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谬误

让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谬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trick Bernau, Winand von Petersdorff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奇畅销书《思考的艺术》日常实用版!

  如果你的荷包总是血流不止,
  快让这本书为你的荷包大补血!
  从赚钱、消费到投资,
  59种你从未察觉、却悄悄让你存款蒸发的思考谬误!

  选择吃到饱费率的手机用户,平均竟多付2~12%的电话费;
  销售员先介绍昂贵的电视,竟会让你误以为别台非常便宜!
  从赚钱、消费到投资,
  潜藏着无数让我们成为冤大头的思考陷阱,
  本书59个祕诀教你如何紧守荷包,聪明做出正确决定!

◆差异认知偏差:

  明明音质差不多的喇叭,在经过仔细反覆比较之后,反而会拉大两者的差异,把音质较好但外形不佳的喇叭抱回家!

◆行动偏误:

  95%的足球守门员都会在球门前左右跳跃,但其实有28%的球都落在球门中间!然而一动不动的球员会被视为毫无作为,甚至引来嘘声四起。

◆左数偏见:

  总里程数79000~79999的二手车售价,比80000~80100的车高出210美元,却只比79800~79899的稍低了10美元,显然我们重视最左边的位数,远剩于实际的数量差距!

◆忽略决策框架:

  如果眼前有两个选择,A:三分之一的机会拯救所有的人;B:三分之二的风险让所有人死亡,结果绝大多数的人却都选择前者!

◆倖存者偏差:

  工程师以为带着弹孔返航的战机不够坚固,却忘了那些一弹弊命的战机根本回不来!

  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就必须不断地打开荷包:
  买早餐、逛网拍、喝咖啡、捐款到爱心箱、观察股市动态,
  然而不幸的是──这一切动作常常都是不理智的!
  本书教我们辨识日常生活中的无数思考陷阱,
  以及这些陷阱如何让我们花冤枉钱、甚至投资失利,
  并从中习得审慎思考、锁紧荷包的关键密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派翠克.贝瑙(Patrick Bernau)


  《法兰克福汇报》(FAZ)网路版的商业暨金融部门主管。在德国科隆大学(Universität zu Köln)就读政治经济学后,转读新闻学院。在《法兰克福汇报》前五年负责撰写周日报纸的科技、市场与经济研究专栏,并于日前推出最新着作《欧元海啸:被钱淹没的欧洲》(Euro-Tsunami: Europa wird im Geld ertrinken)。

文安德.冯.彼特尔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f)

  1991年获得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的企业管理学位后,随即进入《法兰克福汇报》(FAZ)负责区域性经济相关议题,2002年转到当时甫成立的《周日法兰克福汇报》,目前担任经济与财金版副主编,热衷撰写能源经济与全球议题等类型文章。

译者简介

方秀芬


  海德堡大学社会学硕士。

图书目录

前 言 你为什么该买这本书?

第一篇 难以抗拒诱惑的8个思考谬误
01 高价商品的陷阱──定锚效应
02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互惠原则
03 最完美的并不一定适合你──差异认知偏差
04 恼人的大数目──左数偏见
05 追逐明星商品的输家──样本扭曲
06 得标背后的危险──赢家的诅咒
07 电视比食物重要──错误推论
08 不要拿烂苹果比较好苹果──诱饵效应

第二篇 无法控制贪婪的5个思考谬误
09 谁能预知五十年后的事──情绪性的时间感知
10 零元手机要付的高昂费用──偏好当下
11 机会成本才是真成本──错误成本计算
12 越多果酱越困扰──选择的弔诡
13 是你吃到饱,还是对方赚到饱?──单一费率偏差

第三篇 恐惧造成的7个思考谬误
14 过度看重短期的亏损──损失趋避
15 我拥有的咖啡杯特别值钱──禀赋效应
16 「理所当然」的陷阱──现状偏见
17 输掉的和赢得的一样是钱──心理帐户
18 大脑会永远记得风险的存在──零风险偏误
19 别因为投资波动裹足不前──货币幻觉
20 恐惧灾难,反而会引发灾难──情绪感染

第四篇 自我中心引发的6个思考谬误
21 自我感觉良好的弊病──过度自信
22 无知比知识更容易造就自信──达克效应
23 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中──移情差异
24 靠按键左右指数的交易员──控制幻觉
25 我们厌恶所有的不确定──埃尔斯伯格悖论
26 打败顾问的猴子股神──讯息氾滥

第五篇 缺乏可靠度带来的5个思考谬误
27 你需要不只一个截止日──拖延症
28 别被预测唬得团团转──轻信专业
29 鸡蛋不在同一篮的弔诡──分散性偏差
30 搭飞机比开车安全吗?──扭曲的风险认知
31 无限美好的往日时光──美化偏见

第六篇 容易上当的9个思考谬误
32 我被洗脑了吗?──睡眠者效应
33 小心「神准」的股市名嘴──聪明汉斯效应
34 正着说与反着说的诡计──忽略决策框架
35 连续的巧合不可能凭空发生──代表性捷思
36 股票技术分析无法让你赚大钱──股价走势的迷思
37 经验为什么瘫痪思考?──可得性捷思
38 理性从众,和盲从一样危险──羊群效应
39 全民恐惧的无毒苹果──资讯串流
40 好莱坞电影一般的现实──故事迷思

第七篇 情感过剩的7个思考谬误
41 车诺比核电厂爆炸的真相──循道主义
42 挖角知名经理人的梦魇──明星崇拜
43 精心挑选的礼物不一定讨喜──送礼者的矛盾
44 弹孔最多的地方不需要保护──倖存者偏差
45 核灾发生,再生能源翻身?──反应过度
46 总是站错位置的守门员──行动偏误
47 买股后先吃安眠药?──失灵的科斯托兰尼规则

第八篇 不够聪明的12个思考谬误
48 检测阳性不一定等于罹癌──基本率谬误
49 小额付款让你大失血──大钞效应
50 加薪是否真的增加了你的收入──净工资幻觉
51 太多讯息反而让你一无所知──资讯偏差
52 太多数字只会让你眼花撩乱──忽视直觉
53 每个篮子都该放不同的东西──天真的分散化
54 看透弔诡的机率游戏──蒙提霍尔问题
55 众乐乐不如独乐乐──误选热门组合
56 蒙地卡罗的悲剧──赌徒谬误
57 他人的行为可以预测吗?──聪明反被聪明误
58 付小费不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以偏概全
59 情感也能帮你做决策──躯体标志

结语 如何从思考错误中学习?
附录 作者介绍

图书序言

◆最完美的并不一定适合你──差异认知偏差

有一个极受欢迎的採购技巧:货比三家不吃亏。这个建议听起来很简单,但却是错的──「比较」其实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因为购物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人为设计的环境中抉择,所以商品之间的微小差异会被过度放大。

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奚恺元(Christopher Hsee)与张焦(Jiao Zhang)发现了这个现象,并提出精辟的例子:有位求职者获得两个工作机会:其中一个工作内容较无聊,但年薪有七万美元;另一个工作相当有趣,但年薪只有六万美元。这位求职者会选择哪个职务呢?

第二个例子则是,某人与家人住在一间略大于美国平均居住面积的房子,大约二八○平方公尺,但他步行就可以到达公司。以相同的租金可以租到一间三七○平方公尺,但距离公司一小时车程的房子。他会搬家吗?

这两个实验结果指出,当人们面对这些决策时,往往倾向选择更高薪的工作,以及更大的房子。我们显然较看重以数字呈现、明显可见的差异,而忽视难以具体化的条件,也就是高估了高薪与大面积所带来的幸福感。

为什么呢?发现这个思考谬误的研究者认为,原因出在所谓的「差异认知偏差」(distinction bias),也就是「比较的扭曲效应」。他们证实,比较不同的选择可能会造成误导。一旦接受了其中一份工作后,收入这个要素就会退居次要,而你会开始对每天的工作感到烦扰,也就是在上述例子中,年薪较高但明显令人感到更疲累的那份工作。

不愉快的工作负荷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压力,而优渥薪水带来的良好感受,却会日益削弱。基本上,没有人(或极少数人)会去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此,选择高薪但枯燥工作的人,有可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比较」这个行为本身,即会强调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性,但这些差异性之所以不重要,因为我们日后不会每天比较这些条件的利弊。

当然也可以这么解释:这两个例子中的当事人,可能倾向高估既成的事实,也就是高估选项中非常容易测量、且可以合理评估的特征;同时,只能透过感性判断的软性特征就会被淡化。科学家将这个现象称为「世俗理性主义」(Lay rationalism)。比起一个多样化工作可能带来的快乐感,一万美元听起来似乎更加实在。第三种解释则是:我们的决定偏好具体、有形且直接的好处,而会忽略日后的缺点。说穿了,就是先拿钱再说(媒介最大化)。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