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台湾法律80年: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

波涛汹涌台湾法律80年: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法律史
  • 台湾民主化
  • 法治建设
  • 人权保障
  • 宪法发展
  • 政治体制
  • 社会变迁
  • 法律改革
  • 台湾研究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本书温馨感言,包含国考命题者、各大知名大学教授、法学院长级,以及实务界作者特别撰写的论文,是近年国内最重要的论文集。

  2.本书由蔡墩铭教授的学生,马英九总统特撰贺文。这可能是马总统在总统任内唯一亲撰的贺文。

  3.陈志龙教授特撰的文章,揭露台湾大学法学院的内幕,也铺陈法学界诸多不为人知的祕闻,想了解法律学界的内情,本书有很多秘辛,已在大学校园、图书馆轰动流传。
《海峡彼岸的法律脉动:战后台湾的制度变迁与社会重塑》 一、 导论:世纪的转折与法律秩序的重建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一世纪初,台湾社会在剧烈政治更迭与现代化进程中,法律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自我调适。不同于聚焦于单一历史时期的断裂性研究,本书试图描绘一个宏大的时间轴,考察“战后”这一概念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基石如何被搭建、侵蚀与重塑。这一时期,台湾从一个殖民地体系向一个新兴的、充满内部张力的现代民主社会转型,法律不仅是反映社会变化的镜子,更是塑造社会结构与公民权利的核心工具。 本书的叙事线索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一是权威的转移与法律的继承,探讨国民政府迁台后,如何“移植”并“改造”原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二是社会经济的转型与私法领域的扩张,研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何催生新的合同关系、产权争议与劳动法规;三是政治权力的制约与公法领域的演进,梳理戒严体制下的法治困境,以及向民主宪政过渡中,人权保障体系的艰难建立。 二、 殖民遗产的清理与“新秩序”的移植(1945-1950s) 战后初期,台湾的法律制度面临着“去殖民化”与“制度重建”的双重任务。日本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庞杂行政法规与司法体系,在接收与改造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断裂与延续性。本书首先分析了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初期,如何通过颁布一系列“过渡时期”的法令,迅速确立其管辖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事法领域,尽管形式上恢复了1929年《中华民国刑法》等,但其实际运作深受军事管制思维的影响。 例如,在土地制度方面,颁布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其法律机制的设计与执行,直接影响了地方精英阶层的权力结构。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一土地改革政策在法律执行层面所遭遇的地方阻力、司法解释的变迁,以及它对后续台湾经济起飞的结构性影响。此外,本书探讨了在“反共”主旋律下,刑法中关于“内乱”与“外患”的解释如何被无限扩大,为日后威权统治的法制化提供了最初的法律框架。 三、 威权统治下的法治悖论:从军事管制到“稳定”的法律建构(1960s-1970s) 本书的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戒严时期(1949-1987)法律制度的“双重性”——一方面,它试图在国际上维持一个“法治国家”的表象,维护了如民法典等私法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法体系与政治审判活动却构成了对基本人权的系统性压制。 我们详细分析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对宪政架构的“悬置”效应。这一临时性法律文件的存在,使得总统权力、紧急状态权的解释空间被极度膨胀,司法独立性受到严重侵蚀。在行政法领域,本书检视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如何通过层层授权的行政命令实现的,而非完全依赖明确的成文法。 关于人权保障方面,本书对比了早期的政治案件与后期的“异议人士”案件,考察了自白、证据规则在政治审判中的“弹性”运用。我们特别关注了律师群体的角色变化——他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法律条文来挑战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以及他们自身的职业安全如何受到法律的制约。这一时期的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硬壳”,也是社会各阶层寻求权利救济的“软肋”。 四、 开放与转型:解除戒严与法治的再民主化进程(1980s末-1990s) 随着社会力量的崛起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台湾的法律体系开始进入剧烈的“民主化修正”阶段。本书将这一时期视为“法治重建”的关键十年。解除戒严并非简单的“取消法令”,而是一场涉及宪法修正、司法机构改革、乃至社会价值观重塑的复杂过程。 我们详细考察了《刑法》、《刑诉法》在解除戒严后的修订,特别是关于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的限制性条款被逐步删除或限缩的过程。例如,诽谤罪与“戡乱时期”相关罪名的松动,标志着国家安全叙事开始向个人权利叙事让位。 本书特别关注“转型正义”的早期萌芽,即受难者平反运动对历史遗留法律问题的清算。虽然大规模的转型正义工作在后续年代才系统展开,但八九十年代的法律抗争,如要求公开档案、重新审视旧案,已经为后来的法律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这一时期的司法实践也开始展现出对普通法原则的回归,法官在解释法律时,逐渐将“比例原则”和“无罪推定”等现代法治理念置于优先地位。 五、 迈向成熟的法治:新世纪的挑战与法律的常态化(2000年至今的初步观察) 进入新世纪,台湾的法律制度面临着从“过渡”向“常态化民主法治”过渡的挑战。本书简要回顾了在这一阶段,法律如何处理更复杂的社会议题:如全球化带来的金融监管、环境污染责任的界定,以及公民社会在法律制定中的参与度提升。 本书认为,虽然民主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法律体系的“惯性”依然存在。例如,在程序正义的完善上,警察权力与侦查手段的规范化,仍是司法改革持续关注的焦点。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身份政治与法律的互动,以及宪法法院在处理社会重大争议(如某些涉及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中,如何确立新的司法能动性与制衡原则。 结语:未竟的论辩 《海峡彼岸的法律脉动》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理解台湾的法律制度并非是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在威权、民主、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拉扯、妥协与前进的动态过程。本书强调,法律的“民主化”不仅仅是宪法文本的更改,更是司法者的心证、律师的辩护,以及普通公民对法律适用后果的日常感知与接受程度的共同建构。理解这八十年的法律脉络,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台湾社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志龙(PROF. DR. TZE-LUNG CHEN )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硕士(秘密通讯自由之侵害及其取得证据之适格性研究,1979 年06月,指导教授:蔡教授墩铭博士)。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 / M.大学法学博士(德国刑法第189条与第194条第二项之研究,1986年,指导教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前副院长兼第二审判庭庭长郝思曼教授Professor Dr. Dr. h.c. mult. Winfried Hassemer)。

  现职:
  台大法律学院刑法学教授、台湾财经刑法研究学会理事长、台大法律学院欧盟法中心主任、卫生福利部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法规会委员、法务部刑法研修小组委员、刑事法律问题审查小组审查委员、犯罪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考试:
  1979年律师高考及格,(69)台证字第2285号,并具律师、专利代理人资格。1979年DAAD德国政府奖学金考试及格公费留学。

  专研领域:
  构成要件刑事法学、法社会学、生物科技、财经刑法。

  经历:
  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2001~2004)、律师惩戒覆审委员会委员、台北市政府法规委员会编审、台湾法学会理事及监事、环保署法规会委员,于1994年受邀为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客座教授。曾任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顾问、国际刑事法学会台湾分会科技与财经刑事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查委员、欧洲联盟研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研究专长:
  近年除开设刑法思维方法、财经刑法、生物科技刑法、资讯刑法等专门领域课程,致力推动刑事实体法与现代财经、科技潮流趋势的结合,例如:内线交易犯罪研究、财务监督等研究外,亦开设刑事诉讼法与法学方法论课程,指导学生程序法与基础法学方法的学习。

  着作:
  法益与刑事立法、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检察官之侦查与检察制度、检辩审在刑事认知程序之互动关系-检察官之任务(侦查、公诉、执行)与检察一体、基因改造物GMO之产学合作与违反滥用禁止、传染病检疫与刑事责任之本土研究、金控公司与併购、财经发展与财经刑法(本书荣获台湾大学2007年度学术优良专书出版奖励)、辩证与法学(本书荣获台湾大学2009年度学术优良专书出版奖励)、郝思曼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Human Rights, the Rule of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 Essays in Honor of the 70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Dr. Dr. h. c. mult. Winfried Hassemer)、刑事证明与证据法则等专书多本、期刊论文、专书论文、研究报告等共245篇。

  电邮:
  tzelung.chenll@gmail.co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