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吸引人的魅力就在「力量」与「温暖」 长年的新闻工作中,不知已经深度访谈过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总觉得,有些人魅力无限,举手投足间就是能产生一股令人想亲近的感觉,跟他们对谈起来更是如沐春风。读了这本书,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这些人都拥有类似的特质,就是他们会展现「力量」与「温暖」。
像是国际大导演李安,与他对谈三次,每次总让我回味无穷。对于人生追求电影梦这件事,他展现无比的坚定,此间产生的力量就非常惊人,一个大男人可以在异乡无业、当家庭煮夫六年,很多人是熬不过这样的低潮考验的;终于有机会时,他立刻绽放光芒;而功成名就后也从不迷失,坚持每次作品都有新的尝试、新的风格,于是,他无比扩大自己的能量。尽管他已有世界级的成就,但遇到人时,总展现最温暖的人格特质;我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全球巡回宣传、长途飞行让他显得非常疲累,我实在不忍再录影操翻眼前这位优秀同乡,没想到,敬业的他一再强调没事,然后顶着一头乱发与惺忪发红的双眼,还是跟我深度对谈电影,还谈到眼神发亮、语调飞扬、甚至开怀大笑。隔了好多年,他突然告诉我,他都有收看我播报新闻,我心想,大导演身在好莱坞专注于电影、又全球跑透透,怎可能看得见台湾电视频道的新闻?结果他说,别忘了,拍摄《少年Pi 的奇幻漂流》时他可是留在台湾大半年呢!好吧,这位大导演总是适时给人温暖,而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那一次,他跟我谈了新闻,我跟他聊了电影所展现的深沉人性,又是一趟丰富的精神飨宴……。
另外一位导演魏德圣,学电子的台南囝仔,只因当兵时有个念世新电影科的室友,受他影响而开始爱上电影从此一路不悔,即使当年台湾电影低迷到他都差点去拍三级片了,但坚持、热爱本土历史与说好故事,让他散尽家财后苦尽甘来;然后,我们见面时,他的书包里总是有着一叠厚厚的历史考究资料,并告诉我很多台湾的故事,而且,拍电影拍到一半,还会把片场变反核游行现场,在他身上,同样展现的是「力量」与「温暖」。
还有,壹传媒主席黎智英,颠覆了台湾的媒体文化,尽管是他,把狗仔偷窥风气带进台湾,也尽管他后期闯台湾有线电视频道闯到遍体鳞伤而不如归去,但他一介媒体枭雄的形象,却也在我的访谈中,因为亲情与家庭哭成泪人儿、还浑身颤抖、无法言语。在我眼中,一位强势的霸主却展现人性温暖的一面;尤其,他从1989 年六四事件以来,就是中国打压的对象,至今不疲,这种压力是很大的,但这位生意人却依然坚定立场,这样的「力量」也因民主信念带出他的「温暖」。
还有好多人,与他们的相处的感觉,会令我一辈子典藏。力量,来自信念的坚持;而温暖,则出自人性的同理心,阅读这本书,可让您深刻明白这些人之所以吸引人的魅力所在,通透了道理,就能「自己决定你是谁」了,共勉之!
三立新闻总编辑.知名主播
陈雅琳
【推荐序】
让关系有更持续且更深远的发展 多年前曾被IBM 派至澳洲受训,担任亚太区「高阶主管关系管理」的课程教练,当时我们讨论的议题主要是如何开场,和如何建立我们在主管心中的第一印象,因为这占了印象分数的70%,当然后续的印象也就是「你要别人如何看你」亦是重要的讨论。
当时我用了一个网路上流传的故事与大家讨论,这故事无从断定真假(因此姑且隐其名称),但却是个好教材,内容大约是,在美国有一对年老夫妻去拜访美东一所着名大学的校长,祕书见他们穿着简朴又没预约,于是不耐地表示校长没空,但该对夫妻还是坐在接待区耐心地等待,之后校长只好接见他们,这对夫妻表达已故的独子非常喜欢这所学校,因此想捐钱给学校为子留下纪念,但这对夫妻装扮非常简单,谈吐又朴实,所以校长高傲地向其表达,本校校友向来杰出, 不乏捐款,同时指向窗外的建筑物说,这里每栋建物都至少百万美元,非常昂贵。没想到老太太听到之后,向她丈夫表示,亲爱的,如果一栋楼只要百万元, 那我们不如盖间学校算了,因此在西部加州成立当今颇负盛名的大学。
故事中的老夫妻装扮简朴又憨厚,又未经预约直接拜访校长,无形中所传达的力量不足,致使祕书及校长误判,双方都未达双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其后要赢取信任,关系与亲密度也是重要关键。
本书其实就在探讨如何建立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作者认为「力量」 与「温暖」非常重要,力量与温暖,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需求。以前例而言,这对夫妻如果在拜访校长时表达了足够的力量,如:透过有份量的人介绍,穿着上较体面或见面时表达其身分背景或能力,可能在对谈时会得到不一样的态度,其过程及结果也应该会有所不一样。
以我常去演讲或者是拜访陌生客户的经验,当对方不知道你是谁,他对你所表达的内容往往在信服度及接受度上也不一定会高。但如果你试着先让对方知道你是谁,为什么有资格站在这里,你的专业是什么,你的经验是什么,你的能力是什么,甚至你现在职场上的地位。传达适度的力量建立起第一印象后,对方通常会更愿意听你讲话,更相信你能带给他的价值,进而有较好的沟通与开始。当你在对方心中建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以后,持续地透过力量与温暖的发送,可以让你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尤其温暖更是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近年,常在大陆发展事业,我发现大陆的生意人对于力量这两个字更加重视。双方见面不只斗智,也斗彼此的力量。甚至有大陆企业家告诉我:「力量输了,人家就会看不起你」,这也是商场上常见的现实行为。
过度的力量,会使人惧怕敬畏,而温暖,则是力量的平衡。有力量的人如果让人觉得有亲和力,有温暖的感觉,就让人敬爱。在敬爱与敬畏之间,层次是不一样的。
但是某些场合,温暖必须大于力量。譬如说在一些宴会,酒会,或者社交场合时,力量会让人感觉高傲、自负,让人不想与你交谈,但温暖的表达与亲和力,则会让人更想与你交谈、认识。所以力量不是赢得第一印象的唯一方式,温暖有时更能建立美好的第一印象。力量与温暖的传达55% 在于肢体语言,38% 在于语调语气,而内容则约占7%,善用且适度平衡温暖与力量,可以让双方的关系有更持续、更深远的发展。
资诚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副董事长
刘镜清
【导读】
一辈子适用的手册 本书内容主要讨论「影响力」。研究「影响力」的人都知道「影响」的面向有很多,而且他们也都试图简化、归纳成少数较明确且容易讨论的概念。例如罗伯特.乔丁尼 (Robert Cialdini),在他1984 年的《影响力:让人乖乖听话的说服术》一书中,用六个概念来讨论影响力。而本书的作者,奈芬格(J.Neffinger)与科胡特(M. Kohut)是沟通顾问,协助美国大公司的领导人培养公共演讲及领导力的能力与技巧,也在美国名大学的MBA 课程中演讲,他们将有关影响力的众多因素,归纳成「力量 (Strength)」与「温暖(Warmth)」两个因素。这应该跟他们在职涯中主要处理「沟通」有关,从直接显示在人身上的元素的层面来处理「影响力」。沟通,在美国职场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核心技能,而最基本最核心的关注,则在沟通的对象。因为,在沟通互动中,我们说了什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反而是听者听到了什么才真的重要,也就是说他们如何接受与诠释讯息,才真正决定沟通的效果。因此,娴熟沟通的人,一定从沟通对象的角度思考,形塑自己的讯息,让对方容易接受,进而达成预期效果。如果只是自本身角度出发,除非别人和你背景与想法相近,利害又相合,不然很难期望对方依你的想法接受你的讯息,沟通自然难有成效。
因此你会发现,本书讲的都是与你互动的对方的感觉与感受,或是你对对方的感受。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决定了他们怎么判断你。同样的,你也会用同样的方法与标准,判断他人。这个基本逻辑,也被作者放到了书中―先了解架构,然后辨明这些标准与意义,我们才能有意识的修正行为,展现出我们知道人家会如何接收的讯息,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一部分「大思维」,作者立论,先把架构提出来,详细说明了力量与温暖各是什么,然后再铺陈两者间的关系。提出并分析理论同时,更引用实际例子辅助,帮助读者了解。一直以来,力量与温暖,通常被视为互斥,作者用液压效应 (Hydraulic Effect),彼消我长的概念来表达。但是,作者分析,其实两者可以互补。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月晕效应 (Halo Effect),让人觉得力量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温暖;而温暖的人也会让人产生有力量的感受,和液压效应恰恰背道而驰,重点是情境不同,实难一概而论。在这一部分,作者更清晰地指出,同时兼具力量与温暖,不但可能,而在领导(或引导)上,更能发挥长期效应。若是光靠力量领导,当权力位子消失时,影响力也随之消失。而单靠温暖领导,没有力量支援,会让人们没有安全感,从而不能真心与你配合,在效果上差了许多。
在第二部分「你手上掌握了哪些牌」,作者们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特色,诸如种族、性别、年龄、体型、外貌等这些我们不能选择的特征,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同样的,运用大量的例子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讯息。
第三部分「善用你手上的牌」,说明在知道自身特色后,更要能找出可以增进及改进的方法。此处,他们强调非语言的讯号如何显露出我们的内心情绪。也从力量及温暖的角度,检视一些大家熟知的个人风格。作者就语言在力量与温暖上的表现,提出分析及建议。其中,罗伯.甘迺迪必须面对一群黑人群众,宣布黑人领袖金恩博士死讯的故事,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美国黑人与白人的关系仍是非常紧张,长期受歧视的黑人,在得知他
们的英雄金恩被白人暗杀,气愤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里,作者运用圆圈的概念,分析罗伯.甘迺迪成功地化解了黑人愤怒的做法。他开门见山,告诉听他演讲的黑人群众,金恩遇刺的消息。在一阵惊吓的尖叫声后,群众陷入沉默。然后罗伯说了:「……你们之中有些人面对如此不公不义,内心忍不住会充满愤怒,不信任所有白人。我只能说,我的内心也有相同感受。我也有家人 (美国前总统约翰.甘迺迪) 遭到杀害,而杀害他的是白人。」他的话,传达了温暖,因为与观众产生了连结。
彼此间黑白的差异,不再重要,也就是罗伯成功地把自己画进了和眼前黑人同一个圆圈中,帮助他们能就事论事,听他的演讲,不受这个坏消息的影响。
有关圆圈的分析,更是沟通的基本精神的发扬。先站到你对象的同一边,有了连结,就给了他们听你的话的理由,有了听到你的讯息的机会。从这里再连结到同理心,更是沟通最基本的基石。没有同理心的沟通,只能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有沟通的形貌,却无任何实质效果。自顾自的展现力量,不能从对方立场思考,完全不可能影响别人。或是一味传达温暖,不知对方在寻求被保护的安全,一样徒劳无功。
此部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力量与温暖在生理上的根源。最近的实验证明,不但是内心状态影响身体行为,身体行为也可以影响心理状态,其中原因,全在睪固酮、雌激素与肾上腺皮质醇等荷尔蒙。作者提供了好几个经研究证明有用的肢体行为影响心理的方法,帮助我们展现力量或温暖。此部分颇值得参考。
最后「现实世界中展现的力量与温暖」,他们还提供了生活中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里,我们会碰到的情形,其中力量与温暖的展现。从男女间的追求互动,夫妻间关系决裂,在职场,在政治上,到网路世界的互动。如何发挥结合力量与温暖,帮助我们影响他人。当然,此处作者也提醒我们:我们是为了什么目的想要运用力量与温暖。这是个人问题,也是他们借此表达整个「影响力」的工具性,是中立的,无好坏可言,重要的是你的用心与
目的。
整本书用了许多的例子,而且是名人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好例子能帮助读者明白作者的讯息。不过书中这些例子对大部分台湾的读者来说,并不一定熟悉,因此效果上可能会打折扣。但是瑕不掩瑜,作者语法直白,读者只要稍稍花些心思,也应可以自书中连接到自己生活中许多情境,帮助我们找出如何实践书中的许多宝贵意见的方法与时机。
整个来说,本书会是一本学习成为容易影响他人的人的好手册,值得投资时间研习。但要提醒读者,这种养成过程其实很冗长,无法立竿见影。所以,他们还专门整理了一个部分,「实际运用在日常生活中」(211 页到226 页),强调做法与工具,这一部分我最重视。因为任何书籍说理举例后,往往就把剩下的事交给读者,如何做就不再与作者有关。这两位顾问知道这不是待客之道,顾问习惯结果导向,要做事总要有个方法,也要能检讨改进。他们认为这些工具其实也是检视的方法,目的在培养读者成为自己的顾问,不只是瞎子摸象,不知自己做得如何,而是真有改进的可能。
在这些工具之外,我以为若有可能,读者还应该找几个人,三五好友、同事一起读,并在生活中互相提示与交换意见。整本书目的就在教我们如何在人群、在团体中拥有有效的影响力,旁观者的回馈,是在有经验的顾问协助之外,帮助我们抓错与进步最好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们非常用心,他们整理了最近的心理研究的结果,做了许多的笔记,支持他们的论述,全部放在最后附註里。想要进一步探讨这个主题的人,可以在其中挖掘到不少线索。
最后,我想建议读者阅读此书时,把以下几点放在心上,来结束这篇介绍:
一、用他人能感受得到的方式呈现力量与温暖。
二、适用情境有异,非一体适用。
三、一辈子适用的手册。(不只读一次)
四、要实际练习。
五、找朋友一起练习。
台湾大学政治系沟通实务专题讲师
胡定邦
【自序】 几年前某个星期五傍晚,好友苏珊的一次偶遇,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苏珊当时四十五岁,在公司里顺利往上爬,对工作感到很满意。她刚过完忙碌的一週,开完最后一个会,很期待在回家的路上,可以在火车上看看书,放松一下。
这时候,有个五十来岁、穿着体面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问苏珊旁边的位子有没有人坐。苏珊说没有,于是他坐了下来,彬彬有礼地跟她打招唿。苏珊瞄了一下邻座,注意到他的外套上还贴着名牌。这时苏珊已翻开书,心里挣扎着要不要开口提这件事。但他似乎人还不错,所以苏珊决定还是试试。
「你是医生?」
「是啊,你怎么知道?」
苏珊指一指他的名牌:艾德华.乔丹医师。
他轻声笑了笑,连忙把名牌撕下来。「谢谢你的提醒。」然后他继续说,他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由于最近刚创业,需要多多建立人脉。
苏珊默默点头,努力保持适度的礼貌,同时又不要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但是他继续说:他是小儿科医生,刚创办的公司是让病人透过网路,征询医生意见。他描述着新事业时,苏珊记起一个月前带女儿看病的经验。她可不想透过电子邮件看诊。
于是,苏珊问他打算怎么样改变一般人与医生互动的方式。他微微一笑,把问题丢回给她。「你说得很对,这绝对是个大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苏珊没料到他会这么问。根据往常的经验,医生总是自以为无所不知。于是苏珊和他谈起最近看病的经验,两人开始讨论医生可以透过网路提供哪一类健康照护,又有哪些服务是网路无法提供的,以及病患会有何观感等等。苏珊建议了几种或许可以平抚病患疑虑的说词。爱德华勐点头,十分佩服,又问了几个问题。于是,苏珊提了一下最近成功行销某个新产品的经验。
火车还没到站,苏珊已经得到新职位邀约,应邀担任爱德华新公司的业务主管。
我们会不时听到这样的故事,但总是把它归结为机缘凑巧。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两个人会搭上同一班火车,而且专业技能和需求也正好互补,可说纯粹是运气使然。但情况不是真这么简单。在初见面的短暂时刻,爱德华身上散发了什么样的特质,吸引苏珊和他谈话,而不是自顾自埋首书中?爱德华已经花了整个星期向同业推销新事业,那么,苏珊是哪些地方吸引他,让他愿意对火车上偶然碰到的陌生人,再卖力推销一次?最后又是哪些因素说服了双方,都愿意考虑赌一赌,成为合作伙伴?
他们谈话时,都对对方的人格特质有所判断。这类性格判断虽然发生得很快,却非常重要,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孩提时代开始,与同伴玩耍时,大多数孩子都会找到臭味相投的死党,只有几个不幸的孩子,几乎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另外还有少数宠儿,则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小圈子间,处处受欢迎。等到青春期来临,同样的判断又会影响我们和谁约会,甚至日后跟谁结婚。这类人格特质判断也会主宰我们的职场命运,决定谁能得到工作机会,谁能扶摇直上,还有当时机歹歹时,谁得卷舖盖走路。
本书说明人格特质判断是怎么回事。当人们对你评头论足时,他们究竟在寻找什么?本书也说明如何让人格特质判断为你所用──以及怎么样影响别人对你的观感。
【前言】
如何使用本书 我们一直对这个主题深感兴趣,希望各位也是如此。我们在撰写本书时,除了以多年辅导客户的经验为基础,也引用了近年来发展快速的社会科学研究。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提供新的洞见,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想法。当我们在二○一二年英国烟火节写下这段话时,我们深知,这绝对不会是有关这个主题的最后定论。阅读本书时,可以搭配compellingpeople.com网站上的资料,我们在网站上分享了我们对当前事件和相关议题的看法,讨论最新的研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提供能实践某些概念的有用工具。
我们希望把本书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人阅读。本书在开头勾勒出基本概念后,随即检视当我们打量别人,或别人打量我们的时候,究竟看到什么。接下来,我们会探讨这些基本概念如何展现在各式各样的现实环境中。
你可以一气呵成,从头到尾读完整本书,书中的一切都和你认识的人和面临的处境相关。但是你也可以把本书当成手册,挑选和个人目的最相关的章节跳着看。假如你选择跳着看,那么「Make It Happen」单元和结语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观点,能帮助你运用本书的概念。假如有时间的话,不妨也浏览一下后面的附註:可以找到书中引用的各种研究、资料来源、想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