简深奥,一般人很难了解。坦白说,笔者解读此书尝尽了苦头,每一篇章节读了几十遍仍不知所云。后来我想到运用切割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把该书从章切成节,再把节割成段,再把段分成句,再把句截成词,再把词断成字。然后从「字」反覆思索与推敲,把每一个字确实弄懂之后,再往前推,字→词→句→段→节→章,难题这才慢慢逐一克服。
更惨的是,解读完此书之后,整个人似乎被掏空、榨干,完全虚脱了。足足有三个月没法工作,每天只能散步、听音乐。三个月之后,身心才逐渐恢复。很明显是用脑过度,写伤了。
解读完此书有两大收获。第一,读完此书,头壳发麻,冷汗直流,觉得它就像是一面无情的照妖镜,把人性中美好与丑陋的部分真实地披露出来。第二,有一任职于军方人事单位的将领辗转打了电话告知,说他研读《人物志》多年,许多章节一知半解,《识人学》使他茅塞顿开,因此特地来电致谢。当时我十分欣慰,觉得写伤了也值得。
郭泰
二〇一三年十月于北温
自序
原典序
本序乃是《人物志》作者刘卲的自序
刘卲 〔原典〕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天以三光着其象,人以聪明卲其度〕;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人物者,官材之总司〕。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1,而庶绩2之业兴矣。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君子者,小人之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3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其政不改其俗〕;制礼乐,则考六艺4祇庸5之德〔虽不易其方,常以诗礼为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躬南面6,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7,舜以登庸二八为功8,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9,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10。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戎;一相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
〔註释〕
1序,即按次第排列。知人者有智慧,能把众材依其质性按次第排列妥当。《书经‧皋陶谟》云:「知人则哲,能官人。」(意思是,知人者有智慧,无所不知,故能授人以官职)与此处所指意义相同。
2庶绩,指各种事功。庶,音ㄕㄨˋ。
3《诗经‧大序》云:「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正,雅即是正,即王政之所由兴废。
4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周礼‧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5祇,音ㄑㄧˊ,恭敬之意。祇庸,即恭敬与中庸。
6躬南面,即恭己正南面。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必须知人善任之后,才能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
7克明俊德,指能明了俊德之士而任用之。克,能之意。
8舜以登庸二八为功。舜是古代帝王之名,相传其父顽、母嚣、弟傲。有贤德,由四岳举于尧帝,尧命摄政三十年,除四凶,举八元八恺(八元与八恺均指古代传说中的八位才子,计十六人),天下大治。舜继尧之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内平外成,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
9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这是指汤武王拔擢伊尹为宰相的经过。伊尹苦无机缘求见汤武王,于是乘有莘氏的女儿嫁汤武王为妃之机,以奴?的身分陪嫁过去当厨子。伊尹借解说烹饪之道时,谈到治国之方,说服武王推行王道,于是武王乃任他为宰相。另有一说伊尹为隐士,武王派人去礼聘他,请了五次才答应为相。
10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这是指周文王举用吕尚的经过。相传吕尚为一高人,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外打猎与他相遇,畅谈之下大为佩服,同载而归,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立吕尚为师,吕尚也因此号为太公望。
〔解说〕
圣贤最为人尊崇的,就是聪明;而聪明最可贵之处,就在于能识人。具备了识人的智慧,才能知人善任,调合众材,量能授官,完成各种事功。
举例来说,尧帝能明俊德之士而任贤不传子,舜帝能举八元八恺等才子而重用之,汤武王能任奴隶伊尹为宰相,周文王能拜河边钓叟吕尚为师,这些圣贤都是因为能够识人,所以成其功业,并获得美名。
为了求贤举善,继天成物,圣贤必须做下列四件事:
一、着作爻象时,就设立君子与小人的卦象与言辞。
二、叙述《诗经》时,区别大雅与小雅,或正或变,道盛或道衰王政之所由兴废。
三、制礼作乐时,稽考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与恭敬与中庸之德行。
四、身居帝王之位时,就去选拔出优秀人才辅佐政务。
总之,明君必先劳聪明于求才,而后才能获安逸于任使,一方面能臣竭尽效力,一方面明君得贤而高枕,就像秦穆公获百里奚而称霸西戎,齐桓公得管仲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知人善任,识人善用,乃君王之天职。
〔原典〕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11;汎论众材,以辨三等12〔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唯圣人能之也〕;尚德,以劝庶几13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士仁人,希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之〕;训六蔽14,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15,以通拘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洁己而无为,在上者两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疾悾悾16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则似託不得逃矣〕。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17,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终,行必?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麤可观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不详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註释〕
11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孔子曾经以四科举门人之长才,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2三等。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三等即指上述的三种人。
13庶几,指好学而可以成材之人。
14六蔽,指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不学儒家经典造成的弊端。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愚是愚昧,荡是无所适守,贼是贼害其身,绞是讥刺别人,乱是兴风作乱,狂是狂妄地抵触他人。
15狂狷,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6悾悾,诚恳貌。悾,音ㄎㄨㄥ。疾,憎恨的意思。
17察其所安,观其所由。这是识人的两个方法,一是察其安于何处,一是观其所经由(由,经由、过程的意思)。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是其出处。
〔解说〕
孔子在他的政治主张不获当道重用时,就长期聚徒讲学,并研究识人之学,诸如:
一、针对七十二门人,区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各列举其长才。
二、把人划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三等人,以汎论众材。
三、称赞中庸乃圣人之德行,是先王之道,其理至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四、赞美颜回的德行,说他好学不倦,安贫乐道,为难得的可造之材。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五、列举出因不好学所造成的愚、荡、贼、绞、乱、狂等六蔽,以戒偏材之缺失。(有关偏材之剖析,请参阅本书第二章与第七章)
六、在上位者,对进取于善道的狂者,与守节无为的狷者,能调合鼎鼐,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
七、憎恨表面诚恳其实无信之人。孔子感叹人们厚貌深情,表里不一,人心险于山川,主张识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所为。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八、孔子指出识人的三个方法:视其所以(看他为何这么做)、观其所由(观其所经由)、察其所安(察其安于何处)。亦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先注意其动机,再观察其做事的过程,最后观察其做完之后是否心安。
九、孔子也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也是识人的一个好标准。
总之,人物若不详察,则众材失其序,庶政之业势必荒废,因此刘卲禀承圣训,志序人物,着《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