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最末

花开最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现实
  • 女性
  • 情感
  • 小说
  • 温暖
  • 生活
  • 伤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生死面前,世人做何姿态?高僧又做何姿态?

  净土祖师莲池大师恒于案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醒──无常迅速,当勤精进。的确,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功课。

  这本书,即是一本关于禅者们临终之际,面向死亡的「告别、辞世」之话语、诗偈,敷演而就的作品。

  作者梁寒衣,以她的学佛修禅和辞藻文采双重素养,写出了禅门祖师的修行路程,带领读者领略这些禅者参透生命实相后的豁达,用他们所作的词偈和开示,演绎出佛门高僧行走人间的步伐,竟是如此的庄严与美丽!示现于世间的相状竟可以这样的多情与超脱!

  多采多姿的行者风范、令人仰望的修行身影、行愿甚深的包容与气势、无比的深化与细行,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各自闪燿着独自光芒,同时交织成一片美丽的夜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寒衣

  台大外文系毕。曾参与高棉、越南的难民救援工作;异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触发了她人道思考的写作动机。

  出生禅门,以直了生死为本务。修持因以禅门为髓脑,以华严瀚海为终极。

  蛰隐山茨十数载,参究《阿含》、《楞严》、《维摩诘》、《华严》、《大涅槃》等南、北传教典诸部。1999年开始,陆续于寺院、讲堂、禅学中心,弘讲《胜鬘经》、《六祖坛经》、《佛祖道影》、《证道歌》等诸部,并担任文学与禅学指导。

  曾获1989年「联合文学」小说中篇推荐奖。1996年「普门文学」短篇小说奖。着有《上卡拉OK的驴子》、《赫!我是一条龙》、《黑夜里不断抽长的犬齿》、《一个年轻的死》、《将名字写于水上》、《雪色青钵》、《水仙的炎镜》、《迦陵之音》、《无涯歌》、《优昙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茎》、《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听啊,缅甸的竖琴!》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待汝来证耳/林谷芳
自序     花开最末
第一篇     何必喧动如斯?
第二篇     铁橛开花不待春—死亡,如铁棒子忽然开满了繁花
第三篇     无偈便死不得吗?
第四篇     白鸟湮没,秋水连天
第五篇     行脚去!—道在用处,用在死处
第六篇     我是快活烈汉
第七篇     疯癫汉子照过来!
第八篇     当慧日昇起•之一—日轮午后见全身
第九篇     当慧日昇起•之二—腊月卅十到来
第十篇     生、死,梦的如一
第十一篇     不妨留发候燃灯
第十二篇     大音希声
第十三篇     松风涧雪•红炉优钵—五十三岁的死亡
第十四篇     火光三昧
第十五篇     孤轮独照须弥峯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待汝来证耳


  禅,直捷一句,就在「了生死」。

  这生死,无所躲闪。生之已在,只能领受;死之而来,也只能撒手。贩夫走卒、帝王将相、倜傥风流、干云豪气,在此皆同,一样都只是个:「不由自主」。这不由自主,寻常人避谈,大丈夫转弯。一句「未知生,焉知死」,肯定现世,却对现世的结束避言。宗教修行不然,它直扣生死,是「未知死,焉知生」之事。但可惜,繁衍既多,原点竟常模煳,绝大多数人甚且就以之为现世福报之所依。禅不然,对生死之事,它历来何只毫不躲闪,更就直捣黄龙。而生既已矣,死,就印证、就示现,乃成宗门之绝地风光。

  诸家中,禅者之辞世形貌最为广垠。或大美、或庄严、或平常、或游戏、或不可思议,却皆以死为寻常映现之事。而由此,你方知面对此生命之天堑,人,竟可有如此多样、如此自在之选择。诸家中,禅者之辞世形貌最为亲切。因在此虽超乎常情,却非他方世界之事。相较于宗门,密教行者之辞世尤多有神异,但就因其神异,在世人眼中反如神话,于生命现前之触动乃常不深。己身之自证,是宗门之基点,在此原点相互惕励勘验,遂成道人彼此之互证。就如妙普庵主欲辞世,要修书予雪窦持,而雪窦两年后方至,妙普庵主竟就延寿两年,待雪窦一来,见其尚存,乃作偈嘲之,说他「去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说」,而面对此,妙普的一句则是:待兄来证明耳!

  这「待汝来证」是宗门行仪最精彩的一章。在此,有时是道人互证,如庞居士一家的坐脱立亡;有时是道人对学人的示现,如洞山示寂,俨然坐化,弟子号恸,他遂开目复返并令主事办愚痴斋,说法后再亡。而示现时,有人是剧情张力十足的印证,如隐峰的倒立而亡,衣袂不坠;有人是平常的就此而行,如布衲如因友题诗,以其「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他遂以「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之因缘,竟就现前即行地辞世而为古人。可无论互参、示现,无论惊世、平常,这里既丝毫无有躲闪,乃尽现禅者的极致风光。的确,禅,两刃相交,无所躲闪,这死生决绝的现前一刻,正乃生命最箭锋相拄的一刻。要谈悬崖撒手,要谈电光石火,这就是最真实、最严厉的勘验,而既没有再次之机,对人、对己遂皆无以相瞒。正如此,寒衣在此书乃以行者之姿取此禅家临终现前之偈,为世人活生生再现祖师身影。原来,事之记于禅籍,已令人欣羡,引人遥思。而在此,祖师身影更就如在身边,你也已如亲临现场印证的行者。

  身为行者,能亲临现场,诚乃生命之大幸;未能亲临现场,也幸有寒衣此书而为的再现!但无论是否亲临现场,身为行者,却总得体会祖师之示现,并不只在借众人之见以证自己之真,更深地,他还要学人因此触动,有日也能成为自证的道人。寒衣此书,虽非自身死生之书写,但这祖师对己身自证之真切观照,对学人他日之证之悲心期许,却正是贯穿全书的。而之所以请我为序,想必也在借此因缘,邀我--「待汝来证耳」!

文/林谷芳

作者序

花开最末


  这条路虽然人迹罕至,却也是一条正真之道。

  当我提出要写一部《辞世偈》,一部关于禅者临终之际,面向死亡的「告别、辞世」之话语、诗偈的作品,「怪人。」朋友道:「你真奇怪,也真可怕!没有人会买这样的书,读着各种死亡、告别之语罢?」他建议道:「你为什么不写开悟诗呢?像别人一样,『悟道』的诗偈,赤坦、光明、活泼、鲜耀,且是充满希望的开始与突破,人人都喜欢。」

  是啊,裂破干坤,独耀全真的「悟道偈」,如婴儿的初生一般,出生出炯绝孤树,独超宇宙、器世的「沙门一只眼」,粉碎了累世积劫旧有的框架、思惟、与皮壳,的确是视象崭新、关键、决定且霹雳雷霆的一刻:唯因行者的确经验了不可思议,无以言说、也无从指涉的剎那:一个彻底的撞击与粉碎:宇宙、器世瞬息销为烟尘,「我」与「我的心识」顿时夷为赍粉、化为乌有,即连佛家所指证历历、收藏记忆、意识种子的「阿赖耶识库」也殒为幻翳,人与我;佛与魔;众生与世界;物质与精神;此世与彼世,统统沦为幻构。

  是啊,悟道!一个禅者终其一生削筋剉骨、汲汲苦行,汲汲参思、汲汲研磨,所冀望抵达,却穷一生、二生、三生乃至十生、百生,也未必能保证经验的伟大片刻,而「悟道偈」正是经验了此旋干转坤、不可思议的「翻转」与片刻的人,所直出心目,直揭、直拨、直指的「感言」,自然是光灿、夺目,能使人仰首、翘目、期许期待的。因为它宣示的是一名婴儿的诞生。一双初张、初开的明亮眼目。且剎那所见,与诸佛、菩萨、祖师、古德无二无别。就在这一刻!

  此处,必须有个更严格严谨的定义,这个「辞世偈」必须是死亡的当下、现场发出,不能是「预设」而来,不能是死亡前的二日、三日、一週、数月、乃至半年、一年,预先提笔研墨,穷诘文思文采,「事先构设、模拟」而来,已算准了留下一段「高僧的身影」,一尊崇高、伟岸、光华四射或俊洁完美的形像,留给后世去仰望、朗读、凭弔。虽然,这种「预作伏笔」的辞世偈,多少也能呈现一名行者之于死亡的态度以及「之于自我的身影的观点与期许」,也不失为行者的心迹与感怀。但总嫌迹痕太过,是「打造」、「形塑」出的「辞世之花」,且预先搁冻了太久!莫若磊朗朗、真切切,临行之时,淋漓歌吟出的亲切、感动:因为,它才是当前当下开出的迸放活跃、香息涌烈的鲜花,剎然开放、猝然殒灭,却出自肺腑、幡然明亮。足以截断时空,定格禅者的真颜与本色:唯因,那样的开花方式,才是本色天然的!也才是「倾生命活于眼前的一瞬」。

  悟道偈,是起点;辞世偈,是终局。之于一名禅行者,悟道,恰若视线敞阔,明见照了,握有实际行道的路标与蓝图。辞世偈,却是行者孤身上路,踅历道路重重的关隘、险难、苍凉、寂寞,几回生死,几番魔考后,站立的尽头与终点:那人如此回眸,以寥寥的数语,总结了「向所来处」的萧瑟与旷渺,修证与经验。是结语,一个从起点至终点所划出的「一圆相」。

  如此,悟道偈,是道路起跑的枪声,霹雳雷振,撼人心神。辞世偈,却是道途玄寂处,面向明月的通身一跃。明月现不现前,则看悟道者于道路途程中保任、修证的工夫了。仅看悟道偈,而不了辞世偈,则无异只是读了「上半联」,至于「下半联」毕竟如何,就只能是虚线的圆弧,仅能「模拟想像」了。

  历来「文人禅」、「文字禅」往往由于缺乏实际参禅的经验,也缺乏实证实修的系统,常常将「悟道」与「证道」混为一谈,所耽嗜玩味的也通常是辉煌炯耀的悟道诗、偈;书写者如此,阅读者亦然,统统于门外观禅、说禅,也多半误以为悟道即是证道:大家锦心绣口,你一言、我一语的唇枪舌剑,搬弄现成的套语、公案、佛典、名句,尖舌快语、玲珑剔透、机锋不让、痛快挥洒,便以为是悟了、「明心见性」了。参禅、修证若是如此这般地容易,如此闲情逸致、口角生风,则历来祖师、古德,住茅蓬、下死工夫、苦工夫的,定然是举世最下等、最最钝根、愚闇的人。

  悟道偈,人人已揭过、举过太多,那么,即让山行者无忌无讳地来一段辞世偈罢。黄昏向晚,长铗归去,一名学习者总需要在前辈的死亡、辞世中,透晓自身的死亡与辞世,以之为座标、为明镜。

  唯因,仅了望见明月的初昇,是不够的。「末后偈」始是明月的落入眼前,翻身叠合。

图书试读

试阅一

「何必喧动如斯?」


「曹洞」祖师洞山良价的「愚痴斋」是给予愚盲凡夫的警世之钟─洞山良价示寂之日,剃净须发,披搭上祖衣,令僧人击钟,便如此端俨而逝。大众悲恸哭号,哀哭喧天。

师即睁开眼,宁寂、平和地道:「出家儿,心不附物,始是真修行。有何可悲、可恋的?」于是命令主事僧,筹办「愚痴斋」,与大众斋后再行诀别。负责的僧众慕师、敬师、崇师、仰师,依恋不舍,自然,这场「愚痴斋」拖拖拉拉,办得心不甘、情不愿,充分发挥了「老牛拖车」的牛步,张罗到了第七日,菓品、食材、斋筵始才备妥。洞山良价也便陪着大众进食了一点,跋涉了这整日整场、特为「愚痴者」而设,且也充满了告别情绪的「愚痴斋」。许是个冗长,而难掩悲恋的场景,斋宴结束,到了夜里,作别道:「僧家何太麤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第八日,使人备好汤浴。沐浴了,即端坐长逝。时年六十二岁。要生,即生;想死,即死,去来自如,纵横三千。洞山良价如实坐证了一名峯顶的禅者无挂无碍、潇洒逸脱的风貌。

沸腾焦煎,惶急纷乱于「死之过程」:插管、气切、电击……无所不为!遂行种种极致极限的医疗手段、医疗科技,而使临终者倍受剥削,在未死之前早已提前领受炼狱的种种痛切、非人的虐拷、摧折,与凌迟。即若此强势、铁腕、极限的医疗,果然成功地延续了病者几日、几週、几月,乃至数年的生命,通常所延续的,也仅是蚀夺而尽,风烛一般,痛苦羸殆的残躯:饱经炼狱庖烙整治,又踅返回来,面向另一群﹁以爱为名﹂,而遂行了极致挽留的亲眷们。彼此一样跨跃、也经受了身内、身外、肉身与精神层次的样样地狱铁围,苦刑、创痛。

极端、极限的医技医疗,使得「叶落归根」般自然、安适、安宁的死亡愈来愈难、愈来愈显遥不可及……乍看彷彿尖端、文明的科技所致,究其本质却源于世间的「恋生恶死」,医者、病者,及病人的亲眷俱然。正由于盲目的爱染生死、恋执生死,所以始以同样盲动的激情、拚尽一切、使尽所有,奔窜激走,意图定格住「肉身的存在」,且也不停下来返问一下:这延续的一口气究底是为了什么?目的、意义何在?一具肉壳子,唿吸不中断,便就是「生」了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