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的应用

常用中草药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用植物
  • 传统医学
  • 中医
  • 本草
  • 健康养生
  • 自然疗法
  • 草药应用
  • 药理学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药既可作为食物,也可作为药物,对日常进补、预防疾病有重要作用,常是制作滋补、预防疾病的药膳、代茶饮的原料。

  以甘草为例,其性温,补益脾气,可治疗气虚所致的咳嗽,有特异的甜味,以断面鹅黄色,有“菊花 心”、外皮枣皮红色为好。石斛性凉,可滋阴清热,补肾益精,可辅助治疗萎缩性胃炎、产后虚损,外皮金黄色,断 面白色,嚼之黏液多者为佳。

  滋补养身常用包含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
  排毒养颜常用包含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食润肠、清利湿毒
  日常防病常用包含有:化痰止咳、解表发汗、理气健脾
  其他养生常用包含有:安神、温里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了常见的、可以用于制作菜餚、药膳、代茶饮的部分中药,详细介绍了治疗功效、如何使用、食疗、药膳。
  本书适用于普通家庭、中医药爱好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参考使用。提供中药材更确切实用有效的应用。
《古籍文献整理与数字化前沿技术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古籍文献的整理、保护、研究与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待和利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已成为文献学、历史学、图书馆学乃至信息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档案工作者、图书馆员以及信息技术专业人士提供深度参考。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理论基础的夯实与前沿技术的聚焦。全书内容围绕“保护”、“整理”、“研究”和“传播”四大核心环节展开,力求展现古籍文献生命周期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本体论与保护基础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对古籍文献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深刻理解,这是后续一切工作的前提。 第一章:古籍文献的物质载体与版本学基础 本章详细剖析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如先秦竹简、秦汉缣帛、魏晋纸张、宋元刻本至明清抄本及近代活字印刷)的装帧形制、用纸特点、墨色变化及版式结构。内容涵盖了对古籍“皮、纸、墨、字”的微观分析,探讨了不同抄写、雕版、印刷工艺对文献流传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版本学的核心概念,如初刻本、重刻本、校本、批校本的辨识标准,以及如何通过版式细节、避讳、印章、题跋等要素进行版本源流的追溯与鉴定。对于识别伪本、讹误本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二章:文献保存的化学与物理干预 本章聚焦于古籍文献的抢救性保护与长期稳定保存技术。内容涵盖了针对不同材质(纸张、丝织品、简牍)的温湿度控制标准、有害生物防治(虫害、霉菌)的科学方法。详细阐述了文献修复领域的关键技术,包括传统的手工修补技术(如补洞、接页、装订)的标准化流程,以及现代化学修复方法,如去酸处理、加固技术、以及惰性气体保护环境的应用。特别讨论了数字化环境下的“原物不动”保护原则与技术干预的边界问题。 第二部分:传统整理方法与信息标引 本部分回归文献学的本源,探讨人工整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并引入现代信息组织原理。 第三章:目录学与版本源流的重建 本章深入探讨了传统目录学(如《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的编纂体例与思想脉络,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古籍普查与著录工作。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提要编目法、分类法和述评法对存世古籍进行系统性的信息采集。内容细致分析了如何通过校勘学的方法,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构建出最接近原貌的“善本”底本,并撰写严谨的校勘记。 第四章:古籍著录与规范化信息标引 本章将传统著录标准与国际图书馆学标准(如MARC格式、RDA等)进行对接与在地化改造。探讨了古籍数据在著录层面应包含的关键字段,如书名号的确定、作者朝代的标注规范、内容的精确分类等。本章还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针对古籍特有信息(如朱批、眉批、插图、印章)的结构化数据标引模型,旨在实现古代文献信息描述的互操作性。 第三部分:数字化转型与前沿技术应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古籍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高精度图像采集与色彩科学 本章详细介绍了古籍数字化的技术流程,从前期准备、图像采集到后期处理的全过程。重点讨论了针对不同载体(如清代泥印、宋刻的细微凹凸)所需的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HDR)图像捕获技术。深入分析了古籍色彩校准的复杂性,特别是如何准确还原古代墨色的层次感和纸张的年代感,确保数字影像的“文献性”和“艺术性”。同时,探讨了大规模图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版本控制(Versioning)。 第六章:光学字符识别(OCR)与深度学习 本章聚焦于古籍文本的自动化识别与结构化处理。详细介绍了针对传统宋体、楷书、魏碑以及手写体的OCR技术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当前基于深度学习(如Transformer模型、注意力机制)的古籍文字识别器的训练策略,包括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带注释数据集、如何处理异形字、通假字和简写体。内容还涵盖了版面分析(Layout Analysis)技术,实现对古籍中正文、注释、夹注、题词等不同文本区域的自动划分与语义识别。 第七章:知识图谱构建与古籍的智能互联 本章将古籍内容从“文本”提升到“知识”层面。探讨了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从识别出的古籍文本中自动抽取实体(人名、地名、官职、术语)和关系,并将其映射到知识图谱中。本章提供了构建古代知识图谱的本体设计范例,包括如何处理历史人物的时代更迭、异名、谥号等复杂关系。通过知识图谱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实现跨文本、跨学科的古籍信息检索、人物关联分析和知识发现。 第八章:虚拟现实(VR/AR)与古籍的沉浸式体验 本章探索古籍文献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新形态。讨论了如何利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重建古代的校勘场景、书房环境或刻书作坊,为研究者提供沉浸式的研究环境。同时,探讨了增强现实(AR)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例如通过移动设备扫描实体古籍,即可实时浮现其数字化内容、校勘对比或相关研究资料。本章旨在拓展古籍研究的交互界面,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度。 结语 本书总结了古籍文献从“沉睡的纸张”到“活跃的数字资源”的蜕变过程,强调了人文素养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文献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以现代科学精神守护和发扬中华文脉的深度思考。 目标读者: 文献学、历史学、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文物保护与修复工程师;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对文化遗产数据感兴趣的从业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常用补气类中药及药膳    2
人参    3
药理:    3
功效    3
用法    4
禁忌    5
药膳    6
党参    10
太子参    13
西洋参    14
五味子    15
黄芪    16
白朮    20
山药    22
扁豆    26
大枣    28
饴糖    31
甘草    32
茯苓    33
赤小豆    35
苡仁    37
蜂蜜    39
灵芝    41

第二章  常用补阳类中药及药膳    42
鹿茸    43
补骨脂    45
蛇床子    46
巴戟天    47
淫羊藿    47
仙茅    48
黄狗肾    48
附:猪鞭    49
附:牛鞭    50
附:驴鞭    52
附:羊鞭    52
附:鹿鞭    53
海狗肾    55
海参    56
山茱萸    58
杜仲    59
肉苁蓉    60
锁阳    61
沙苑子    62
菟丝子    62
虫草    63
蛤蚧    66
胡桃仁    67
紫河车    69
韭子    71
附:韭菜    72
附子    73
干姜    73
附:生姜    74
肉桂    75
附:桂枝    76
阳起石    77

第三章  常用补血类中药及药膳    78
当归    78
鸡血藤    80
熟地    81
附:生地黄    82
阿胶    84
附:黄明胶    86
附:鱼肚    87
何首乌    89
枸杞子    91
桑仁    95
龙眼肉    96
胡麻仁    98

第四章  常用补阴类中药及药膳    101
石斛    101
女贞子    102
旱莲草    103
龟板    104
附:龟肉    105
鳖甲    107
附:鳖肉    107
黑豆    110
花生    111
莲子    113
燕窝    115
蛤士蟆    117
银耳    118
芡实    11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淡雅的青绿色调,加上几株写意的中草药插图,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不错,厚实且不易反光,阅读起来会比较舒适。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理论,但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实际的应用,比如“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药食同源的智慧”、“日常保健的妙方”等等,这些标题听起来就非常贴近生活,让人觉得很有亲切感。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药食同源”的部分,毕竟民以食为天,如果能将养生融入日常饮食,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且,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年的食疗方子很好奇,不知道这本书里会不会有所涉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那就更好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外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不错的,充满了治愈和健康的希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其内容。

评分

作为一个对养生保健充满好奇心的上班族,我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身体疲惫,睡眠质量也不佳。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这本书的介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寻找的答案。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食疗来补充精力、改善睡眠的建议,例如,有没有什么中草药可以泡水喝,或者作为食材加入到日常的烹饪中,能够达到安神助眠、提振精神的效果?而且,我希望这些方法不仅是理论上的介绍,最好能有一些具体的食谱或者搭配方案,让我能够方便地在家操作。另外,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简单的中医按摩手法或者穴位疗法,来缓解工作带来的颈椎不适、腰部酸痛等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贴心的健康顾问,为我提供一套全面且易于执行的养生方案,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医学生,目前正在学习中医药相关的课程。虽然学校里有相关的教材,但总觉得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这本书的标题“常用中草药的应用”恰恰符合了我目前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比教材更贴近临床的视角,例如,书中对于同一种中草药,是否会列出不同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配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辨证施治”的讲解很感兴趣,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和实际的案例,帮助我理解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最合适的中草药方剂。此外,我还在思考,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现代医学对中草药药理成分的研究成果,或者对传统验方的科学解释,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科学性,并与我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退休教师,平时喜欢在茶余饭后读点有深度的书。最近听朋友说起这本书,说是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许多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中草药知识。我特意去书店翻了翻,虽然没有仔细阅读,但大致浏览了一下,感觉内容确实很扎实。书中对每一种中草药的介绍都十分详尽,不仅列出了它的基本信息,如药性、功效、归经,还特别强调了它的临床应用,比如治疗哪些具体的病症,以及如何配伍使用。我看到里面有专门介绍“脾胃虚寒”的章节,这正是我近来比较关注的,因为年纪大了,胃口和消化功能确实不如从前。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安全有效的食疗或者简易的方剂,能够帮助我调理好脾胃。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草药历史渊源的小故事,这让我觉得阅读起来不会枯燥,反而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娓娓道来,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将宝贵的中医药知识传递给普通大众。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健康饮品和护肤品的人,所以对天然植物的知识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章节设置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美容养颜篇”和“居家常备药方”这两个部分。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天然的、温和的护肤方法,希望能够减少化学成分对皮肤的刺激。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有美白、祛斑、抗衰老效果的中草药,以及如何将它们制作成面膜、水、膏霜等。当然,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具体的配方和操作步骤,最好能有一些真人试用效果的分享。另外,我家中常备一些小的药箱,里面有一些西药,但总觉得对于一些小毛病,如感冒、咳嗽、跌打损伤等,中草药可能会有更温和的治疗效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居家常备中草药方剂,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小状况,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