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藥的應用

常用中草藥的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草藥
  • 藥用植物
  • 傳統醫學
  • 中醫
  • 本草
  • 健康養生
  • 自然療法
  • 草藥應用
  • 藥理學
  • 傢庭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藥既可作為食物,也可作為藥物,對日常進補、預防疾病有重要作用,常是製作滋補、預防疾病的藥膳、代茶飲的原料。

  以甘草為例,其性溫,補益脾氣,可治療氣虛所緻的咳嗽,有特異的甜味,以斷麵鵝黃色,有“菊花 心”、外皮棗皮紅色為好。石斛性涼,可滋陰清熱,補腎益精,可輔助治療萎縮性胃炎、産後虛損,外皮金黃色,斷 麵白色,嚼之黏液多者為佳。

  滋補養身常用包含有:補氣、補陽、補血、補陰
  排毒養顔常用包含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食潤腸、清利濕毒
  日常防病常用包含有:化痰止咳、解錶發汗、理氣健脾
  其他養生常用包含有:安神、溫裏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瞭常見的、可以用於製作菜餚、藥膳、代茶飲的部分中藥,詳細介紹瞭治療功效、如何使用、食療、藥膳。
  本書適用於普通傢庭、中醫藥愛好者、中醫藥院校學生參考使用。提供中藥材更確切實用有效的應用。
《古籍文獻整理與數字化前沿技術探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古籍文獻的整理、保護、研究與數字化轉型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科學有效地對待和利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已成為文獻學、曆史學、圖書館學乃至信息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為相關領域的學者、研究人員、檔案工作者、圖書館員以及信息技術專業人士提供深度參考。 本書的結構設計兼顧瞭理論基礎的夯實與前沿技術的聚焦。全書內容圍繞“保護”、“整理”、“研究”和“傳播”四大核心環節展開,力求展現古籍文獻生命周期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分:古籍文獻的本體論與保護基礎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對古籍文獻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的深刻理解,這是後續一切工作的前提。 第一章:古籍文獻的物質載體與版本學基礎 本章詳細剖析瞭中國古代不同曆史時期(如先秦竹簡、秦漢縑帛、魏晉紙張、宋元刻本至明清抄本及近代活字印刷)的裝幀形製、用紙特點、墨色變化及版式結構。內容涵蓋瞭對古籍“皮、紙、墨、字”的微觀分析,探討瞭不同抄寫、雕版、印刷工藝對文獻流傳的影響。重點介紹瞭版本學的核心概念,如初刻本、重刻本、校本、批校本的辨識標準,以及如何通過版式細節、避諱、印章、題跋等要素進行版本源流的追溯與鑒定。對於識彆僞本、訛誤本的方法進行瞭詳盡的論述。 第二章:文獻保存的化學與物理乾預 本章聚焦於古籍文獻的搶救性保護與長期穩定保存技術。內容涵蓋瞭針對不同材質(紙張、絲織品、簡牘)的溫濕度控製標準、有害生物防治(蟲害、黴菌)的科學方法。詳細闡述瞭文獻修復領域的關鍵技術,包括傳統的手工修補技術(如補洞、接頁、裝訂)的標準化流程,以及現代化學修復方法,如去酸處理、加固技術、以及惰性氣體保護環境的應用。特彆討論瞭數字化環境下的“原物不動”保護原則與技術乾預的邊界問題。 第二部分:傳統整理方法與信息標引 本部分迴歸文獻學的本源,探討人工整理的嚴謹性與係統性,並引入現代信息組織原理。 第三章:目錄學與版本源流的重建 本章深入探討瞭傳統目錄學(如《隋書·經籍誌》《宋史·藝文誌》)的編纂體例與思想脈絡,並將其應用於當代古籍普查與著錄工作。重點介紹瞭如何運用提要編目法、分類法和述評法對存世古籍進行係統性的信息采集。內容細緻分析瞭如何通過校勘學的方法,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進行比對,構建齣最接近原貌的“善本”底本,並撰寫嚴謹的校勘記。 第四章:古籍著錄與規範化信息標引 本章將傳統著錄標準與國際圖書館學標準(如MARC格式、RDA等)進行對接與在地化改造。探討瞭古籍數據在著錄層麵應包含的關鍵字段,如書名號的確定、作者朝代的標注規範、內容的精確分類等。本章還首次係統性地提齣瞭針對古籍特有信息(如硃批、眉批、插圖、印章)的結構化數據標引模型,旨在實現古代文獻信息描述的互操作性。 第三部分:數字化轉型與前沿技術應用 本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和創新之處,探討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賦能古籍的深度開發與利用。 第五章:高精度圖像采集與色彩科學 本章詳細介紹瞭古籍數字化的技術流程,從前期準備、圖像采集到後期處理的全過程。重點討論瞭針對不同載體(如清代泥印、宋刻的細微凹凸)所需的高分辨率、高動態範圍(HDR)圖像捕獲技術。深入分析瞭古籍色彩校準的復雜性,特彆是如何準確還原古代墨色的層次感和紙張的年代感,確保數字影像的“文獻性”和“藝術性”。同時,探討瞭大規模圖像數據的存儲、管理與版本控製(Versioning)。 第六章:光學字符識彆(OCR)與深度學習 本章聚焦於古籍文本的自動化識彆與結構化處理。詳細介紹瞭針對傳統宋體、楷書、魏碑以及手寫體的OCR技術發展曆程,並重點分析瞭當前基於深度學習(如Transformer模型、注意力機製)的古籍文字識彆器的訓練策略,包括如何構建高質量的帶注釋數據集、如何處理異形字、通假字和簡寫體。內容還涵蓋瞭版麵分析(Layout Analysis)技術,實現對古籍中正文、注釋、夾注、題詞等不同文本區域的自動劃分與語義識彆。 第七章:知識圖譜構建與古籍的智能互聯 本章將古籍內容從“文本”提升到“知識”層麵。探討瞭如何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從識彆齣的古籍文本中自動抽取實體(人名、地名、官職、術語)和關係,並將其映射到知識圖譜中。本章提供瞭構建古代知識圖譜的本體設計範例,包括如何處理曆史人物的時代更迭、異名、謚號等復雜關係。通過知識圖譜的應用案例,展示瞭如何實現跨文本、跨學科的古籍信息檢索、人物關聯分析和知識發現。 第八章:虛擬現實(VR/AR)與古籍的沉浸式體驗 本章探索古籍文獻在現代文化傳播中的新形態。討論瞭如何利用3D掃描和建模技術重建古代的校勘場景、書房環境或刻書作坊,為研究者提供沉浸式的研究環境。同時,探討瞭增強現實(AR)技術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例如通過移動設備掃描實體古籍,即可實時浮現其數字化內容、校勘對比或相關研究資料。本章旨在拓展古籍研究的交互界麵,提升公眾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度。 結語 本書總結瞭古籍文獻從“沉睡的紙張”到“活躍的數字資源”的蛻變過程,強調瞭人文素養與前沿技術的深度融閤是未來文獻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以現代科學精神守護和發揚中華文脈的深度思考。 目標讀者: 文獻學、曆史學、圖書館學、檔案學專業師生及研究人員;文物保護與修復工程師;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領域對文化遺産數據感興趣的從業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常用補氣類中藥及藥膳    2
人參    3
藥理:    3
功效    3
用法    4
禁忌    5
藥膳    6
黨參    10
太子參    13
西洋參    14
五味子    15
黃芪    16
白朮    20
山藥    22
扁豆    26
大棗    28
飴糖    31
甘草    32
茯苓    33
赤小豆    35
苡仁    37
蜂蜜    39
靈芝    41

第二章  常用補陽類中藥及藥膳    42
鹿茸    43
補骨脂    45
蛇床子    46
巴戟天    47
淫羊藿    47
仙茅    48
黃狗腎    48
附:豬鞭    49
附:牛鞭    50
附:驢鞭    52
附:羊鞭    52
附:鹿鞭    53
海狗腎    55
海參    56
山茱萸    58
杜仲    59
肉蓯蓉    60
鎖陽    61
沙苑子    62
菟絲子    62
蟲草    63
蛤蚧    66
鬍桃仁    67
紫河車    69
韭子    71
附:韭菜    72
附子    73
乾薑    73
附:生薑    74
肉桂    75
附:桂枝    76
陽起石    77

第三章  常用補血類中藥及藥膳    78
當歸    78
雞血藤    80
熟地    81
附:生地黃    82
阿膠    84
附:黃明膠    86
附:魚肚    87
何首烏    89
枸杞子    91
桑仁    95
龍眼肉    96
鬍麻仁    98

第四章  常用補陰類中藥及藥膳    101
石斛    101
女貞子    102
旱蓮草    103
龜闆    104
附:龜肉    105
鱉甲    107
附:鱉肉    107
黑豆    110
花生    111
蓮子    113
燕窩    115
蛤士蟆    117
銀耳    118
芡實    11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醫學生,目前正在學習中醫藥相關的課程。雖然學校裏有相關的教材,但總覺得有些過於理論化,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這本書的標題“常用中草藥的應用”恰恰符閤瞭我目前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比教材更貼近臨床的視角,例如,書中對於同一種中草藥,是否會列齣不同的炮製方法及其對藥效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藥物的劑量和配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辨證施治”的講解很感興趣,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和實際的案例,幫助我理解如何通過望聞問切,準確地判斷病情,並選擇最閤適的中草藥方劑。此外,我還在思考,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現代醫學對中草藥藥理成分的研究成果,或者對傳統驗方的科學解釋,這樣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醫藥的科學性,並與我所學的西醫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评分

我是一個喜歡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健康飲品和護膚品的人,所以對天然植物的知識一直很感興趣。這本書的章節設置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美容養顔篇”和“居傢常備藥方”這兩個部分。我一直在尋找一些天然的、溫和的護膚方法,希望能夠減少化學成分對皮膚的刺激。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具有美白、祛斑、抗衰老效果的中草藥,以及如何將它們製作成麵膜、水、膏霜等。當然,我更關心的是這些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具體的配方和操作步驟,最好能有一些真人試用效果的分享。另外,我傢中常備一些小的藥箱,裏麵有一些西藥,但總覺得對於一些小毛病,如感冒、咳嗽、跌打損傷等,中草藥可能會有更溫和的治療效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簡單易學的居傢常備中草藥方劑,能夠應對日常生活中可能齣現的一些小狀況,既能達到治療效果,又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评分

我是一名對傳統文化頗感興趣的退休教師,平時喜歡在茶餘飯後讀點有深度的書。最近聽朋友說起這本書,說是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許多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中草藥知識。我特意去書店翻瞭翻,雖然沒有仔細閱讀,但大緻瀏覽瞭一下,感覺內容確實很紮實。書中對每一種中草藥的介紹都十分詳盡,不僅列齣瞭它的基本信息,如藥性、功效、歸經,還特彆強調瞭它的臨床應用,比如治療哪些具體的病癥,以及如何配伍使用。我看到裏麵有專門介紹“脾胃虛寒”的章節,這正是我近來比較關注的,因為年紀大瞭,胃口和消化功能確實不如從前。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安全有效的食療或者簡易的方劑,能夠幫助我調理好脾胃。另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中草藥曆史淵源的小故事,這讓我覺得閱讀起來不會枯燥,反而增添瞭不少趣味性。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在娓娓道來,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將寶貴的中醫藥知識傳遞給普通大眾。

评分

作為一個對養生保健充滿好奇心的上班族,我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感到身體疲憊,睡眠質量也不佳。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改善身體狀況,提高生活質量的方法。這本書的介紹讓我覺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尋找的答案。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通過食療來補充精力、改善睡眠的建議,例如,有沒有什麼中草藥可以泡水喝,或者作為食材加入到日常的烹飪中,能夠達到安神助眠、提振精神的效果?而且,我希望這些方法不僅是理論上的介紹,最好能有一些具體的食譜或者搭配方案,讓我能夠方便地在傢操作。另外,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簡單的中醫按摩手法或者穴位療法,來緩解工作帶來的頸椎不適、腰部酸痛等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貼心的健康顧問,為我提供一套全麵且易於執行的養生方案,讓我能夠更好地應對快節奏的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淡雅的青綠色調,加上幾株寫意的中草藥插圖,給人一種寜靜而充滿生命力的感覺。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不錯,厚實且不易反光,閱讀起來會比較舒適。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書籍,可能會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晦澀難懂的理論,但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實際的應用,比如“常見疾病的辨證施治”、“藥食同源的智慧”、“日常保健的妙方”等等,這些標題聽起來就非常貼近生活,讓人覺得很有親切感。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藥食同源”的部分,畢竟民以食為天,如果能將養生融入日常飲食,那將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且,我一直對那些流傳韆年的食療方子很好奇,不知道這本書裏會不會有所涉及,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那就更好瞭。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外在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不錯的,充滿瞭治愈和健康的希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其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