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序 「脈診」嚮為中國醫學不可或缺的傳統診法之一,雖居四診之末,卻負冠冕之譽,故習俗稱中醫看病為「診脈」、「方脈」,亦以「大方脈」、「小方脈」以概中醫內科及其他各科;以脈性、脈理作為衡量醫者診療水準之高低,以辭窺義,可見一斑。
但觀之當今中醫界,言脈者泛泛,重脈者寥寥,部分中醫僅視診脈為裝點門麵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嘆。為此,簡略談一點個人對脈診之認知。
一、脈診是中國醫學遺産中的大雅餘韻
上古醫傢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僅發現瞭「心主血脈」這一科學道理,而且揣摩齣脈象的變化,與個體抗病機能的強弱、病勢盛衰的進退有密切關係,更進而測知診脈可以確定病位,又幾經淘煉,古法的大三部診脈(遍診法)到扁鵲這一代名醫手中,簡化為「獨取寸口」,於是脈診由這一轉變,寸口脈診定為萬世章法。
《聊齋》曾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因脈診能直測髒機,見微知著,所以不少醫傢透過刻苦鑽研,精研此道。《內經》早有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髒論、三部九候論等論述脈診的專篇;《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主要對《內經》中髒腑經脈加以補充發揮,其中又以闡述脈法最為詳備,對獨取寸口脈法的論述,即達四分之一的篇幅,可謂寸口脈法的經典著作,所以後世多以獨取寸口的脈法是由《難經》創立的。
事實上,在成書以前,前人早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創新,《難經》僅是集其大成,而以扁鵲為代錶,故《史記》謂:「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史記‧倉公傳》所載十多則「診籍」,均是以脈測癥,毫釐不爽,為現存典籍中最早、最完整的實例。其後,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每章均赫然冠以「平脈辨證」四字,是將脈法與臨床實踐密切結閤的典範,書中脈證並舉達 120 多處,記載脈象 69 種,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體察的。西晉王叔和介紹《難經》而撰《脈經》,但文理深奧,不利研習;逮至明季李時珍氏著《瀕湖脈學》,通俗易誦,成為入門必讀之書。
從浩如煙海的中醫書籍中,無數的史記和案例,介紹瞭古人以「三指禪」瞭斷生死、預知病變的精湛之筆,他們幾乎僅持診脈,就可明確斷癥,門外漢詫為神奇,同行者嘆為觀止,其實,一點也不虛妄,究其原委,皓首窮經,勤學苦研而已…
邵序 中國醫學是一偉大寶庫,脈診作為中醫診斷學的一種獨特的方法,除瞭解血脈的運行情況,對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的盛衰、推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後有重要意義,是中醫理論體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範建忠醫師從事臨床數十年積纍瞭較豐富的臨床經驗,並潛心於脈診的研究,在王叔和「寸口脈法」、「分候髒腑」的基礎上對脈形、主病有獨特的認識和見解,並結閤現代科學的知識,運用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應激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基本理論探索脈診的主要原理和應用。
本書內容豐富,言簡意賅,圖文並茂,對繼承發揚脈診這一瑰寶作瞭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四診閤參,可作為臨床應用和參考。
全國人大代錶
全國名老中醫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名譽院長
邵榮世
2012 年 1 月 28 日
前言—脈緣 筆者齣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傢庭,祖輩無一人行醫。我在 1988 年考入中醫學校時,竟不知中醫是乾什麼的,隻知道有學上,畢業後國傢包分配,在醫院工作,是個鐵飯碗。到瞭學校,開始學中醫時,也不是特彆感興趣,就機械地跟著課程在學,畢竟要應付考試。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地感瞭興趣,原來中醫博大精深!當時的我和現在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一樣,雖對中醫感興趣,但也不知道工作以後能不能適應病人、適應工作、適應社會,有些迷茫。因為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病人都不太信任年輕中醫,剛畢業的年輕中醫生在臨床上很難獨立展開工作,這是事實。
不過,剛工作不到兩年,筆者就打破瞭慣例,在當地小有名氣,不是其他,就靠脈診!因為脈診,我可以不用病人開口,便知病情八九。有瞭脈診,我在疾病的診斷上,準確率明顯提高。有瞭較高的準確率,同時又能洞察疾病的病因病機,治療效果也大大提高。
實習時,我的帶教老師是一傢中心醫院的院長,剛剛辭官一年,專心坐門診。老師通曉儒、釋、道,溫文爾雅。記得在實習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對我說:「小範,你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脈,要一週時間,這一週時間裏要做到心無二用,一週後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老師平日裏話不多,他這樣鄭重地說這件事,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很重視。於是在這一週裏,我全心全意地就做把脈這一件事,坐著在把脈,站著在把脈,走路在把脈,睡覺前也在把脈,隻要沒睡著,就像單相思一樣,天天左手摸著右手,右手摸著左手。
把脈前,我對脈象的理解,就停留在《中醫診斷學》上的 28 脈上,而且印象不是那麼清晰,有些模糊。把脈後,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脈的形象也一天一天地感到變化,書本上的 28 脈,也漸漸地感到清晰起來,滑脈是什麼樣子,弦脈是什麼樣子。
一週很快過去瞭,第 8 天,在跟師坐門診時,老師讓我給一位病人診脈,我小心翼翼地把脈,這是我第一次規範性地診脈,5 分鍾後,我說:「這是浮緊脈。」老師復診後點瞭點頭,老師的肯定,增加瞭我的信心。從那時起,我對脈像有瞭興趣,因為臨近畢業考試,無奈,依依不捨地離開瞭老師。
工作後,沒多長時間我對書本上的 28 脈有瞭指感,在臨床上幫助很大。當時我就有瞭「把脈診病」的想法,再去請教老師,老師說:「我也隻侷限於 28 脈,不過,聽說過民間有人可以透過脈診說齣病人的癥狀,你可以研究研究。」二十年前,那時網路不發達,消息也很閉塞,自己也不知道把脈到底能不能診斷疾病,於是,我開始瞭漫長的獨立探索過程。
最初的研究是「以病證脈」,因為每一種疾病可有一些特異性指徵,而特異性指徵可成為相同疾病的共性指徵。如心悸,在左寸內側心部脈必有浮、動,而心脈浮、動是心悸的特異性指徵,也是心律失常産生心悸癥狀的共性指徵。在這個過程中,我經過瞭無數次失敗,纔總結齣一些疾病與脈象特徵之間的關係。再如胃炎,在右關部有一些病理特徵,在臨證中,右關部的那些病理特徵不一定都是胃炎,我很納悶,在數百例胃炎患者對比中,我終於發現沒有胃炎但在右關部的那些病理特徵其實是一種僞徵,透過比對可以很簡單地區彆齣來。
漸漸地不到兩年,從「以病證脈」基本昇華到能夠「以脈證病」。雖然過程艱辛,但畢竟走過來瞭,在當地也有瞭一點小名氣,病人逐漸多瞭起來,我臨床實踐脈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1996 年,記得有一 40 多歲的女病人,就診時咳嗽,少量咯血,全胸片示:肺結核。當時的脈診,右寸脈沉澀黏滯,整體脈象數而無力,從癥狀到檢查再結閤脈象,我考慮此病人可疑肺癌。因為肺結核的病人脈象應數而有力,右寸脈應洪實而非沉澀黏滯,於是我就把我的觀點直接告知瞭病人傢屬。病人第二天到某三級醫院檢查,診斷還是肺結核,迴來後在彆人那裏把我大罵一通(什麼難聽的話都罵瞭),主要是罵我這個醫生草率、不稱職,明明肺結核,硬說是肺癌,把病人傢屬嚇得要死,我聽後心裏很是難受,同時也很疑惑。
過瞭兩個月,該病人經抗結核治療未效,再去上海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此時病人全身狀況很差,失去瞭手術的意義,化療效果不好,已無力迴天,四個月後死亡。之後,在街上與該病人傢屬偶遇,他當麵緻歉,我淡然:「理解,沒事。」
隨著病人越來越多,診脈後我及時與病人的癥狀、體徵包括實驗室檢查相對照,積纍瞭不少的脈案經驗,總結瞭一些關於脈診與辨證以及脈診與病因病機之間的特有聯係。
現代脈診離不開現代醫學,在病人進行血液常規檢查後,透過十餘年的臨床比對,我發現血沉增快的病人,脈搏在脈管的 3、4 層的平均力度高於均值;血象增高的病人,脈搏在 1、2、3、4 層的平均力度高於均值,脈管增寬,可有熱輻射感;血紅蛋白、紅細胞減少的病人,脈呈芤象;血小闆減少的病人,脈的內容物稀薄等等。
在疾病與脈象之間,我是這樣理解的,疾病與病理脈象是一種相對應的關係,醫生看病用藥的過程其實就是使不正常的病理脈象修復成正常的生理脈象而已,簡單的說,看病就是修脈。
學習現代脈診,首先不要被把脈如何之難、脈象如何復雜所嚇倒,其實我們可化繁雜為簡單,把脈象的浮與沉、遲與數、脈搏的有力與無力、脈管的軟與硬以及脈溫的高低,這五對脈象要素搞清楚,就可以初步地進行把脈診病,中醫傳統脈象有 27、28、32 等很多種,則分貫於這五個脈象要素之下。
在熟悉和掌握現代脈診的方法後,我覺得看病簡單多瞭,所謂的疑難雜癥並不疑難,透過現代脈診推斷疾病(含疑難雜癥)的病因病機,確定病位、病性,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等基本原則,把病脈逐漸調成平脈,機體本身的自身免疫調節係統進入自我修復狀態,那麼機體就由病理走嚮生理,由疾病走嚮康復。
一直以來,我相信現代脈診將會帶來中醫脈學診斷的革命,會改變傳統中醫診斷的模式,對醫生尤其是中醫將産生很大的影響。學會現代脈診,可直窺疾病的病因病機,並可定病位及指導治療;學會現代脈診,可在病人中直接建立起信任關係!
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國醫大師硃良春教授、全國名老中醫邵榮世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教研室主任楊繼兵博士百忙之中親自指導和幫助,恩師奚年敏老先生、老同學南通市中醫院的徐廣飛碩士幫我修稿,特在此一併錶示感謝。
近年來,研究脈象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中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齊嚮華教授、「脈癡」羅愚先生等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令我感動,讓我在研究脈學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動力,嚮他們錶示由衷的敬意!
由於本人纔疏學淺,書中定有不足之處,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脈學博大而精深,筆者意在拋磚引玉,敬請各位師長、同仁批評指正。
範建忠
壬辰年於江蘇省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