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们一向坚信团体是一种独特的人际探索与成长范式,而团体的「成效」跟团体领导者的技巧和知能息息相关。经过数年教学、实务、督导、联合演说与团体观摩,我们兢兢业业地探讨与评估团体的方法、理论和历程,深深为团体强大的介入效果着迷。我们期望本书反映出个人身为团体领导者的发展历程,也分享个人在实务现场的观察与研究。
本书旨在鼓舞新手团体谘商师,也为团体领导者的实务努力喝采,期盼呈现出我们带领不同类型团体的理念与实务,相互学习与师法。有志担任团体领导者的学生会发现本书特别受用,本书不但说明如何成立谘商团体,也预先设想团体进行期间和结束时全程会面临到的实际问题。
本书一向是团体谘商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此外,我们希望本书可以协助谘商、心理学、社会工作、复健与社会学等人类服务学系所的学生明了团体谘商的概念与历程。21世纪以来,团体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言自明,教育现场的专业实务工作者及社区机构人员都应该扩展和加强自身的知能,成为工作场域善用团体动力的专家。
从许多方面看来,这是一本非常个人化的书。我们坚持保留团体工作直接服务的部分,而不仅是把本书当作理论撰写。我们依然坚持带领团体、教学与研究应并行不悖。因此,本书不是团体工作的食谱或操作手册,而是分享个人的信念和经验,由此形塑我们成为团体领导者甚至是成为一个人。我们深信这两者是焦孟不离、密不可分的。
本书第一版发行时,James Muro对团体谘商的论述读来依旧发人深省。他对团体谘商的提问是本书进步的动力,在此我们要原文重现Muro的书评:
诸多学者认为团体谘商和团体辅导、团体治疗的历程大相迳庭。他们的观点虽无不妥,但却无法清楚描述一位专业的团体谘商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显然,这段裂口并非起于缺乏兴趣。但是,谘商师/教师或实务工作者并不能单靠兴趣就能成为合格的专业工作人员。
例如,为什么如此个人和私密的谘商历程要用团体的方式进行?该如何说明团体谘商和团体治疗的细微分野?如果研究所毕业后,谘商师对小团体的关键议题仍然无力应付、仓促上场,那么谘商的消费者、本国的儿童与成人如何相信谘商师宣称的专业呢?团体谘商师必须要做什么?必须要知道什么?他们该成为怎样的人?
读者可在本书找到关于这些团体谘商历程疑虑的答案。团体谘商的「为什么」问题在本书皆以易读易懂、人文关怀的说法加以解释。读者可以先从概论部分探究个人对团体谘商的看法。然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仅是团体谘商的冰山一角而已。
读者只要依此方向而行,即可继续修习必要的团体领导技巧,成为主动学习的团体领导者。团体动力的样貌、团体的组成与维系等机制在本书亦有清楚的论述。
下面择要列出本书的特殊优点:
● 详尽探讨团体谘商的原理,强调团体是一个预防性的环境,一趟自我发现的旅程,一个重新定义自我、发展人际觉察的机会;
● 说明作者群的人格特性如何影响个人的团体理论取向;
● 提供有效催化团体的实用技巧建议;
● 检视团体领导者的内在参考架构,克服新手焦虑;
● 由Carl Rogers本人亲自分享他对团体成员的感受;
● 详细说明如何成立谘商团体,完成催化团体早期发展阶段的艰巨任务;
● 探讨团体历程开展时常面临的问题,提出催化团体凝聚力的解决之道;
● 描述团体谘商结构常见的问题,解析如何运用结构;
● 全面探讨谘商团体结束时的相关问题与历程,包括结束、评估与追踪;
● 深入探讨儿童、青少年、成人及年长者的团体谘商历程;
● 实用的团体谘商专业名词汇编,提供初学者和资深的实务工作者快速检索重要词汇;
● 重点式描述受虐儿童、非行少年、慢性疾病患者、情绪困扰患者、成瘾行为者的团体谘商。
除了上述所列之优点外,《团体谘商:概念与历程》(第五版)(编按:本书为原文书第五版)也想让研究生和实务工作者了解以下重要资讯,这也是第五版的特色,期使本书更契合读者的需要:
● 新增「团体工作的多元文化与社会正义」一章,强调要胜任多元文化的社会,团体工作者应面对的重大议题;
● 扩大说明团体理论的应用并纳入各作者整合理论至实务的取向;
● 重新修订和改编领导者这几章,关键的概念和要素一目了然;
● 深度探讨开始带领团体前应注意的规划与执行流程,完整呈现从构想阶段到第一次团体正式展开前的过程;
● 新增「协同领导:原理与实务」一章,涵盖协同领导的各项议题─这是其他团体谘商教科书常忽略的主题;
● 新增「评量领导者与团体」一章,从领导者、团体和成员的角度评估团体。
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工作各辟一章,读者可以稍加留意这两种团体的独特性。
Berg、Landreth与Fall
译者序 翻译一向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乐此不疲,甚至自费去外语大学的翻译系进修,希望能无愧于原作者的心血。因为着书不易,身为译者自当兢兢业业。
在翻译本书的同时,一方面欣喜于能琢磨精读,仔细推敲作者的含意,一方面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每天都要求自己须有翻译进度,希望能在繁忙教学、研究课余之时,早日将这本书引介给同好。诚如原作者所言,本书对从事谘商辅导、社会工作、心理、复健与社会学、人力资源、教育等学科的教师及学生皆能发挥莫大的助益。团体做为一种处遇方式,其优势已是有目共睹,而且是必然的趋势。专业实务工作者应具备运用团体处遇的知能,了解团体的历史源流、使用目的、历程与实务问题、协同领导、伦理守则、评量追踪,探索自身的理论建构、接受完整的训练、克服新手焦虑、了解多元文化族群等。这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有时会令人望之却步、打退堂鼓,这其实也是原作者忧心之处,因此他们倾全力以浅显易懂又不失重点的方式撰写本书,期使有志带领团体的学生和实务工作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再觉得团体扑朔迷离。借由本书对团体产生清楚的概念和指引,彷如带着一张新且实用的地图上路,内心必会觉得踏实,升起充分的信心。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即是附录中的专业名词汇编、团体工作专家学会的最佳实务指南、专业训练标准、能力评估、多元文化能力准则与伦理守则等。这些都是实务工作者经常碰到且不能忽略的议题。原作者将其罗列在本书之后,可见他们浸淫团体领域之深刻,帮了我们这些后辈好大的忙。
最后,感谢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推荐本书,高碧嵘小姐细心编辑让本书更臻完善,相信读者拿到本书时能感受到知识传达出的无形力量,令人谦卑,亦令人心生喜乐。
增颖 于南华大学学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