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治疗与中医调养

常见皮肤病治疗与中医调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皮肤病
  • 中医
  • 调养
  • 治疗
  • 健康
  • 医学
  • 养生
  • 常见病
  • 皮肤科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皮肤病种类繁多,部分体征相近,难以辨证。中医皮肤及美容科资深医师黄霏莉指出,中医视皮肤为“内脏之镜”,反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所以必须寻找病况根源,才能处以有效的治疗之方。

  本书由西方角度去认识皮肤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讲解常见皮肤病病状体征,挑选十种香港常见的皮肤病并详细讲述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和疗效。再为读者献上中西药治疗、食膳调理、外治和针灸等治方。作者更主张未病先防,介绍四季皮肤养生、改善皮肤头发的食膳和经络养生法。

  而全书共分三部分:「认识我们的皮肤」、「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及「皮肤病的预防调摄与皮肤保养」。
《西医皮肤科学临床实践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皮肤科临床医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与时俱进的西医诊断与治疗指南。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当前皮肤病学的临床实践热点和难点,以循证医学为核心指导原则,结合大量详实的临床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临床决策支持体系。 第一部分:皮肤病学基础与诊断思维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皮肤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皮肤的正常生理结构、功能、皮肤黏膜的常见病理生理过程。重点阐述了现代皮肤病学的诊断思维框架,强调病史采集的精细化、体格检查(特别是皮肤专科检查)的规范化。 章节一:皮肤组织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详细介绍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深入解析了炎症、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皮肤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内容涵盖了关键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以及基因突变与常见皮肤病的关联。 章节二:皮肤病学诊断技术与鉴别诊断 系统介绍了皮肤活检技术(包括浅层、全层及特殊部位活检)、皮肤镜(Dermoscopy)的高级应用、光动力诊断(PDD)以及血液和组织免疫学检测在诊断中的地位。针对常见皮损类型(斑疹、丘疹、结节、水疱、大疱等),构建了详细的鉴别诊断流程图,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快速、准确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二部分:常见炎症性皮肤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西医管理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临床中最常遇到的炎症性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侧重于国际和国内的最新治疗指南。 章节三:特应性皮炎(AD)的阶梯式治疗 全面剖析了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并严格按照疾病严重程度(轻、中、重度)制定治疗方案。详细阐述了外用皮质类固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的恰当选择与使用规范,并深入讲解了系统性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A)的应用指征、剂量控制及副作用管理。重点介绍了生物制剂(如IL-4/IL-13、IL-23/IL-17拮抗剂)在难治性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策略和疗效评估标准。 章节四:银屑病(Psoriasis)的系统化治疗 本书将银屑病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等,分别给出个体化的治疗路径。详细介绍了传统系统治疗(如维A酸类、光疗)的优化方案。对于生物制剂的应用,不仅涵盖了TNF-α抑制剂,还详细对比了IL-12/23、IL-17及IL-23p19靶向药物的适应症、起效速度和长期安全性数据。特别增加了难治性掌跖脓疱病和头皮银屑病的局部强化治疗策略。 章节五:红斑狼疮(SLE)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相关皮肤病 侧重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皮肤表现与内科疾病的相互关联性。强调了针对不同皮肤亚型(如亚急性皮肤型、盘状狼疮)的精准用药,如羟氯喹的长期监测与使用。同时,详细讨论了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的特征性皮疹、肌内酶学变化及抗体谱分析,并提出了针对肌炎相关抗体指导的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感染性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的抗感染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引起的皮肤感染,强调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管理。 章节六:细菌性皮肤感染的诊断与抗生素选择 系统介绍了蜂窝组织炎、丹毒、脓疱病及毛囊炎的临床特点。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日益增加,详细列出了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包括新一代抗生素如替加环素、达托霉素的应用时机。 章节七:病毒性与真菌性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窗口期进行了强调。在真菌病方面,重点阐述了深部真菌感染(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识别和长程抗真菌治疗方案,并提供了足癣、体癣等浅部真菌感染的局部抗真菌药物的最新选择。 章节八:性传播疾病(STD)的现代诊疗 涵盖了梅毒(包括神经梅毒的诊断)、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及生殖器疱疹的最新诊断标准和基于WHO/CDC推荐的抗生素方案。强调了耐药菌株的监测和性伴侣的同期治疗原则。 第四部分:皮肤肿瘤学与皮肤外科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全面覆盖了良性与恶性皮肤肿瘤的现代诊断流程和微创/根治性治疗技术。 章节九: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管理(MDT) 详细介绍了黑色素瘤的ABCDE原则以及皮肤镜在可疑病灶识别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TNM分期系统的最新版本,并深入探讨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策略、副作用管理及耐药后的二线治疗选择。 章节十:非黑色素细胞瘤(NMSC)的治疗模式 针对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详细对比了手术切除(Mohs显微外科除外)、局部治疗(如咪喹莫特、光动力疗法)、放射治疗和系统治疗(如针对晚期BCC的Hedgehog通路抑制剂)的优缺点和适应症。 章节十一:皮肤外科与激光美容技术的临床结合 系统介绍了皮肤活检的优化技术、皮瓣/皮片移植在皮肤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原则。激光治疗章节,则重点阐述了不同波长激光(如皮秒、调Q、点阵激光)在血管性疾病(如酒渣鼻、血管瘤)和色素性疾病(如黄褐斑、咖啡斑)中的治疗窗口和参数设置。 第五部分:特殊人群与药物不良反应处理 章节十二:药物性皮损(DILI)的鉴别与处理 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讨论药物不良反应,详述了从常见的固定性药疹到致命性皮肤反应(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药物反应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DRESS)的识别要点。强调了停药指征、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调节剂在危重症中的个体化使用方案。 全书结构清晰,图文并茂,配备了大量的临床彩色图片、检查报告示例和关键流程图,力求成为皮肤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相关专科医生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霏莉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首席讲师,担任中医外科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专长中医皮肤科、中医美容科,长期担任中医皮科学、中医美容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行医三十余年。2003年赴港前为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及副教授。

  现兼任香港中西医学美容学会副主席。另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世界中医师联合会中医美容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

图书目录

序一畲靖II
序二李博鑑V
序三卞兆祥VII
自序IX

第一部认识我们的皮肤
一、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002
‧表皮有何作用?003
‧真皮决定皮肤的弹性和润泽程度005
‧皮下组织与肥胖的关系007
‧皮肤附属器是甚么?007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011
‧皮肤是人体的卫士011
‧人体的恆温靠皮肤调节013
‧皮肤的唿吸013

三、中医对皮肤的认识016
‧腠理与皮肤016
‧脏腑与皮肤018
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020

四、常见的皮肤病体征022
‧斑疹抚之不碍手022
‧丘疹凸出于皮面023
‧水疱内含浆液023
‧脓疱黄白含脓024
‧风团来去如风024
‧结节有大有小024
‧囊肿如囊似袋025
‧鳞屑是表皮脱落025
‧糜烂没有表皮025
‧痂有保护作用025
‧苔藓样变如牛皮026
‧瘢痕不能复原026

五、医生如何根据皮疹断症027

第二部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痤疮(暗疮)033
二、玫瑰痤疮057
三、湿疹071
四、荨麻疹093
五、银屑病(牛皮癣)105
六、白癜风(白蚀)138
七、黄褐斑156
八、斑秃177
九、手足癣193
十、疣209

第三部皮肤病的预防调摄与皮肤保养
一、皮肤病的预防调摄22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2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23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225
‧饮食与皮肤226
‧睡眠与皮肤233

二、皮肤的四季养生239
‧春生239
‧夏长244
‧秋收251
‧冬藏258

三、皮肤的食膳养生265
‧利于皮肤和头发的食物265
‧利于皮肤和头发的药膳286

四、皮肤的经络养生295
‧最有用的穴位296
‧如何刺激经络和穴位304
‧耳穴的妙用311
‧足穴的妙用316

附录常见皮肤病图录319
参考文献32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部 认识我们的皮肤

一、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人们常说“五官”,这五官是哪五官呢?眼、耳、口、鼻四官是不容置疑的,但第五官是谁呢?《辞海》对五官的解释是眼、耳、口、鼻、心。但这种解释中的“心”,显然与前四官不伦不类。笔者认为第五官可以理解为“皮”。五官又称为“天官”,指各感性器官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官接物”之说,《荀子 A天论》对天官的定义为“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说的是五官感受外物各有所能,耳辨声,目辨色,鼻辨臭,口辨味,形辨寒热痛痒,而“形”的感觉正是皮肤所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皮肤是人体的第五个器官,而一个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可达两平方米左右,故此我们可以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这个器官与我们的健康有莫大的关系,让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它吧!

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厚度只有约0.5~4毫米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构成。

表皮有何作用?
表皮仅厚0.1毫米左右,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一般分为四层,从里向外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及角质层。

1.基底层:又叫生发层,是表皮最下的一层细胞,呈柱状,可不断分裂产生新的表皮细胞。基底层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向外移行,形成表皮其他各层细胞,最后角化脱落,周期约28天。正常皮肤须维持其适合的增生和脱落比例,使新生细胞与脱落的角质层细胞保持平衡,从而保持其生理需要的厚度,如过度增生则形成胼胝(俗称茧),过度脱落则形成鳞屑。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还分佈有黑色素细胞制造黑色素,黑色素的多少决定皮肤的颜色。黑色素可以遮挡紫外线,免除紫外线进入人体,通过光化学反应破坏内部组织。

2.棘细胞层: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棘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可以进行重要的代谢活动和消化表皮细胞损伤后的细胞碎片及皮肤黑色素颗粒等。棘细胞因有很多棘状突起而得名,这些突起物使棘细胞能手牵手,紧密相连。皮肤若发生病变,棘刺可能消失,而使棘细胞分离,可出现水疱。棘细胞层分佈有一些郎格罕细胞,这是一种与人体免疫力有关的细胞。

3.颗粒层:为3~5层梭形细胞,可合成角质蛋白,特征是细胞中含有较多透明角质颗粒,因而得名。颗粒层细胞间隙中充满拒水性磷脂质,成为一个防水屏障,防止棘层细胞间隙内的组织液外渗,作为一个防水屏障,也可阻止水分从体外渗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深受一些顽固性皮肤问题的困扰,试过各种西医方法,效果总是时好时坏,而且副作用也让我担心。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宣传,名字听起来就很接地气,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下来。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味地罗列各种病症和治疗方法,而是从皮肤的生理构造、病理机制入手,让我对皮肤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介绍常见皮肤病的成因时,作者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皮肤问题反复发作,以及为什么单一的西医治疗往往不够。书中对每一种皮肤病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不仅包括了症状、诊断,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治疗建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活方式调理”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细致,涵盖了饮食、作息、情绪等多个方面,让我意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皮肤病的康复至关重要。作者还列举了许多临床案例,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觉得书中的内容更加可信,也给我带来了希望。我正在尝试书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找到根治我多年皮肤问题的良方。

评分

我是一名对健康养生比较关注的读者,平时也喜欢阅读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皮肤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介绍皮肤病,而是深入地探讨了皮肤问题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之间的密切联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详细讲解,这让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种皮肤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病因和治疗方法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中医理论中关于“湿、热、寒、燥”等不同病邪对皮肤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具体的调养方案,包括中药的选用、食疗的搭配、针灸推拿的应用等等,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并且充满了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季节养生”和“不同年龄段皮肤调养”的章节,这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养生计划。这本书让我觉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才是拥有健康皮肤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治疗皮肤病就只能是看医生、吃药,或者涂抹一些药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它不仅仅是讲了各种皮肤病的名字和症状,而是着重于“调养”这个概念,让我明白很多皮肤问题都可以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状态来改善。书中关于“湿气”和“肝郁”对皮肤的影响,让我对自己的一些皮肤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自己经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情绪低落,而书中恰好详细阐述了情绪对皮肤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疏导情绪。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介绍了许多非常实用的食疗方和药膳,这些方子不仅食材易得,而且做法也很简单,我尝试了几款,感觉效果还不错,而且味道也很好。作者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不同体质的人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这让我觉得非常贴心,也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信任感。这本书让我觉得,治疗皮肤病不再是单一的对抗,而是一个与身体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学习途径。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期盼已久的“及时雨”!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理论与实际的皮肤病治疗相结合,让我对中医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情志致病”和“饮食失调”等中医核心概念的阐述,与我对皮肤问题的感受不谋而合。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的情绪波动或饮食习惯不当,确实会引发或加重我的皮肤不适。作者在解释各种皮肤病时,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症状,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中医病机,比如“湿热”、“风邪”、“瘀血”等等,并针对这些病机提出了相应的调养和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并不局限于药物,还包括了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传统疗法,并且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辨证施治”的强调,这让我明白不能简单地套用方药,而是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踏上了中医调养皮肤的探索之路,让我对未来的康复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买它的时候,更多的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皮肤问题感到很困扰,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一种很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打开之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介绍疾病,而是非常注重“养”这个概念。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讲解了皮肤和身体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让我明白皮肤问题往往是身体内部失衡的信号。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皮肤的建议,比如不同季节的饮食禁忌,如何通过运动来促进身体的排毒,甚至是如何调整睡眠来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免疫力”和“屏障功能”的阐述,这部分内容让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了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如何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它。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日常护肤的误区纠正,这对我来说非常实用,避免了我走更多的弯路。我正在按照书中的建议,一点一点地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皮肤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