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战将 V.S. 爱将 当陈青来邀序时,想想自己既没有光鲜亮丽的学历,在职场上也没有响当当的头衔可撑腰,从小作文能力又欠栽培,文学修养也是个半调子,年轻人也不喜欢听老调长谈的唠唠叨叨,我凭什么可以成为这本书助力呢?反思一下,我这个臭皮匠比各位丰富的就是在职场上打滚了二十几年遭遇到的辛酸疲惫和身为人力资源主管看遍无数的年轻人来来去去和跌跌撞撞,也许这就是我可以替这本书做最好的见证。
话说当年也没有人教我如何去面对职场,父母只交代我们要认真工作和逆来顺受,结果证明靠着这两句交代, 我这只小白兔走入职场丛林后,多年来也可以杀出一条血路,但是walk hard not walk smart。在职场上,无论换几个工作,我自认从来不是老板的爱将,都是以「战将」自居,你们知道差异在哪吗?爱将绝对是放在身边,偶尔出出主意挖个濠沟就好,
战将可就不一样啰,战将绝对是派出去打仗拚搏难搞的任务和敌人,打赢了回来赏个勋章以聊表辛苦,万一打输了,小则赏一丈红,大则发配边疆, 所以战胜只为了保住饭碗和性命,千万别为我叹息,战将的生活让我充满了朝气和无数的机会,我已经爱上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如果你不喜欢战将的命运,买这本书学学,准能让你一踏入社会就能自在求生,如果你喜欢战将的命运,那更要读读这本书,保证能早日荣升将领。
我在公司常常主持座谈会,和新进的菜鸟聊聊如何可以生存于复杂的组织,短短的时间,我只能提醒大家要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外加谦虚多问,顿悟到的人可以一路顺风,领悟力有待加强的人恐怕真的会半路失踪(离职),作者陈青用轻松的语调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我非常支持和肯定,给正在把玩而犹豫不决买下这本书的年轻人一个良心的忠告:别铁齿啊!
专业固然必要,会做人更重要, 小白兔闯入丛林前,考虑穿个防弹衣吧!!
全球第一封装测试企业之人资经理 罗洁玉
自序
「聪明工作,充分玩乐」。 这是许多上班族的梦想。可惜,多数人都是事与愿违,换句话说是「充分工作,聪明玩乐」,例如,在不耽误工作与不影响年底考核的前提下,抓紧可以放长假时来一趟欧洲十四日游。
然而,工作与休闲失衡的不知所措者,恐怕是「不明工作,不分玩乐」,常常游荡在工作该如何提升与玩乐该如何扩大的不明不白间。这样的工作者,常是工作时像玩乐,不知道该随时善用资源精进自己,有空时却不是滑手机,就是读娱乐新闻⋯⋯,而玩乐时却只能像工作般地重视细节与精打细算,唱KTV找最便宜时段,天天找朋友团购省运费⋯⋯。
「不明工作,不分玩乐」与「充分工作,聪明玩乐」之间,或许是种选择;「充分工作,聪明玩乐」与「聪明工作,充分玩乐」之间,却是一种提升。
我曾是一位十足的「充分工作,聪明玩乐」信奉者,一直相信「工作与专业」的差异是在时间与热情的投入程度,例如,我家附近的一家古早味红茶冰店,打电话去订外送时,如果是忙碌时间,电话由领时薪的小妹接,我们的对话是以下:我:「我要请你们外送?」她会说:「现在很忙,不行喔。」
但是,如果是老板接的电话,老板会说:「现在是用餐时间,所有餐饮店都忙,我半小时后送过去,可以吗?」老板的对话在于服务客户,而打工者只是说明现况,服务业的精神与本质不就是在于「满足客户」吗?这就是很多人在低薪的工作上只做低报酬的服务品质。
我想,我是无心插柳的情况下,在低薪时努力提供高报酬的服务。
我刚出社会时,我妈妈跟我说过一句话:「坐人船,要人船行。」(台语)。这话影响我很深,也造就我在往后的十年常常不计自己的付出,只问部门绩效或公司利益。回头去看,我是在压缩自己的摸索期与成长期,让自己提早在职场中「还没当上老板就知道老板怎么想。」
「还没当上老板就知道老板怎么想」这话或许夹带些许广告语法,但是,其实在近几年的顾问与讲师工作中,我常常扮演「劳资双方」的意见协调与资源整合的角色,能双方摸头还让彼此点头,一定是要能把话说到彼此心里。例如,我服务的某企业,内部有位科班出身外表出色的视觉企划正妹,可惜她的视觉专业没有她的外表正,她常觉得老板很挑剔甚至高压,其实,以我多年的企划经验,她的老板对他的要求或许只是「基本」,但是,我不是这样跟她沟通,而是告诉她,如果我们自己要花几百万做广告,会不会也很谨慎与精明。
相对地,对于老板的沟通,只要是具体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数据,不是以「我都修改了几十次」的苦劳要来「集点」换「老板点头」。
在澳洲工作的经验改变了我对「工作与玩乐」的比重分配与内容规划。也是让我有机会追求成为「聪明工作,充分玩乐」的乐活族。
在BIA(澳洲第一所核发四级簿记证书教育机构,曾在市场最大领导)工作时,週休三日,年休假一个月,加上国假日,其实工作的日子跟放假的日子比例相差不远。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週休三日,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公司是以四天完成五天的工作量,所以,时间应用与绩效产出显得更锱铢必较。
我曾经在「自我摸索」某个软体应用时被我的英国老板Dennis T当面说过「You just waste your time.」,当我把这经验分享给身边的台湾人,几乎是百分之百都说:「你的老板好糟糕」。但是,我其实想过「领高薪、创造高绩效」或「领低薪、做低贡献」,我宁可选前者,既然选前者,就是要承受更高标准的检验。
那次的经验让我自省后学会更有效率的「状况分析」与「问题解决」。这让我想起我MBA「营运管理」的荷兰籍教授Rene K曾说过「澳洲人一吨一吨地把铁卖到日本,日本一斤一斤地把钢铁卖回澳洲」。工作者,是要像澳洲人卖铁矿,还是像日本销售钢铁。
我在BIA的成长不只是改变,而是蜕变。从一位领时薪的打工者到营运主管,我想,当时严厉而慷慨的Dennis T是我职场成长的导师,他对工作的严厉与直言,让我无须消耗太多无谓的时间才逐步成长,他的慷慨与积极不仅协助我职涯规划与提供教育训练,更是在薪资上曾经一年调薪三次。
回到台湾后,重新进入职场时,有许多感触与感想。这书中分享了许多我经历的职场现象甚至乱象。工作者无须觉得上班只是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很多时候,脑袋转个弯,腰桿就直了!想想怎么让自己的工作产出从「铁」升等到「不锈钢」;让自己从肉身熊猫人进阶为钢铁人。让自己从有血有肉与会哭会笑的肉身熊猫人进阶到无血无泪能拼能打的钢铁人。
如果小白领一进职场就立志追求「聪明工作,充分玩乐」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便可以早早把工作的断线权夺回来,不再下班时总是被工作纠缠,可以专心的工作,开心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