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经找回自己:260个字,破解人生真相

读心经找回自己:260个字,破解人生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经
  • 自我成长
  • 人生哲理
  • 心灵探索
  • 智慧
  • 佛教
  • 顿悟
  • 解惑
  • 人生真相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读《心经》,找到不烦恼的方法。
看完本书,你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读心经最初的本意。

  只有260字的《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世界上篇幅最短、含义最深的佛教经典。

  《心经》用260个汉字浓缩600卷《大般若经》精华,破解人生真相和宇宙之谜,可谓一字千金、字字珠玑。

  从古至今,解读《心经》的人多不胜数,然而在近代知识份子的眼中,《心经》究竟是何模样呢?

  《心经》字字珠玑,它全文中没有任何一个字是形容词,没有任何一个虚字,每一个字都有无上的智慧。

  虽然它是易于诵读的,但是,知识分子们更应该追求的是它那辽阔无比的「空」之境界与那眼光独到的特异思维。

  事实上,《心经》已经不仅仅是宗教,也不仅是哲学,而是昇华到了生命的艺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能知能行的生命艺术。它不但使生命丰富,而且能使生命自在无比。

  学贯中西的张之岚博士,用现代的思维与方式,正确解读《心经》的内涵,让你更为真实的领悟《心经》的真谛。

12位博士联手推荐:

  王镇城/机电博士    柯金虎/文学博士
  李粤坚/物理博士    施江霖/电机博士
  吴春渊/机械博士    康达维/文学博士
  吴英陵/机电博士    陶翼煌/地理博士
  林建宪/工学博士    张台萍/文学博士
  林定鼎/光电博士    赖茂富/电机博士
《时间的回响:在遗忘中重塑自我》 一、序曲:迷失的罗盘与无声的呼唤 我们行走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无数信息裹挟,被社会期待塑形,最终,那枚最初指向“自我”的罗盘,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与比较中,渐渐锈蚀,乃至失灵。本书并非一部心灵鸡汤式的速成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时间维度的考古发掘。它探讨的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我们似乎拥有一切,却感觉从未真正“拥有”自己。 《时间的回响》聚焦于“遗忘”这一深刻的人类经验。我们遗忘了童年的纯粹视角,遗忘了内心深处对“意义”的原始渴望,甚至遗忘了痛苦本身教会我们的宝贵教训。这种遗忘,并非简单的记忆缺失,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漂移——我们活在过去投射的阴影里,或未来规划的焦虑中,唯独遗漏了此刻脚下的真实土地。 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追溯时间轨迹上的关键“回响点”,引导读者重新校准内在的频率。我们将探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一次失败的尝试、一个被搁置的梦想、一句未曾说出口的感激——如何构成了我们今日人格的基石,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回响,编织出更有力量的未来叙事。 二、第一部:时间切片——解析遗忘的结构 现代生活犹如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我们习惯于将时间切割成可量化的“效率单位”。然而,真正的生命体验往往发生在那些“非效率”的空隙之中。 1. 记忆的炼金术与自我欺骗: 人脑会主动重构过去以适应当前的自我认知。本章深入剖析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我们如何为了维护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而系统性地删减或扭曲了那些不符合预设的“真实”片段。我们将探讨“创伤记忆”与“功能性遗忘”之间的微妙界限,以及如何温和地揭开这些保护性屏障。 2. 惯性的引力:从习惯到无意识的统治: 习惯是生存的捷径,但过度依赖惯性,则意味着将决策权拱手相让于潜意识的“旧程序”。我们分析了日常行为模式中隐藏的决策陷阱,例如消费主义驱动下的重复购买、社交互动中的固定反应模式。重点在于识别这些自动驾驶模式,并重新引入“有意识的选择”。 3. 被稀释的感知力:感官的麻木与世界的失真: 现代科技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却也削弱了对近在眼前事物的敏感度。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感官复苏实验”,重新体验光线、纹理、气味和声音的复杂性,从而打破对世界的扁平化感知,恢复对生命细节的敬畏感。 三、第二部:回响的捕捉——重拾被遗落的线索 如果遗忘是失焦,那么“回响”就是那些试图穿透噪音的微弱信号。这些信号源于我们生命中那些“未完成”的课题,或是那些被压抑的、但仍具有强大能量的内在声音。 1. “未完成的对话”与人际关系的重构: 许多现代焦虑源于未能妥善处理过去的人际冲突或未表达的情感。本章不提倡盲目“翻旧账”,而是聚焦于如何理解这些未完成对话背后的核心需求。通过角色代入和书写练习,将过去的情绪能量转化为对当下关系的理解和滋养。 2. 梦想的化石与创意的再生: 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早年热烈追求的兴趣或职业设想,这些“梦想化石”常常被现实的压力所掩埋。本书提供了一种“考古式”的创意激活方法,不再强求宏大的目标重建,而是从这些化石的碎片质地中,提炼出与当前生活可以结合的“微型热情点”。 3. 面对“失败的幽灵”:从经验到智慧的转化: 失败本身不会让人成长,只有对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构叙事,才能将其转化为智慧。我们将研究那些被我们视为“污点”的经历,如何通过改变叙事角度,从“证明了我的不足”转变为“定义了我能力边界的珍贵信息”。 四、第三部:时间的回塑——面向未来的锚定 找回自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对过去的清晰认知,更稳定地立足于当下,并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慢速生活”的哲学实践: 在快节奏中,我们失去了深度。本章探讨如何通过主动减速某些关键领域(如深度阅读、独处反思、专注工作),来拉伸主观时间感,从而获得更强的控制感和更丰富的内心体验。这是一种对抗时间稀释的积极策略。 2. 建立“内在时间锚点”: 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冲击,我们需要建立几个固定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在锚点”。这些锚点可能是每日固定的反思时间、一年一度的个人愿景梳理,或是一套严格的个人价值观准则。本书提供了一套构建和维护这些锚点的实用框架。 3. 叙事的重写与存在的更新: 自我是一个持续被书写的文本。当我们理解了遗忘如何塑造了旧文本,我们便获得了重写的力量。这不是虚妄的乐观,而是基于对过去所有素材(成功与失败、遗忘与记忆)的全面接纳。最终,读者将学会如何以一个更完整、更具韧性的“新作者”身份,去撰写自己生命故事的下一章节。 《时间的回响:在遗忘中重塑自我》是一封写给正在迷失方向的现代人的邀请函。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和深邃的视角,帮助你重新进入自己的时间流,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内在声音,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的回归与定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之岚


  学历
  电机工程博士。

  经历
  电子工程师。
  电子工程系主任。
  资讯工程系主任。
  教育部全国优良教师奖。
  中华民国考试院典试委员。
  经济部中央标准局电子工程国家标准起草委员。
  经济部中央标准局资讯及通信国家标准起草委员。
  台湾杰出发明家奖章(2008)。
  美国Golden State Univ.发明博士奖章(2008)。

图书目录

原书名:与近代知识分子谈心经

之岚自序
正识经名 4
跨越千年的感应 5
宇宙之道 6
父亲的教诲 9
生命的抉择 12
人生的意义 15

CH1 2014 序曲
序曲的意义 28
如果只是理想? 31
你要学佛的甚么? 34
「心」才是学问之所在 37
心经的主题 39
什么是学问之道 41
《心经》是「空」的圣典 43
「时间」与「空间」的思维 46
读古书要有新思维 53
《心经》究竟是用来做甚么的? 58
一段属于未来的闲话 60

CH2 心经的启蒙
有情的宗教 64
诸法因缘生 69
「心」的象形意义 71
心能生因缘 75
心经的要旨 78

CH3 心经的超越思维
大哉问 84
变异的时空 86
新时代的性向思维 89
心经是伟大的 92
我思故我在 96
灵魂与肉体 98
心经与空的哲思 100
学佛的最高境界 104
方便法门与认知心理学 107
空与色的宇宙法则 110
成佛之道 113
即心即佛 118
自性成佛 123

CH4 心经的人生智慧
被误解的心经 128
佛教的宇宙观 131
不可思议的八正道 133
心经是可以安定人心的 137
心经的智慧 139
「色」的时空观念 144
每一个我都是无价的 149

CH5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
佛法的无远弗届 154
佛法是非法非非法 158
佛住哪里? 162
宇宙中没有「永恆」 165
「心经」究竟是什么「心」 168
 生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172
因果律是定律吗? 174
跨越生命另类的重大问题 177
超越生死的存在 180
芝诺的「时空」诡论(Paradoxes Of Zeno) 186
时间与空间的极限 189
新的时空观念 194

CH6 跨越千古鸿沟
文明难以跨越的鸿沟- 翻译 200
难以翻译的国情 203
五不译 206
深远的意义 210
经名的意译 213
波罗蜜多是什么? 215
「心」究竟是什么? 219
「经」是用来唸的吗? 223

CH7 观自在菩萨
观万物而自在 226
唐朝各译本 228
观自在的智慧更高 233

CH8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大学问与小学问 236
「行」是这句话的关键 241
力行的真谛 244

CH9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窗与启蒙 248
心经的精髓 251
真理因疑惑而得解 254
究竟甚么是「妄念」 259
「空」的先期认知 262
「五蕴皆空」的解谛 265
六识之后的更上一层 274
宇宙人生的本源 276
空是无可比拟的 279
破除五蕴 282
「空」的更上一层意义 284
什么是「无我」? 288
什么是「无相」? 291
什么是「无法」? 295
什么是「无住」? 299

CH10 色即是空
前言 304
古人的「空」用 306
生命是最伟大的奇蹟 310
「空」究竟是不是空的? 313
「色」就是物质吗? 316
空是一种「法理」故无实体 318
是法空而不是色空 320
色空不二 323
为甚么「色即是空」是可逆的? 326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330
空有不二 332
叩钟的道理 334
「法空」的思维 338
「空」是「无我」 340
「空」是变化不已的「存在」 344
「空」是「无上」的 347
「空」是「包融」的 350
「空」是「无」但也不全然是「无」 353
「空」与「零」的思维 355
「色」的思维与认知 357
「色」其实更是一个动词 361
「色即是空」的深涵真谛 364
我们看到的颜色不是颜色 369
「空」是有韵味的 372
生命的最高境界 374
超越的生命来自于「空」 376

CH11 受想行识
万物之灵 380
一切境物皆由心生 385
虚妄究竟是甚么? 388

CH12 诸法空相
什么是「法」与「空相」 394
什么是「诸法空相」? 398
「自性」还是「无自性」? 400
真空妙有的真相 403

CH13 不生不灭
科学的素养 408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解谛 410
质量守恆定律 412
能量守恆定律 417
不垢不净 420
贯通宇宙的八正道 422

CH14 空中无色
破五蕴之相 426
长寿也是一种苦难 429

CH15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与六尘 432
破「六根」再破「六尘」 434
「无」的哲学 436
六尘缘影 438

CH16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言 442
什么是「六识」 434
什么是无眼界 447
见山不是山 453
什么是无意识界 456
坦山渡女 460

CH17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宇宙与人生的无常 464
十二因缘观 468
破十二因缘 470
庄子梦蝶 473
成佛的无求之道 476

CH18 无苦集灭道
前言 480
认知的智慧 482
四圣谛的道理 485
无苦集灭道 490
「无智亦无得」是《心经》的真正精髓 495
心经的真谛 499

CH19 以无所得故
心经的宗旨 504
以无所得故 505
菩提萨埵不是神也不是仙 506
慈悲与爱及慈爱是不同的 508
细说菩提 511
进一步的谈谈菩萨 513
非菩萨非非菩萨 518
是真菩萨 521
心经是心无罣碍 523

CH20 无有恐怖
恐怖的根源 526
生命真正睿智的所在 528
无住也就是没有窒碍 533
远离颠倒梦想 536
人不可以没有思想 538
究竟涅槃 541

CH21 三世诸佛
跨越时空 546
成佛的依据 549
佛的最高境界 553
成佛以后又如何呢? 556

CH22 大神咒
甚么是咒语? 560
咒语是一种讯息 563
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 567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569

CH23 般若波罗蜜多咒
观念的问题 572
咒语不是特异功能 576
咒语的引领功能 578
进入咒语 580
咒语的身心效应 582
咒语的吐纳工夫 584

图书序言

自序
  
  1.正识经名

  《心经》是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它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般若心经》,而一般则又再简化为《心经》这两个字。它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最为丰富的一部典借,而且它也是在社会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佛典,许多人都会「用心」的去背诵它,故而大家又都简称它为《心经》。
  
  但是,《心经》的主旨不是在谈「心」,它共有两百六十个字整的经文,在这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字是「心」字。事实上,《心经》论述的是佛教最高的精随,也就是「空」的立论。正如经曰:「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等等。它的立论包含了整个佛教的最高思想与精神之所在。相对的,《般若波罗蜜金刚经》又简称为《金刚经》,则才是真正在谈人们之「心」的问题。
  
  故《金刚经》在一开始的时候长老「须菩提」就直接的破题问「世尊」曰:「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自此之后《金刚经》所有经文的内涵,都是针对这个主题在谈「心」的问题。因此,我要特别提出这样的一种认知,诸位在起步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得不慎始的。这部《心经》,在文字的量上,虽祇不过二百六十个字整而已。但是,它所包含的意义,不但广阔,而且是「超越」的,它收摄了整部《大般若经》六百卷的思维重点,而其涵盖之广,则可说是如来的集成。故而,如何以近代的思维与方式,正确的解读《心经》的内涵,则是需要有大气度与大思量的。
  
  2.跨越千年的感应

  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空」是否认了「物质」的存在,也否定了「精神」的存在,甚至是否定一切的存在。因为,在《心经》一开始就讲「五蕴皆空」的深层思维与哲理,然后又接着谈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不但破除了「物识」,也一併的破除了「心识」。常有人说,如果否认了「物质」的存在,也否认了「心识」的存在,那不就是否定了「一切」的存在吗?而如果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否定的,那不被否定的又是什么?难道这个人世间没有一点真实的事吗?即是如此,那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的意义又在那里?
  
  事实上,《心经》并没有要否定甚么?所有的经典里也从没有要否定甚么?更不是要否定一切。我们一般人总是会有许多的「妄心」与「妄想」或「妄念」。所谓「妄心」与「妄想」或「妄念」都是属于「不正当」与「不正常」的「心」与「想」或「念」。佛教不是否认它们的存在,而是要我们去「破除」那些「非分」的「妄心」与「妄想」或「妄念」。「破除」与「否认」在意义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一般人总是会有许多的「妄心」与「妄想」或「妄念」,佛教并不否定这些存在的事实。但是,它告诉我们,这些「非分」与「不正当」的「心」与「想」或「念」,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苦难与灾祸。并因而进一步的希望引导我们得以真正的提高生命的层次,达到更高偕也更完美的境界。
  
  我们也不可以偏执于「完」与「无」之论,甚至于否定了一切,那便成了「顽空」,也是「完空」。佛家言「空」,说的是宇宙万事皆为「无常」,而宇宙一切的「事」与「物」都是由因缘相待相合、而生而成,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也就是说,宇宙一切的「事」与「物」皆没有可以依凭「自我」而自生与自成的。正如,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依靠自己一个人而生下来,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自己一个人而成就一切。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永远是相依的,更重要的是,宇宙中没有永恆不变的「事」、「物」与存在。
  
  3.宇宙之道

  生前做好事,死后就可以在「六道轮回」中,再世为人。这样的说词,在古代民智未开的时候或还可以有一些说法或相信的人。即使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不会有如此的想法。事实上,世事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善恶的,总因人时地物之变幻与迁移而变动不已。以前认为是对的,今日则可能认为是不对。同样的,今日认为是对的而未来则可能认为是不对。好坏之不能确立,如何能报列轮回?再说现在的世界七十亿人口中,有谁说得出他上辈子是甚么变的?当然不可能。怎么从没人说他上辈子是老虎、狮子、大象、鲨鱼、老鹰还是可以活两百岁的海龟变的?
  
  「六道轮回」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人间。什么是「饿鬼道」?一个人若是贪不知所止,他不在别处,就在「饿鬼道」里。什么是「畜生道」?一个人若是只知有两种慾望,那两种慾望呢?那就是只有「食慾」及「性慾」,他就轮回在「畜生道」里。所以说,这「六道轮回」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人世间里天天的在轮回。一个人若是愉悦自在,当然是可以超越「六道轮回」的,就连「天道」都不去。若是想说死后要升天界享受快乐,这其实是一种扭曲、变形而又自私的思想,更是一种极端的「享乐主义」。若果宇宙中真是有可以极端享乐的地方,试问,那由谁来「供应」这些享乐?难道又是另一阶层的人吗?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对应的。有白天,就有夜晚。白天有多长,黑夜就有多长,这全是相对的。就以佛教认为影响世人最深远的「业力」而言,亦不认为人类短短的数十年的生命业因,岂有可能造就那么大的「无限」业果与业报?
  
  宇宙有其运作之道,而人世则是千方百态,纷纭亿万。那么若要问:「你为甚么要信佛?」许多人会立即的回答道:「是想要得到解脱!」如此我则想再问:「是什么把你绑住了?」许多人也许一时就回答不出来了。问题的本质其实并不难,是甚么把你绑住了?你就应该去亲自把它解开就是了。穷困了就应该努力工作,生病了就应该找医生,考试不如意那就应该多读书才是。如果不去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只是想靠佛来解决你的问题、或是接替你的问题,借以使自己规避问题的存在,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当然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心经》的格局与思维是远大而且是无与伦比的,是一部「智慧的经典」。它不但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心」,更重要的是在谈比「心」层级更高的「空」观。所以,真正能懂《心经》的人,他会在各方面都是要高一层的。「空」的层面不但涵盖到了整个宇宙人生,当然要比单纯的「心」的问题来的博大深远。整部《心经》精简到没有一个赘字,也就是说在《心经》里面,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删减其中任何一个字而意义不变的,它是宏观的「人类生命学」之基石。
  
  对于佛教而言,一般人都是由「信」字开始,也就是由「信佛」而逐渐的启始,而终至深信不移。进而就开始想要「学佛」了,「学佛」是比较困难的。佛陀一生活了八十岁,您若是想要「学佛」,则敢问您要学哪一个年龄的佛陀?三十岁的您若是想学七十岁时的佛陀,则恐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做如此般的超越?但若是七十岁的您而想学三十岁时的佛陀,则问,何时可达?何日当达?至于想要「成佛」的人士,那可能是绝大多数的人所不敢想的,甚至认为那是大逆不道的事。事实上,这「信佛」、「学佛」与「成佛」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事,也确实是可以成为一件事情,但若没有相当的睿智,则恐由原本的一件事,变成了全然不同与彼此相互隔绝的三个层级。而佛陀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毕生之力,排除种姓制度,并竭尽的灭除阶级制度与不平等对待人。
  
  我们不要一辈子都在「学佛」,因为,那将永远都是跟在后面,而且久了以后就会越学越走样,越学越不像。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然的放弃自己而去模仿或是全学别人。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应该常常回到自身,回到真正的内心,如此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而如果一个人从来就没有见过真正的自己,也从来不认得甚么是真正的自我,那么,他的人生其实就不是他自己在活,而是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事实上,这才是生命的最大不幸,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却为那个不知道是谁的人,活了一辈子,岂不哀哉。
  
  所谓:「自性成佛」,佛不在天边。懂得「自性」的人就是佛。「自性」这两个字用得太好了。最后一切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心性上面,我们做人,做的正是自己,不必舍弃自己而另做他人。所以,知识分子应当把自己提升到「成佛」的阶段。希望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将自己比做是「佛」。也就是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看做是「佛」。人人皆能成佛这是好事,能够将自己看做是佛,把自己当成是佛,绝对没有甚么不可以,更不是胆大妄为或大逆不道。千万不要把佛陀神格化了,佛是一种至高完美的人格与智慧。想想看,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是佛,那才是真正的成为人间天堂。
  
  4.父亲的教诲

  父亲自幼就亲自教导我、并要我背诵《古文观止》里面的一些好文章,而我今日能有幸用得上,实是端赖父亲之所赐。我还记得第一篇背诵的古文是唐朝时代刘禹钖所着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时候虽然不懂人世间的世事道理,但却到今天我还能一口气的背完它。父亲当时也教了我一些兵法书,诸如《孙子兵法》、《尉缭子兵法》《素书(张良)、黄石公兵法)》等也因而奠定了我古诗与文学的基础。行年渐长,在专业上我选择了电机工程的「光电」为最高学位的志愿。希望,借此可以涉及并学习到上自宇宙天文下自地理的知识,并期望以所学的专业可以使我的思维与视野宽广而深入并受惠不尽。但是,如今我则是致力于结合近代的科学的认知与佛教的心性,做为我思想上与哲学上的根本依脉与依託。
  
  科技并不等同于生命,若要论及生命的哲学与心灵的认知科学,它却不是纯粹可以使用文字得以描述的,而科学也确实可以提升我们进入更深一层的领域与认知。
  
  我们的生命是活在宇宙的这个「时间」与「空间」里面,而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知,毕竟还是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早期的人类对于时间与空间认为是完全不同且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时间好像是一直的在前进,而空间则永远的停留在原地。但近代的科学却告诉我们,它们是一体的。时间的变异会改变空间的结构,同样的,空间的变异也会改变时间的速率。宇宙在137亿年前诞生的时候,同时产生了「时间」与「空间」,这真是太美妙了。因为:「时间给了宇宙未来,」「空间给了宇宙存在。」
  
  如果宇宙只有时间而无空间,则宇宙只会有未来而无物质的存在。反之,若宇宙只有空间而无时间,则只会有物质的存在却没有未来。宇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它同时存在了时间与空间,如此,宇宙才会有物质的存在,而同时也才会有未来可以去得了,也才会有生命的现象的存在。
  
  学佛的真正目的除了是要「放心」之外,更要利益众生。天地之于众生,是使众生可以得利于化育之功。但是,后天的缺失与灾难,对人类而言,则是天地造化无以为依。此时,就需要以佛的智慧与慈悲,来救济与普渡一切众生。所以,佛教讲求的重点是先要「利己」,再而「利他」。许多人以为信了佛教之后,就要一心要献身佛陀,而放弃了自己的再精进,如此则岂有能力利益他人或众生?而这也不是佛陀的目的,如此,那就荒废了在这宇宙中,属于自己唯一的生命,也是最可惜的事了。
  
  5.生命的抉择

  这也许是我个人从小的薰陶就喜欢在不受任何的拘束之下,天马行空的想像,而对所接触的事情也总想研究出一个道理来。因为这个个性,也使我走上了科学的路。科学是追根究底的、是穷理致知的,事实上,科学也是真理的发掘者,它要找出的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理。许多人说科学是无情的,也许真的是如此,因为,当它在面对「真理」的时候,是不会将人情与世故放在前面的,而它唯一的信念与理念就是「真理」这两个字,而其它的都不在意内。事实上,探求真理也的确成为我这一生之中最高的志业与理想,也是我最大的乐趣。
  
  但是,我要更真切的说,科学绝对不是无情的。相反的,他们是有情的一群人。为甚么呢?科学的人士在他的本性、思维、性情与素养上,就是喜欢面对自然,面对真理,是深深的喜爱着这大自然的一切,深深的着迷于宇宙重现那无可限量的极限时空与真理,这一点是我个人的体性,也是我个人常能深自体会而引以为悦的。
  
  在我开始要进入高中的时候,在一个夏天晚餐后的黄昏,偕父亲在台南市南方的车路墘糖厂内的「虎山国民小学」里散步,父亲在散步谈天中的一句话,却影响了我的一生,直到今天我仍记忆犹新。早期的糖厂是日本人在台湾规画得最主要的生产事业,而且规画得非常完整。所谓「非常完整」的意思是在厂区内所有的设备一应俱全,它是一个完整而且是可以单独运作的小型社会。例如说,它有属于糖厂自己的铁路系统,俗名又称为「小火车」,实在是好怀念啊!它有自己的自来水系统,诸位想想,在八十多年前的糖厂宿舍内,每一家就都有自来水可以使用,那是多么的进步啊!它有自己的电力系统,也就说,糖厂自己本身的发电,除了供应整个工厂与相关系统使用外,同时也共应整个台糖宿舍使用,所以,它并不仰赖台湾电力公司的供电,相反的,常有多余的电力可以卖给台湾电力公司使用。
  
  讲到这里,我要就糖厂的整体动力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赞叹不已,即使以二十一世纪今日的科技与环保的眼光来看,它仍有太多可以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实在是不得不佩服八十多年前那些工程师们的规画与智慧。整个厂区所有一切动力的来源不是煤炭,也不是石油,竟然是生产蔗糖时候所产生的废品,这个废品又称之为甘蔗渣。甘蔗经由小火车运进糖厂后,倒入大型的输送槽内,经由高速大型的多重马达带动数十把巨刀,将整车的甘蔗瞬间打成纤维渣,再由输送带送至四个超大型的动力转轮里,将所有的纤维渣内的水分,经过四次完全的轧干。轧干之后的甘蔗渣很多人认为它是残渣,是废物,没有用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八十多年前的那些工程师们就懂得大自然循环的道理,甘蔗渣可以做为燃料,烧锅炉产生蒸气而发电,所以整个糖厂与宿舍区的电力完全来自废物利用。许多人一定见过糖厂那又高又大的烟囱,就是用来发电的锅炉烟囱,在七零年代之前,它可能都是台湾最高的人工建筑物,凡是靠近它而看过他的人一定会中生难忘的。而甘蔗渣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用来做为建材的甘蔗板,在七零年代以前,都是台湾要主要的建材之一。它不需要砍树,而是废物的再生与利用,想想看,现代的人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学一学糖厂当年的设计,就懂得避免过度消耗珍贵的大自然资源。然而,今日的人类,却竭尽一切所能的在消耗这大地之母,看在眼里,十分心痛。  
  
  如果提到台糖的冰棒几乎就很少人不知道了,各位想想看,在七、八十多年前的糖厂宿舍内就有各式各样的冰棒可以吃,是不是匪夷所思,但这是真实的,因为我就是从小时候就是这样一路上来的,直到现在的今天,还有些糖厂的冰棒闻名全台,而它的设备也一直的沿用到现在。糖厂的宿舍内有属于自己的幼稚园,小学校,运动场、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棒球场、福利社、交通车等等,它具备了所有的生活机能。想想那个时代是我的天堂岁月,也有着说不完童年与故事。
  
  刚才说了,在我要进入高中的时候,很清楚的记得,是在一个夏日的黄昏时刻,我偕父亲在小学校的林间散步,正走到一棵大榕树下,父亲问我:「将来想考那一科系啊?」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没有甚么甄选,或是可以像现在填写那么多的志愿,一切全凭联考的分数决定,联考的好处是它的公平性是从来没有人质疑的。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爸爸!跟您一样,是机械系。」父亲当年是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而我从小就喜欢拆拆弄弄,任何东西到了我手上,肯定是要先拆开一遍,然后再装回去,对于机械不但喜欢,而且道理也能通。所以,我也一直以为我会走机械这条路。
  
  这个时候我与父亲正走到了大榕树下,父亲他抬起头来看着我说道:「应该选电机工程系会比较适合于你。」这的答案远超出于我个人的预期之外,所以我也看着父亲问道:「为甚么呢?」父亲接着说道:「电与机械的结合,在未来的时代里,它的远景与发展将是无可限量的,而未来也会是电机的时代,人类的一切与『电』将会是密不可分的,它的未来将是不可限量。而你的个性,将会非常适合这个领域。」
  
  对于我要考大学的科系的谈话,就在这三分钟里决定了,而我这一生也感觉到无比欣悦一直的走了下来,更是我这一生中引以为傲的。甚么我会以「光电」做为我最后的志业呢?真正的原因不是就业的问题,也不是光电的高薪。而真正趋使我深入光电这门科学的原因,则是我内心中强烈无比的一种趋使,我想要能够深入的了解宇宙。而「光」与「电」是为一体,是我们这个「光宇宙」的一切极限。所以,它必然可以让我真正的在智能上昇华,而得以进一步的体悟生命哲学与生命在宇宙中的究竟,让生命能有更为深入的认知与定位。直到今天我都深深的庆幸,我的兴趣是可以完全与生命结合,这是最快乐的事。而也深自无比的感谢父母亲的教导与指引。我从小就像孙悟空一般,没有一刻钟是停得下来的。
  
  但是,他们所讲的每一句话,我却都会深深的铭记心中,朝向目标。
  
  6.人生的意义

  人类其实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在这地球上大概也只有人类会去想到生命的意义。这千古以来有太多的人会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自古以来也就有着太多不同的说法。所以,也就有太多的不同「目的」存在。其实,要定义生命的意义也不是难事,那要看我们是如何在看待自己?每一个人的人生皆不相同。事实上,人生的意义就在「人生」这两个字上面,生命是一种过程,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当我们自己可以为生命自主与自我认知的时候,才可以谈到我们个人存在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是与时代的背景有关的,古代的臣子会认为能为帝王或皇上尽忠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与意义。但是,现代早已经没有人会以为是如此,也绝不会还有人认为那是对的。就另外的一个层面而言,生命的意义是教育出来的结果,它是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的,这一点是不可以不知道,有些人并不知道这一点,而一直的在追求古人的价值,这就是食古而不化了。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要自己去写,自己去创造,自己去开拓,那才会有意义。
  
  那么,如果说得究竟一点,究竟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若是有意义则生命的意义又何在?是的,我们的生命当然是有意义的,不然我们活着做甚么?但是,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都会是不同的,所以,当然也是无法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无法去寻求别人的生命意义,来做为自己的生命意义,也无法去过别人的日子或是过别人的生活与别人的理想。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过自己的日子,实践自己的规划与理想,每个人都必须过属于自己的日子。然而,能够规画自己的生命,能够因而活出自己,能够将自己的潜能与特质尽量的发挥出来,而不负此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此生此刻自我的生命意义。整部的《心经》是在谈「空」,但是,这个「空」却与我们的「心」息息相关,这个「空」不但是宇宙的真理,也是提升我们生命意义与境界的「智慧的经典」,我们真该好好的珍惜它。
  
  感谢李钖东总经理能够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与诸位见面。同时,更要深深的感谢内人「子卿」给了我最佳的生活与书香环境,她也是我个人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与挚爱,她给了我许多非常珍贵的建议与卓见,并能够经常与我彼此相互切磋与探讨。对于道理的探讨的确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每有增益,内心中总是喜悦异常,可见得若能以正确的佛陀思想并普及人间,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喜悦的一种人生啊!而若是人人都能以「佛」而自居,则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世界与梦想啊!

图书试读

7.2 唐朝各译本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般若心经》自古以来的译本相当的多,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以后的译本且不去论它,因为它单在时间上就距离远了一点,单就在唐朝就近的那个时期,较具知名的就可以找到许多版本来,诸位请看一看: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炖煌石室本)。国大德唐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余略)。
 
史上对于「薄伽梵」的事蹟记载颇多,但相异性也颇大,然大多数均谓他能除魔降妖去烦恼。这是在说薄伽梵住王舍的城鹫峯山之中与许多的菩萨在一起,世尊也来了,在说甚深法的时候,「观自在菩萨」提出了他个人长年而深入的实践心得,那就是五蕴体性悉皆是空。这时候,舍利子问「观自在菩萨」说:「若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该要如何去修学呢?」
 
「观自在菩萨」回答舍利子说:「想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最重要的是应该要观察到五蕴体性皆空的真相。」
 
这段经文最主要的意义是在说「观自在菩萨」回应了舍利子的疑问,就是五蕴体性悉皆空。要注意的是,当佛陀说法的时候,在场的有「大苾蒭(Bhiksu)」,这是一个梵语的音译字,也就是大比丘的意思,以及众多的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只是众多菩萨中的一位,而且一再的以此身分应答,这是十分明确的,这是有别于其他的菩萨摩诃萨的。至于在舍利子之前加了「具寿」这两个字,是一种对比丘之尊称,但也用在为师的称唿亲近的弟子之用,或是长老称唿少年之用。当然,「菩萨」的身分要比舍利子高出甚多,故亲切的称唿他为「具寿舍利子」。
 
这部《般若心经》是敦煌石室本,它甚至可能来自唐朝之前。敦煌石窟,俗称千佛洞,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所以,炖煌石室本的《般若心经》为真迹本的可信度最高。事实上,后人的佛像、菩萨像与相关的佛教图像等,亦多源自于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佛經、佛教思想很有興趣,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總覺得裡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之前也看過不少關於佛教的書,有些寫得很學術,有些又太過於艱澀難懂,有時候讀了半天還是覺得一頭霧水。這本《讀心經找回自己》聽名字就知道和《心經》有關,但又強調「找回自己」,讓我很好奇它會如何詮釋。實際讀了之後,發現它用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的語言,把《心經》那短短的幾句話,拆解成一個個可能遇到的困境,然後用一種充滿同理心的語氣,引導讀者去思考。書中很多例子,都讓我覺得「對!我就是這樣!」,好像作者特別了解我一樣。它沒有要求你一定要信什麼,而是讓你透過文字,去感受那份超越一切的空性,去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無罣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變得更寬闊了,不再那麼執著於一些無謂的得失。

评分

老實說,我對心靈成長類的書籍一直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市面上太多這種書了,有些讀起來像在講夢話,有些又過於說教。但最近身邊的朋友推薦了這本《讀心經找回自己》,聽說是用《心經》的智慧來探討人生,而且篇幅很短,我想說死馬當活馬醫,就買來看看。結果出乎我意料的好!它沒有用那些華麗的詞藻,也沒有跟你講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帶你一步一步去理解《心經》裡那260個字到底在說什麼。書裡探討的很多議題,都觸及到我內心最深處的困惑,像是「為什麼我總是會陷入負面情緒」、「如何才能放下執念」等等。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讀完之後,我並沒有感覺自己突然變得很厲害,但卻能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也更能欣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评分

這本《讀心經找回自己》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不是那種會常常翻閱心靈書籍的人,覺得大部分都寫得太玄了,不容易落地。而且我又是那種比較務實的人,不太相信有什麼能立刻改變人生的「魔法」。但是,這本書不一樣。它用一種非常精煉、非常直接的方式,把《心經》裡那些看似深奧的智慧,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和應用的道理。我特別喜歡書裡那種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它不像是在說教,更像是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一些關於生活的體悟。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的人生突然就有了什麼戲劇性的轉變,但卻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更能接受生活中的無常。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找回自己」,並不是要去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要去理解和接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然後用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评分

說真的,我一直對「人生真相」這種字眼有點保留。總覺得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這本書的名字卻很吸引我,它不是那種誇張的廣告語,而是帶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我是在一個比較低潮的時候接觸到這本書的,感覺自己好像被困在一個死胡同裡,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剛開始翻閱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想說就當作是看個故事,或是聽聽別人的經驗。但沒想到,書裡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慢慢地滲透到我心裡。它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給你什麼激勵人心的口號,而是用一種很樸實的方式,跟你分享一些關於「看透」的智慧。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裡提到的一些關於「我執」的觀念,我之前一直覺得「我」是很重要的,但書裡卻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正是那個太過強烈的「我」。讀完這本書,我好像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平靜,不再那麼容易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感到焦慮。

评分

拜託,我平常忙得要死,下班回家只想癱在沙發上滑手機,哪有時間讀那些厚厚的書?但最近真的覺得有點迷失,工作上好像卡關,人際關係也常常搞不清楚狀況,感覺自己好像快被生活壓垮了。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名字聽起來有點神,又怕又是那些講得天花亂墜但沒啥用的心靈雞湯。想說反正只有兩百多個字,就算真的沒用,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結果一翻開,哇!真的有點驚到。它不是那種叫你冥想、打坐、改變生活習慣的書,而是用一種很直接、很溫柔的方式,點出很多我之前一直沒發現的問題。書裡講的很多情境,我都覺得好像在講我自己的故事,那些話聽起來沒什麼大道理,但就是能打動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讀完之後,突然覺得肩膀上好像少了很多東西,好像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不是那種戲劇性的改變,但就是覺得自己好像能更清楚地看見問題的根源,也不再那麼容易被一些小事影響情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